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5.7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随着文字的出现,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将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书面语可以使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出现后,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却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进而出现了通讯、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传播可以及时影响大众生活。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取材于李宇明的文章)
材料二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依托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的范围正在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以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发展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网络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受益者。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并且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当此关头,应全面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网络媒体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语坚实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
(取材于李宇明的文章)
材料三
传统媒介时代绝大多数人被空间隔离,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数字空间中,“新集体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骂人,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取材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一些早期图画和符号是文字的前身。
B. 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
C. 网络全媒体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
D. 当前人类拥有最为先进的语言技术。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彻底消除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界限。
B. “人—机—人”的交际模式降低了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C. 中国作为印刷术的发明者却并未能从中获得有益成果。
D. 网民规模优势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根据材料三推断,下列属于促进“新集体生活”和谐发展的正确措施的一项是( )
A. 为避免观点冲突,将提出新看法的成员移出学习小组讨论群。
B. 为提升沟通效率,网络社群应细分为能凝聚集体共识的小群。
C. 为维护讨论秩序,制定和执行禁止人身攻击的网络发言公约。
D. 为达成群体共识,制定和执行个人与现代社会相处的新规则。
4.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语言媒介的演进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语言媒介的演进 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字及书面语产生 出现了“识字人”群体,催生了________
促进了人类经验传承,确立了________
改变了人类的________
网络媒介产生 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催生了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的革新发展
建造出虚拟生活空间,影响________
出现信息平权诉求、全球话语权博弈的新特点,驱动________
形成“新集体生活”独特的媒介气质,要求参与者增强________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
“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茸;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倾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将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也。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1]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1】由余:春秋时人,曾委婉批评秦穆公骄奢不恤民力。
展开余下试题
5.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贻之万叶 叶:世代
B. 属凋弊之余 属:适逢
C. 袭百王之弊 袭:沿袭
D. 然以卑干尊 干:求取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六国之盛 奈何营未幸之都
B. 陛下宜以身为先 无为由余所笑
C. 今乃袭其雕丽 此乃事不急之务
D. 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 卿以我不如炀帝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确实是因他放纵自己的嗜好追求欲望的满足,违背天意残害百姓造成的
B. 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
征发徭役如此频繁,难道是疲敝的百姓期望的吗
C. 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
国库没有两年的储备,哪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D.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况且众多唯唯诺诺的人,比不上一个直言敢谏的贤士
8. 下列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言,与本文张玄素的进谏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
A.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 张玄素成功谏阻太宗修洛阳乾元殿,魏征赞叹“其利博哉”。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先进》)
②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10.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知方也 方:方法
B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C. 盍各言尔志 盍:何不
D. 少者怀之 怀:关心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2. 对于①中“吾与点也”的“与”,钱穆解读为“赞成、同意”,李泽厚解读为“参与、加入”。在这两种解读中任选其一,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海上[1](其一)
顾炎武[2]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3]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注释:[1]本诗作于清顺治年间。此时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南明政权摇摇欲坠,抗清余部虽仍在海上坚持抵抗,却已显露颓势。[2]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清初曾多次参加抗清起义。[3]神山:《史记·封禅书》载:“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其物禽兽尽白,黄金银为宫阙。”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气侵”写海上的潮湿雾气迎面吹来,寒意笼罩诗人全身。
B. “神山”“仙阙”缥缈虚幻,隐喻着复国理想的脆弱与渺茫。
C. “此中”句,写海上抗清力量未必不能开辟根据地暂且偏安。
D. “只恐”句,表达了诗人对牺牲的抗清先烈们满怀愧疚之情。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荒凉萧瑟之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独自登临的孤独。
B. 颔联用“老”“深”二字,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刻画战事的激烈,对比鲜明。
C. “水涌”两句,化用典故又赋予新意,“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而味自厚”。
D. 此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表达既含蓄又激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
15. 清人林昌彝评论《海上》诗说:“无限忠浑,故独超千古,直接老杜。”参考下面的杜甫诗歌,简要分析本诗在内容、情感和风格上与杜诗的相似之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古代政论文中的一些观点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提醒我们为人行事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已明,_______”,强调辨明名实是解决是非问题的关键。
(2)智者以史为明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国灭亡的教训告诫后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赂秦而亡的教训告诫后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3)诗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中的句子组成新的诗境。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中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春景之句描写晚秋时节的场景:“_______,翠峰如簇。”结尾则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两句讽刺当权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上片描写洞庭月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象,与下片抒发“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_______”的胸怀交融,物我相照,体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
17.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回中以两首《西江月》批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有评论家认为这两首词对贾宝玉的评价是“正话反说,明贬实褒”,也有人认为其中包含了对贾宝玉真实的批判和反思。请结合原著中的情节,谈谈你对“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和“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两处评价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在纸上种庄稼
①我生在渭北的一个小县:永寿。县不大,沟壑却有近千条。小时候,上学之余,我就跟着父亲在这片沟坡上料理庄稼和苹果园。父亲不识字,可自我懂事起,他就常给我买书看。父亲有一句口头禅:“只要咱爱土地,土地就不会亏待咱。”那时,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后来,在沈阳读大学时,知我写作,他打来电话,又讲了这句话。他还专门补充了一句:“我是在地上种庄稼,你是在纸上种庄稼,咱爷儿俩是一样的。”
②父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写作就是在纸上种庄稼呀,我过去是把它想得太高大上、太缥缈了,因而总在词句上费神,忘了文学所面对或拥抱的,正是热气腾腾的生活。于是,我把视线转向了我的故乡,转向了童年生活。那些甜蜜而又诗意的往事扑面而来,故乡就成了我写作的源头。回望故乡时,我发现,当下的乡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我边阅读边思考,带着浓郁而真挚的爱,把这些变化从少年的视角用小说写了出来。也是通过这些小说,让我在二十多岁时。真正意义上思考了生活,亲近了现实。
展开余下试题
③父亲视土地为生命,那种爱,朴素而又纯粹。他快七十岁的人了,却还守着家里那几块地。他本来可以闲下来,但他不肯。今年秋上,和他在老家摘苹果时,他转过身问我:“都说你是个作家,你说我为啥还要种地?”他站在果树下,阳光在他黝黑的脸上轻轻摇晃。我摇摇头。他微笑着说:“不爱土地,就会觉得种庄稼累。但当你爱上了土地,你就会感激土地给你的回报。”
④站在苹果园里,我陷入沉思。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他们对土地充满深情,他们能听见土地的心跳声。文学,又何尝不是在听土地的心跳声呢?写作至今,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文学的土地上种庄稼,收割庄稼。一个个字词,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一行行句子,就是一垄垄泛着生机的麦苗呀。
⑤一有空闲,我就往乡下跑。一次次地漫步于故乡的阡陌,感受着土地的温情,丈量着岁月的深厚,关中的角角落落,渭北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一直在写,从未停歇。每有动摇之际,父亲的话就会闪现在脑际,挥之不去。文学依然神圣,依然崇高,它照亮人心,抚慰人心,关怀人心。我把文学当成生命最本真的需要,就像农人对土地一样。
⑥30岁时,我到西安工作,成了一名专业作家。我喜欢坐在那些弥漫着烟火味的街巷深处,听嘈嘈的人声,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那瞬间,似乎靠近了他人的人生,洞穿了他人的心声。我喜欢在日光明媚的天气里沿着城墙根走,抚摸那些写满岁月斑纹的青砖,听老人们在城墙下吼唱秦腔,那豪迈的声音在护城河上悠悠荡荡。我也喜欢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比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装修工、面馆老板、非遗传承人等。同他们交流,总能感受到一种光亮和坚毅。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执著坚守,在风霜雨雪中品味甜蜜。他们的日常,是最鲜活的生活。而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笔,画出他们朴素的形象来。
⑦多少次,我也在长安区皇甫村里穿行,在柳青墓前的崖上远眺。远去的生活重新浮现,仿佛又见到了那位朴素的老人,他正同乡亲们一起坐在田畔,一边抽烟,一边闲谈。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我总觉得,柳青还在眼前的村子里,他的魂还在长安的田野间游走。当年,路遥和陈忠实也多次在柳青墓前冥思、参悟。他们向柳青学什么呢?我以为,他们在学柳青对待生活、对待现实的态度。
⑧我没见过这三位现实主义作家。但每次在皇甫村漫走,我总能听到他们的召唤。他们始终态度无比诚恳地用真情进行创作。这也是整个陕西文学的传统。他们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真情,没有生活,没有体验,就没有文学。
⑨我还多番踏上咸阳原,去考察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遗痕。从汉家陵阙,到唐十八陵,从原上厚土,到原下渭河畔,我一遍遍地走,一篇篇地写。冬日,站在麦田里,望着那些沧桑的石马、石人和石羊,我的思绪就飞到了遥远的时代。历史在古老的关中平原上沉淀,土地在平静的岁月里酿造新的甜蜜,这些思考和经见,都融在了我的文学里,成为语言的呼吸、语言的节奏和本色。
⑩无论是透视乡村的变革,还是聚焦城市里的凡人,抑或是寻觅八百里秦川上的风物,我总希望自己的文学有诗意,有温度,有真情。我也常会想起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⑪元旦的钟声响起了,2024年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眼前溜走了,2025年的第一缕曙光已洒在寂静的清晨,连风都张开着臂膀拥抱大地。心怀理想的人,已早早起来,去完成新的愿望,编织新的精彩。或许,我们又会度过平淡的一年,但只要肯付出,肯攀登,总会亲手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⑫而我,则会像农人一样,在文学的土地上不歇不停,耕种新的青翠。
(取材于范墩子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气腾腾的生活 热气腾腾:真实鲜活
B. 丈量着岁月的深厚 丈量:细致全面地感受
C. 洞穿了他人的心声 洞穿:透彻地了解
D. 编织新的精彩 编织:规划和构想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沟壑却有近千条”,暗示了作者后来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坎坷艰辛。
B. 第③段“阳光在他黝黑的脸上轻轻摇晃”,于细节处刻画出父亲的风貌神韵。
C. 第⑧段用“听到他们的召唤”,喻指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三位作家的影响。
D. 第⑨段用冬日的麦田烘托出历史遗痕的沧桑,抒发作者对时代巨变的感悟。
20. 作者说,“我总希望自己的文学有诗意,有温度,有真情”。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在创作中体现这一理念的。
2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标题“在纸上种庄稼”包含了哪些涵义?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 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语言通胀”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使用极度夸张的表达或是滥用词语,导致词语的意义逐渐“贬值”。例如,形容所有的事物都冠以“最”“超级”等程度词,表达开心要用“哈哈哈哈”,甚至叠用更多个“哈”字。对“语言通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3. 学习了语文必修下册“使命与抱负”单元后,班级将举办“青年的使命与抱负”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围绕主题,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4. 请以“听,风在轻轻诉说”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拼图是一种将零散碎片拼成完整图案的益智游戏。一套拼图中的每一张零片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拼图时为零片找到恰当的位置就能使之与其他零片完美嵌合,拼图的过程就是对完整图景探索与建构的过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5.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6.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上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北京市朝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