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番禺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叙事发展到明清“已经从以‘事’为中心转为以‘理’‘情’为中心,也就是说,它从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历史写作转向了集中于描写现实人情和真实的美学。清代佚名《读〈红楼梦〉随笔》对《红楼梦》的评价就很少受历史阐释学的束缚。他认为《红楼梦》是天下传奇第一书,其中关于“真假”的创作方法“皆在无何有之乡矣”。即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这一艺术虚构也不是“空中楼阁,平空结撰”,不是作者的向壁虚造,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即“有一性情、相貌、际遇、事迹如宝玉而非以宝玉名者在也”。
一切传统小说中要标注清楚的方面,《红楼梦》全都模糊处理。比如,历史与虚构本身就是历史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因为叙述历史的前提是要以美学、诗学和形象语言等因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历史事件的讲述也要靠隐喻、转喻、反讽等诗学手法来完成。但中国历代小说作者不能直面或者说意识不到它们之间的存在和联系,就像溺水者一样,拼命挣扎着强调真实性。因为历史写作和虚构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历史写作看重的是排序、列举和因果,而虚构看重的则是情节,所以在中国传统摹史小说的写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们一开始就会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务必给人以真实感,甚至要把主人公祖上三代出身职业等全部一一介绍一通,然后列举所谓的真事,最后表明其历史因果关系。但《红楼梦》作者表示历史背景不重要,“‘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将真事隐去’”,第一回空空道人担心小说缺乏历史时空感“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时,作者表示写小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因此我们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年龄、外貌特征、官职、地理位置,甚至是菜品、书籍都可以是作者随性设计、为故事而生的模糊存在。这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他生活经验的总结,是由事例中得出的道理,而不强调事情及其发生环境的真实性,也就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虚构性和史实性二者之间的选择。由此可以判断出,《红楼梦》是以虚构手法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文学作品,而非实录、记闻、演义等古代小说常见书写方式。对虚构手法的独特运用是《红楼梦》区别和优于传统古代小说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却被后世的索隐派的研究手法拉入泥潭,令很多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实在是因不懂虚构性意义之所在所致。
《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时承认“实录其事”中包含了个人主观的好恶和价值观。并不是像历代小说作者那样更多的是自欺欺人,对虚构的意义视而不见,拼命强调历史的价值。《红楼梦》中的人物、器物、饮食、医药、信仰等,在作者笔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夏薇《<红楼梦>经典性刍议:中国古代小说从史实性到虚构性转变的创作之巅》)
材料二: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一回)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 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
B. 中国传统慕史小说强调真实性,会详细交代时间、背景等,《红楼梦》则有意模糊这些内容。
C. 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令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
D. 《红楼梦》的虚构手法与中国历代小说相同,都通过强调历史因果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作者认为小说创作应注重“事体情理”,不拘泥于具体的朝代等历史细节。
B. 空空道人对《石头记》的质疑,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比较注重追求历史真实性的这一状况。
C. 作者借“假语村言”表明《红楼梦》是虚构的,而其中人物和情节仍源于生活经验。
D. 《红楼梦》刻意避免“大贤大忠”的政教内容,是因为作者对朝廷政治毫无兴趣。
3.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创作特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 虚构历史事件,批判社会现实。
B. 以情 本,虚实相生 —— 淡化历史背景,聚焦艺术真实。
C. 以真代假,实录其事 —— 遵循历史记载,追求细节真实。
D. 以情动人,教化众生 —— 抒写人情事理,传承儒家伦理。
4. 材料一中提到《红楼梦》“将真事隐去”,而材料二中作者自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红楼梦》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5. 材料二中,石头反驳空空道人的观点时提到“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红楼梦》在叙事上是如何突破传统小说的局限的。
【答案】1. B 2. D
3. B 4. ①《红楼梦》的创作既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真实为基础。如“亲睹亲闻的女子”,又通过“梦幻”“将真事隐去”等手法进行艺术虚构。
②作者有意模糊社会历史真实的背景,如朝代、官职等,通过虚构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5. ①传统小说注重历史真实感,看重故事发生的时间及人物事迹的真实;内容模式化,如“千部共出一套”。
②而《红楼梦》突破这一局限:淡化历史背景,“无朝代年纪可考”;以虚构手法,如“假语村言”,追求“事体情理”而非历史真实。
③《红楼梦》以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突破传统小说模式化叙事的局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深刻剖析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革新意义。材料一从学术角度指出其突破“慕史”传统,以虚构手法聚焦人情事理;材料二通过原文自述,展现作者“假语村言”的艺术自觉。二者共同揭示了《红楼梦》“虚实相生”的创作哲学,即通过对现实的艺术提炼,达到更高层次的真实,开创了中国小说从史实性转向虚构性的新纪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为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红楼梦》的艺术虚构“不是空中楼阁,平空结撰”,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并非“摒弃了历史真实”;且文中并未明确比较《红楼梦》与传统小说的文学价值高低。
C.“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错误。材料一指出索隐派的研究手法“令很多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而这是“因不懂虚构性意义之所在所致”,显然不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D.“都通过强调历史因果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错误。材料一表明中国历代小说“拼命挣扎着强调真实性”“看重排序、列举和因果”,而《红楼梦》则“将真事隐去”,不强调历史因果,二者的虚构手法并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是因为作者对朝廷政治毫无兴趣”错误。材料二中小石头提到“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且作者创作的初衷是“使闺阁昭传”,可见《红楼梦》避免“大贤大忠”的政教内容,是因为创作重点在“闺阁中”的“事体情理”,而非 “对朝廷政治毫无兴趣”,选项分析与原文不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A.“借古讽今”在两则材料中均无依据,材料强调的是《红楼梦》对历史背景的淡化,而非虚构历史事件批判现实。
B.材料一提到《红楼梦》“从以‘事’为中心转为以‘理’‘情’为中心”,“将真事隐去” 体现对历史背景的淡化;材料二“用假语村言”体现虚构,“半世亲睹亲闻”体现生活真实基础,整体呈现“以情为本,虚实相生,淡化历史背景,聚焦艺术真实”的特点,与选项一致。
C.“以真代假,实录其事”与材料不符,材料明确指出《红楼梦》以虚构为主要创作方式,并非“实录其事”。
D.“教化众生”“传承儒家伦理”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材料突出的是《红楼梦》对人情事理的聚焦,而非教化功能。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红楼梦》的创作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材料二作者自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说明书中内容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同时又进行艺术虚构,材料二明确提到“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通过“梦幻”“假语村言”等手法对真实素材进行加工。
②作者有意模糊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性,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人物年龄、官职、地理位置等都是“模糊存在”;材料二中小石头也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这种处理方式使作品突破具体历史的限制,通过虚构实现对人情事理的深刻呈现,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传统小说在叙事上存在明显局限,材料一指出,中国传统慕史小说“一开始就会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务必给人以真实感,甚至要把主人公祖上三代出身职业等全部一一介绍一通,然后列举所谓的真事,最后表明其历史因果关系”,注重历史真实感。材料二也提到,历来野史 “皆蹈一辙”,佳人才子等书“千部共出一套”,内容模式化。
②《红楼梦》在叙事上突破了这些局限。它淡化历史背景:材料一提到《红楼梦》“‘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将真事隐去’”,材料二中小石头也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不再纠结于具体的朝代年纪等历史细节。它采用虚构手法:材料二明确提到作者“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追求“事体情理”而非表面的历史真实,这与传统小说强调历史真实性的做法不同。
③《红楼梦》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突破模式化叙事,材料二指出《红楼梦》素材源于“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摆脱了传统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套路,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亮
晚上,五举带了几笼点心,来看阿爷。
五举将点心热了,给阿爷吃。阿爷便吃,笑得嘴合不拢,说,我五举,将这“四大天王”做得似模像样了。
五举想起什么,便问,阿爷,你说怎样的叉烧包,才叫“好”。阿爷一乐,说,我孙包的叉烧包,就叫好。五举也乐了,说,阿爷,我是问你正经的呐。
阿爷便正色,思忖了一会儿,说,我看,这好的叉烧包,是好在一个“爆”字。
五举也想一想,问,叉烧包个个爆开了口,不是个个都是好的?
阿爷说,是个个都爆开了口。可是爆得好不好,全看一个分寸。你瞧这叉烧包,像不像一尊弥勒佛。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弥勒,是因为他爱笑。可是呢,这笑要连牙齿都不露出点,总让人觉得不实诚,收收埋埋。但要笑得太张扬,让人舌头根儿都看见,那又太狂妄无顾忌了。所以啊,好的叉烧包,就是要“爆”开了口,恰到好处。这香味出来了,可又没全出来。让人入口前,还有个想头,这才是真的好。
五举说,爆不爆得好,得面发得好,还得“蒸”得好。
阿爷哈哈一笑,对喽。发面是包子自己的事,“蒸”是别人的事。这蒸还更重要些。不然怎么说,“三分做,七分蒸”呢。所以啊,人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古语说,“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夜里头,五举躺在床上,睡不着。他想阿爷的话,却又想不透。
第二天,五举结束“小按①”两年历练,跟荣师傅学“大按②”。
荣师傅多年没收过新人。只两个学徒,除了谢醒,便是五举了。
荣师傅便要他的班底,这辈子,毕其功于一人。可教训五举用的法子,多少让大家看不透。
酥皮最考功夫,考验的是手感与耐心。要焗出酥脆的酥皮依赖人手,得把面团从外向内折,慢慢裹起,然后再擀平、折叠,如是者重复数次,折出至少几十层,焗出来才酥脆。入行多年的师傅,哪怕工多手熟,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总而言之,要的是他一个“慢”。
再一层,又是要个“快”字。用的法子,是炸芋虾。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其间还要不时观察芋虾颜色调整火候。长时站在灶边面对烘热火炉,极考脚骨力,且酷热难当。平常人,炸完一个便要喝凉茶下火。荣师傅着五举,每天要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暴出。人瘦得销骨脱形,便是每日焗汗出油,生生将人熬干了。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但碍于情面,并不好置喙。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荣师傅眼睛都不抬,说,他不做可以。你顶上。
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
荣师傅戴上围裙,用擀面杖点一点案板,说,醒仔,和面。
五举见谢醒先将面粉过筛,在中间位置画一个弧形,倒入生油、糖水和碱水。将面粉逐步拌入,搓成面团。先醒上,发酵。
荣师傅点一点头,自己开了炉子炒馅。五举看着,知道整的是“五仁”,核桃、榄仁、瓜子、芝麻和花生。荣师傅将馅料各取混合,手底下便是斤两,分毫不差。
空气中,弥漫着丰熟的面粉的味道和馅料的焦香味。
谢醒将面皮料分成小份,行话叫“加头”,擀成面皮。荣师傅说,细路,看着。便将一块馅料滚圆,填入饼皮,手囫囵一转,将模具按压。便是一个饼,上面是个铁拐李的图案。荣师傅说,饼皮八钱,馅料四两二,皮薄馅靓。多了少了都不对,老祖宗的规矩。
荣师傅将月饼上了盘,入了炉,过了一阵拿出来,刷上层蛋液。再入炉。饼成了,澄黄如金。荣师傅夹一只放在五举手心里。说,尝尝。
五举小心翼翼地咬一口,五味馨香,在他齿颊漫溢开来。


展开余下试题荣师傅问他,好吃吗?
五举使劲点一点头,露出了孩子的天真相。荣师傅笑了。
五举不禁愣住,嘴里忘记了咀嚼。这是他这一年来,第一次看师父对他笑。这笑的内容他难以判断。但见这壮大的男人,因为笑,眼角里打了一点褶。褶里面藏了一点暖意。
这时候,荣师傅忽然收敛了笑容,对五举说,照样给我打一炉。
于是,五举打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炉月饼。从炉子里拿出的时候,和师父打的一样金黄诱人。他将忐忑咽下去。
荣师傅看一眼,仍夹起一块,放在他手心里,叫他尝尝。
然而这块月饼,他咬不动,像石头一样硬。
荣师傅说,这种月饼,老辈叫“捉死狗”。反生,成炉都废掉。想想看,你入炉前,都做了什么。
五举捧着月饼,茫然看他。觉得月饼的温度,在手心里一点点凉下去。
荣师傅说,你和面的时候,加了一次水,又加了一次糯米粉。这就是“五仁”月饼,料只能让你备一次,由不得你后悔,修修补补再来过。一次错,成炉废。
荣师傅冷冷地看他一眼,说,这一炉,你都给我吃下去,一块不许剩。
八月初五,同钦楼的“大按部”格外热闹。五举抱着一摞摞已包装好的唐饼,送去楼下饼部的店面。店面上挂着“同钦楼”的金漆招牌,在黄昏下有灰蓝色的反光。
这时候,师兄谢醒经过,好像刚刚从外头回来。谢醒穿着花呢的西装,已是时髦青年的样子,头发梳得油亮。他正待上楼。五举说,师兄,刚才师父找你。谢醒便退了下来,急问他,你怎么说的。
五举说,照你教的,说去送货了。
谢醒便松一口气,说,好彩有你。刚刚认识了一个新的股票经纪,倾谈了几句,耽误了。
第二年正月,师徒三人,吃了一顿团年饭。
三个人回到茶楼,是掌灯时分。荣师傅说,我该教教打莲蓉了。
两个徒弟,随他走到了小厨房门口。
荣师傅回过身,对他们说,我只传给一个人。
三个人都沉默。
五举想想,退后一步。他说,师父,师兄,我干活去了。
荣师傅拦住他,说,你,跟我来。
谢醒愣住,人僵在那里。荣师傅看他一眼说,没听懂,我只传给一个人。
谢醒嘴动一动,肩膀颤抖,说,为什么?我帮你炒了六年的莲蓉。
小厨房的门,“砰”的一声,对他关上了。
五举扑通一声跪下来。
荣师傅一眼未看他,说,换衣服,系围裙。备料。
五举说,我这一跪,是替师兄的。他纵有错,跟了您八年。您教他。我替你们炒莲蓉。
荣师傅系围裙,开炉,热锅。他说,我教谁,以后莲蓉也归你炒。
倒油。火大,油入锅“滋啦”一声响。
荣师傅关上火,静了半晌,说,我亦都话过你,我这人,怕输赢。我传给一个人,就输不得。
五举到了阿爷那里。
长大的青年人,不管不顾,趴在阿爷膝头哭了。
阿爷听着五举哽咽,手摸一摸,摸到他的肩膀,厚实实的。阿爷的一只眼睛障翳,看不见了。
他顺着肩膀往上摸到了这青年的脸,棱角分明了,脸颊上还有泪。他躬下身,为五举拭去泪,说,孩子,可还记得当年咱爷俩,说那叉烧包。阿爷说,“三分做,七分蒸”。如今这话,得倒过来说了。人力在外,自然有好有坏。可到头来,还得看自己的那“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
(选自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有删改)
【注】①小按:同钦楼做的虾饺、烧麦、叉烧包等日常包点。②大按:同钦楼做的月饼、龙凤饼、核桃酥等礼饼。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炒莲蓉只能传一人时,五举主动退让,想把机会让给谢醒,可见五举憨厚、重情重义。
B. 荣师傅借焗酥皮和炸芋虾来训练五举,表面苛刻严厉,实则是看重五举并着意对其培养。
C. 小说多运用带有动作性的短句,语言简洁、平淡而又含有深意,能很好地凸显人物的个性。
D. 荣师傅教做月饼时,对五举的态度由“笑”到“冷”,隐藏着他对弟子恨铁不成钢的焦灼。
7. 对于文中画线的句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上火”“静了半晌”运用动作描写,以环境的突然安静,来反衬荣师傅内心的剧烈波动。
B. “亦都话过你”使用了粤语口语,既反映了粤地匠人的语言习惯,又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C. 荣师傅坦言“怕”的行为,一改其苛严形象,表明其师徒观念的转变:从服从权威转向平等对话。
D. “就输不得”以否定句收束,语气果决,掷地有声,凸显荣师傅对技艺传承成败的孤注一掷。
8. 阿爷在与五举的对话中两次提到“三分做,七分蒸”,其用意都不相同,请联系原文作简要概括。
9. 葛亮曾说:“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本文多次通过美食制作来隐喻做人的道理。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阿爷第一次提“三分做,七分蒸”,是强调“蒸”,即外在环境、时机的重要性,意在提醒五举抓住机会。
②阿爷第二次提“三分做,七分蒸”,是强调自己“做”的重要,意在鼓励五举坚持做人本分,安慰五举。
9. ①通过写叉烧包是否好,要看“爆”开口是否恰到好处,隐喻做人要有分寸的道理;(或:通过写叉烧包发面在于“三分做,七分蒸”,说明做人既要靠自己努力,也要靠外在环境帮助的道理。)
②通过写焗酥皮要将面团反复内折、裹起,再擀平、折叠,焗出来才酥脆,隐喻做人要去掉浮躁,沉心磨砺才能成材的道理。
③通过写炸芋虾耗时长、环境热,隐喻成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的道理;
④通过写制作月饼时荣师傅说“饼皮八钱,馅料四两二,多了少了都不对,老祖宗的规矩”,隐喻做人要恪守规则、尊重传统的道理。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饮食文化为载体,通过五举学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严苛与温情。作者巧妙地将美食制作与人生哲理相融合,如叉烧包的“爆”喻示处世分寸,月饼的“一次成型”暗喻人生不可重来。荣师傅的严苛训练与阿爷的智慧点拨形成对比,共同塑造了五举的匠人品格。小说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在饮食之道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体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隐藏着他对弟子恨铁不成钢的焦灼”错误。当五举尝到荣师傅做的月饼露出天真笑容时,荣师傅的笑是对自己手艺得到认可的欣慰,也是对五举纯真反应的回应;而当五举做出“捉死狗”的月饼时,荣师傅态度变冷,是因为五举在制作过程中违背了“一次成型、不可修补”的规矩,这体现的是荣师傅对技艺严谨性的坚持,而非焦灼情绪。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表明其师徒观念的转变:从服从权威转向平等对话”错误。荣师傅一直秉持着传统的师徒传承理念,其“怕输”是因为他将技艺传承视为重大责任,必须选择最合适的人以确保传承成功,这体现的是他对技艺传承的重视和谨慎,而非师徒观念的转变,更不存在“平等对话”的意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阿爷第一次提“三分做,七分蒸”,是在解释叉烧包的制作时。当时阿爷说“发面是包子自己的事,‘蒸’是别人的事。这类还更重要些。不然怎么说,‘三分做,七分蒸’呢。所以啊,人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这里的“蒸”代表外在环境和时机,阿爷通过这话强调外在因素的重要性,意在提醒五举,个人努力之外,环境与时机对成事至关重要。
②阿爷第二次提 “三分做,七分蒸”,是在五举委屈哭泣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