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夏薇《<红楼梦>经典性刍议:中国古代小说从史实性到虚构性转变的创作之巅》) 材料二: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一回)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 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 B. 中国传统慕史小说强调真实性,会详细交代时间、背景等,《红楼梦》则有意模糊这些内容。 C. 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令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 D. 《红楼梦》的虚构手法与中国历代小说相同,都通过强调历史因果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作者认为小说创作应注重“事体情理”,不拘泥于具体的朝代等历史细节。 B. 空空道人对《石头记》的质疑,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比较注重追求历史真实性的这一状况。 C. 作者借“假语村言”表明《红楼梦》是虚构的,而其中人物和情节仍源于生活经验。 D. 《红楼梦》刻意避免“大贤大忠”的政教内容,是因为作者对朝廷政治毫无兴趣。 3.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创作特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 虚构历史事件,批判社会现实。 B. 以情 本,虚实相生 —— 淡化历史背景,聚焦艺术真实。 C. 以真代假,实录其事 —— 遵循历史记载,追求细节真实。 D. 以情动人,教化众生 —— 抒写人情事理,传承儒家伦理。 4. 材料一中提到《红楼梦》“将真事隐去”,而材料二中作者自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红楼梦》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5. 材料二中,石头反驳空空道人的观点时提到“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红楼梦》在叙事上是如何突破传统小说的局限的。 【答案】1. B 2. D 3. B 4. ①《红楼梦》的创作既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真实为基础。如“亲睹亲闻的女子”,又通过“梦幻”“将真事隐去”等手法进行艺术虚构。 ②作者有意模糊社会历史真实的背景,如朝代、官职等,通过虚构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5. ①传统小说注重历史真实感,看重故事发生的时间及人物事迹的真实;内容模式化,如“千部共出一套”。 ②而《红楼梦》突破这一局限:淡化历史背景,“无朝代年纪可考”;以虚构手法,如“假语村言”,追求“事体情理”而非历史真实。 ③《红楼梦》以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突破传统小说模式化叙事的局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深刻剖析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革新意义。材料一从学术角度指出其突破“慕史”传统,以虚构手法聚焦人情事理;材料二通过原文自述,展现作者“假语村言”的艺术自觉。二者共同揭示了《红楼梦》“虚实相生”的创作哲学,即通过对现实的艺术提炼,达到更高层次的真实,开创了中国小说从史实性转向虚构性的新纪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为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红楼梦》的艺术虚构“不是空中楼阁,平空结撰”,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并非“摒弃了历史真实”;且文中并未明确比较《红楼梦》与传统小说的文学价值高低。 C.“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错误。材料一指出索隐派的研究手法“令很多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而这是“因不懂虚构性意义之所在所致”,显然不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D.“都通过强调历史因果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错误。材料一表明中国历代小说“拼命挣扎着强调真实性”“看重排序、列举和因果”,而《红楼梦》则“将真事隐去”,不强调历史因果,二者的虚构手法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