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5.7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随着文字的出现,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将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书面语可以使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出现后,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却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进而出现了通讯、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传播可以及时影响大众生活。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取材于李宇明的文章)
材料二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依托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的范围正在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以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发展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网络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受益者。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并且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当此关头,应全面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网络媒体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语坚实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李宇明的文章)
材料三
传统媒介时代绝大多数人被空间隔离,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数字空间中,“新集体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骂人,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取材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早期图画和符号是文字的前身。
B. 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
C. 网络全媒体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
D. 当前人类拥有最为先进的语言技术。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彻底消除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界限。
B. “人—机—人”的交际模式降低了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C. 中国作为印刷术的发明者却并未能从中获得有益成果。
D. 网民规模优势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根据材料三推断,下列属于促进“新集体生活”和谐发展的正确措施的一项是( )
A. 为避免观点冲突,将提出新看法的成员移出学习小组讨论群。
B. 为提升沟通效率,网络社群应细分为能凝聚集体共识的小群。
C. 为维护讨论秩序,制定和执行禁止人身攻击的网络发言公约。
D. 为达成群体共识,制定和执行个人与现代社会相处的新规则。
4.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语言媒介的演进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语言媒介的演进 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字及书面语产生 出现了“识字人”群体,催生了________
促进了人类经验传承,确立了________
改变了人类的________
网络媒介产生 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催生了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的革新发展
建造出虚拟生活空间,影响________
出现信息平权诉求、全球话语权博弈的新特点,驱动________
形成“新集体生活”独特的媒介气质,要求参与者增强________
【答案】1. C 2. D
3. C 4. ①. 语言经典、文体分化、语文专业教育 ②. 信史 ③. 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④. 语言使用习惯、对判断信息真伪能力的要求 ⑤. 国家政策和社会机制调整 ⑥. 媒介素养和主体意识、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从历史演进视角探讨了语言媒介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材料一追溯文字诞生如何推动文明传承与思维变革;材料二聚焦网络时代技术重构交际模式与虚实空间融合;材料三则反思数字空间中集体生活的伦理规范。三文层层递进,既展现媒介革新带来的知识民主化进程,又警示需平衡技术便利与人文关怀,体现了对语言媒介社会功能的辩证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错误,材料二提到“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同时说明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这意味着网络全媒体中包含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碎片化”只是网络信息的整体倾向,而非所有全媒体传播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彻底消除了……传播界限”错误,材料二明确指出网络媒体的来源包括迁移到网络上的传统媒体和伴随网络而生的新媒体,说明两者仍有明确的来源区分,并非彻底消除了传播界限。
B.“降低了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错误,材料二提到“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但并未提及“人 — 机 — 人”交际模式会“降低辨别能力”,选项于文无据。
C.“未能从中获得有益成果”错误,材料二表述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受益者”,“不是最大受益者”不等于“未能从中获得有益成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将提出新看法的成员移出讨论群”错误,材料三指出“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明确反对自我封闭、拉黑他人等行为,此措施错误。


展开余下试题B.“细分为能凝聚集体共识的小群”错误,材料三指出“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说明细分社群并非有效措施,此措施错误。
C.“制定和执行禁止人身攻击的网络发言公约”正确,符合材料三中“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的要求,有助于维护讨论秩序,促进和谐。
D.“制定和执行个人与现代社会相处的新规则”错误,材料三强调的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侧重集体层面的公共规则,而非个人与社会相处的规则,此措施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识字人”可以将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并“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同时,“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可知,识字人”的出现,使语言从口语的即时性中脱离,得以被打磨为经典文本,不同文体也随之分化,而这些语言经验的传授,便有了语文教育,因此此空填“语言经典、文体分化、语文专业教育”。
②材料一指出,“书面语可以使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可知,在文字出现前,历史多依赖传说传承,真实性难以保证;书面语的产生使历史有了明确的文字记录,确立了“信史”,因此此处填“信史”。
③材料一结尾提到,“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可见书面语突破了口语的时空限制,使文化传播更广泛、记忆更持久,同时影响了人类表达、认知世界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此空可直接沿用材料中的核心“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表述。
④材料二指出,网络虚拟空间中“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且“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可见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书写和阅读习惯,同时因信息来源复杂,对用户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此空填“语言使用习惯、对判断信息真伪能力的要求”。
⑤材料二提到,网络时代存在“信息获取的不公平”,国家需“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争取网络技术、网络媒体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可见,信息平权诉求和全球话语权博弈,要求国家从政策层面调整,并推动社会机制适应新需求,因此此空可填“国家政策和社会机制调整”。
⑥材料三强调,“新集体生活”中“提高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强调“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体现“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和“‘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可见网络“新集体生活”中,个体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需具备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明确自身责任,并遵守公共规则,因此此空可填“媒介素养和主体意识、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
“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茸;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倾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将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也。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1]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1】由余:春秋时人,曾委婉批评秦穆公骄奢不恤民力。
5.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贻之万叶 叶:世代
B. 属凋弊之余 属:适逢
C. 袭百王之弊 袭:沿袭
D. 然以卑干尊 干:求取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六国之盛 奈何营未幸之都
B. 陛下宜以身为先 无为由余所笑
C. 今乃袭其雕丽 此乃事不急之务
D. 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 卿以我不如炀帝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确实是因他放纵自己的嗜好追求欲望的满足,违背天意残害百姓造成的
B. 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
征发徭役如此频繁,难道是疲敝的百姓期望的吗
C. 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
国库没有两年的储备,哪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D.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况且众多唯唯诺诺的人,比不上一个直言敢谏的贤士
8. 下列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言,与本文张玄素的进谏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
A.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 张玄素成功谏阻太宗修洛阳乾元殿,魏征赞叹“其利博哉”。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5. D 6. A
7. C 8. D
9. ①减轻百姓的劳役,休养生息,安定民心。
②使国君能纳直谏,修美德,施仁政,成明君。
③节省国库开支,优先建设战略要地,恢复国力,稳固政权。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展现了贞观年间张玄素直谏唐太宗的经典场景。文章通过对比秦始皇、隋炀帝等历史教训,以“五不可”层层递进,论证修殿之弊。张玄素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又不失锋芒,体现了唐代谏臣的风骨。太宗从震怒到纳谏的转变,彰显了明君气度。全文语言凝练,论证严密,是唐代政治清明的生动写照。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想把基业传给万世子孙。
B.正确。句意:适逢民生凋敝之后。
C.正确。句意:沿袭历代帝王的弊端。
D.“干”,冒犯、触犯。句意:然而(臣子)以卑微的身份冒犯尊贵的君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为结构助词,的。句意:凭借六国的强盛。/为何要营建尚未巡幸的都城。
B.不相同。介词,把/介词,被。句意:陛下应当以自身作为表率。/不要被由余嘲笑。
C.不相同。副词,却、竟然/判断动词,是。句意:如今却沿袭它的奇巧华丽。/这是不紧急的事务。
D.不相同。连词,因为/动词,认为。句意:只是因为洛阳的地势险要比不上关中地区。/你认为我比不上隋炀帝。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哪能做到两全其美呢”错误。“何用”指何必追求、哪里用得着,表反问,强调“没必要”;“两都之好”指两都的华美。整句应译为“国家没有两年的积蓄,何必追求两都的华美呢”,而不是“哪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张玄素的进谏核心是反对修建乾元殿,强调“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要节俭爱民、避免劳役过度、以史为鉴。
A.“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指见到能引起欲望的事物,就想到要知足以自我警戒,与张玄素主张“弘俭约”相关。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指将要兴造工程,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安定百姓,与反对过度劳役、体恤民生的内容相关。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指担心懈怠就想到要谨慎地开始并恭敬地结束,与张玄素强调“慎终始”以巩固政权相关。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指担心谗佞奸邪就想到要端正自身,以斥退恶人,侧重“防谗邪”,与本文中“反对劳役、主张节俭”等的核心内容无关。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减轻百姓的劳役,休养生息,安定民心: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张玄素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百姓历经战乱后“财力凋尽”“饥寒犹切”,此时修缮乾元殿无疑是“夺疲人之力”。太宗接受劝谏后停止修殿,直接避免了百姓承受额外劳役,让他们得以在凋敝中恢复生计。这既顺应了百姓渴望安定的需求,也避免了因过度压榨而引发的怨恨,从根本上稳定了民心,为社会恢复奠定了基础。
②使国君能纳直谏,修美德,施仁政,成明君: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张玄素直言劝谏,直指修殿可能“甚于炀帝”的隐患。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太宗不仅接纳意见,更反思自身“不思量”的问题,还肯定“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体现了纳谏的胸襟。这种互动促使国君修正行为,坚守“弘俭约、薄赋敛”的仁政原则,进一步巩固了其明君形象,为朝廷树立了虚心纳谏的政治风气。
③节省国库开支,优先建设战略要地,恢复国力,稳固政权:根据第四段“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可知,修缮宫殿需耗费“亿万之功”;根据第三段“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可知,当时国家“无兼年之积”,处于“凋残之后”的状态。停止修殿节省了巨额开支,避免了“袭百王之弊”的虚耗。同时,这一决策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民生恢复和国力积累,而非“不急之务”,符合“慎终始以永固”的治国之道,从根本上增强了政权的稳定性,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兵修缮洛阳的乾元殿,准备供皇帝巡视时使用。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
“陛下智慧遍及万物,拥有四海之地。命令所到之处,哪里有不响应的?心中想做的事,哪件是不顺从的?微臣私下想到秦始皇作为君主,凭借周室的余威,趁着六国的强盛,想把基业传给万世,可到他儿子手里就灭亡了,想必是因为他放纵私欲,违背天意、残害百姓啊。由此可知,天下不能用武力征服,神灵不能凭亲近依仗。只有弘扬节俭,减轻赋税,始终谨慎,才能永保江山稳固。
“如今承接历代帝王的末期,处于民生凋敝之后,一定要用礼制来节制,陛下应当以身作则。东都洛阳还没有巡幸的日期,就下令修缮;各位王子现在都要去藩地,又需要营建宫室。征发劳役太多,难道是疲惫百姓所期望的吗?这是不可修殿的第一个原因。陛下刚平定东都的时候,高楼大殿都下令拆毁,天下人一致拥护,同心敬仰。哪有起初厌恶它的奢侈,如今却沿袭它的奇巧华丽呢?这是不可修殿的第二个原因。常常接到陛下的旨意,说不马上巡幸洛阳,这就是做不紧急的事,造成无谓的劳役浪费。国家没有两年的积蓄,何必追求两都的华美?劳役过度,怨恨就会产生。这是不可修殿的第三个原因。百姓经历战乱流离之后,财力耗尽,承蒙陛下恩德养育,才勉强得以生存,饥饿寒冷仍很迫切,生计尚未安定,三五年内,难以恢复往日景象。为何要营建尚未巡幸的都城,而夺取疲惫百姓的力量呢?这是不可修殿的第四个原因。从前汉高祖打算在洛阳建都,娄敬一句话,当天就向西驾车前往关中。难道不知道洛阳地处中原,贡赋便于平均分担,只是因为地势险要不如关内啊。想来陛下教化凋敝的百姓,革除浮薄的习俗,时间还很短,还没有达到淳厚和谐的境地,斟酌事情的实际情况,怎能东巡洛阳呢?这是不可修殿的第五个原因。
“我曾见过隋朝初年建造这座宫殿,楹柱栋梁宏伟壮观,大木料不是附近产的,大多从豫章郡采来,两千人拉一根柱子,柱子下面安装车轮,都用生铁制成,中间如果用木轮,一动就会冒出火来。大略计算一根柱子,就已用了几十万人力,那么其他的费用又要比这多一倍以上。我听说阿房宫建成,秦国人离散;章华台筑成,楚国百姓背离;乾元殿完工,隋朝百姓解体。况且以陛下现在的国力,比起隋朝来如何?承接凋敝残破的局面,役使遭受创伤的百姓,耗费亿万的功力,沿袭历代帝王的弊端,从这方面说,恐怕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得多啊。深切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不要被由余嘲笑,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与桀、纣相比如何?” 张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最终建成,就是所说的一同走向混乱。” 太宗感叹道:“我没有仔细考虑,竟到了这种地步。” 回头对房玄龄说:“如今玄素上奏,洛阳实在也不宜修建,以后如果事理上必须要做,就是露天而坐又有什么苦呢?所有的劳役,应当立即停止。然而以卑微的身份冒犯尊贵的君主,自古以来就不容易,若不是他忠诚正直,怎能做到这样?况且众人的随声附和,不如一位士人的直言争辩。可赏赐绢二百匹。” 魏征感叹说:“张公竟有回天之力,可说是仁人的言论,它的益处太广博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朝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