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B. “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 C. “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D. “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旧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 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 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 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 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 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 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 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5. 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提出意见。 【答案】1. D 2. B 3. A 4. ①让微改造这一大众陌生的专业问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②让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支持); ③强调微改造要顺应中国审美传统(具备审美功能)。 5. ①从传承与创新方面建议,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其他与“新旧融合”相关的表述皆可); ②从体现丰富、含蓄之美方面建议,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 ③从体现简约、洗练之美方面建议,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类比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揭示二者在传统审美上的共通性:传承创新、含蓄简约、古今融合。作者以跨学科视角,论证了微改造的文化价值,并呼吁推广至乡村振兴。文章结构清晰,例证丰富,但部分论述稍显理想化,对实施难度着墨不足。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可知,原文是“自然融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知,选项用“就能顺应”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 文化取向”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可知,“决定文化取向”夸大作用,原文为“能看出文化取向”。 C.“这表明……”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是建筑、典故有IP分量,不是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有文创IP分量,且“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原文未明确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