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全部。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按照现代的或者说西方的学术重新来塑造中国建筑史的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开拓者之一。梁思成先生当初做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时候,是以欧洲的西方建筑史为参照的。那么,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特殊的平面布局。现在看一个建筑,大家都会说造型怎么样,立面怎么样,平面怎么样,这些其实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学概念。中国建筑是以院落为基本框架形成的一组建筑,它不是以单栋建筑来讨论的,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不同的地方。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基本上就是两种院子:一种院子是在强烈的儒家礼制背景下形成的,有中轴线,区分层次,左右对称,等等,北京的故宫在这一点上就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体系,实际上有很强烈的道家背景,就是中国的园林。园林的格局是自由的,是不对称的,它也是院子,而里面有山有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世界,像山水画一样。这两种院子的特殊布局,在全世界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环境之美。在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全部笼罩在自然之中,跟自然的山水树木发生关系,如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板。这个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湖,大概有一半的内容是山水,有一半的内容是房子,可谓“一半山水一半城”。这样的审美观念,最早可能在五代或唐朝末年就已经成型了。而西方的建筑则是把建筑作为一个很突出的形象进行表达。
第三个基本特征,我称之为自然与真实的建造体系。中国的建筑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在于喜欢使用自然的材料。建筑里面最持久的材料是石头,如西方的古典石构建筑主要用石拱支撑穹顶,以厚重的墙壁或增加飞扶壁来抵消侧推力。中国建筑中石头是不作为主材的,主材实际上是木头,是一种特殊的以木头为主的体系。像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元代的建筑,七百年了;天津蓟县的独乐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都是宋辽时代的建筑,九百年;山西的应县木塔,也是九百多年了;江苏的南禅寺,已经上千年了。仔细想一下,就觉得这是奇迹:什么样的一个体系,能够让容易朽烂的木结构建筑存在千年之久?我们现在经常谈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要搞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就是最可持续的一种体系,它居然能存在千年,而且是木头做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得非常好的装配式体系。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在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非常仔细地想到了建筑的材料,比如说:如何能够持久地存在?如何被保护?如何更换?装配式体系不仅要造得快,还要容易更换。成语里面有“偷梁换柱”,就是说维护建筑的时候,梁坏了就换一根,柱子坏了也可以换一根。我们还听说过“房倒屋不塌”,就是说哪怕地震了,墙塌了,但房子的骨架还在那里。


浏览完整试题以南北方来区分的话,这个木建筑体系大概是两类:一个是北方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抬梁式结构,就是柱子上面架梁,柱子和梁都比较粗;另一个是南方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穿斗式结构,就是梁不是架在柱子上,而是像一个编织体,穿过这个柱子,相对来说柱子就会比较多。
仅仅这两类,还不足以把中国建筑的特征刻画出来,更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斗拱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在唐代,斗拱体系是起到真实作用的。斗拱被放在柱子的顶上,将屋檐伸得很远,能让木结构在下雨的时候不被雨水淋到。我对唐代建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梁思成先生看到山西佛光寺大殿时所说的8个字:“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如果有机会去佛光寺就会发现,它的斗拱真的很大。
宋代和唐代的形制还是比较接近的,但相对来说斗拱的材料就开始变小了,出檐的深度也就开始变浅。真正的大的变化,发生在元代。元代的建筑,以及后来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斗拱已经不发挥保护建筑的作用了,也就是说,元代以前的中国建筑的斗拱体系都是真实的,元代以后斗拱则变成了假的,是装饰性的。
第四个特征,是中国建筑的特殊的质感。色彩丰富甚至艳丽,是中国建筑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官式建筑中保存了下来,比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完整保存了彩画部分,北京故宫墙壁上也有着一套独特的彩画体系。
有人认为,西方的建筑师不喜欢颜色,建筑也都是灰灰的,实际上这有着特殊的原因。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为什么都不太有颜色?因为文艺复兴者研究希腊的时候发现,雅典卫城都是白色的,所以现代建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考古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古希腊建筑是彩色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流逝,颜色都被冲刷掉了,所以人们一直误以为是白色的。而一旦形成了这种审美趣味之后,人们就会习惯性地来使用它。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建筑的话语体系的形成,其实受到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建筑传统非常大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不直接,而是通过日本建筑实现的。使用自然的材料,颜色偏好黑、白两色,日本建筑中这种非常简约朴素的材料和做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去了。而日本这样一套语言体系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是在宋代与中国的交流中,学习了宋代的简约审美。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传统间接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的发生。
如果说你想学建筑的话,中国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学建筑的地方,因为我们保存着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更完整的建筑体系,全世界没有几个地方有这么丰富的传统,让你能看到几千年中建筑的演化。
(摘编自王澍《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过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园林在平面布局上比较自由,不讲求对称,这主要是受到了儒家礼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
B.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能够保存千年而不容易朽烂,就在于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精心设计了一套装配式体系。
C. 日本建筑使用自然的材料,颜色偏好黑、白两色,这些做法对西方现代建筑话语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D. 南北方木建筑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南方的梁是架在柱子上的,北方的梁则像编织体一样穿过柱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时,除了运用打比方,还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内容既生动又有条理。
B. 文章两次提到故宫,前者是为了说明中国建筑中有的院子有中轴线、区分层次等,后者是为了说明故宫壁画与《营造法式》中的彩画一脉相承。
C. “非常了不起”“全世界最好的”等短语,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
D. 考古学家在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发现了红、蓝、绿三种颜料的痕迹,这可以证明“古希腊建筑是彩色的”这一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西方的建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传统建筑是______,而西方的建筑则多是单栋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______,西方建筑的材料则以石头为主;中国传统建筑会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建筑中建筑则比较突出……另外,古希腊建筑其实是彩色的,只不过是因为建筑的颜色随时间流逝而被冲刷掉了,才会被人们______。
4.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斗拱体系在唐、宋、元时期的特点及作用。
5. 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居所“怡红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链接材料】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黄云皓著《怡红院意象图》
【注】抱厦:指正房前面的小房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 石
陈春成
他卧床之初,儿子捧来一堆山水图轴,有些是家中旧藏,有些是新搜罗的,令人在四壁张挂,给他解闷。又搬走他床前那架旧漆屏,换成绘了四时山水的四扇屏风。春和夏在他脑后看不见,一侧头看到的是一面秋景,画的是连山绝壑、苍烟红树,上书“千崖秋气高”。对着满屋的峰岫环列,他知道这是古人所谓“卧游”,可看久了只觉得浓墨团团、青绿晃眼,于是他让人尽数撤去山水图轴,只留着那屏风。对他来说,山的嶙峋,一向是要以脚底来感触的——那双如今已无知觉的脚,正蒙在被中,隆起如沉睡的丘峦。
关于他的脚,当初丽江土司木公请的汉族医师说是感染瘴疠,汤药与施法都无效。木公自幼习诗书,知道汉族人的讲究,见他日渐衰弱,便派人一路护送他回归故土。他在家躺了数月,疼病像一队小小的旅人,兴致勃勃地行进,探索他体内密布的溶洞与暗流,在他知觉尽头叮叮开凿着。离乡四载,三个儿子都已成人,每天来床前殷勤服侍。当他哪儿都不疼的时候,他提起劲向他们述说途中见闻,得到的总是恭敬的回应和故作的惊奇。他顿觉失望。
顾万亭是江阴有名的怪人。他平生最爱听人说奇闻逸事,“顾万亭”取的就是“姑妄听”的谐音,真是怪得可以。山精木魅、烟粉灵怪,来者不拒,而且他喜欢边吃边听。寒士或野叟常登门求见,向他叙说亲历的怪事。他边听边往嘴里送着糕点瓜果,如以故事佐食。如果一席话说完,他都没停下咀嚼,身后的仆役就知道要送客了;如果他咂咂嘴,点头示意,讲故事的人就会被人领到外边把故事写下来,然后领点赏钱离开。他把那些人写的故事都重新抄录下来,锁在一只黑漆螺钿大书橱中,留待着编进一部网罗天下异闻的大书,要比肩《异苑》或《酉阳杂俎》。据说他家有一座藏书楼,尽收志怪之书,叫剪灯对魍楼。至于他的书修得如何,要修多久,没人知道。


展开余下试题他和顾万亭不熟,不喜欢这个人。然而有一次,他竟听说自己和顾万亭并称江阴二怪,气了半日。他的癖好、志向,可以说与顾万亭背道而驰。顾万亭搜罗的都是道听途说,他的游记每一句都踏在坚稳的事实上。他分析江流的源头、山脉的走向,乃至探访民俗、细察花木、推断石笋如何凝成,他纠正《禹贡》之误,补足《水经注》之缺。他的游记里,是一个日光朗照、条理分明、凭人的智与力可以摸索的世界。顾万亭之流则试图把一切弄得昏昧莫测,让冷月与残烛接管万物。
他倚坐床头,看一束晨光透过窗纸,落在屏风画上。画中有芥子般的小人,策杖沿一条微径走向山巅,即将抵达,又永远凝在原地。他蓦然间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变得极小,尘埃一样在房内飘转,那么这一室之中的雄奇、深秀之处,未必就少于九州的名胜。房梁上那条细缝是一道长峡,有不测之深;木头一定多孔隙,那峡壁上有千窟百洞。床边那几块石头,一块石上有一些晶莹的微粒,每一粒都是一座水晶宝山,透明而高耸,滑不可攀……他越想越有兴味,让人取来纸笔,磨了一汪浓墨。
他要写一篇杜撰的游记。主角江阴徐生,素有烟霞癖,一日入山探洞得青书一卷,载有秘术,习之能缩身若微尘。徐生慨叹此真无用之术耳。不料他在归途中误坠山涧,双足俱废,幸为樵人所救,自此终日卧居斗室之中。徐生幡然而悟,取青书日夜攻习,术成,每日缩为微尘飘游房内,于木隙砖缝、衣纹被褶之中,探幽揽胜,睹开辟以来人所未睹之奇观。每有人至,先闻跫音(脚步声)如雷震,复归原形,僵卧床中。
徐生如何能飘在空中?他叼着笔管想了一会儿。缩小后的徐生,腿脚灵便如初,在枕上走着,白瓷枕面如冰原,走不到头。徐生仰视半空,望见一群灰色小马飘过,四蹄凌空蹴踏,往来倏忽。徐生记起庄子所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家说野马乃游气,原以为马是譬喻,原来游尘间真有群马飞腾,只是极微小,常人目力不能辨。徐生待一匹小马飘近,纵身跨上,那马性甚温驯,任意西东,载着他飞越灯焰,绕梁柱而游骋。
接下来他细写徐生的游踪。一日床底游,一日衣橱内游,瓶花残梗上游,椅背雕花间游……笔法清畅一如他写游记,只是所见所闻全凭臆造。他写得入迷,不觉天已过午,想小睡片刻。合眼想了想,他又补上了题目,叫《虚室游记》。他又看一遍,真是荒唐可笑,又极过瘾。他笑了几声,把几张纸揉成一团,掷入墙角的竹箧中。明早仆役会清去,到黄昏便和后院的落叶一起烧掉了。他躺下伸了个懒腰。这半日的沉酣于他是独享的藏品,如片时的名香、一阕清歌,享过了就没有了。他不愿人知道他有杜撰之能,留着这篇虚妄的游记,会动摇另外六十多万字的坚实。
不知睡了多久。迷糊中他看见小小的自己,行走在他额头上,钻入皱纹间,那里是乱山千叠。醒来后他想了又想,觉得这一番秘游,就此湮没未免可惜。忽然他一拍额头,有了一个主意。他令仆人将那纸团捡来,扶自己坐好,又取来一只信封。他将纸揉平了,照抄了一遍,只是将“江阴徐生”改成了“江右王生”(他母亲姓王)。他准备将这篇游记匿名寄给城南的顾万亭,就存在他的黑漆书橱里,存在那剪灯对魍楼中。他如同向黑暗倾吐了一个秘密,摆脱了它又珍藏了它。他在信封上写了顾万亭的姓名,落款写上“廖淳知”(聊存之),感到一种胡闹的快乐。他决定派一个新来的小厮去,吩咐他交给顾家门房,不待对方详问主人,掉头就走。
听着小厮走远,他心头松快,觉得真是累了,不如接着睡会儿。他很快就睡熟了。恍惚中,他觉得床托着自己缓缓升起,升向房梁上那条细缝。他越来越小,缝隙越张越阔,其中有乱石如浪涌起,凝成他熟悉的峰、峦、岭、嶂、岳,越聚越密,向他围拢。
【注】徐霞客,明代著名地理学家,二十岁离家远行,致力于对各地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后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三年,徐霞客行至云南之时,双足残废,被人护送回乡。次年卒于江阴。
文本二:
对历史名人的虚构性写作,关键要处理好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性之间的动态平衡。沉溺于史籍考据容易使作品丧失美学维度,放任想象又难免会招致“魔改”的诟病。作者需要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在历史留白处植入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创造,在文献裂隙间构筑具有现代意识的叙事空间。这种在历史确定性中探寻艺术可能性的创作实践,无异乎“戴着镣铐跳舞”,既要遵循史实,又要展现艺术想象力,最终在真实与虚构的张力中,淬炼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当代审美价值的叙事晶体。
(节选自梁贝《峰峦叠嶂间的精神游牧——论陈春成〈山石〉对徐霞客的想象性重构》)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在云南时双脚失去知觉,回到家后躺卧在床,他的儿子在墙壁上张挂了许多山水图轴给他解闷。
B. “他”派新来的小厮将信送到顾家,并嘱咐小厮送完信“掉头就走”,可见他不愿让顾万亭知道故事是自己写的。
C. 《虚室游记》中徐生习得缩微之术后,在无人时“缩为微尘飘游房内”,有人来时就会“复归原形,僵卧床中”。
D. 顾万亭不仅喜欢听人讲奇闻逸事,还会将听来的故事都抄录下来锁进书橱,留待以后将它们编入书中。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绘了山水的屏风是重要物象之一,正是这个屏风,为“他”卧床时创作《虚室游记》提供了灵感。
B. 小说以梦境中的乱石向“他”围拢作结,既照应了题目,也表明“他”与“山石”的紧密联系,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C. “这半日的沉酣于他是独享的藏品,如片时的名香、一阕清歌”运用比喻,突出《虚空游记》的创作给“他”带来的精神享受。
D. 小说将“他”坚持用事实讲话与顾万亭只懂得道听途说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顾万亭之流的讽刺之意。
8. 如何理解文章画横线句中“摆脱了它又珍藏了它”?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对历史名人的虚构性写作,“无异乎‘戴着镣铐跳舞’,既要遵循史实,又要展现艺术想象力”。请谈谈文本一中对徐霞客的描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①手书,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书,先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③,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
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答周道通书》《与陆清伯》《与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先师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以日堕于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聂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展开余下试题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节选自钱德洪《〈传习录〉序》)
材料二: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者,无复几人矣。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节选自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
【注】①先师: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号阳明)。其弟子南元善等将王守仁的语录和信件整理编撰成《传习录》一书。②朱:与下文中的“朱子”都是指朱熹。③陆:指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心学奠基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任[A]疆事[B]提弱卒[C]从诸[D]书生扫[E]积年[F]逋寇[G]平定[H]孽藩。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与“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加”意思相同。
B. “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与“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于”意思相同。
C. “与论朱子格物大旨”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 “与”意思不同。
D. “学者翕然从之”与“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然”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认为,长期以来天下人赞成朱熹否定陆九渊已经形成了定论,想要快速改变人们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
B. 王守仁被贬龙场时无书可读,于是潜心研究以前所学的知识,最终领悟到寻求格物致知之学是要将内心与外物结合起来。
C. 南元善致力于传授阳明学说,即使遭受奸人的排挤,他仍然认为接受阳明学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心中毫无愤郁之气。
D. 王阳明在自身处境艰难并被皇上猜疑的时候,依然能精神专一、策划周到,这与他的天资和精神世界都密切相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以日堕于禽兽而不觉。
(2)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者,无复几人矣。
14. 王世祯曾评价王阳明“立德、立功,皆居绝顶”。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王守仁立德、立功的具体表现。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 风 波
李 珣①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于②。乘兴有时携短棹,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
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新月贴清虚③。
【注】①李珣,字德润,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词人之一。前蜀灭亡后,李珣拒绝出仕新政权,选择归隐。②相于:相亲相厚。③清虚:指高远的天空。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花”一句写野花 香气飘向琴书,“扑”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野花香气之浓郁,炼字精妙。
B. “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写词人在春日岸边邀鹤相伴,展现出词人隐居时悠闲的生活状态。
C. “乘兴”三句写词人携带短棹泛舟到江岛之上,求鱼而不得,“谁知”一词饱含词人失望的心理。
D. “半钩”一句以景结情,描绘了半轮月亮悬挂于天宇的高远景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6. 这首词中“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于”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提到“流水”的意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国统治者掠夺大量财富后大肆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荆轲刺秦王一事,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赞扬了荆轲的大无畏精神,然而苏洵却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不同看法。
(3)“残阳”作为诗词中的经典意象,既展现出自然之美,更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平江路是一条苏州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老街。②这条街上有两座古桥比较有名,③即“青石桥”和“思婆桥”。④苏州西郊塘河上还有一座枫桥。⑤唐代诗人张继在羁旅途中夜泊枫桥,⑥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⑦他大概可能没想到,⑧这首诗让姑苏城、枫桥和寒山寺都出了名。
如今,古城内尚有200余座老桥,河、街、桥相映成趣,成为姑苏城内的独有景观。每当夜晚降临,温暖的灯光渐渐亮起,笼罩着小桥流水和古宅街巷,平江路也变得热闹起来。灯影下,树丛里,桥栏上,到处都是悠闲自在的游人。
沿金鸡湖大道东去,过了高速公路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地盘了。这里与老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模样截然不同,而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宽敞明亮的城市街道,( )的高楼大厦,无比时尚的住宅区,大绿化、大水系的城市建设风格,彰显出这座新城的发展张力。
屹立于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以中国传统的塔形结构为基础,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展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美感,是苏州从“园林城市”向“现代都市”转型的标志性建筑。当清晨的阳光轻抚门形轮廓时,“东方之门”仿佛一条静谧的“时空隧道”,将苏州的古老韵味与现代气息串联起来。
18. 下列选项中的“尚”与文中加点的“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 在他看来,现在就试图确定未来 发展方向,为时尚早。
C. 时尚不仅体现在服装上,也反映在生活方式中。
D. 为了人民的事业,牺牲尚不怕,何况流这点血呢?
19.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屋建瓴 B. 鳞次栉比 C. 错落有致 D. 富丽堂皇
20. 文章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
材料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
材料三:我生来就倔强/是热烈的骄阳/偏要向着逆风的方向/拼命翱翔——《热烈的少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商丘”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