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B. “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 C. “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D. “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旧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 将旧 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 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 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 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 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 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 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 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5. 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提出意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约纳在赶车的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着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展开余下试题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直骂得透不过气来,连连咳嗽。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唉……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马“棍子般直挺挺的腿”,既突出了小马的消瘦,为下文拉车载客走得慢作了铺垫,也暗示了约纳生活的极端贫困。 B. 当约纳的帽子受到了年轻人的嘲讽,他却以两个“嘻嘻”回应,表面是笑,实则是他内心痛苦的表现。 C. 约纳失望地回到住处,肮脏的环境、一片的鼾声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 D. 文中写了约纳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也有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述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紧凑。 B. 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不同角色的对话精炼而不啰嗦,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心理,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C. 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本文的约纳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D. 本文开头的雪景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景描写都起到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8. 本文和《祝福》都设置了人物“诉说与倾听”的故事情节,在诉说对象和倾听态度上,两篇小说有什么不同? 9. 某学习小组要以“冷”为关键词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帮该学习小组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急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十余日A哙乃排闼B直入C大臣随之D上E独枕F一G宦者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义不同。 B. 绝,断绝,中断,与《赤壁赋》中“不绝如缕”的“绝”意义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C. 恶,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意义相同。 D. 内,通“纳”,接纳,与《谏逐客书》中“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的“内”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起初,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始”意义不同。 B. 党于吕氏,状语后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董之以严刑”的句式相同。 C. 属,类,指同一类的人,与《鸿门宴》中“吾属皆且为所虏”的“属”意义相同。 D. 诣,前往,到,与《促织》中“具资诣问”的“诣”意义不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 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 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樊哙径直来到高祖面前,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 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5. 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②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③更凭危。 白头吊古④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徙倚:徘徊;③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④吊古:哀吊,凭吊。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描绘了一幅恢弘壮丽的夕阳洞庭图。 B. 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暮霭淹没,诗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C. 颈联直抒胸臆,作者登高望远却不能减轻心中悲苦,反将自身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D. “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17. 历代诗评家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习杜甫诗歌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杜甫的《登高》或《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华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演讲中,引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歌咏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气贯山河的气势。 (2)李华在一番审慎 考量之后确定了自己的选科组合,他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自己既然选定就不后悔。 (3)《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用贤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故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君王“__________”,苏洵在《六国论》则直指赵国灭亡正是因为“__________”,痛失良将。 (5)在必修上下册的古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用来描绘下图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②以两个家庭、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③描写了在浓厚的封建思想下,④周、鲁两家的悲剧故事。⑤都说悲剧性的作品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命的反思,⑥于是获得人生阅历的增长。在《雷雨》中,曹禺就借助剧中的人物处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对人生产生锐利的反思。比如,爱情虽然是美好的,但欲望操纵下的爱情, ① 。周朴园为了野心和面子,使得自己和鲁侍萍的爱情惨烈收场,更造成了儿女的爱情悲剧。 《雷雨》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众多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曹禺在总结自己创作心得时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过英雄的、可喜的人物; ② ,我写过卑鄙、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 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雷雨》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观众走入剧场欣赏,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不因舞台更迭而湮没。《雷雨》在一代代读者、观众的思考、审视下,依旧读不尽,演不尽,有着( )的生命力。可以说, ③ ,又超越了时代。 19. 以下成语不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处的是( ) A. 历久弥新 B. 长盛不衰 C. 蒸蒸日上 D. 生生不息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那么它就会永远如此。——刘擎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