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渥雷琉欧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诃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象美与哲理美虽有感性把握与理性观照上的不同,但二者同样是对自然美的反映。 B. 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可以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C. 哲理性言语是真理的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D. 无论是伟人、皇帝还是凡人、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服的特点。 B. 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明了。 C. 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 D. 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旁征博引,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言语的美。 3.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 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颇具哲理美。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英(节选) 汪曾祺 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 一天,有金陵客人寄住在马家,看了子才种的菊花,说他有个亲戚,有一二名种,为北方所无。马子才动了心,即刻打点行李,跟这位客人到了金陵。客人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两苗菊花芽。马子才如获至宝,珍重裹藏,捧在手里,骑马北归。 半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赶着一辆精致的轿车。少年眉清目秀,风姿洒落。他好像刚刚喝了酒,①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一路同行,子才和少年就搭了话。少年听出马子才的北方口音,问他到金陵做什么来了,手里捧着的是什么。子才如实告诉少年,说手里这两苗菊花芽好不容易才弄到,这是难得的名种。少年说: “种无不佳,培溉在人。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马子才似懂非懂,问少年要往哪里去。少年说:“姐姐不喜欢金陵,将到河北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马子才问:“找了房没有?”——“到了再说吧。”子才说:“我看你们就甭费事了。我家里还有几间闲房,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不如就在我那住着,我也好请教怎样‘培溉’菊花。”少年说:“得跟我姐姐商量商量。”他把车停住,把马子才的意思向姐姐说了。车里的人推开车帘说话。原来是二十来岁的一位美人。说: “房子不怕窄瘪,院子得大一些。” 子才说:“我家有两套院子,我住北院,南院归你们。两院之间有个小板门。愿意来坐坐,拍拍门,随时可以请过来。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 “这样很好。” 谈了半日,才互通名姓。少年姓陶,姐姐小字黄英。 两家处得很好。马子才发现,陶家好像不举火,经常是从外面买点烧饼馃子就算一餐,就三天两头请他们过来便饭。这姐弟二人倒也不客气,一请就到。 有一天陶对马说:“老兄家道也不是怎么富足的,我们老是吃你们,长了,也不是个事。咱们合计合计,我看卖菊花也能谋生。”马子才素来自命清高,听了陶生的话很不以为然,说:②“这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不再说话。陶生也还常常拍拍板门,过来看看马子才种的菊花。 子才种菊,十分勤奋。风展雨夜,科头赤足,他又挑剔得很严,残枝劣种,都拔出来丢在地上。他拿了把竹扫帚,打算扫到沟里,让它们顺水漂走。陶生说:“别!”他把这些残枝劣种都捡起来,抱到南院。马子才心想:这人并不懂种菊花!
展开余下试题没多久,到了菊花将开的月份,马子才听见南院人声嘈杂,闹闹嚷嚷,简直像是香期庙会:这是咋回事?扒在板门上偷觑:喝!都是来买花的。用车子装的,背着的,抱着的,缕缕不绝。再一看那些花,都是见都没见过的异种。心想:他真的卖起菊花来了。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知道,太不够朋友。于是拍拍板门,想过去说几句不酸不咸的话,叫这小子知道:马子才既不贪财,也不可欺。陶生听见拍门,开开门,③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子才一看,荒庭半亩,都已辟为菊畦,除了那几间旧房,没有一块空地,到处都是菊花。多数憋了骨朵,少数已经半开。花头大,颜色好,秆粗,叶壮,比他自己园里种的,强百倍。问:“你这些花秧子是哪里淘换来的?”陶生说:“你细看看!”子才弯腰细看:似曾相识。原来都是自己拔弃的残枝劣种。于是想好的讥诮的话都忘了,直想问问:“你把菊花种得这样好,有什么诀窍?”陶生转身进了屋,不大会,搬出一张矮桌,就放在菊畦旁边。又进屋,拿出酒菜,说:“我不想富,也不想穷。我不能那样清高。连日卖花,得了一些钱。你来了,今天咱们喝两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马子才只能小杯陪着。正喝着,听见屋里有人叫:“三郎!”是黄英的声音。“少喝点,小心吓着马先生。”陶生答应:“知道了。”几杯落肚,马子才问:“④你说过‘种无不佳,培溉在人’,你到底有什法子能把花种成这样?”陶生说: “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花随人意。人之意即花之意。” 马子才还是不明白。 陶生豪饮,从来没见他大醉过。子才有个姓曾的朋友,酒量极大,没有对手。有一天,曾生来,马子才就让他们较量较量。二位放开量喝,喝得非常痛快。从早晨一直喝到半夜。曾生烂醉如泥,靠在椅子上呼呼大睡。陶生站起,要回去睡觉,出门踩了菊花哇,一跤摔倒。马子才说:“小心!”一看人没了,只有一堆衣裳落在地上,陶生就地化成一棵菊花,一人高,开着十几朵花,花都有拳大。马子才吓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赶来,把菊花拔起来,放倒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起陶生衣裳,把菊花盖住,对马子才说:“走,别看!”到了天亮,马子才过去看看,只见陶生卧在菊畦边,睡得正美。 于是子才知道:这姐弟二人都是菊花精。 陶生已经露了形迹,也就不避子才,酒喝得越来越放纵。常常自己下个短帖,约曾生来共饮,二位酒友,成了莫逆。 二月十二,花朝。曾生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坛百花酒,说:“今天咱们把这坛酒都喝了!”一坛酒快完了,两人都还不太醉。马子才又偷偷往坛里续了几斤白酒。俩人又都喝了。曾生醉得不省人事,由仆人背回去了。 陶生卧在地上,又化为菊花。马见惯不惊,就如法炮制,把菊花拔起来,守在旁边,看他怎么再变过来。等了很久,看见菊花叶子越来越憔悴,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啊?!——你杀了我弟弟了!”急急奔过来看,菊花根株已枯。黄英大哭,掐了还有点活气的菊花梗,埋在盆里,携入闺中,每天灌溉。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 这个菊种,渐渐传开。种菊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醉陶”。 (选自《聊斋新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姐弟姓陶,黄英即菊花,人物命名沿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清雅的意象别有意味。 B. 本文明线 陶生艺菊、卖菊、化菊,暗线为马子才寻菊、种菊、守菊,两线互为补充。 C. 本文散文化的叙事淡化了情节冲突,以细腻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推动故事发展。 D. 本文在故事的“传奇性”上有所弱化,但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简练传神的语言特点。 7. 关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子才初遇陶生就闻到“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为后文陶生醉酒化菊埋下伏笔。 B. “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了马子才对陶生卖菊谋生的不满。 C. “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一“拉”一“拽”尽显陶生爽朗、豁达的性格。 D. 文中两处出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深层用意是借花说理,为人不能自命不凡。 8. 本文是对《聊斋》故事的改写,意图是“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请简要说明文中有哪些“现代意识”。 9. 蒲松龄《促织》以成名一家的团圆富贵为结局,而汪曾祺的《黄英》删去了原作中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等情节,而以“醉陶”为结尾。请分别谈谈你对这两种写法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想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逐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材料二: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布之悻悻A于罢B去C而仰诘D人主以取快E其不足F以为G御史大夫H明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到……去,与《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中的“之”意思相同。 B. 意,料想,与《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的“意”意思不同。 C. “困于平城”与《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意思不同。 D. 河东,地名,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秦汉时曾在这里设置河东郡。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汉朝建立之后,项羽部下季布在鲁地为奴,主人朱家知道他的身份,前去游说汝阴侯,最终使他得到了赦免。 B. 汉惠帝时,吕后想攻打匈奴,各将领均迎合吕后心意纷纷赞同,只有季布强烈反对,最终成功劝阻了汉胡之战。 C. 汉文帝听到有人说季布贤能,于是想召见他并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但后来又有人说他酗酒任性,就罢免了他。 D. 王夫之认为文帝之“惭”是为隐藏臣子之耻,即使有惭愧,也是因为未能及早认清季布的缺点而轻易召见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2)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14. 材料一中有人认为季布“使酒难近”,王夫之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 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田父要皆去①,邻家问不违②。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注】①要(yāo):邀请。②问:馈问,以食品相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扣住“寒食”和“江村”,描写了纷飞的“风花”,突出了节令、环境特点。 B. 诗人邀请邻居小坐,还馈赠一些食物,体现了诗人与邻里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 C. “地偏相识尽”一句,与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D. 诗歌前两联写自然环境,后两联转入叙写人情世俗,自然美与人情美相得益彰 16. 清代黄生评论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泉映月》演奏中,当如泣如诉 中低音暂时消歇后,听众仿佛于无声中领略到更多的韵味。这种情境,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非常相似。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彩虹为喻,生动地描绘了楼阁间空中通道的优美形状。 (3)“孤舟”象征着孤独、漂泊,深受古代诗人青睐,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障眼法”,是指遮蔽或转移人的目光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自然界中有不少动物,如枯叶蛱蝶、兰花螳螂、变色龙等皆为此道高手,它们一般通过模仿植物的枝、叶、茎、花或自然环境等方法,以躲避天敌或迷惑猎物。红角鸮是猫头鹰的一种,也深谙此道,它们斑驳的羽色跟粗糙的树皮纹路极为相似,当其白天立在树枝上一动不动时,身体便与树枝融为一体,俨然是一截木桩。这种“障眼法”为红角鸮带来莫大好处,在 A 的野外,只要它站在树枝上闭眼不动,天敌就很难发现它;而相对于比它弱小的猎物而言,如同树干的保护色又会帮助它 B 地捕杀猎物,增加成功的几率。 当然,要维持“障眼”的效果,必须拥有上乘的定力,一旦身体不受控制,“障眼法”也就不攻自破。对于“静止不动”,红角鸮仿佛已训炼过成千上万次,在站立时身体始终能保持静止惯性;( 甲 ),辐度也很小,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来。红角鸮白天通常躲在浓蜜的枝叶里,或靠在树干上,眯着眼睛如老僧入定,文丝不动,静静等待( 乙 )。 当黑夜渐渐来临,属于红角鸮的时刻就到了。与其他类型的猫头鹰一样,红角鸮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也能拥有深度感知力,其瞳孔大使得光线易于入眼,对弱光十分敏感,极适合在黑夜中视物;同时其羽毛稠密松软,飞行时悄无声息,兼之嘴爪锐利,捕食时神出鬼没,常常在蜥蜴、蜘蛛、壁虎、田鼠、昆虫等猎物还未来得及反应之前,便将其擒获。①根据学者对红角鸮食性的研究显示,②它们只在夜间活动的原因,③可能是对于红角鸮这种小型猫头鹰,④凭借夜幕的掩护,⑤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 18.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根据语境,简要说明人们是根据什么为“枯叶蛱蝶”和“兰花螳螂”命名的。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