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黄冈市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要比网络媒体更加丰富多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
网络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已经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材料二: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时空重构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进入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新时空。在时空意识转型下,作家如何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值得探讨。
文学是一门描写人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对人性的书写。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不仅是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更是文本意义生成的核心机制。自古以来,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审美体验。苏轼《春宵》中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夜沉沉”是时间,“歌管楼台”“院落”是空间。在此时空下,诗人表达了对人们纵情歌舞、寻欢作乐浪费光阴的痛惜,以及未来生命走向衰微的感伤。《红楼梦》中,宝玉走过潇湘馆时“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人未至而神已至,空间已成为黛玉的延伸。“曲折游廊”,则象征黛玉情感世界的复杂。黛玉死后,潇湘馆“蛛丝儿结满雕梁”,繁华褪尽,唯留竹影依旧,完成从“有情”到“虚空”的转变。
在传统文学中,人性的书写受到线性时间观与物理空间对人物塑造的制约。传统时空观赋予人物性格历史纵深感与社会真实性,从而也决定它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的形式。
而在互联网时代,空间中的主体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也是由网络系统交互而关联起来的群体。这种时间碎片化、空间虚拟化的平行世界,使人们得以穿越或隐形,重构人类存在的时空本质,改写了传统时空的线性逻辑。
当代不少作家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人的新变化,在虚拟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崔曼丽的中篇小说《羊毛苹果》就巧妙地实现了网络与现实的互动。海海在网上结识了清水君、路西法、流光。四人建立了虚拟的网络关系,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小说借此描绘当今青年人的社会境遇、行为方式及精神状态,在时空多维互动中呈现着时代生活的样貌。


浏览完整试题在石一枫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里,剧团倒闭之后,妻子又因工伤去世,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对儿子胡莘瓯放任自流;“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尽管面对的只是一排排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
网络主播渴望有人来围观,但面对的只是空洞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空间,容易陷入孤独感。就像《一日顶流》里“胡莘瓯冒了一脑门子冷汗,嘴唇瘪着,好像小时候被人锯过”。原来的那份快意,已经被“怕”取代:“唤醒‘怕’的是看’,电子眼睛,人的眼睛。”
胡莘瓯决心不被流量裹挟,放弃直播,来到海上孤岛,遇到了人工智能“慧行”。他进而叩问人生:如何努力“做好一个人”?
《一日顶流》深刻探讨人性中虚荣与真实之间的博弈。在这篇小说里,“楼上”“楼下”的设定有其特殊的含义。“楼上”象征父辈对网络的执念与对现实的逃避。胡学践作为早期的网络技术人员,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这种封闭空间暗示他与现实的疏离,以及对家庭责任的缺席。“楼下”代表胡莘瓯与社会直接碰撞的场域,他试图通过具体的劳动寻找自我价值,但最终被流量裹挟。“楼上”“楼下”的垂直结构也暗喻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人性觉醒,是作者对当代人精神境况的深刻隐喻。作品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回归人性的本真。
新时空意识催生新的美学范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融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重塑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知提供新的视角。
(摘编自梅雁《当下小说时空观念的新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人—机—人”逐渐成为主要交际模式,传统“人—人”交际模式范围收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持续增强。
B. 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形成了键盘打字、屏幕阅读等新习惯,同时需提升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
C.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均依托时空架构展开叙事:前者侧重线性逻辑;后者强调虚实互动,呈现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存图景。
D. 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为文学内涵的丰富和人类自我认知提供了新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民数量超7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重合度提升,这说明虚拟语言生活的管理比现实语言生活更具紧迫性。
B. 《春宵》和《红楼梦》这两个例证,印证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可以实现文本意义的生成。
C. 《羊毛苹果》中,四人依托网络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将线下关系融入虚拟空间。作品借此呈现时代生活的样貌。
D. 网络主播面对机器普遍产生孤独感,或源于虚拟围观中真实情感互动缺失,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虚实空间重合度”理论的是( )
A. 作家在小说中虚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
B. 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代文物修复过程。
C. 网民通过直播观看太空授课,实时互动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D. 用户在手机上观看健身APP跟练视频,屏幕显示教练动作示范。
4. 结合材料一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的理解。
5. 与传统文学相比,《一日顶流》在时空观念上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将键盘打字、触屏写字与传统书写方式结合起来,将纸质书籍阅读与屏幕阅读结合起来。
②针对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保持规范使用语言习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5. ①突破线性时间观。传统文学以线性时间叙事;《一日顶流》中,胡学践与胡莘瓯的行为同步发生,在平行空间中同步展演精神困境、共时呈现心理冲突。
②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传统文学中人物活动受物理空间限制;小说中胡莘瓯直播时,观众虽散落各地却能进入同一虚拟空间,构建了虚拟化、超地域的空间形态。
③时空关系多维互动。传统文学时空关系相对固定,多以时间推进带动空间转换;《一日顶流》以“楼上”“楼下”的空间分层、直播场景的虚实交织、代际观念的碰撞及人工智能的介入,构建虚拟与现实、传统与新兴交织的多维时空互动关系。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网络时代语言生活的变革,指出人—机—人交际模式成为主流,虚拟与现实空间高度重合,强调需规范虚拟语言生活。材料二探讨数字技术对文学时空观的重构,以《一日顶流》等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时代人性书写的新维度——虚实交织的叙事打破线性逻辑,折射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自我觉醒。两则材料共同揭示技术变革对语言与文学的双重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错误,由原文“在时空意识转型下,作家如何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值得探讨。……文学是一门描写人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对人性的书写……”可知,时空意识转型是前提背景,作家重构人性书写是结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更具紧迫性”无中生有,材料一只强调“重要课题”;
C.四人“在网上结识”,“建立了虚拟的网络关系”,且“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单向发展);
D.原文只说“容易陷入孤独感”,而非“普遍产生孤独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虚实空间重合度”强调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融合。
A.“平行魔法世界”存在于文学文本中,是独立于现实的“叙事空间”;
B.“VR沉浸式虚拟”是通过阻断现实视野营造虚拟临场感,属于“虚拟替代现实”;


展开余下试题C.“直播观看+实时互动”既保留现实事件(太空授课),又通过虚拟媒介(直播)实现参与,直接体现“虚中有实”;
D.是典型“单向模仿”场景,无虚实交互,不符合“重合”内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并结合作者的观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由原文“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可知,“键盘打字、触屏写字”与“传统书写”,“屏幕阅读”与“纸质书籍”,展现了媒介迭代带来的行为习惯迁移,敏锐捕捉了数字时代的书写变革,体现了对人文传统的坚守与数字适应的辩证思考。
②由原文“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可知,一方面,“碎片化”和“自媒体”特性改变了传统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这种变革要求我们既要坚守语言规范,又要培养信息甄别能力,这种辩证思考凸显了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复杂性,深刻揭示了网络新媒体对语言生态的双重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观点,解决分析某些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对涉及的文本进行准确分析。
①由原文“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可知,对比传统文学与《一日顶流》的叙事方式,突破线性时间观,展现了网络时代文学时空观的重要突破。传统线性叙事被平行空间结构取代,“楼上”的虚拟沉溺与“楼下”的直播困境形成共时性对照,不仅拓展了叙事维度,更深刻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精神困境的复杂性,这种时空重构使人物心理冲突获得立体呈现,共时呈现心理冲突,体现了互联网文学对人性书写的新探索。
②由原文“尽管面对的只是一排排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可知,传统文学中人物活动受物理空间限制,互联网时代虚拟空间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与“没有边际的现场”的对比,凸显了虚拟空间突破物理限制的特性;“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却能“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形象地描绘了数字技术重构的时空关系,这既体现了网络直播的即时互动性,超地域的空间形态,又暗示了虚拟空间中个体与群体的新型关系,折射出当代人既孤独又渴望连接的精神状态。
③由原文“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可知,传统文学中时空相对固定,而《一日顶流》通过“楼上”“楼下”的空间分层、直播场景的虚实交织、代际观念的碰撞及人工智能的介入,构建了多维时空互动关系。这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还反映了虚拟与现实、传统与新兴交织的复杂关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展现了互联网时代文学叙事的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那辆花轱辘马车赶到凤凰堡村南,已是午夜时分。村庄寂静,夜风清冷。郭祥提着两个包袱,向村里走去。不知怎的,离家愈近,心里也越发忐忑不宁。
按常理说,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乡的路。那里一个井台,一个小洼,一株小树,一条田间抄道,都从童年起刻在了他的心上,直到老死,也不会忘记。①郭祥还清楚记得,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拿了一支小竹竿儿,闭紧眼睛装算命瞎子,他竟从十字街口一直走到他家的小坯屋里。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
郭祥记得他的栅栏门前,有一株歪脖子柳树。母亲总是站在这株柳树下喊:“小嘎儿!回来吃饭吧。”可是现在没有栅栏门,也找不到那株歪脖子柳树。郭祥的左邻右舍,原都是一些又破又旧的小土坯房,连个院墙也没有。现在却添了好几处砖房,围着秫秸篱笆。郭祥知道这是农民翻身以后盖的,心里十分高兴。可是究竟那个门口是自己的呢?
他停下脚步。忽然记起,在他的门旁边,有一个旧碌碡,他常常端着碗,蹲在上头吃饭。有一回不是还摔破一个大黑碗吗!……他拐回头走了几步,果然发现那个旧碌碡,在地上露出个头儿,想来这里是发过大水,它淤到地里去了。
郭祥放下包袱,走到小黑门前,叩起门来。一连叩了几声,里边没有一点儿动静。他又喊道,“妈!我回来了。”喊了几声,听听还是没人答声。
正犹疑问,只听左邻的一扇小门呀地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咳嗽了一阵,问,“谁叫门咧?”郭祥走上去,见是一个肩宽背阔的老人,披着衣服,须发都斑白了。②郭祥辨认着,想起他就是扛了30多年长活的许老秀。
郭祥走近去说:“大伯,我把你吵醒啦!”许老秀说:“这没有什么!同志,你是要号房吧?咱家地方宽绰,就是我跟老伴两个。”郭祥见他没认出自己来,又说:“许大伯!我是嘎子呀。”“你?你是嘎子?”许老秀凑到他脸上去看,叹息了一声,“唉,小嘎儿!你出去了这些年,也不捎个信儿,把家里人都快想疯了。”郭祥忙问:“我家里的人呢?”许老秀又重重叹了口气,说:“你家被火烧毁了,你娘这会儿临时在村东头住着。细情等会儿说吧,我先把你领去。”说着,老秀舒上袖子,把衣裳穿好,领着郭祥向村东头走。走了没有几步,老秀忽然停住,回身拉住郭祥说:“我看还是把你大娘喊起来给你做点儿吃的。你吃过饭,天也就亮了,再到你妈那儿去。”郭祥执意不肯,老秀也就作罢,边走边说:“小嘎儿,你可别拿老眼光看你大伯,咱家里生活可不像以前那么窄卡了。你大伯扛了几十年长活,还是光棍一条,如今总算有个家了。做点儿什么吃的也都便易。”郭祥说:“大伯,你几时结的婚哪?”老秀嘿嘿一笑说:“还不是土改以后!那年我就小60了,有人给我提亲,我想年纪这么大了,还闹这个不怕人家笑话?又一想,一辈子也没成个家,找个人总是进门来有个说话的,出去了有个看门的。这人是东庄的,比我小两岁,人身子骨不算强,有个气喘病,可是待人强,心眼不赖!”
说着,来到村东一个栅栏门前,老秀轻轻架开门,两个人就走了进去。老秀叩着小东屋的窗根说:
“他婶子!你家嘎子回来了!”
“谁呀?”郭祥听出是娘的声音。
“我是老秀。你家小嘎儿回来了!”
“唉!老秀,你老诓我干什么呢?”
“这回可是真的!”老秀嘿嘿笑着对郭祥说,“你看,你娘还说我诓她呢!”
“妈!是我回来了。”郭祥忙接上说。
只听屋里一声唏嘘,一阵响动,什么东西乓地一声跌在地上。③门开了,母亲穿着一个破蓝褂子,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月色底下,郭祥看见母亲老了,鬓发白了。
老秀笑着说:“他婶子,你看是诓你的不是!”
母亲走到郭祥身边,从上到下打量着他,围着他转了两三个磨磨儿,又板过他的脸凑近看看,看着,看着,一头扎在郭祥怀里啜泣起来。郭祥鼻子酸酸地强忍住自己的眼泪。
“他婶子别哭了。”老秀立刻劝慰地说,“儿子多年不家来,家来了,这是大喜,你光哭反叫他心里难过。”
母亲拾起衣襟,擦擦眼,收住了眼泪。
老秀又劝嘎子早点儿安歇,说过回家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娘儿俩进得房来,黑洞洞的。母亲在地上摸索了许久,原来刚才把灯碰落到地上去了。母亲拾起灯点上,又添了些油,从头上拔下一根针,把灯拨亮。郭祥记得,这还是多年前那盏破旧的铁灯。
母亲忙着到院里抱柴禾准备做饭。郭祥把东西放在炕上,一看这座小东屋十分破陋。母亲抱了一抱烂豆秸,坐在灶前点着了火。郭祥抢过去烧火,母亲不让,她说:“孩子,你歇歇吧。你在外头这么多年,风里雨里,马不停蹄,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呵!”
“在外头不苦。有吃有穿,同志们在一块儿可乐和哩!”郭祥安慰妈说。
“④唉,别哄妈了,八路军吃的那苦你当我不知道?”
……
锅开了。母亲在一个瓦罐里摸了半响,只摸出一个鸡蛋。她叹了口气:“你看我这记性!昨儿晌午我才把小半罐鸡蛋换成盐了。多年不回来,想叫你吃个荷包蛋也吃不成。”
郭祥见母亲又有些难过,忙说:“妈,把它冲了喝吧,我喜欢冲的!”
母亲把那个鸡蛋打了,冲了满满一碗端过来。
郭祥从包里取出两封点心,解开了一封,拣了一块枣泥月饼递给母亲。母亲老是瞅着,半晌没有吃。
“妈,你吃吧。”
母亲轻轻咬了一小口,像寻思着什么,说:
“小嘎儿,我问你个事儿。”
“嗯。”郭祥端着碗应了一声。
“这以后还要打仗吗?”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只要有敌人,就会要打仗。”
“美国人真的会过来吗?”
“过不来!他们让朝鲜人民军快赶下海去了。”
母亲松了口气:“什么时候世界上没有这些畜类就好了。”
母子分别多年,话是说不尽的。等郭祥睡下的时候,满村鸡鸣,天已经亮了。
(节选自魏巍长篇小说《东方》第一部《山雨》的第三章《母亲》,内容有删节,主要情节:新中国成立了,土地改革后,参加革命离家多年的人民解放军连长嘎子郭祥回家探望母亲,《东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英雄团的战斗故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以郭祥小时候的回忆表现他对“家乡的路”的熟悉和难以忘怀,也暗示了郭祥多年来对家乡的思念。
B. 句子②中郭祥经辨认后才想起眼前的老人是许老秀,显示嘎子郭祥离家多年,对家乡的人事有些淡忘了。
C. 句子③中母亲“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表现了母亲听闻儿子回家时的惊喜。
D. 句子④母亲的这些话,说明母亲一直知道儿子在共产党的部队上,对儿子在部队的情况也很了解。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郭祥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郭祥不断地用记忆中的印象来印证眼前看到的一切,可是家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B. 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仅推进了情节,还从侧面补充交代了大量信息内容。既调节了叙事节奏,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C. 文中对母亲及其居住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D. 小说中大量方言的使用,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文化背景,又能够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8. 请从时代特征和人们生活状况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9. 请分析许老秀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6. D 7. C
8. ①时代特征:土地改革,左邻右舍添了几处砖房;朝鲜战争爆发,母子俩讨论朝鲜处在战争之中。
②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解放后许老秀成家立业;依旧严峻,母亲住所简陋,衣着破旧。
9. 人物形象:旧社会受压迫,土改后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拥护新社会;性格开朗乐观,乐于助人。
作用:①反映当时社会环境:土改后,重新分配生产资料,人民生活改善,拥护新社会,支持新政府。②推动情节:许老秀告诉郭祥,他 母亲搬到村东头,郭祥在许老秀带领下找到母亲。③揭示主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拥戴支持。
【解析】
【导语】《母亲》以细腻笔触描绘了革命战士郭祥返乡的深夜场景,通过他对家乡变迁的陌生感与记忆的交织,折射出战争年代的离乱与土改后的新生。母亲颤抖的拥抱、破旧的铁灯、仅剩的鸡蛋,凝聚着深沉母爱与生活艰辛;而许老秀的翻身故事,则成为时代变革的缩影。全文在母子重逢的泪光中,交织着家国情怀与和平渴望,质朴语言下涌动着时代的厚重与温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说明母亲……对儿子在部队的情况也很了解”错,母亲说儿子在八路时吃了不少苦,是基于对儿子的关怀,并不能说明她对儿子解放战争以来的情况很了解,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分析鉴赏的能力。
C.“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错,小说中母亲的生活条件还很差,这表现出当时社会还存在不少问题,后方形势还很严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环境描写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按照题干中的要求,从时代特征和人们生活状况的角度来分析即可。
①由原文“郭祥的左邻右舍,原都是一些又破又旧的小土坯房,连个院墙也没有。现在却添了好几处砖房,围着秫秸篱笆”可知,昔日破旧的土坯房与新建的砖房形成鲜明对比,“秫秸篱笆”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又保留了乡土特色,折射出时代变革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由原文“‘这以后还要打仗吗?’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只要有敌人,就会要打仗。’‘美国人真的会过来吗?’‘过不来!他们让朝鲜人民军快赶下海去了。’”可知,这段对话通过母亲担忧的询问和儿子坚定的回答,生动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普通百姓对战争的关切。母亲“眼睛睁得大大的”细节传神地刻画出母亲的忧虑,而郭祥斩钉截铁的回应“过不来”则体现了革命军人的必胜信念,短短几句对白既折射出时代背景。
②由原文“郭祥说:‘大伯,你几时结的婚哪?’老秀嘿嘿一笑说:‘还不是土改以后!那年我就小60了,有人给我提亲,我想年纪这么大了,还闹这个不怕人家笑话?又一想,一辈子也没成个家,……”可知,许老秀60岁才成家的细节,既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悲惨境遇,又通过“嘿嘿一笑”的神态和朴实的语言,表现出翻身农民获得新生活的喜悦,折射出时代变迁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生动展现了土改后农民生活的改善。
由原文“门开了,母亲穿着一个破蓝褂子……”“说着,来到村东一个栅栏门前”可知,破旧的衣着暗示经济拮据,简陋的住所反映生活条件艰苦,整体勾勒出一幅贫苦农村的真实图景,令人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文中描写人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条概括即可,要注意作答时每条中要先概括形象特点,再具体分析其作用。
人物形象:由原文“郭祥辨认着,想起他就是扛了30多年长活 许老秀……”“……你大伯扛了几十年长活,还是光棍一条,如今总算有个家了。做点儿什么吃的也都便易”“说着,老秀舒上袖子,把衣裳穿好,领着郭祥向村东头走……”等信息可知,通过许老秀的今昔对比,生动展现了土改给贫苦农民带来的生活巨变。“扛了30多年长活”道尽旧社会苦难,“总算有个家”则洋溢着翻身喜悦。人物动作描写如“舒上袖子”自然朴实,其热情引路、主动分享的细节,既体现助人品质,又暗含对新生活的珍视。
作用:①由原文“郭祥的左邻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黄冈”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