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石一枫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里,剧团倒闭之后,妻子又因工伤去世,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对儿子胡莘瓯放任自流;“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尽管面对的只是一排排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 网络主播渴望有人来围观,但面对的只是空洞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空间,容易陷入孤独感。就像《一日顶流》里“胡莘瓯冒了一脑门子冷汗,嘴唇瘪着,好像小时候被人锯过”。原来的那份快意,已经被“怕”取代:“唤醒‘怕’的是看’,电子眼睛,人的眼睛。” 胡莘瓯决心不被流量裹挟,放弃直播,来到海上孤岛,遇到了人工智能“慧行”。他进而叩问人生:如何努力“做好一个人”? 《一日顶流》深刻探讨人性中虚荣与真实之间的博弈。在这篇小说里,“楼上”“楼下”的设定有其特殊的含义。“楼上”象征父辈对网络的执念与对现实的逃避。胡学践作为早期的网络技术人员,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这种封闭空间暗示他与现实的疏离,以及对家庭责任的缺席。“楼下”代表胡莘瓯与社会直接碰撞的场域,他试图通过具体的劳动寻找自我价值,但最终被流量裹挟。“楼上”“楼下”的垂直结构也暗喻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人性觉醒,是作者对当代人精神境况的深刻隐喻。作品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回归人性的本真。 新时空意识催生新的美学范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融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重塑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知提供新的视角。 (摘编自梅雁《当下小说时空观念的新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人—机—人”逐渐成为主要交际模式,传统“人—人”交际模式范围收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持续增强。 B. 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形成了键盘打字、屏幕阅读等新习惯,同时需提升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 C.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均依托时空架构展开叙事:前者侧重线性逻辑;后者强调虚实互动,呈现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存图景。 D. 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为文学内涵的丰富和人类自我认知提供了新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民数量超7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重合度提升,这说明虚拟语言生活的管理比现实语言生活更具紧迫性。 B. 《春宵》和《红楼梦》这两个例证,印证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可以实现文本意义的生成。 C. 《羊毛苹果》中,四人依托网络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将线下关系融入虚拟空间。作品借此呈现时代生活的样貌。 D. 网络主播面对机器普遍产生孤独感,或源于虚拟围观中真实情感互动缺失,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虚实空间重合度”理论的是( ) A. 作家在小说中虚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 B. 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代文物修复过程。 C. 网民通过直播观看太空授课,实时互动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D. 用户在手机上观看健身APP跟练视频,屏幕显示教练动作示范。 4. 结合材料一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的理解。 5. 与传统文学相比,《一日顶流》在时空观念上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将键盘打字、触屏写字与传统书写方式结合起来,将纸质书籍阅读与屏幕阅读结合起来。 ②针对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保持规范使用语言习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5. ①突破线性时间观。传统文学以线性时间叙事;《一日顶流》中,胡学践与胡莘瓯的行为同步发生,在平行空间中同步展演精神困境、共时呈现心理冲突。 ②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传统文学中人物活动受物理空间限制;小说中胡莘瓯直播时,观众虽散落各地却能进入同一虚拟空间,构建了虚拟化、超地域的空间形态。 ③时空关系多维互动。传统文学时空关系相对固定,多以时间推进带动空间转换;《一日顶流》以“楼上”“楼下”的空间分层、直播场景的虚实交织、代际观念的碰撞及人工智能的介入,构建虚拟与现实、传统与新兴交织的多维时空互动关系。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网络时代语言生活的变革,指出人—机—人交际模式成为主流,虚拟与现实空间高度重合,强调需规范虚拟语言生活。材料二探讨数字技术对文学时空观的重构,以《一日顶流》等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时代人性书写的新维度——虚实交织的叙事打破线性逻辑,折射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自我觉醒。两则材料共同揭示技术变革对语言与文学的双重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错误,由原文“在时空意识转型下,作家如何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值得探讨。……文学是一门描写人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对人性的书写……”可知,时空意识转型是前提背景,作家重构人性书写是结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更具紧迫性”无中生有,材料一只强调“重要课题”; C.四人“在网上结识”,“建立了虚拟的网络关系”,且“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单向发展); D.原文只说“容易陷入孤独感”,而非“普遍产生孤独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虚实空间重合度”强调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融合。 A.“平行魔法世界”存在于文学文本中,是独立于现实的“叙事空间”; B.“VR沉浸式虚拟”是通过阻断现实视野营造虚拟临场感,属于“虚拟替代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