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玉器风格的形成,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殷商之于新石器时代,西周之于商代,春秋战国之于西周,汉代玉器则直接受到战国玉器的影响,随着两汉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的变化,拓展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风格。
这一特征在良渚博物院“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中得以验证,该展汇聚了9个省区21家文博机构所藏两汉玉器精品。
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按照以前的用料传统,多以绿色或黄褐色的玉为主,但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这种玉料的获得与汉朝的统治力密切相关。
西汉中期,张骞通西域成为“西玉东渐”的重要节点。和田在汉代被称“于阗”,于阗产玉,张骞将此信息带回中原,和田玉自此正式进入中原皇室贵族的视野。随着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大获全胜,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通畅,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
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的“贵玉”思想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贵玉”思想在礼仪方面的体现触发了汉代礼仪用玉的高潮。“君子贵玉”,因而“无故玉不去身”。玉展中“长乐”单元展示了汉代的装饰玉系统。
另一方面,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玉展的“千秋”单元,主要为葬玉,展现了2000多年前汉代贵族所追求的“不朽”。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最为代表。以玉为衣、以玉为塞、以玉为敛,祈求身体不腐、七魄留体,以葆灵魂升天、天门成仙,永达千秋万岁。“延年”单元体现了汉代帝王尊奉黄老之学,在升仙与长生思想观念影响下,生前修方术、食玉屑、饮甘露、喜辟邪、戴厌胜之器。
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传达的权力意志,在汉代演变为“符信”观念。汉代的“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是一种权力和信用的凭证。国家、官吏与贵族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印有官、私之分,官印的材质与形制依等级不同有明确规定。
玉为“物精”的观念从先秦时期一直绵延至汉代,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丧葬仪式外,在现实生活中以玉上镌刻的吉语形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最为经典的是扬州博物馆所藏“宜子孙”玉璧,将永受嘉福的美好愿望代代递传。
“宜子孙”这句吉语后来遇到了一个非常喜爱它的帝王,他就是乾隆。他有一方“宜子孙”印,专门用于书画上的钤盖。汉武帝打通并收服了西域,和田玉料开始进入汉家宫廷的玉作坊,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清代,特别是乾隆帝。
汉代开辟的玉石之路叠加在丝绸之路之上,至唐代,玉石的运输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贸易持续不断,并逐渐成为中原用玉的重要来源。明代开始,和田山料真正得以开采。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准噶尔叛乱被彻底平定,和田玉运往内地的通道恢复畅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玉雕材料的来源问题。和田良玉充贡宫廷,成为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来源。


浏览完整试题“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于2025年1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这既是对清代玉器的一次巡礼,又是对自汉至明玉器制作的一次大总结。中国古代玉文化迎来了精彩谢幕,此后的新中国玉文化将迎来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面貌。
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的传统,早在史前三大治玉时代即已产生,只不过侧重不同。到了汉代,佩饰用玉才逐渐成为制玉的重要需求之一,远古时代最为看重的祭祀用玉几乎消失殆尽。
1691年,康熙皇帝下旨扩大了清宫“造办处”的规模,清代的宫廷玉器逐步发展起来。雍正皇帝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政治结构治理上,宫廷玉器制作几乎进入休眠期。但到了乾隆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玉器制作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用玉的门类和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以玉山子和玉质“文房四宝”为最。
清代用玉的另一个制作方向是玉质的饮食器大为增加,这当然得益于和田玉料的大量供给。碗、盘、壶、杯、箸、匙等器物精雕细琢,华美异常。
尽管乾隆朝用玉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却遗失了一个最为宝贵的维度。玉为什么重要?是中国人认为玉有通灵之气,这与远古时代先人沟通天地的信仰最相契合。而清代的工匠在使用顶级玉料进行工艺最复杂最高超的雕琢时,这股通灵天地之气却失掉了。当然这不是工匠之过,而是玉料所有者之过。这的确是一个美玉美器的华美时代,不料却走到了古代玉文化的谢幕之际。
玉的使用,从上古时代一直绵延至今,从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喜爱。玉器是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玉从石进化为器,凝结着中华民族近万年的智慧与心血。让我们借玉追溯时光,感怀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守住玉之精神,不辜负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无比的物质与文化财富。
(节选自2025年3月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风格的形成既受战国玉器的影响,也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密不可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B. 儒家“贵玉”思想的传播,不仅让人生前注重配饰玉器,还和汉代厚葬习俗一起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
C. “千秋”单元展出的玉器体现了汉代葬玉文化,汉代贵族通过金缕玉衣等葬玉祈求身体不腐、灵魂升天。
D. 张骞通西域带来了和田玉料的信息,也促使中原皇室贵族用玉材料发生重大变化,首选使用优质和田玉料。
2. 根据原文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清代玉器则完全转向实用器与装饰器的制作,二者差别很大。
B. 汉代玉器承载着儒家礼制与升仙信仰的双重内涵,而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符号。
C. 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的极致化追求,清代玉器则通过玉料选择与器型设计体现皇权意志。
D. 汉代玉器延续了玉为“物精”的传统观念,清代玉器则在追求雕琢华美中失去通灵天地之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宜子孙”印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二者在玉上镌刻吉语,传达愿望,都源于先秦时期玉为“物精”的观念。
B. 二者期待将“宜子孙”的吉语代代传递,是盼望后代永受嘉福心理的展现。
C. 至今收藏于博物馆的“宜子孙”印与玉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
D. “宜子孙”玉器的寓意自汉传到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玉文化的继承性。
4. 汉代玉器发展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 文中提到玉为“物精”的观念,玉因为有灵气、上面常刻有吉语而受到人们喜爱。请结合此观念,分析《红楼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所蕴含的寓意。
【答案】1. B 2. D
3. C 4. 玉料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首选;受儒家思想影响,礼仪用玉高潮;厚葬习俗下,葬玉制度蔚然成风;权力象征演变为“符信”观念;镌刻吉语,传递美好愿望。
5. 通灵宝玉有灵气,是“物精”观念体现,象征宝玉与贾府命运关联; 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吉语,表达家族对宝玉和家族兴旺的期望;玉的得失暗示宝玉人生和贾府兴衰,体现玉文化在文学中的寓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玉器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玉文化从汉代到清代的发展脉络。文章通过“宜子孙”展览切入,展现了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风格基础上的创新,突出了儒家“贵玉”思想与厚葬习俗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同时对比清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与精神内涵的流失,揭示了玉器从“巫玉”“王玉”到“民玉”的演变过程。全文以玉为载体,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与审美变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文化反思意味。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错,原文“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葬玉制度的形成仅与厚葬习俗相关儒家“贵玉”思想触发汉代礼仪用玉高潮,并非直接促成葬玉制度,葬玉制度与汉代厚葬习俗相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错误,原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祭祀用玉几乎停止,汉代玉器主要是丧葬功能;
B.“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符号”错误,原文“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可见还有实用器等;
C.“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极致化追求”错误,原文有 “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更注重玉料变化和制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仅说收藏是物质财富,未体现文化内涵,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印的文化内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玉料选用层面:根据原文“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可见汉代玉料发生重大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用玉首选。


展开余下试题礼仪用玉层面:依据原文“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的‘贵玉’思想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贵玉’思想在礼仪方面的体现触发了汉代礼仪用玉的高潮”,可知汉代受儒家思想影响,礼仪用玉迎来高潮。
葬玉制度层面:根据原文“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以玉为衣、以玉为塞、以玉为敛,祈求身体不腐……永达千秋万岁”,可见在厚葬习俗影响下,汉代葬玉制度蔚然成风。
权力象征层面:依据原文“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传达的权力意志,在汉代演变为‘符信’观念。汉代的‘玺’……‘印’……是一种权力和信用的凭证”,可知汉代玉器的权力象征演变为“符信”观念。
文化寓意层面:根据原文“玉为‘物精’的观念从先秦时期一直绵延至汉代……在现实生活中以玉上镌刻的吉语形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宜子孙’玉璧,将永受嘉福的美好愿望代代递传”,可见汉代玉器多镌刻吉语,用于传递美好愿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物精”灵性层面:文中提到玉为“物精”,有通灵之气。《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赋予灵性,象征着贾宝玉与贾府的命运紧密相连,是“物精”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
吉语寓意层面:依据原文,玉上常刻吉语传递愿望。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吉语,这与汉代“宜子孙”玉璧传递美好愿望的内涵一致,表达了贾府对宝玉健康长寿、家族兴旺的期望。
命运关联层面:文中玉的灵性与信仰相关,通灵宝玉的得失直接暗示宝玉的人生起伏,如丢玉后精神失常,和贾府的兴衰,如宝玉出家后贾府败落,体现了玉文化中“物精”与命运相系的寓意在文学中的延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金
鲁彦
陈四桥虽然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这样的详细,这样的清楚,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
例如,一天清晨,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走到大门口,遇见如史伯伯由一家小店里出来,一眼瞥去,看见他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了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卜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于是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快要……快要……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由家家户户的门缝里窗隙里钻了进去,仿佛阳光似的,风似的。的确,如史伯伯手里拿的是他儿子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最近,信中说,不能寄钱来。
“你总是这样的不快乐,”如史伯母忽然由厨房里走出来,说。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这是一个好梦:伊明戴着五光十色的帽子,一定是做了官了;还带着沉重的棺材,明明就是做官得来的大财。”听了这个,如史伯伯的脸上也现出了一阵微笑,但忽然想到刚才接得的信,不由得又忧郁起来,脸上的笑容又飞散了。
在他的账簿上,已只有十二元另几角存款。而三天后,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他们知道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他的叔伯兄弟,阿黑今年轮不到吃,便派阿黑来代大房。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地说:
“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
“阿黑,支鱼买不到,用米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
“支鱼贵!支鱼好吃!”
如史伯伯气得呆了。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通过无线电话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而且,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而且……而且……
十二月十六日,账簿上只有二元八角的存款……
“这样羞耻的发抖的日子,我还不曾遇到”如史伯伯颤动着语音,说。
“啊啊,多福多寿,发财发财!”忽然有人在门外叫着说。隔着玻璃窗一望,如史伯伯看见强讨饭的阿水来了,他不由得颤动着站了起来。
他知道阿水来到是要比别的讨饭的拿得多的,于是就满满的盛了一碗米出去。
“不行,不行,老板,这是今年最末的一次!”
“你要什么呢?”“我吗?现洋!”阿水睁着两只凶恶的眼睛,说。
“今年实在……”如史伯伯忧郁地说。
但阿水立刻把他的话打断了。
“不必多说,快去拿现洋来,不要耽搁我的工夫!”
如史伯伯没法,慢慢地进去了,从柜子里拿了四角钱。正要出去,如史伯母急得跳了起来,叫着说:“发疯了吗?一个讨饭的,给他这许多钱!”
“四角吗?看也没有看见。我又不是小讨饭的,哼!”阿水忿然地说,偏着头,看着门外。“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的人家,竟拿出这一点点来哄小孩子!”
“再要多,我同你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拼老命!”如史伯母暴躁地说。
“好好!去就去!哼!……”
“她是女人家,阿水,原谅她。我明年多给你一点就是了。”如史伯伯忍气吞声地说。
“既这样说,我就拿着走了,到底是男人家。”他拿了钱,喃喃地说着,走了。
走进房里,如史伯母哭了。如史伯伯也会陪着流泪。
十二月二十二日,如史伯伯捧着账簿掉了魂似的呆呆地望着。簿子上很清楚地写着尚存小洋八角。
夜上来了。但如史伯伯睡得很迟。他最近常常咳嗽,惊醒了如史伯母,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
“啊,这是一个好梦!”如史伯母坚决地相信着,开始叙述她的梦了,“不知在什么地方我看见地上没着一堆饭,我用手去抢,却不知怎的,到手就烂了,却是黄色的粪。你说,粪不就是黄金吗?”
如史伯伯想到梦书上写着“梦粪染身,主得黄金”,确也有点相信了。
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
“谁呀?”
但没有谁回答,轻微的脚步出去了。
“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约莫过去了十五分钟,听听没有动静,大家渐渐镇静了。
如史伯母检查一遍,哭着说把她冬季的衣服都偷去了。还说要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
“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地说,“而且,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出来了贼,可以赖钱。”
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昏过去了。
但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鲜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
他看见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信封上印着红色的大字,什么司令部什么处缄。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啊!啊!……”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阿黑、阿水都跪在他们的面前,磕着头……
(《小说月报》1927年七月第十八卷第七期,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体现了旧中国乡村中村民细腻、淳朴、善良的一面。
B. 阿黑在享受如史伯伯家的羹饭时,不仅毫无感恩之心,还一味地挑剔找茬,充分展现出其无礼、势利的特点。
C. 阿水说如史伯伯家有“一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故意把家产往大里说既有嘲讽的意味,又有要钱的目的。
D. 如史伯伯睡得迟,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这有他账簿钱少的因素,也有当时乡土社会人言可畏的心理煎熬。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提供背景。
B. 如史伯母先是梦到棺材,后是梦到大粪,两个梦既前呼后应,让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也增加了神秘独特的气息。
C. 如史伯伯家的故事围绕着“钱”逐层展开,通过如史伯伯家因钱的变化而经历的种种,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D. 小说从如史伯伯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强了感染力。
8. 文中多次出现“账簿上的存款”这一细节,请分析其作用。
9. 对于小说结尾伊明送信到家的情形,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只是如史伯伯的一个梦。你觉得哪种解读更合适?请简要说明。
【答案】6. A 7. D
8. 是情节发展线索,推动故事发展;体现如史伯伯家经济状况恶化, 突出困境;反映人情冷暖,揭示社会现实;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增强悲剧性。
9. 虚写,是如史伯伯的梦。理由:前文有如史伯母做梦的铺垫;结尾 描写充满幻想色彩,与前文现实困境对比;暗示如史伯伯对改变困境的 渴望;增强小说悲剧性和讽刺意味。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黄金”为题,通过如史伯伯家道中落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旧中国乡村社会的世态炎凉。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梦境(棺材、粪变黄金),展现了主人公在经济困境中的精神煎熬。小说以“账簿存款”为线索,层层递进地表现人情冷暖,结尾虚实相生的处理更凸显了现实的残酷与希望的虚幻。鲁彦以冷静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被金钱异化的乡土社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淳朴、善良”错误,桂生婶的观察和推断体现的是乡村消息传播快和人情的势利,并非淳朴善良。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第一人称”错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并非第一人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推动情节发展:从最初的“十二元另几角”到“二元八角”,再到“小洋八角”,存款数额的递减串联起如史伯伯家经济衰败的过程,是故事推进的核心线索。
凸显经济困境:通过具体数字直观展现家境从拮据到濒临崩溃的状态,如因没钱买支鱼遭阿黑嘲讽、连讨饭钱都需克扣,强化了人物生存的窘迫感。
折射世态炎凉:存款减少伴随邻里态度变化(如阿黑的挑衅、阿水的勒索),揭示了底层社会对“穷”的刻薄与现实,反映人情冷暖。
暗示心理轨迹:存款数字的消失对应如史伯伯从强装镇定到绝望崩溃的心理变化,最终在幻觉中寻求慰藉,增强了悲剧的讽刺性与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铺垫呼应:前文如史伯母多次通过“做梦”(梦见儿子做官、梦粪得金)寄托希望,结尾如史伯伯的“梦境”与之形成叙事呼应,符合人物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心理逻辑。
现实反差:结尾“司令部来信”“汇两千大洋”“三十万黄金”等情节充满夸张幻想色彩,与前文如史伯伯家徒四壁、连讨饭者都敢欺压的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比,明显超出生活逻辑,更似绝境中的精神臆想。
心理投射:如史伯伯在存款清零、遭贼偷窃后彻底崩溃,梦境中“阿黑磕头”“众人恭喜”的场景,实则是他对尊严恢复、困境逆转的强烈渴望,是现实绝望下的心理补偿。
主题强化:以梦境收束,将人物的悲剧从物质贫困延伸至精神幻灭——连最后的希望都是虚幻的。这种“希望即绝望”的反差,更尖锐地讽刺了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仁宗宝元初,(光)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仁宗遗赐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赏赐为谏院公使钱,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
帝崩,赴阙临。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后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变通,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逐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却缺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拜A左仆射兼门下B侍郎C欲以身徇D社稷E躬亲F庶务G不舍昼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这里是指坚守道义,与苏洵《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字意思相同。
B. “盖察其狂直”的“其”,与蒲松龄《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其”意思相同。
C. 相,辅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愿为小相”的“相”用法不同。
D. “活百姓”中的“活”,与《庖丁解牛》中“吾见其难为”的“难”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连云”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