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于2025年1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这既是对清代玉器的一次巡礼,又是对自汉至明玉器制作的一次大总结。中国古代玉文化迎来了精彩谢幕,此后的新中国玉文化将迎来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面貌。 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的传统,早在史前三大治玉时代即已产生,只不过侧重不同。到了汉代,佩饰用玉才逐渐成为制玉的重要需求之一,远古时代最为看重的祭祀用玉几乎消失殆尽。 1691年,康熙皇帝下旨扩大了清宫“造办处”的规模,清代的宫廷玉器逐步发展起来。雍正皇帝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政治结构治理上,宫廷玉器制作几乎进入休眠期。但到了乾隆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玉器制作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用玉的门类和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以玉山子和玉质“文房四宝”为最。 清代用玉的另一个制作方向是玉质的饮食器大为增加,这当然得益于和田玉料的大量供给。碗、盘、壶、杯、箸、匙等器物精雕细琢,华美异常。 尽管乾隆朝用玉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却遗失了一个最为宝贵的维度。玉为什么重要?是中国人认为玉有通灵之气,这与远古时代先人沟通天地的信仰最相契合。而清代的工匠在使用顶级玉料进行工艺最复杂最高超的雕琢时,这股通灵天地之气却失掉了。当然这不是工匠之过,而是玉料所有者之过。这的确是一个美玉美器的华美时代,不料却走到了古代玉文化的谢幕之际。 玉的使用,从上古时代一直绵延至今,从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喜爱。玉器是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玉从石进化为器,凝结着中华民族近万年的智慧与心血。让我们借玉追溯时光,感怀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守住玉之精神,不辜负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无比的物质与文化财富。 (节选自2025年3月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风格的形成既受战国玉器的影响,也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密不可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B. 儒家“贵玉”思想的传播,不仅让人生前注重配饰玉器,还和汉代厚葬习俗一起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 C. “千秋”单元展出的玉器体现了汉代葬玉文化,汉代贵族通过金缕玉衣等葬玉祈求身体不腐、灵魂升天。 D. 张骞通西域带来了和田玉料的信息,也促使中原皇室贵族用玉材料发生重大变化,首选使用优质和田玉料。 2. 根据原文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清代玉器则完全转向实用器与装饰器的制作,二者差别很大。 B. 汉代玉器承载着儒家礼制与升仙信仰的双重内涵,而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符号。 C. 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的极致化追求,清代玉器则通过玉料选择与器型设计体现皇权意志。 D. 汉代玉器延续了玉为“物精”的传统观念,清代玉器则在追求雕琢华美中失去通灵天地之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宜子孙”印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二者在玉上镌刻吉语,传达愿望,都源于先秦时期玉为“物精”的观念。 B. 二者期待将“宜子孙”的吉语代代传递,是盼望后代永受嘉福心理的展现。 C. 至今收藏于博物馆的“宜子孙”印与玉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 D. “宜子孙”玉器的寓意自汉传到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玉文化的继承性。 4. 汉代玉器发展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 文中提到玉为“物精”的观念,玉因为有灵气、上面常刻有吉语而受到人们喜爱。请结合此观念,分析《红楼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所蕴含的寓意。 【答案】1. B 2. D 3. C 4. 玉料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首选;受儒家思想影响,礼仪用玉高潮;厚葬习俗下,葬玉制度蔚然成风;权力象征演变为“符信”观念;镌刻吉语,传递美好愿望。 5. 通灵宝玉有灵气,是“物精”观念体现,象征宝玉与贾府命运关联; 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吉语,表达家族对宝玉和家族兴旺的期望;玉的得失暗示宝玉人生和贾府兴衰,体现玉文化在文学中的寓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玉器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玉文化从汉代到清代的发展脉络。文章通过“宜子孙”展览切入,展现了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风格基础上的创新,突出了儒家“贵玉”思想与厚葬习俗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同时对比清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与精神内涵的流失,揭示了玉器从“巫玉”“王玉”到“民玉”的演变过程。全文以玉为载体,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与审美变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文化反思意味。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错,原文“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葬玉制度的形成仅与厚葬习俗相关儒家“贵玉”思想触发汉代礼仪用玉高潮,并非直接促成葬玉制度,葬玉制度与汉代厚葬习俗相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错误,原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祭祀用玉几乎停止,汉代玉器主要是丧葬功能; B.“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符号”错误,原文“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可见还有实用器等; C.“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极致化追求”错误,原文有 “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更注重玉料变化和制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仅说收藏是物质财富,未体现文化内涵,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印的文化内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玉料选用层面:根据原文“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可见汉代玉料发生重大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用玉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