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玉器风格的形成,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殷商之于新石器时代,西周之于商代,春秋战国之于西周,汉代玉器则直接受到战国玉器的影响,随着两汉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的变化,拓展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风格。
这一特征在良渚博物院“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中得以验证,该展汇聚了9个省区21家文博机构所藏两汉玉器精品。
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按照以前的用料传统,多以绿色或黄褐色的玉为主,但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这种玉料的获得与汉朝的统治力密切相关。
西汉中期,张骞通西域成为“西玉东渐”的重要节点。和田在汉代被称“于阗”,于阗产玉,张骞将此信息带回中原,和田玉自此正式进入中原皇室贵族的视野。随着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大获全胜,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通畅,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
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的“贵玉”思想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贵玉”思想在礼仪方面的体现触发了汉代礼仪用玉的高潮。“君子贵玉”,因而“无故玉不去身”。玉展中“长乐”单元展示了汉代的装饰玉系统。
另一方面,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玉展的“千秋”单元,主要为葬玉,展现了2000多年前汉代贵族所追求的“不朽”。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最为代表。以玉为衣、以玉为塞、以玉为敛,祈求身体不腐、七魄留体,以葆灵魂升天、天门成仙,永达千秋万岁。“延年”单元体现了汉代帝王尊奉黄老之学,在升仙与长生思想观念影响下,生前修方术、食玉屑、饮甘露、喜辟邪、戴厌胜之器。
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传达的权力意志,在汉代演变为“符信”观念。汉代的“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是一种权力和信用的凭证。国家、官吏与贵族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印有官、私之分,官印的材质与形制依等级不同有明确规定。
玉为“物精”的观念从先秦时期一直绵延至汉代,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丧葬仪式外,在现实生活中以玉上镌刻的吉语形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最为经典的是扬州博物馆所藏“宜子孙”玉璧,将永受嘉福的美好愿望代代递传。
“宜子孙”这句吉语后来遇到了一个非常喜爱它的帝王,他就是乾隆。他有一方“宜子孙”印,专门用于书画上的钤盖。汉武帝打通并收服了西域,和田玉料开始进入汉家宫廷的玉作坊,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清代,特别是乾隆帝。
汉代开辟的玉石之路叠加在丝绸之路之上,至唐代,玉石的运输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贸易持续不断,并逐渐成为中原用玉的重要来源。明代开始,和田山料真正得以开采。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准噶尔叛乱被彻底平定,和田玉运往内地的通道恢复畅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玉雕材料的来源问题。和田良玉充贡宫廷,成为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来源。
浏览完整试题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于2025年1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这既是对清代玉器的一次巡礼,又是对自汉至明玉器制作的一次大总结。中国古代玉文化迎来了精彩谢幕,此后的新中国玉文化将迎来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面貌。
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的传统,早在史前三大治玉时代即已产生,只不过侧重不同。到了汉代,佩饰用玉才逐渐成为制玉的重要需求之一,远古时代最为看重的祭祀用玉几乎消失殆尽。
1691年,康熙皇帝下旨扩大了清宫“造办处”的规模,清代的宫廷玉器逐步发展起来。雍正皇帝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政治结构治理上,宫廷玉器制作几乎进入休眠期。但到了乾隆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玉器制作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用玉的门类和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以玉山子和玉质“文房四宝”为最。
清代用玉的另一个制作方向是玉质的饮食器大为增加,这当然得益于和田玉料的大量供给。碗、盘、壶、杯、箸、匙等器物精雕细琢,华美异常。
尽管乾隆朝用玉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却遗失了一个最为宝贵的维度。玉为什么重要?是中国人认为玉有通灵之气,这与远古时代先人沟通天地的信仰最相契合。而清代的工匠在使用顶级玉料进行工艺最复杂最高超的雕琢时,这股通灵天地之气却失掉了。当然这不是工匠之过,而是玉料所有者之过。这的确是一个美玉美器的华美时代,不料却走到了古代玉文化的谢幕之际。
玉的使用,从上古时代一直绵延至今,从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喜爱。玉器是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玉从石进化为器,凝结着中华民族近万年的智慧与心血。让我们借玉追溯时光,感怀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守住玉之精神,不辜负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无比的物质与文化财富。
(节选自2025年3月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风格的形成既受战国玉器的影响,也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密不可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B. 儒家“贵玉”思想的传播,不仅让人生前注重配饰玉器,还和汉代厚葬习俗一起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
C. “千秋”单元展出的玉器体现了汉代葬玉文化,汉代贵族通过金缕玉衣等葬玉祈求身体不腐、灵魂升天。
D. 张骞通西域带来了和田玉料的信息,也促使中原皇室贵族用玉材料发生重大变化,首选使用优质和田玉料。
2. 根据原文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清代玉器则完全转向实用器与装饰器的制作,二者差别很大。
B. 汉代玉器承载着儒家礼制与升仙信仰的双重内涵,而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符号。
C. 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的极致化追求,清代玉器则通过玉料选择与器型设计体现皇权意志。
D. 汉代玉器延续了玉为“物精”的传统观念,清代玉器则在追求雕琢华美中失去通灵天地之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宜子孙”印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二者在玉上镌刻吉语,传达愿望,都源于先秦时期玉为“物精”的观念。
B. 二者期待将“宜子孙”的吉语代代传递,是盼望后代永受嘉福心理的展现。
C. 至今收藏于博物馆的“宜子孙”印与玉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
D. “宜子孙”玉器 寓意自汉传到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玉文化的继承性。
4. 汉代玉器发展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 文中提到玉为“物精”的观念,玉因为有灵气、上面常刻有吉语而受到人们喜爱。请结合此观念,分析《红楼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所蕴含的寓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金
鲁彦
陈四桥虽然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这样的详细,这样的清楚,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
例如,一天清晨,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走到大门口,遇见如史伯伯由一家小店里出来,一眼瞥去,看见他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了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卜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于是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快要……快要……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由家家户户的门缝里窗隙里钻了进去,仿佛阳光似的,风似的。的确,如史伯伯手里拿的是他儿子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最近,信中说,不能寄钱来。
“你总是这样的不快乐,”如史伯母忽然由厨房里走出来,说。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这是一个好梦:伊明戴着五光十色的帽子,一定是做了官了;还带着沉重的棺材,明明就是做官得来的大财。”听了这个,如史伯伯的脸上也现出了一阵微笑,但忽然想到刚才接得的信,不由得又忧郁起来,脸上的笑容又飞散了。
在他的账簿上,已只有十二元另几角存款。而三天后,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他们知道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他的叔伯兄弟,阿黑今年轮不到吃,便派阿黑来代大房。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地说:
“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
“阿黑,支鱼买不到,用米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
“支鱼贵!支鱼好吃!”
如史伯伯气得呆了。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通过无线电话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而且,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而且……而且……
十二月十六日,账簿上只有二元八角的存款……
“这样羞耻的发抖的日子,我还不曾遇到”如史伯伯颤动着语音,说。
展开余下试题
“啊啊,多福多寿,发财发财!”忽然有人在门外叫着说。隔着玻璃窗一望,如史伯伯看见强讨饭的阿水来了,他不由得颤动着站了起来。
他知道阿水来到是要比别的讨饭的拿得多的,于是就满满的盛了一碗米出去。
“不行,不行,老板,这是今年最末的一次!”
“你要什么呢?”“我吗?现洋!”阿水睁着两只凶恶的眼睛,说。
“今年实在……”如史伯伯忧郁地说。
但阿水立刻把他的话打断了。
“不必多说,快去拿现洋来,不要耽搁我的工夫!”
如史伯伯没法,慢慢地进去了,从柜子里拿了四角钱。正要出去,如史伯母急得跳了起来,叫着说:“发疯了吗?一个讨饭的,给他这许多钱!”
“四角吗?看也没有看见。我又不是小讨饭的,哼!”阿水忿然地说,偏着头,看着门外。“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的人家,竟拿出这一点点来哄小孩子!”
“再要多,我同你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拼老命!”如史伯母暴躁地说。
“好好!去就去!哼!……”
“她是女人家,阿水,原谅她。我明年多给你一点就是了。”如史伯伯忍气吞声地说。
“既这样说,我就拿着走了,到底是男人家。”他拿了钱,喃喃地说着,走了。
走进房里,如史伯母哭了。如史伯伯也会陪着流泪。
十二月二十二日,如史伯伯捧着账簿掉了魂似的呆呆地望着。簿子上很清楚地写着尚存小洋八角。
夜上来了。但如史伯伯睡得很迟。他最近常常咳嗽,惊醒了如史伯母,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
“啊,这是一个好梦!”如史伯母坚决地相信着,开始叙述她的梦了,“不知在什么地方我看见地上没着一堆饭,我用手去抢,却不知怎的,到手就烂了,却是黄色的粪。你说,粪不就是黄金吗?”
如史伯伯想到梦书上写着“梦粪染身,主得黄金”,确也有点相信了。
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
“谁呀?”
但没有谁回答,轻微的脚步出去了。
“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约莫过去了十五分钟,听听没有动静,大家渐渐镇静了。
如史伯母检查一遍,哭着说把她冬季的衣服都偷去了。还说要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
“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地说,“而且,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出来了贼,可以赖钱。”
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昏过去了。
但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鲜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
他看见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信封上印着红色的大字,什么司令部什么处缄。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啊!啊!……”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阿黑、阿水都跪在他们的面前,磕着头……
(《小说月报》1927年七月第十八卷第七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体现了旧中国乡村中村民细腻、淳朴、善良的一面。
B. 阿黑在享受如史伯伯家的羹饭时,不仅毫无感恩之心,还一味地挑剔找茬,充分展现出其无礼、势利的特点。
C. 阿水说如史伯伯家有“一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故意把家产往大里说既有嘲讽的意味,又有要钱的目的。
D. 如史伯伯睡得迟,仿佛有什么梗在他 喉咙,这有他账簿钱少的因素,也有当时乡土社会人言可畏的心理煎熬。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提供背景。
B. 如史伯母先是梦到棺材,后是梦到大粪,两个梦既前呼后应,让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也增加了神秘独特的气息。
C. 如史伯伯家的故事围绕着“钱”逐层展开,通过如史伯伯家因钱的变化而经历的种种,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D. 小说从如史伯伯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强了感染力。
8. 文中多次出现“账簿上的存款”这一细节,请分析其作用。
9. 对于小说结尾伊明送信到家的情形,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只是如史伯伯的一个梦。你觉得哪种解读更合适?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仁宗宝元初,(光)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仁宗遗赐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赏赐为谏院公使钱,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
帝崩,赴阙临。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后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变通,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逐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却缺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拜A左仆射兼门下B侍郎C欲以身徇D社稷E躬亲F庶务G不舍昼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这里是指坚守道义,与苏洵《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字意思相同。
B. “盖察其狂直”的“其”,与蒲松龄《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其”意思相同。
C. 相,辅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愿为小相”的“相”用法不同。
D. “活百姓”中 “活”,与《庖丁解牛》中“吾见其难为”的“难”用法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任职期间并不因循守旧,主张改变乾兴旧例,反对宫廷赏赐巨大的奢靡之风,把所得赏赐作为谏院的办公费。
B. 皇帝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拒绝担任,因其认为真正任用人 听取谏言,不能将官位当做私恩授人。
C. 王安石认为士大夫大多不关心国家大事,迎合世俗讨好众人,自己愿意辅助皇上改变这种风气,因而招来责怨。
D. 张居正认为王安石性情固执,难以容人,重用奸佞之徒,其革新的风俗和建立的法度成为宋室祸患的根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 史载,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多有分歧,但依然称赞司马光“实为君子也”。请结合材料概括司马光“实为君子”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节之前。此时距杜甫去世只有半年。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用鹖羽所制之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以“佳辰”点题,再用一“强”一“隐”一“萧条”寥寥几字,表现诗人艰于饮食、病体难支的落魄。
B. 颔联写春来水涨,江流浩漫,环境的开阔渺远暂时疏解了诗人的愁苦,使之能去体会“雾里看花”的朦胧美。
C. 颈联“戏蝶”“轻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灵动闲适的江景图,与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D. 作者通过于舟上的所见之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表现杜甫晚年诗歌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16. 清人黄生评此诗“只‘愁’字点睛,上六句皆可作愁字注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具体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相似。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表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某生读了《念奴娇·过洞庭》之后,为词人表里如一的精神所打动,分别从上、下片摘取了“_______”和“_______”两句,形成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DeepSeek自横空出世以来便“火出天际”,其中文名“深度求索”也广为人知。那么,“求索”二字有何来历呢?我们不妨 A ,求索一番。
(“求”字的流变) (“索”字的流变)
“求”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毛朝外的皮衣。有专家认为,这可能表明在祭祀,把珍贵的裘皮献给神明,向神明求告,以期得到护右或赐福,因此“求”便有诉求、祈求之意。也有人认为,动物皮毛可以驭寒,是大家都想要得到的东西,( 甲 ),比如“寻求”“探求”等。
我们接着说“索”字。“索”的本义是粗大的绳子,甲骨文( 乙 ),使其扭结成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几股细绳缠绕起来的大绳才是“索”。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能找到它发端的地方,也就是“头儿”,因此“索”有搜求、寻找、探寻的意思,比如“搜索”“探索”。有个成语叫 B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相马专家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根据文中的描述去寻找千里马的故事。这里的“索”,就是寻找、寻访的意思。
“求”“索”合在一起就指从根源上寻找答案,执着探求,坚定不移。( 丙 ),又表明了什么呢?“深”是由形旁“水”和声旁“罙(shēn)”组成,而“罙”字甲骨文就像是一个人深入洞穴之中探寻,所以“深”本身就有探索的意思,只不过更强调了深入。“深度求索”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本质与人类认知边界突破的追求。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 “深度求索”结构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祝福》)
B.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C.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装在套子里的人》)
D. 隔壁房间里是完全寂静了,也许父母正和协理坐在桌旁轻声细语谈论着。(《变形记》)
19.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简要分析第一段文中“火出天际”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想法。这个世界在变,年轻人就应该按照年轻人的想法去活,去干……
——徐则臣《北上》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连云”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