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期末调研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樽、彝造型的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受到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受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浏览完整试题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 象征意义,因此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B. 明清时期动物图案,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C. 威廉·莫里斯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形多呈现掌状叶,最早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向东方传播。
D. 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边饰和佛教艺术。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唐书》记载,西域胡商献“联珠对兽纹锦”,唐代织工将兽纹替换为牡丹花卉,边缘联珠纹改为卷草纹,形成“宝花团窠锦”。
B. 元代工匠在引进了阿拉伯玻璃吹制技术之后,烧制出内壁刻有伊斯兰几何纹的玉壶春瓶,其纹样布局严格遵循波斯地毯的对称法则。
C. 北宋画师李公麟临摹印度犍陀罗佛像时,将希腊式衣褶线条与中原“吴带当风”的笔法相结合,创造出兼具西域神韵与东方飘逸的佛像风格。
D. 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工匠将波斯“生命树”纹样中的棕榈叶改造为松针与祥云组合,神鸟替换为凤凰,形成“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
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
A. B.
C. D.
4. 在“丝绸之路与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唐代 图案艺术既传承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又彰显出自身的创造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都写到纹样,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地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逗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展开余下试题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么?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木牌是无字的,只很不规则地画了一些圆圈,说明将军年老健忘,已记不清某些战士的名字。
B. 本文与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深化了文章的意蕴。
C. 小说没有叙述将军叱咤风云的往事,而是通过生活琐事展现将士们的形象,完全未涉及战争的残酷。
D. 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示我俩的隔膜。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 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 句子③中“应该说的”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没有说出将军“笑”的细节而感到遗憾。
D. 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心情沉重,“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8. 小说主要采用“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将军 部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尝君待A客B坐语C而屏风后D常有侍史E主记F君所与G客语H问亲戚居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大概,与《庖丁解牛》中“善哉!技盖至此乎”的“盖”意义不同。
B. 故,缘故,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字意义相同。
C. 及,推及,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及”意义相同。
D. 特,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 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得以主持家事,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 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他认为贤能之士,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 司马光认为养士作用巨大,大到利于天下,小到利于一国,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和尊贵的地位来礼待他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 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 材料一与材料三中,司马迁和王安石对孟尝君养士都有不认可的地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河中鹳雀楼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展开余下试题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
【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
B. 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
C. 颈联写渔人遗留的火种燃起火光,笛声响起,搅动夜晚的水波,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D. 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6. 诗歌尾联“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借金陵俗谚刻画四大家族 豪奢气象,如形容史家家业之盛时言:“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该俗语以夸张手法凸显建筑规模,可对应《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化用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来表达亡国之恨。
(3)语文课上,李老师分析《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①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②印证了贾府与太虚幻境是虚实相映的。③看似虚幻莫测,④实则真实可感,⑤让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
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______A______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______B______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
19. 下图是根据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在A、B两处填写成语,C、D两处填写句子,每处句子不超过7个字。

20. 潜台词,就是语言的言外之意,以表现人物性格、显示主观评价等。请阅读以下《红楼梦》相关文段,任选一处,写出潜台词。要求:紧扣人物特点,语言表达简明。
(1)第三回中,王熙凤第一次看见林黛玉便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王熙凤的这番话,既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来送宫花,黛玉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画线句林黛玉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与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的景点在阴天也别有一番趣味,但大部分景点都是在晴天更美,____A____。这是因为,阴天缺少一个重要元素——太阳。太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蔚蓝色的天空作为幕布,灿烂的阳光作为补光灯,景点的“美貌”直接提升了一个度,连人的心情都会变得更好。
我说的这些,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而且把它藏在了“景”这个字里。我们把它拆开:上面是“日”,表示太阳;下面是“京”,代表读音。“景”的本义是日光。有日光,必然有影子,所以“景”这个字既表示日光,也表示影子。后人给“景”增加了表示阴影的三撇,造出了“影”,从而把“景”和“影”的意义区分开了。
那“景”是怎么从日光引申为景色的呢?其实“京”除了代表读音,____B____。我们想象一下画面: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亭台楼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是难得的美景?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登上高大的建筑,美丽的景色是不是一览无余?
我们常说“景色”,除了日光,“色”也特别重要。春天有哪些色彩?迎春、连翘、蒲公英,为春天描画了漫山遍野的黄;桃花、樱花、海棠花,为春天涂抹了深深浅浅的粉;紫丁香、紫花地丁、紫藤,为春天增添了动人心魄的紫。在阳光的映照下,色彩会变得更加明丽,景色也就更美。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C____,对比鲜明。秋天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的蓝与鹤的白,相映成趣。冬天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光与色的完美结合。
21.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景”和“影”的造字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

(风) (莫) (州) (然)
A. 风—枫 B. 莫—暮 C. 州—洲 D. 然—燃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枝头繁花摇曳,绿叶作响,引人注目,古人却以“末”名之;
树根深埋地底,静默无言,朴实无华,古人反称其为“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