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因此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B. 明清时期动物图案,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C. 威廉·莫里斯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形多呈现掌状叶,最早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向东方传播。 D. 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边饰和佛教艺术。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唐书》记载,西域胡商献“联珠对兽纹锦”,唐代织工将兽纹替换为牡丹花卉,边缘联珠纹改为卷草纹,形成“宝花团窠锦”。 B. 元代工匠在引进了阿拉伯玻璃吹制技术之后,烧制出内壁刻有伊斯兰几何纹的玉壶春瓶,其纹样布局严格遵循波斯地毯的对称法则。 C. 北宋画师李公麟临摹印度犍陀罗佛像时,将希腊式衣褶线条与中原“吴带当风”的笔法相结合,创造出兼具西域神韵与东方飘逸的佛像风格。 D. 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工匠将波斯“生命树”纹样中的棕榈叶改造为松针与祥云组合,神鸟替换为凤凰,形成“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 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 A. B. C. D. 4. 在“丝绸之路与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唐代的图案艺术既传承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又彰显出自身的创造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都写到纹样,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唐代动物图案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充实了寓意内涵,形式更为多样。 ②唐代卷草纹在借鉴西方卷草纹艺术的基础上,大胆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多种纹样形式,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5. ①材料一从动物纹样的历史演变(发展变化)这一角度,论述了其在不同朝代的类型、风格特征及社会文化内涵。 ②材料二从卷草纹的传播与融合这一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强大的适应和再生能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纹样艺术为切入点,呈现东西方装饰美学的双重镜像。材料一纵向梳理中国动物纹样的嬗变轨迹,揭示其从商周神秘主义到明清吉祥寓意的符号转型;材料二横向剖析卷草纹的跨文化流变,突出唐代在吸收外来元素时的本土化创新。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纹样作为文化载体的叙事逻辑——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体现艺术融合的再生能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此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错误,由原文“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可知,“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是原因,“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 B.“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误,范围过大。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知,应排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 C.“莨苕叶纹……最早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向东方传播”错误,根据材料二“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可知,最早向东方传播的时间是“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并且文中最早向东方传播的应是卷草纹,不是莨苕叶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尾段强调图案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A.唐代织工改造西域锦纹,以牡丹、卷草替换兽纹、联珠,体现对外来纹样的本土化创新,符合尾段观点。 B.元代玻璃器虽引进阿拉伯技术,但未体现纹样的本土化创新,属于技术借鉴而非图案转化,不适合作为论据。 C.李公麟融合印度佛像线条与中原笔法,创造新风格,展现对外来艺术的转化能力,支撑尾段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