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期末调研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樽、彝造型的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受到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受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浏览完整试题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因此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B. 明清时期动物图案,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C. 威廉·莫里斯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形多呈现掌状叶,最早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向东方传播。
D. 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边饰和佛教艺术。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唐书》记载,西域胡商献“联珠对兽纹锦”,唐代织工将兽纹替换为牡丹花卉,边缘联珠纹改为卷草纹,形成“宝花团窠锦”。
B. 元代工匠在引进了阿拉伯玻璃吹制技术之后,烧制出内壁刻有伊斯兰几何纹的玉壶春瓶,其纹样布局严格遵循波斯地毯的对称法则。
C. 北宋画师李公麟临摹印度犍陀罗佛像时,将希腊式衣褶线条与中原“吴带当风”的笔法相结合,创造出兼具西域神韵与东方飘逸的佛像风格。
D. 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工匠将波斯“生命树”纹样中的棕榈叶改造为松针与祥云组合,神鸟替换为凤凰,形成“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
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
A. B.
C. D.
4. 在“丝绸之路与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唐代的图案艺术既传承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又彰显出自身的创造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都写到纹样,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唐代动物图案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充实了寓意内涵,形式更为多样。
②唐代卷草纹在借鉴西方卷草纹艺术的基础上,大胆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多种纹样形式,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5. ①材料一从动物纹样的历史演变(发展变化)这一角度,论述了其在不同朝代的类型、风格特征及社会文化内涵。
②材料二从卷草纹的传播与融合这一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强大的适应和再生能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纹样艺术为切入点,呈现东西方装饰美学的双重镜像。材料一纵向梳理中国动物纹样的嬗变轨迹,揭示其从商周神秘主义到明清吉祥寓意的符号转型;材料二横向剖析卷草纹的跨文化流变,突出唐代在吸收外来元素时的本土化创新。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纹样作为文化载体的叙事逻辑——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体现艺术融合的再生能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此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错误,由原文“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可知,“赋予人们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是原因,“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
B.“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误,范围过大。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知,应排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
C.“莨苕叶纹……最早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向东方传播”错误,根据材料二“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可知,最早向东方传播的时间是“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并且文中最早向东方传播的应是卷草纹,不是莨苕叶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尾段强调图案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A.唐代织工改造西域锦纹,以牡丹、卷草替换兽纹、联珠,体现对外来纹样的本土化创新,符合尾段观点。
B.元代玻璃器虽引进阿拉伯技术,但未体现纹样的本土化创新,属于技术借鉴而非图案转化,不适合作为论据。
C.李公麟融合印度佛像线条与中原笔法,创造新风格,展现对外来艺术的转化能力,支撑尾段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D.明代工匠将波斯纹样改造成“松鹤延年”,赋予吉祥寓意,体现本土再生能力,符合尾段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唐代流行纹样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只有C项是以植物花卉为主体纹样的卷草纹。其它三项为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传承前人的艺术精华,又是如何彰显自身的创造性。
①唐代动物图案“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如长安昭陵六骏通过战马歌颂功绩,延续了秦汉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精神的特点。同时,唐代又吸收外来文化,“受到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使动物纹样“形式更为多样化”,且“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如盛唐后动物造型呈现“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的特征,既延续传统又融入时代审美与外来元素,展现出创造性。
②卷草纹本是西方艺术样式,魏晋时传入中国形成忍冬纹,至唐代,匠师“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创造出忍冬卷草、牡丹卷草等多种形式,被日本人称为“唐草纹”。这种创新使纹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且赋予其“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不同于西方的理性美感,形成“富有韵律的律动感”的本土风格,体现了对西方艺术的吸收转化与独特创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①材料一围绕动物纹样的历史演变展开论述,文中提及商周时期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等主要类型,且因青铜器与天命神权相关,器体造型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秦汉时期动物纹样反映进取精神,具朴实、跃动、写实特色;隋唐时期承袭秦汉传统,受外来文化影响形式多样;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明清时除民间等作品外少具感染力。通过不同朝代的类型、风格及内涵,展现其发展变化。
②材料二聚焦卷草纹的传播与融合,卷草纹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后向东方传播,在不同地域有不同样式。其传入中国后,魏晋时形成忍冬纹,用作建筑和佛教艺术边饰;唐代发展为唐草纹,组合形式多样,取代云气和动物纹样,体现新趣味。这一过程体现中国传统图案对外来艺术的适应与再生能力,如“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 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地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逗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么?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展开余下试题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木牌是无字的,只很不规则地画了一些圆圈,说明将军年老健忘,已记不清某些战士的名字。
B. 本文与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深化了文章的意蕴。
C. 小说没有叙述将军叱咤风云的往事,而是通过生活琐事展现将士们的形象,完全未涉及战争的残酷。
D. 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示我俩的隔膜。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 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 句子③中“应该说 ”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没有说出将军“笑”的细节而感到遗憾。
D. 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心情沉重,“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8. 小说主要采用“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将军的部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②以“老了的我”的视角叙述,更能理解将军,表达出对将军的怀念崇敬及对生命时光的感悟。
9. ①贯穿全文,串联情节:“将军的部队”贯穿小说始终,串联起将军摆弄木牌、与“我”交流及“我”的回忆等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②塑造形象,凸显人物:木牌组成“部队”,凸显将军对过往经历 珍视,展现其重情重义、内心柔软及对军人身份的坚守的形象。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引发读者对“将军的部队”与木牌关系的好奇,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探究木牌背后故事,增强小说可读性。
④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将军的部队”表面指将军用木牌构建的“军队”,实则承载着他对往昔战友、岁月的怀念,以及对记忆、情感与精神的传承。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通过一位老勤务员的回忆,展现了将军晚年与木牌部队相伴的日常。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木牌为载体,承载将军对逝去战友的深情追忆。小说淡化战争叙事,聚焦生活细节,凸显人性的温暖与生命的厚重。叙述者跨越时空的视角转换,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与感染力,引发读者对记忆、生命与传承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说明将军年老健忘,已记不清某些战士的名字”错误,文中提到木牌上有写“白马”“黑花马”“手枪” ,还有无字仅画圈的,这说明木牌代表的不仅是人名,更可能是将军记忆中与军旅生活相关的事物,并非因为将军年老健忘记不清战士名字。
C.“完全未涉及战争的残酷”错误,虽然文中未直接描写战争场景,但从“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等表述可知,情节背后都隐含着战争带来的牺牲与将军内心的情感,并非完全未涉及战争残酷。
D.“这样写意在揭示我俩的隔膜”错误,宣传干事问“将军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我”如实讲述将军只是摆弄木牌、回忆生活琐事。干事失望是因为“我”的回答未满足他对将军晚年生活“宏大主题”的预设,并非意在揭示我和干事之间的隔膜。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更重’是因为‘我’心情沉重”错误,“更重”是因为这两块木牌承载着“我”对将军的怀念、对往昔岁月的珍视,情感与精神意义在时光流逝中愈发厚重,是“我”认知的深化,不是因为心情沉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情节上,以第一人称“我”作为经历者叙述,讲述“我”在干休所做勤务员时与将军相处的日常,如“我”亲眼看见将军每日搬木箱、摆木牌 ,听到将军的自言自语,“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等。这种视角让故事如亲身经历般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将军摆弄木牌、回忆往事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②人物上,“老了的我”历经岁月,更能体会将军对往昔的眷恋。文中“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同样的“老人”身份,让“我”对将军有了更深理解;“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则体现出“我”对将军的怀念崇敬,以及通过将军故事引发的对生命时光流逝、记忆传承的感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上,从将军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 ,到“我”向宣传干事讲述将军摆弄木牌的生活,再到“我”保留两块木牌,“将军的部队”(木牌)始终贯穿小说,串联起将军的日常、与“我”的交流、“我”的回忆等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
②人物上,将军将刻着名字或画圈的木牌视为“部队”,每日郑重其事地排列、抚摸、回忆,如“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这一行为凸显将军对过去军旅经历的珍视,尽管退休,仍然心系军旅,心系当年的士兵,仍坚守军人身份,展现出他重情重义、心思柔软的形象。
③效果上,“将军的部队”这一标题,容易让读者产生好奇,木牌为何被称为“部队”,它们与曾经的将军和现在的将军有怎样的关联,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这种疑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去探究去思考,增强小说可读性。
④主旨上,表面上,“将军的部队”是指将军“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的“上千个”木牌,是将军用木牌构建的虚拟的“军队”;实际上,这些木牌承载着将军对往昔战友的怀念,如他回忆战士吹笛子,睡觉打鼾,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等琐事,寄托着将军对过去岁月的眷恋,承载着将军昔日战友的思念,是对忠诚、情谊等精神的传承,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