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张钰 校对:金芷颐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另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写道:“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的劳作、永不停息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但并不是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
B. 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
C. 细节的密度和频次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
D. 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描写严密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不鲜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
C. 细节的准确度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或者体现其生存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D. 小说创作中的细节如果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就应该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几次,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
B. 《哦,香雪》中出现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写照。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风雪意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
D. 《百合花》中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了三次,把年轻媳妇的成长表现得淋漓尽致。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细节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
5. 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一细节,显示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B 4. 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
②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
③通过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
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
⑤通过细节带来的暗示或隐喻作用,提升作品品格。
5. ①三次“你放着罢”相似的细节中的细微差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及对生活的熟悉度。
②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揭示了四婶的价值观,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升华了作品的品格。
③作者合理把控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细节与作品品格”展开,各有侧重。材料一阐释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如刻画人物、影响结构等,还提及作家营造细节的能力素养;材料二聚焦小说中细节的密度、频次及“细节肥大症”等问题。二者互补,深入揭示了细节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强调“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但并未说“优秀作家必然善于细节描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指出“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可知认识到细节重要性不等于细节描写妥当,还需“准确度”。
C.“或者”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强调“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选项中“或者”将并列关系改为了选择关系。
D.“就应该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错误。材料二第四段以《变形记》为例说明“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而非所有小说“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选项无原文依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
A.林黛玉多次哭泣的细节,符合“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
B.《哦,香雪》中木质铅笔盒仅作为人物写照,未体现“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与材料二核心观点无关,故不能作为论据。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风雪意象,符合“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
D.百合花被子三次出现,体现“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可概括为: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
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可概括为: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
③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可概括为:通过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
④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结尾“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可概括为: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
⑤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概括为:通过细节带来的暗示或隐喻作用,提升作品品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一明确提出:“作家首先要有艺术 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四婶三次话语的细微差异,正是这两种能力的直接体现:第一次中“摆”字指向祭祀中摆放祭品的具体动作,四婶的“慌忙”是对祥林嫂触碰神圣祭品的本能反应,语气中虽有阻拦但未显尖锐。这一细节源于鲁迅对封建家庭中“主仆界限”与“祭祀禁忌”的生活熟悉度——他深知在鲁镇这样的环境中,祭品的洁净是宗法秩序的象征,下人触碰会被视为“亵渎”,而这种反应往往是下意识的(符合“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二次“拿”暗示四婶对祥林嫂的警惕性升级。“拿”更强调对祭品的直接掌控,表明她已明确将祥林嫂视为“不洁者”,这一差异体现了鲁迅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敏锐鉴别力——他捕捉到四婶从“临时阻止”到“刻意防范”的微妙转变,展现了“对万物艺术可能性的感受力”。第三次句式颠倒,将“祥林嫂”后置,配合“大声”的修饰,语气从仓促变为严厉。这一变化精准对应了封建礼教对“异类”的排斥逻辑:当祥林嫂再嫁、丧子等“污点”累积后,她的存在本身已被视为对秩序的威胁,四婶的呵斥成为“维护神圣”的必然反应。鲁迅对这种“语言节奏与身份压制的关联”的捕捉,正是“艺术敏感度”的极致体现。
②材料一指出:“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材料二也提到,细节需“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三次“你放着罢”的细节,其“准确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四婶的三次阻拦均围绕“祭祀洁净”展开,材料一强调细节要体现人物的价值观,而四婶的价值观核心是“维护封建礼教的神圣性”——她对祥林嫂的态度无关个人善恶,只在乎是否“污染”祭品,这一细节精准刻画了封建卫道士的冷漠本质。第二,材料一要求细节“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三次呵斥层层递进:从允许祥林嫂做工到禁止触碰祭品,再到厉声驱赶,展现了封建伦理对底层女性的压迫逻辑——“失节者”连生存资格都被剥夺。这种环境描写通过细节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第三,材料一认为“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这一细节的作用正在于此:它不仅推动情节(祥林嫂因被拒而彻底绝望),更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这一宏大主题。正如材料一所述,细节使作品“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③材料二提出:“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三次“你放着罢”的频次设计完全符合这一理论:三次重复形成“压力递增”的叙事节奏——第一次是矛盾潜伏,第二次是冲突升级,第三次是悲剧顶点。这种频次安排让读者跟随细节感受祥林嫂命运的坠落过程,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材料二以《百年孤独》中“制作小金鱼”的重复细节为例,说明频次可实现“象征功能”。此处三次重复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你放着罢”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个体的“规训”是持续且递增的,即“封建伦理对人的压迫是系统性的、无处不在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 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 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 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 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 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作用?
9.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9. 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方法:(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C项,选项说老丁“义正辞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比如老丁说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这个要求就不在理。选项说老韩“贪心、小气和虚伪”也不准确。在老丁要求一家一半分钱时,老韩不同意,说等着失主来认,最终把钱还给了是猪老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不符合小说实际,小说中有对老韩的心理描写。原文,“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是对老韩的心理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 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显示线索,构成对比;营造氛围,暗示社会环境;暗示、揭示、深化主题,寄托情感,有象征意义。回答物象的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两家女儿一起看见一只丢失的布袋,但是布袋被老韩的女儿捡到了。老丁就去找老韩争布袋里的前,要求一家一半。后来,老韩把孩子捡到的布袋还给了失主老曹。整篇小说从捡布袋、争布袋写到还布袋,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所以,在结构方面,这只布袋是行文线索。
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但因为一只布袋绝交。老韩和老曹原来素不相识,但因为一只布袋成了好朋友。所以,“一只布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沈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