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二,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介时代,文学的存在形式除了文字文本外,还出现由文字、图像、音频、动漫等多介质符号组成的不同形态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有学者称之为“新媒介文学”。新媒介对文学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形成融线上阅读、线下版权运营、衍生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链跨界传播机制,譬如有的作品起初是在文学网站连载,后来衍生出图书出版、影视改编、舞台剧、网络剧、广播剧、动漫、游戏等一系列产品。然而,数字媒介催生的文学传播新机制可以将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的“真、善、美”传递给读者,也可能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学作品潜藏的“假、恶、丑”更为便捷和集中地带给大众。 其三,新媒介对文学的文体形式和接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介对文学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媒介写作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导致新媒介文学文体趋向短小精粹。数字时代,通过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读者的阅读口味和审美期待,对作者的创作导向常常会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影响。同时,网络电子媒介为文学创作提供数字化存储空间,使得超长篇小说文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新媒介时代,文学的接受方式也发生全新的变化。传统纸媒时代,阅读通常是个人行为,而且常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介让文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局限,使得文学阅读成为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从而推动全民阅读。不过,新媒介在祛除文学之魅的同时,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之魂,传统的审美式阅读有被快餐式消费取代的倾向。 媒介之于文学的影响是自古以来的老话题,而并非现今才有的新现象。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可能比过去更深更广,但它仍然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对“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的“第五要素”不要匆忙做判断,草率下定论。目前看,“媒介”还无法具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者同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 (节选自李洪华《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质的飞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过程由单向转为双向甚至多向,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了主动的创作者。 B. 媒体的全面介入,使得门卫、快递员、外卖员等更多的普通人投身文学创作,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C. 数字时代,传统作家身份、传统书写工具和传统创作方式均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这使得传统纸媒文学荣光不再。 D. 新媒介文学是指由图像、音频、动漫、游戏等除文字文本外的多介质符号组成的不同形态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瑞士学者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作家应该及时调整姿态,积极拥抱新媒介。 B. 材料一中,《繁花》改编同名电视剧的成功“出圈”得益于短视频传播的“破圈”。 C. 材料二以三个论证结构相同的语段,阐述了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D. 材料二认为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新现象,新媒介未来无法成为文学基本要素之一。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媒介对文学的侵蚀”的一项是( ) A. 某短视频平台上,“三分钟读完《百年孤独》”的单条视频获得百万点赞,小说原著的年轻读者却在一年内流失37%。 B. 苏童、莫言、余华等传统作家参与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录制,最大限度满足了观众对于“诗和远方”的畅想。 C. “震惊体”“泪目体”标题的文章打开率比普通标题高7倍,带“金句摘抄”标签的内容转发量是纯文学作品的3倍。 D. 融梗、洗稿、跟风等现象在网络文学界屡见不鲜,例如《赘婿》走红,数百种不同身份的“女婿”便如潮水般涌来。 4. 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歌《赶时间的人》在某社交平台发布后,阅读量破2000万,转评点赞数以万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5. 文学社正举办以“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第五要素”为辩题的辩论赛,假设你是反方辩手,请结合材料设计辩论提纲。 【答案】1. B 2. D 3. B 4. ①王计兵的诗作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后,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说明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成为双向或多向互动过程,媒介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并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 ②《赶时间的人》书写了外卖员的生活与感悟,表明在新媒介的推动下,普通人也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之中,以富有自传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的作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 5. ①无论媒介载体如何发生变化,“文学性”必然是文学守护自身尊严和独立品格的本质性存在; ②新媒介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传统文学,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调侃崇高、扭曲经典的情况时有发生,值得警惕; ③新媒介催生的文学传播新机制可能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学作品潜藏的“假、恶、丑”带给大众; ④新媒介写作的碎片化和即时性特征,可能会使传统的审美式阅读被快餐式消费取代; ⑤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可能比过去更深更广,但它仍然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媒介是否应成为文学第五要素”展开讨论。材料一主张媒介升级的必要性,指出新媒介使文学创作从单向转向多向互动,推动普通人参与写作,并强调媒介变革重塑文学生产逻辑。材料二则认为媒介影响虽深远但非质变,指出新媒介虽带来创作扩容、传播革新等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抄袭泛滥、快餐式阅读等问题,认为媒介尚不具备与“四要素”同等的本体性地位。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媒介对文学本质影响的深度与性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了主动的创作者”错误,由材料一“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可知,原文是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非“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同时,“创作主体”不等同于“创造者”,只是说读者主动参与创作过程,如互动评论、二次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