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5年7月济南市高一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21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谛听(dì) 监生(jiān) 杜撰(zhuàn) 脚指头 举世瞩目
B. 寒砧(zhàn) 接榫(sǔn) 搠倒(sù) 万应锭 自明得意
C. 遐想(xiá) 坚韧(rèn) 辖制(xié) 潜台词 震奋人心
D. 倾覆(qīng) 祈祷(qí) 悚然(sǒng) 制高点 浑身解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监生”的“监”应读“jiàn”;“脚指头”的“指”应为“趾”。
B.“寒砧”的“砧”应读“zhēn”;“搠倒”的“搠”应读“shuò”;“自明得意”的“明”应为“鸣”。
C.“辖制”的“辖”应读“xiá”;“震奋人心”的“震”应为“振”。
故选D。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从屈原发现“木叶”的奥妙,诗人们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一用再用,耳熟能详。
②鲤鱼与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被水面隔开。
③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④马克思从复杂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⑤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消遣是不合规矩的!我反对你骑自行车,难道不是顺理成章吗?
⑥但同时格里高尔并未忘记时时提醒自己,深思熟虑要比因绝望而作出的决定强得多。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句中描述“木叶”这一意象被诗人们反复使用,所以变得非常熟悉,但这种熟悉不是因为听得多,使用错误。
②“截然不同”,表示事物间存在根本性差异。本处是描述鲤鱼和“我”生活在不同的宇宙,被水面隔开,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使用正确。
③“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本处形容言论广场非常热闹,使用正确。
④“抽丝剥茧”,比喻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处描述马克思从复杂社会现象中细致分析,找出矛盾,使用正确。
⑤“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当然产生的结果。句中“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并非合乎情理、自然产生的结果,使用错误,应改为“理所当然”。
⑥“深思熟虑”,反复地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句中强调格里高尔认为深入思考要比因绝望做决定好,使用正确。
使用正确的为②③④⑥。
故选B。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________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


浏览完整试题②人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________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③叫四凤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________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④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________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A. 发挥 掩饰 顺便 然而 B. 施展 掩藏 趁机 继而
C. 发挥 掩藏 顺便 继而 D. 施展 掩饰 趁机 然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发挥”表示“使力量、能力等有效表现出来”,常用于抽象事物,如社会力量、才能;“施展”多用于具体技能或行为,如“施展才华”,不契合“社会的新生力量”的抽象性,故填“发挥”。
②“掩饰”强调“用言行掩盖真实情况,如错误、内心”,侧重行为伪装;“掩藏”侧重物理隐藏,如“掩藏物品”,不适用于“心”的抽象掩盖。此处语境描述用外表和行动掩盖内心的邪恶,故填“掩饰”。
③“顺便”表示“趁便、顺手做某事”;“趁机”强调“利用机会做计划外的事”,带有目的性。此处动作“拿出雨衣”和“捡出衬衣”是附带关系,故填“顺便”。
④“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继而”表示“接着、然后”,用于时间或逻辑顺承,无转折义。此处前半句讲“研发快速”,后半句讲“不是唯一果实”,存在语义转折,故填“然而”。
故选A。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身)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吝啬)
③范增数目项王(递眼色)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义)
B. ①廊腰缦回(掉转)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所以)
③摄乎大国之间(威慑) ④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审问、判断)
C. ①失其所与(结交,同盟) ②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
③王者不却众庶(推辞,拒绝) ④吾充吾爱汝之心(充盈、充足)
D. ①洎牧以谗诛(自从) ②急趁之,折过墙隅(趁机)
③董之以严刑(督察)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流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正确。句意: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晳)把瑟放下,站起来。
②正确。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③正确。句意:范增多次给项王递眼色。
④“道”,天道,自然规律。句意:我所爱好的是自然规律,超过技术了。
B.①“回”,曲折。句意:走廊萦绕曲折。
②“故”,缘故。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③“摄”,夹处。句意: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④正确。句意:苍天啊,你若错判忠奸善恶怎配称天。
C.①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②“每”,表示复数,相当于“们”。句意:这都是官吏们无心行公正。
③正确。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
④“充”,扩充。句意:我扩大一片爱你的心。
D.①“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②“趁”,追逐。句意:急忙追它,转过墙角。
③正确。句意:用严酷的刑罚督查人民。
④“下”,居于……之下。句意: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故选C。
5.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宗庙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②思厥先祖父(祖辈)
③共其乏困(疲乏,困倦)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推广到)
⑤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⑥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同“糊涂”,指混淆)
⑦齐楚之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⑧沛公居山东时(崤山以东)
⑨日与子弟角(年轻人) ⑩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幸福)
A. ①②⑤⑦ B. ③⑥⑧⑩ C. ④⑤⑥⑧ D. ①③⑥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正确。句意: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
②错误。祖辈和父辈。句意: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
③错误。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④正确。句意: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
⑤正确。句意: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⑥正确。句意:可怎么混淆了坏人和好人。
⑦错误。金玉珠宝等物。句意: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⑧正确。句意: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
⑨正确。句意:天天和其他年轻人斗蟋蟀。
⑩正确。句意: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幸福。
②③⑦错误,排除ABD。
故选C。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 ①由也为之 ②视为止,行为迟
③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④江南金锡不为用
B. ①度义而后动 ②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③二败而三胜 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C. ①以促织富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损民以益仇 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 ①何厌之有 ②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③加之以师旅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动词,治理、处理。句意:如果让仲由来治理它。
②介词,因为。句意:目光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③动词,是。句意:用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端,这并不是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④介词,表被动,被。句意:江南的金器、锡器不被使用。
B.①连词,表承接,然后。句意:考虑到合乎道义然后才行动。
②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士人不出生在秦国,却愿意效忠(秦国)的很多。
③连词,表并列。句意: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④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的。
其中②和④“而”均为转折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①介词,凭借、因为。句意:因为(进贡)蟋蟀变得富有。
②介词,把。句意:如果放弃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③连词,来、用来。句意: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受益。
④介词,用。句意:我用精神接触(牛),而不用眼睛看。
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句意: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助词,的。句意:商人都想在大王的集市储存自己的货物。
③代词,它,指千乘之国。句意: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


展开余下试题④动词,到、往。句意: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沛公的军营。
故选B。
7. 下列对《红楼梦》中“红楼梦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馀庆》以巧姐命运为引,“劝人生,济困扶穷”,这句劝诫实为曹雪芹对底层民间良善的礼赞。
B.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两句,灵魂契约对抗现实法则,凝聚了全书核心的情感冲突。
C.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在权力漩涡中冷酷算计,终酿“哭向金陵”的悲剧。
D.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揭示了黛玉性格与命运的悖论,是“高洁”无法存活的隐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黛玉”错误,“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出自妙玉的曲子《世难容》,描述妙玉因高洁孤傲而遭世俗嫉妒和排斥的命运,并非指黛玉。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有些人的认知中,文学中的细节被定位为细枝末节,篇幅不长而细腻的文章难登大雅之堂。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美学观念由来已久。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如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等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但也有一些作家作品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细节的描摹等方面着力甚少。一些网络连载小说为了吸引粉丝持续跟读,更是刻意拉长篇幅,动辄数百万字,即使热闹一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
②曾经有不少文学界人士为鲁迅没创作长篇小说而感到遗憾,但就艺术质量而言,鲁迅对文字的珍惜和敬畏,恰恰为文坛树立了一个榜样,诠释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文学永远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与写作的规模相比,臻于至善显得更为重要,文学精品应该以细微的笔触挖掘丰富的人文意蕴,这类创作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韧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③文学作为人学,其灵魂在于弘扬爱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对细节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小的尊重和对弱的疼惜。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都不会用大道理压人,而是从小处入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从他们守护尊严的艰难中洞见人性的光辉。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对成功者的追捧,恰恰是对失意者怀有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与共情,以悲悯情怀凝聚人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④然而,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细节的雷同是想象力、创造力匮乏的体现。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大都如出一辙。“类型文学”的话题在这些年有一定的热度,“类型”在某种意义上圈定了创作的范围、趣味与目标读者,但“类型”并不意味着明目张胆的复制,更不是变相的抄袭。好的“类型文学”的奠基之作大都在吸纳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譬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力求避免时代变迁小说的同质化,将宏观历史溶解于市井烟火之中,以“冷热交融”的叙事策略、真善美的情感细节、朴素悲情的伦理审判而大受关注。
⑤细节要生动、饱满,离不开高超的语言技巧与细腻的语言感觉。遗憾的是,语言的粗糙与缺乏锤炼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用语良莠不齐。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少作家只求浅表层次的传情达意,缺乏风格化的探索,直白粗浅的“小白文”大行其道,在语言经营上缺乏锤炼、磨砺、推敲,流水账体颇为盛行。
⑥成功的细节能够直抵人心,触动读者内心中隐秘的情感开关,拨动他们的神经末梢,引发内在的共鸣。当然,文学的细节不能独立存在,如果一部作品整体上缺乏创意,即使个别细节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种零散的碎片,缺乏文学性。
(摘编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有删改)
材料二:
①对于小说来说,细节有重要作用。比如《红楼梦》里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们不用看原文就知道是谁说的,这就是靠细节把人物写活了。那些推开情感闸门的力量,往往不是源于某种观点、观念,而常常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锐利地楔入我们的内心,打开我们记忆的锁,让我们触目生情,回响不息。
②然而,源自古老叙事艺术、在现代小说中大放异彩的细节写作能力,却在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之中,遭遇了危机。很多年轻作家,不描写场景,不写对话,甚至不屑于刻画人物。表象的背后,则是细节写作能力的退化。一个中短篇小说读下来,故事有点印象,但过目不忘的细节几乎没有。
③具体而言,有几种不好的创作倾向。一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淡化情节与细节。这在某些先锋化写作中非常明显。叙述语言华丽精致,或绵密堆积,创造出整体氛围感,但缺乏清晰指向性与层次性,故事、人物和情节都较弱。细节更是匮乏,读后如观镜花水月,晦涩难明。二是盲目追求故事性和情节性。这种倾向似乎是对精英化先锋写作的反拨,然而,所谓故事性,常局限于都市情感生活与冲突矛盾,情节性则满足于反转的刺激与新奇怪异,细节也就缺少了深度与力度,失去了被读者凝视、凝思的效果。三是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但非常突兀,看不到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为细节而细节”。好的文学细节应该成为生命中的一个器官,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声息相通,不可或缺。那些经典的细节,在作品的结构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是伏脉千里的隐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摘编自房伟《细节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有删改)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创作以大为美的观念更受一些人的重视,不少作家追求创作鸿篇巨制,却在境界提升、内涵丰富、细节描摹等方面用力不足。
B. 鲁迅虽未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作品以精妙细节挖掘人文意蕴,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可见文学不以字数论高下。
C. 当前“类型文学”作品存在想象力贫困和创造力匮乏问题,在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复制甚至抄袭的现象。
D. 《红楼梦》之所以能将几百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鲜活立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雪芹对细节的精妙雕琢。
9.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③段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执着向黛玉求教,她专注读诗、苦志学诗,最后赢得众人认可,展现出一个底层丫鬟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B. 《窦娥冤》中,沦为死囚的窦娥,在生命最后时刻指斥天地、痛发誓愿,呈现了一个敢于控诉黑暗现实、追求正义的不屈灵魂。
C.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身处煤矿艰苦环境,从事繁重劳作,却坚持读书学习,用知识充实内心,捍卫精神世界的尊严与高贵。
D.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承受着家人的冷漠、嫌弃,最终在孤独与绝望中死去,沦为异化社会中人性扭曲的牺牲品。


展开余下试题10.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当下文学创作中细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计划创作一部小说,想通过采撷百姓家庭故事,记录生活细节反映时代风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构思理由。
【答案】8 C 9. D
10. ①部分创作追求宏大叙事和长篇幅,忽视细节的描摹、趣味的深化与境界的提升。
②想象力和创造力匮乏,同类题材作品在主题、结构、人物关系等方面如出一辙,存在复制甚至变相抄袭现象。
③年轻作家存在“以叙述代替描写”“盲目追求故事性”“为细节而细节”等倾向,导致细节缺乏深度、与整体脱节。
④语言粗糙,未经锤炼,受图像文化影响呈视觉化倾向,缺乏风格,“小白文”等盛行。
11.
①以小见大,百姓生活细节是时代风貌的微观载体,如《人世间》般让历史融于烟火,更具生命力。
②聚焦平凡个体,展现其尊严与坚守,契合文学对“小”与“弱”的尊重,易引发共情。
③家庭细节独特性强,可避免同质化,彰显创作独创性。
④鲜活细节能增强感染力,语言上锤炼生活化表达,规避粗糙化,凸显文学性。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文学细节,辩证探讨其价值与当下问题。材料一批判重宏大轻细节、细节雷同、语言粗糙等弊病,强调细节对人文意蕴与人性光辉的承载;材料二以《红楼梦》为例,指出当下细节写作能力退化的倾向。二者共同阐明:细节是文学生命力所在,需以精妙笔触、独特创意与悲悯情怀雕琢,方能成就经典。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复制甚至抄袭的现象”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④段指出“类型文学”存在“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大都如出一辙”的问题,但强调“类型并不意味着明目张胆的复制,更不是变相的抄袭”,且“好的类型文学奠基之作具有鲜明的独创性”。选项中“普遍存在复制甚至抄袭”与原文不符。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③段核心观点:文学应关注卑微个体的尊严,体谅失意者,弘扬真善美。
D.《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悲剧展现人性异化与社会冷漠,但未体现“守护尊严的艰难”或“人性光辉”,反而强调绝望与扭曲,与第③段“洞见人性光辉”“促进社会和谐”的导向不符。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但也有一些作家作品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细节的描摹等方面着力甚少”,以及“一些网络连载小说……刻意拉长篇幅,动辄数百万字”,可知,部分创作过度追求宏大叙事和篇幅,忽视了细节打磨与内涵深化。
②根据材料一第④段明确指出“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 “同类题材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大都如出一辙”,这是“想象力、创造力匮乏的体现”,甚至存在复制或变相抄袭现象。
③根据材料二第③段可知当下年轻作家存在三种问题:一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淡化情节与细节”,导致细节匮乏、晦涩难明;二是“盲目追求故事性和情节性”,使细节缺乏深度;三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与整体脱节。这些均体现了作家细节写作能力的退化,导致细节缺乏深度、与整体脱节。
④依据材料一第⑤段,当前文学语言存在“粗糙与缺乏锤炼”的问题,表现为“用语良莠不齐”“语言呈现视觉化、剧本化倾向”“缺乏风格化探索”,且“小白文”“流水账体” 盛行,反映出语言锤炼的缺失。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②段 “文学精品应该以细微的笔触挖掘丰富的人文意蕴,这类创作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韧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百姓家庭的日常细节是时代风貌的微观载体。结合材料一第④段对《人世间》的举例——“将宏观历史溶解于市井烟火之中”,可见平凡生活细节能折射社会变迁,比宏大叙事更具生命力。
②材料一第③段明确“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都不会用大道理压人,而是从小处入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从他们守护尊严的艰难中洞见人性的光辉”。百姓家庭中的普通人属于“卑微的生命个体”,其故事能以悲悯情怀引发共情,体现个体与时代的关联,符合文学“弘扬爱与正义”的核心。
③材料一第④段指出当下文学存在“细节的雷同”“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大都如出一辙”的问题,而好的创作应“另辟蹊径,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百姓家庭的生活细节,如地域习俗、代际互动等,具有天然独特性,可成为差异化素材,避免“类型化复制”。
④材料二第①段提到《红楼梦》“靠细节把人物写活了”,且“推开情感闸门的力量,往往不是源于某种观点、观念,而常常是一些细节”。百姓家庭的具体细节能让时代风貌可感可触,比抽象论述更易“直抵人心”,符合细节打动读者的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夜枪声
郭军平
“这个故事开场时是颇为紧张的,后来,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二爷爷郭飞才长舒一口气。但没想到的是韩诚还是受伤了……”我的二爷爷在抵抗日寇时认识了一对兄妹,他们一起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日寇侵略的钢铁长城。听着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我眼前浮现了那日的情景。
忽然,林子里枪声大作,一片慌乱。他被枪声惊醒,急忙压上子弹,迅速向丛林深处掩藏。
幸亏在这样的深山丛林里,否则,早被敌人发现了。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有点高兴。适逢夏夜,繁星在夜空闪烁着,草虫在唧唧吟唱着。倘若在平时,这里恐怕是最美好的乘凉之地。然而此刻,他没有心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赏玩眼前的景色,倾听这虫儿的鸣唱。
枪声是从东面方向发出的,时断时续,看来不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一小股人马在相互交火。这是哪方人马呢?他要看个究竟。趴在草丛里,他一动也不动,枪口已经瞄准了草丛外。
只见两个黑影边打边向这边跑来,后面紧紧跟随着好几个人,边追赶边打枪。黑影越近,看得越清楚,分明是一男一女。只见男的紧身腰带装束,身材适中,手持驳壳枪,边射击边掩护;女的看不清相貌,只见身材苗条,行动敏捷,边射击边撤退。在搞不清敌我的情况下,他握紧的枪始终没有扣动扳机。
当两个黑影从自己旁边慌慌张张地跑过去时,后面的人也紧紧地跟了上去。他不动声色,静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确定后面没人,他才悄悄地跟了上去。
山大林深,在丛林里夜战,即使再好的枪法都会出现偏差。双方看起来都是老把式,故缠斗得比较激烈,加之山谷林密草盛,便于隐藏,双方还不见明显伤亡。
但明显前面一男一女处于劣势,后面人多,穷追不舍,枪声不断。他要搞清楚这究竟是哪方人马。他在等待机会,看看双方的反应。他紧跟着后面的人,故意把身上的水壶朝前狠劲扔了一下。水壶打在前面那人身上,那人被击中,愤愤地骂了一声,然后回头看着他的同事,他的同事急忙向后瞧。
他藏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