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
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学校:略阳天津高级中学 命题教师:陈勇
注意事项:
1.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共10页。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做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很早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诗经·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将殿堂比喻为:“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比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至今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
关于大观园中建筑的命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美学追求。如“怡红院”“潇湘馆”等,每个名字都与居住者的性格、命运或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建筑命名,作者不仅赋予了每个空间独特的情感色彩,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建筑不仅是背景的设置,更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映射。例如,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象征着他的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林黛玉的潇湘馆则反映了她的清高与悲剧命运。建筑与人物的这种对应关系,使得书中的建筑艺术不仅仅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动态存在。
(选自“光明网”,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生活都是它能够产生的重要基础。《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由于曹雪芹先生的一生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北京和江浙一带,因而在小说中,建筑的特点主要是这两地特点的融合。
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就《红楼梦》中对于门的描写来说,这一特点就非常突出。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得也很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而对于同一间院落,往往也有主屋、次卧之分,从而通过住所对于人的不同地位和等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红楼梦》中府邸建筑的这种秩序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特点,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浏览完整试题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这种建筑观念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所造成的,这种以“中”为对称,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延议以及家庭团圆的要求。在《红楼梦》中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红楼梦》对大观园最开始的描写就是“只见一道翠嶂挡在前面”,这道翠嶂将里面所有的景观都先挡了起来,绕过这道翠嶂才惊奇地看见一个苔藓斑驳、绿萝掩映的千姿假山,让人眼前一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史慧芳《<红楼梦>中透漏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美》,有删改)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的许多名篇都以建筑为载体,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是文人墨客写作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源泉。
B. 《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
C.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
D.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
B. 《红楼梦》里通过角门与正门的使用差异、不同身份人员的行动限制,直观展现封建等级制度下“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规范。
C. 《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
D.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
3. 下列诗文中最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
A.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D.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入荣国府的路径描写,如何体现贾府的等级秩序?请结合细节分析。
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B 4. ①门的使用严格分级。
②抬轿人员的等级变化。
③ 居住等级标识。 5. ①等级秩序的“文法”。
②含蓄美学设计的“文法”。
③象征意义赋予的“文法”。
④中轴对称布局的“文法”。
【解析】
【导语】文学与建筑关系密切,中国建筑常是文学描写对象与情感载体。几则材料围绕这一点,以《红楼梦》为例,展现建筑与文学的交融,分析其中建筑的命名意义、等级秩序、布局美学及特殊“文法”等内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错。由材料二第3段“《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可知,“隔窗、壁照”等手法是为营造“含蓄美”和“空间层次感”,并未提及“代表等级差别”,无中生有。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错。由材料一第1段“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可知,“雕梁画栋”描写的是人工雕饰的华丽,未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体现建筑 繁复;“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体现建筑的密集。
B.“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象,暗示了空间的深邃和隐秘。帘幕重重,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符合含蓄美的特点。
C.“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体现建筑的高耸;“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体现建筑的壮丽。
D.“只是朱颜改”,体现物是人非的感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2段“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和材料三“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分析可知,门的使用严格分级。
②根据材料二第2段“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和材料三“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分析可知,抬轿人员、下人有森严的等级变化。
③ 根据材料二第2段“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和材料三“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分析可知,居住等级有严格的标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2段“就《红楼梦》中对于门的描写来说,这一特点就非常突出。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和材料三“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分析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等级秩序的“文法”。
②根据材料二第4段“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和材料三“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分析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含蓄美学设计的“文法”。
③由材料一第5段“关于大观园中建筑的命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美学追求。如“怡红院”“潇湘馆”等,每个名字都与居住者的性格、命运或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建筑命名,作者不仅赋予了每个空间独特的情感色彩,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建筑不仅是背景的设置,更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映射”分析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象征意义赋予的“文法”。
④由材料二第3段“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和“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分析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中轴对称布局的“文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路
马慧娟
很多事情我都不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四姨家。
四姨住在黄花川,她家离学校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四姨家里有三个孩子,姨夫是一所学校的老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境,眼前的山突然远了。我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发呆,我想大嫂做的浆水面,想和二姐一起抓羊拐,想听父亲在灯下讲古今,想和小连手们一起疯玩。
表哥、表姐、表妹也都远远地看着我,眼里闪着疑惑和淡淡的排斥。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的陡然出现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我的母亲和他们的母亲有着怎样的血亲关联,我们之间毕竟不是一个屋子里长大,这种排斥也是自然而然的。
好不容易熬到睡觉的时候,我牢牢记着母亲的叮嘱,把秋裤腰间的麻绳紧了紧才睡了过去。半夜我被四姨喊醒了,因为我的呻吟声吵得她睡不着。四姨以为我病了,起身查看,才看到我腰间系着的麻绳已将皮肤勒出了血痕。四姨又气又笑,说你妈真是,也不给娃穿个松紧带,看把娃勒成啥了。这句话并没有起到安慰我的作用,我忍着泪花不说话,觉得丢脸。如果不是实在没有,我的母亲是不会给我系个麻绳让我出门的。
第二天,我跟着大表姐和表哥去上学。我笨手笨脚,人又不机灵,跟在表姐身后像个呆瓜,这让表姐很没面子。她走得很快,我背着母亲给我手工缝制的花布挎包小跑着在后面撵。
黄花川真是个川,前后有十几公里,沿着一条大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分布着十几个村庄。四姨所在的村庄叫店堡,村子中间位置的高台上建了一所学校,在校园里可以看到路上走过的人。
念书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天上的课就是母亲教过的a、o、e和数字。我心不在焉,看着教室外面宽敞的校园,心里暗暗做着比较,校园和高干梁哪个地盘更大一些?同时心里也有些嫉妒,高干梁咋就没有这么宽展的地方呢?
日子尽管沉闷,但小孩子总是容易找到快乐。表姐在某一天带回来一本薄薄的“花书”翻看。我凑过去瞅了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眼睛了。表姐不想和我分享,扭过身子,我又撵到另一边去看。三番两次之后,表姐大怒,转手把书甩给我,说:“爱看就拿远点去看。”我才不生气呢,乐呵呵地捧着“花书”看去了。
黑白的线条和留白勾勒出了一幅幅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幅画底下一句解说,陌生的地名、人名,陌生的场景、故事,陌生的事物和人物对话,瞬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灵魂出窍一般。原来,在我生活之外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没一会儿我就翻完了,看得意犹未尽。
有一天放学,表哥问表姐,咱们看电影什么时候走?表姐瞟了我一眼,给了表哥一个白眼,说:“就你话多。”
吃完饭,表哥表姐抱着小板凳准备出发,我眼巴巴地望着表姐。表姐领着表哥从大门口拐了出去,头也没回。我使劲咬了咬嘴皮,抬头看看逐渐暗下去的天色。月亮从黄花川的东边探出半边脸,它也期待着电影的放映。
表哥喘着粗气从大门外跑了进来:“快去拿板凳,大姐说要带你去看电影!”
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抄起屁股底下的小板凳迎着表哥一起朝大门口跑去。路上好多抱着板凳的大人小孩,表姐站在路边,一脸的不耐烦:“干啥都磨磨蹭蹭的,真是,咋那么笨。记着啊,带你看电影可以,你可把我跟紧了,一会儿要是人多把你丢了你可别怪我。”
我使劲点头,虔诚地抱着小板凳跟在表姐身后,笨拙得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
我在高干梁听父亲讲过看电影的事情。在贫乏的精神和匮乏的物质生活之下,一场电影就是一场盛宴。只要听说哪个村放电影,整个黄花川都是沸腾的,骑驴的、步行的、拖家带口的,大家都撵着去看。那会儿倒不存在会把孩子丢了,但那会儿有狼。


展开余下试题路两边蒿草丛生,风一吹影影绰绰,说不出来的诡异,我忍不住朝路中间挪了挪,生怕突然会有一头狼蹿出来把我叼走。表姐喊我:“你瞎跑什么啊!跟你说了,把我跟紧。”
放电影的地方是一个碾麦子的大场。第一次看电影,我伸着脖子看着场边挂起来的一块白布,心想电影在哪里呢?为啥要挂块白布呢?
星星手牵手簇拥着月亮。一道白光越过人们的头顶,又被白布拦截了回来,映照出一片人头。一声洪亮的号声吹起,白布上晃晃悠悠出现了几个大字。我惊呆了,怎么也没想明白,一块白布上凭空怎么就有了字。还没想明白字咋出来的,和我们穿不一样衣服、说不一样话的人也出来了。就在一块白布上,在一个寻常的晚上,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听着、琢磨着这些人和字是怎么在白布上演出来的。我想去那块白布后面看看,但我不敢动,我怕我和表姐走散了,她就再也不带我玩了。
电影散场,我还是和表姐走散了。我是个笨小孩,跟不上表姐的脚步。表姐找到我时,我抱着板凳站在大场的中间,不知道是走还是留下等表姐。周围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表姐寻过来一把扯住我:“说你笨你还真笨,咋听人的话着呢,真是的!赶紧回家,再晚狼把你的耳朵也吃掉。”
我不敢回嘴,小跑着跟着。星星不再手拉手,它们也累了,想早点儿睡觉。
再回到高干梁的时候,我已经是“见过世面”的人了。我的小连手们簇拥着“衣锦还乡”的我,听我吹我看过的“花书”和那场电影。其实,我离开高干梁仅仅只有四个月而已,但对于他们来说,大有“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我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注】本书是一部讲述在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宁夏西海固妇女通过移民和自力更生找到生活出路的自传体小说。本书以作者马慧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索,讲述其从记事、上学、农田劳作、移民红寺堡、打工挣钱、文学创作,一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所听所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的“花书”与《社戏》中的“社戏”“罗汉豆”一样,不一定是生命中最好的“书”“戏”“豆”,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B. “表姐大怒,转手把书甩给我”“表姐瞟了我一眼”“说你笨你还真笨”,表姐的排斥,展现了特定年代贫富差距带来的冷漠薄情。
C. 本文与《哦,香雪》时代背景不同,但香雪对自动文具盒的喜爱,我对异地上学的渴盼,都展现了变革时期人们崭新的风貌。
D. 作为自传体小说,选文中“我”的形象的塑造既反映了成长环境与时代背景,又凸显了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奋斗的历程,启人深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浆水面”“羊拐”“花布挎包”“小板凳”等日常事物,表现了特定年代浓厚 生活气息。
B. “蒿草丛生”、风影绰绰,环境的阴森诡异,烘托了“我”的害怕,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
C. 我对白布的惊讶,及想一探究竟又怕走散的心理,细腻地刻画了“我”的天真、好奇与胆小。
D. 腰系麻绳、看花书、看电影等情节,反映了特定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差距。
8. “花书”与“电影”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9. 选文结尾“我”成为“见过世面”的人,而小连手们簇拥着听“我”讲述经历。请从时代环境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6. A 7. B
8. “花书”的影响:
①打破认知局限:通过黑白线条和陌生故事,让“我”意识到生活之外广阔的世界,激发求知欲。
②引发思想启蒙:沉浸于书中场景,触发对未知的想象与思考。
“电影”的影响:
①打开新视野:第一次接触电影,震撼于白布上的光影世界,颠覆原有认知。
②强化探索欲:对电影技术的困惑与好奇,推动“我”渴望进一步了解外界。
9. ①时代环境与个人成长的呼应:通过“我”与小伙伴的对比,凸显时代背景下城乡差距对个人认知的塑造。“我”因短暂迁居接触新事物,成为“见过世面”的象征,反映脱贫攻坚中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②深化主题:结尾的“衣锦还乡”暗喻知识改变命运的出路,呼应自传体小说的核心——个人在时代浪潮中通过外界接触实现精神突围。
③增强感染力:以儿童视角 “炫耀”与“簇拥”场景,生动表现封闭环境中新事物对心灵的冲击,引发对变革时期底层群体生存状态的共情。
【解析】
【导语】这篇自传体小说《出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北农村女孩的成长历程。作者通过“花书”“电影”等文化符号,巧妙勾勒出物质匮乏年代精神世界的觉醒。文中对比手法运用精妙:高干梁与黄花川的空间对比、表姐的排斥与表哥的善意形成情感张力,腰系麻绳的细节更是点睛之笔。结尾处“见过世面”的戏剧性反转,既展现了时代变革下农村儿童认知的飞跃,又暗含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展现了特定年代贫富差距带来的冷漠薄情”错误。文中“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的陡然出现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排斥也是自然而然的”,表明表姐的排斥源于“我”突然到来带来的生活影响及陌生感。
C.“时代背景不同”错误。《哦,香雪》与本文均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我对异地上学的渴盼”错误。“异地上学的渴盼”并非本文重点。
D.“又凸显了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奋斗的历程”错误。选文中主要描述“我”在四姨家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未凸显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奋斗历程。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错误。“蒿草丛生”“风一吹影影绰绰……生怕突然会有一头狼蹿出来把我叼走”,此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我”去看电影路上因害怕狼出现的恐惧心理,与社会环境动荡无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花书”的影响:
①打破认知局限:文中“黑白的线条和留白勾勒出了一幅幅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幅画底下一句解说,陌生的地名、人名,陌生的场景、故事,陌生的事物和人物对话,瞬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灵魂出窍一般。原来,在我生活之外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事”,“花书”中陌生的内容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世界的广阔,激发了“我”对未知的求知欲。
②引发思想启蒙:“没一会儿我就翻完了,看得意犹未尽”,“我”沉浸于“花书”的场景,对书中的内容充满兴趣,这触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思考,是一次思想上的启蒙。
“电影”的影响:
①打开新视野:“我惊呆了,怎么也没想明白,一块白布上凭空怎么就有了字。还没想明白字咋出来的,和我们穿不一样衣服、说不一样话的人也出来了。就在一块白布上,在一个寻常的晚上,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听着、琢磨着这些人和字是怎么在白布上演出来的”,第一次看电影“我”被白布上呈现的光影世界震撼,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打开了新的视野。
②强化探索欲:“我想去那块白布后面看看,但我不敢动,我怕我和表姐走散了”,“我”对电影中字和人物出现的原理感到困惑与好奇,想去探究却因害怕走散而放弃,这种矛盾心理进一步强化了“我”渴望了解外界的探索欲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和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汉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