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这种建筑观念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所造成的,这种以“中”为对称,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延议以及家庭团圆的要求。在《红楼梦》中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红楼梦》对大观园最开始的描写就是“只见一道翠嶂挡在前面”,这道翠嶂将里面所有的景观都先挡了起来,绕过这道翠嶂才惊奇地看见一个苔藓斑驳、绿萝掩映的千姿假山,让人眼前一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史慧芳《<红楼梦>中透漏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美》,有删改)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的许多名篇都以建筑为载体,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是文人墨客写作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源泉。 B. 《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 C.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 D.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 B. 《红楼梦》里通过角门与正门的使用差异、不同身份人员的行动限制,直观展现封建等级制度下“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规范。 C. 《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 D.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 3. 下列诗文中最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 A.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D.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入荣国府的路径描写,如何体现贾府的等级秩序?请结合细节分析。 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路 马慧娟 很多事情我都不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四姨家。 四姨住在黄花川,她家离学校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四姨家里有三个孩子,姨夫是一所学校的老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境,眼前的山突然远了。我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发呆,我想大嫂做的浆水面,想和二姐一起抓羊拐,想听父亲在灯下讲古今,想和小连手们一起疯玩。 表哥、表姐、表妹也都远远地看着我,眼里闪着疑惑和淡淡的排斥。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的陡然出现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我的母亲和他们的母亲有着怎样的血亲关联,我们之间毕竟不是一个屋子里长大,这种排斥也是自然而然的。 好不容易熬到睡觉的时候,我牢牢记着母亲的叮嘱,把秋裤腰间的麻绳紧了紧才睡了过去。半夜我被四姨喊醒了,因为我的呻吟声吵得她睡不着。四姨以为我病了,起身查看,才看到我腰间系着的麻绳已将皮肤勒出了血痕。四姨又气又笑,说你妈真是,也不给娃穿个松紧带,看把娃勒成啥了。这句话并没有起到安慰我的作用,我忍着泪花不说话,觉得丢脸。如果不是实在没有,我的母亲是不会给我系个麻绳让我出门的。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天,我跟着大表姐和表哥去上学。我笨手笨脚,人又不机灵,跟在表姐身后像个呆瓜,这让表姐很没面子。她走得很快,我背着母亲给我手工缝制的花布挎包小跑着在后面撵。 黄花川真是个川,前后有十几公里,沿着一条大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分布着十几个村庄。四姨所在的村庄叫店堡,村子中间位置的高台上建了一所学校,在校园里可以看到路上走过的人。 念书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天上的课就是母亲教过的a、o、e和数字。我心不在焉,看着教室外面宽敞的校园,心里暗暗做着比较,校园和高干梁哪个地盘更大一些?同时心里也有些嫉妒,高干梁咋就没有这么宽展的地方呢? 日子尽管沉闷,但小孩子总是容易找到快乐。表姐在某一天带回来一本薄薄的“花书”翻看。我凑过去瞅了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眼睛了。表姐不想和我分享,扭过身子,我又撵到另一边去看。三番两次之后,表姐大怒,转手把书甩给我,说:“爱看就拿远点去看。”我才不生气呢,乐呵呵地捧着“花书”看去了。 黑白的线条和留白勾勒出了一幅幅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幅画底下一句解说,陌生的地名、人名,陌生的场景、故事,陌生的事物和人物对话,瞬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灵魂出窍一般。原来,在我生活之外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没一会儿我就翻完了,看得意犹未尽。 有一天放学,表哥问表姐,咱们看电影什么时候走?表姐瞟了我一眼,给了表哥一个白眼,说:“就你话多。” 吃完饭,表哥表姐抱着小板凳准备出发,我眼巴巴地望着表姐。表姐领着表哥从大门口拐了出去,头也没回。我使劲咬了咬嘴皮,抬头看看逐渐暗下去的天色。月亮从黄花川的东边探出半边脸,它也期待着电影的放映。 表哥喘着粗气从大门外跑了进来:“快去拿板凳,大姐说要带你去看电影!” 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抄起屁股底下的小板凳迎着表哥一起朝大门口跑去。路上好多抱着板凳的大人小孩,表姐站在路边,一脸的不耐烦:“干啥都磨磨蹭蹭的,真是,咋那么笨。记着啊,带你看电影可以,你可把我跟紧了,一会儿要是人多把你丢了你可别怪我。” 我使劲点头,虔诚地抱着小板凳跟在表姐身后,笨拙得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 我在高干梁听父亲讲过看电影的事情。在贫乏的精神和匮乏的物质生活之下,一场电影就是一场盛宴。只要听说哪个村放电影,整个黄花川都是沸腾的,骑驴的、步行的、拖家带口的,大家都撵着去看。那会儿倒不存在会把孩子丢了,但那会儿有狼。 路两边蒿草丛生,风一吹影影绰绰,说不出来的诡异,我忍不住朝路中间挪了挪,生怕突然会有一头狼蹿出来把我叼走。表姐喊我:“你瞎跑什么啊!跟你说了,把我跟紧。” 放电影的地方是一个碾麦子的大场。第一次看电影,我伸着脖子看着场边挂起来的一块白布,心想电影在哪里呢?为啥要挂块白布呢? 星星手牵手簇拥着月亮。一道白光越过人们的头顶,又被白布拦截了回来,映照出一片人头。一声洪亮的号声吹起,白布上晃晃悠悠出现了几个大字。我惊呆了,怎么也没想明白,一块白布上凭空怎么就有了字。还没想明白字咋出来的,和我们穿不一样衣服、说不一样话的人也出来了。就在一块白布上,在一个寻常的晚上,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听着、琢磨着这些人和字是怎么在白布上演出来的。我想去那块白布后面看看,但我不敢动,我怕我和表姐走散了,她就再也不带我玩了。 电影散场,我还是和表姐走散了。我是个笨小孩,跟不上表姐的脚步。表姐找到我时,我抱着板凳站在大场的中间,不知道是走还是留下等表姐。周围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表姐寻过来一把扯住我:“说你笨你还真笨,咋听人的话着呢,真是的!赶紧回家,再晚狼把你的耳朵也吃掉。” 我不敢回嘴,小跑着跟着。星星不再手拉手,它们也累了,想早点儿睡觉。 再回到高干梁的时候,我已经是“见过世面”的人了。我的小连手们簇拥着“衣锦还乡”的我,听我吹我看过的“花书”和那场电影。其实,我离开高干梁仅仅只有四个月而已,但对于他们来说,大有“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我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注】本书是一部讲述在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宁夏西海固妇女通过移民和自力更生找到生活出路的自传体小说。本书以作者马慧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索,讲述其从记事、上学、农田劳作、移民红寺堡、打工挣钱、文学创作,一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所听所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的“花书”与《社戏》中的“社戏”“罗汉豆”一样,不一定是生命中最好的“书”“戏”“豆”,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B. “表姐大怒,转手把书甩给我”“表姐瞟了我一眼”“说你笨你还真笨”,表姐的排斥,展现了特定年代贫富差距带来的冷漠薄情。 C. 本文与《哦,香雪》时代背景不同,但香雪对自动文具盒的喜爱,我对异地上学的渴盼,都展现了变革时期人们崭新的风貌。 D. 作为自传体小说,选文中“我”的形象的塑造既反映了成长环境与时代背景,又凸显了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奋斗的历程,启人深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浆水面”“羊拐”“花布挎包”“小板凳”等日常事物,表现了特定年代浓厚的生活气息。 B. “蒿草丛生”、风影绰绰,环境的阴森诡异,烘托了“我”的害怕,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 C. 我对白布 惊讶,及想一探究竟又怕走散的心理,细腻地刻画了“我”的天真、好奇与胆小。 D. 腰系麻绳、看花书、看电影等情节,反映了特定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差距。 8. “花书”与“电影”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9. 选文结尾“我”成为“见过世面”的人,而小连手们簇拥着听“我”讲述经历。请从时代环境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益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窃,私下。和“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用法意义不同。 B. 蔽,保护。和“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用法意义不相同。 C. 当,抵挡。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苏洵)用法意义不同。 D. 藉,凭借。和“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用法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 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分析完六国失误后,慨叹六国如果不赂土地,而是奋发图强,就可以保全自我。苏辙则认为六国 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 苏洵认为,诸侯“赂秦” 原因在于“为积威之所劫”。苏轼则认为六国暴虐却能长存在于诸侯能用民之秀杰者,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改变了这种策略。 C. 苏洵和苏辙对待同一个问题,六国灭亡的认识,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唐朝文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提及六国灭亡问题,观点与他们也不相同。 D. 苏洵苏辙的同题作品《六国论》,属于史论文章,他们各自分析了六国覆灭的原因,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六国覆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14. 苏洵、苏辙、苏轼虽同以“六国兴亡”为议题,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冬季。当时一位部属立了功劳,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作者就因受谗去职,由湖南安抚使调职江西。这位部属前来告别,作者赠送了这首律诗。部曲:部属,属官。②符:这里指军中移文。③薏苡(yì yǐ):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④於菟(wū tú):楚人称虎叫於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 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 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 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部属,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16.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以奇特的想象,将浩瀚的江水与天上的星宿化为饮酒器具,尽显洒脱不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常见调料,花椒不仅在中国本土 A ,而且在世界各地广为人知。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有香辛味,还能带给人震动的麻痒感。那么,花椒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麻”的感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花椒的某些成分如羟基山椒素作用于人口腔中感受震动的神经纤维,让它们误以为发生了轻微的震动而产生兴奋和紧张。也就是说,“麻”既不是味觉也不是触觉,( 甲 )。 花椒是麻的、是香的,形象更是美的。就美而言,花椒不亚于世上任何一种植物。梅花、樱花够热烈吧,没有叶的衬托,总显得单调;牡丹、月季更好看吧,但被太多的叶子遮盖,花只是点缀。花椒则不然。在三伏天的艳阳下,叶子翠绿,花椒粒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绿是深绿,红是大红,大红大绿中,那些长在山坡上的花椒树,简直美到极致。一粒是一颗珍珠,一簇是一束花朵,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如一柄柄燃烧的火炬,让蔚蓝的天空芬芳馥郁,飞翠流丹。 在中国古代,花椒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椒”字最早见于《诗经》,周代贵族把花椒浸润的椒酒作为祭祀的佳品,也把花椒粒作为赠送情人的礼物。又因为花椒结出的果实密密麻麻,( 乙 ),所以,除了情人之间互相赠送,贵族之间也常以“椒蓼之实,繁衍盈升”祝福亲友子孙昌茂。 花椒还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①有学者统计,②从唐代到明代,③花椒在食品制作中的使用比例始终较高,④唐代约2/5左右的食品用到花椒,⑤明代则有1/3。⑥而且从清代开始,⑦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⑧降至1/5。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大量进口胡椒,人们食用花椒的数量随之减少;此后,辣椒从清代中期起流行于西南各地,花椒“头号香料”的身份逐渐被取代。 巴蜀从秦汉时代起就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到清代中期,四川各地普遍栽种辣椒,这又大大加重了川菜的辣味。普通的食材,一把花椒,几个辣椒,在川菜大师的精心烹饪之下,变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品,让人 B ,食指大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