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全部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祓禊”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祓禊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糅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禊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浏览完整试题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糅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水流觞”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袚禊”仪式,“曲水流觞”便是这一仪式的一部分。
B. 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此之前,“曲水流觞”是百姓相与为乐的方式。此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C. 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 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D. “曲水流觞”在汉代是世俗欢娱的活动,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出现,则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源自兰亭修禊仪式,也暗合了孔子赞叹的曾点气象。
B. 古典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这体现了老子“曲则全”的理念。
C. 程式化景观在小型园林中的运用,体现了古人“芥子纳须弥”的空间艺术智慧。
D. 文章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对“曲水流觞”的理解,突出其在当今园林设计中的不合时宜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
A. 南北朝梁国宗馆《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B. 《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C. 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D. 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春深》:“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曲水流觞”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5. “曲水流觞”的形式和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下文游人评价朱玉帆设计的南京九见堂住区是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灵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城墅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材料一梳理了“曲水流觞”活动从上古祭祀到文人雅集再到逐渐式微的过程,突出其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
②材料二聚焦“曲水流觞”在园林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强调其意境营造与自然融合的特点。
5. ①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景观模山范水。
②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③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
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从历史演变和园林美学两个维度解析“曲水流觞”的文化内涵。材料一以时间为轴,展现其从祭祀仪式到文人雅集再到式微的完整脉络;材料二则聚焦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审美价值,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两文互补,既具历史纵深感,又显艺术表现力,共同勾勒出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立体图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曲水流觞’便是这一仪式的一部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最初是祓禊仪式后的娱乐活动,而非祓禊仪式的一部分。


展开余下试题C.“原因基本相同”错误。由材料“‘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可知,唐朝之后“曲水流觞”逐渐被遗忘的原因是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明清时期“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的原因是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
D.“‘流杯亭’的出现,则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错误。汉代“曲水流觞”是世俗活动,但“流杯亭”的出现并非直接体现统治者对文人的禁锢,而是活动形式简化以适应时代环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突出其在当今园林设计中的不合时宜性”错误。从原文“‘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来看,“曲水流觞”的理念与当今园林设计的生态要求相符合,而非“不合时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司马光的诗表达了他对当时上巳节习俗的不满,直陈兰亭旧俗的衰微,抒发了今不如昔的感慨,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由“‘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可知,材料一梳理了“曲水流觞”活动从上古祭祀到文人雅集再到逐渐式微的过程,突出其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
②由“‘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糅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禊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可知,材料二聚焦“曲水流觞”在园林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强调其意境营造与自然融合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概括独乐园会所各个地方的特点,如入口、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植物造景等;然后再联系材料二中“曲水流觞”的特点进行作答。
①由原文“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糅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糅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可知,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
②由原文“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知,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③由原文“……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可知,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由原文“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禊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可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故都
吴伯箫【注】
①一别两易寒署,千般都似隔世,再来真是万幸了。际兹骊歌重赋,匆匆归来又匆匆归去的时候,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来!尔座苍然的老城,别嫌崂叨,且让我像自家人似的,说几句闲杂破碎的话吧——重来只是小住,说走就走的,别不理我!连轻尘飞鸟都说着,啊,你老城的一切人,物。
②生命短短的,才几多岁月?一来就五年六载地拖下去,好不容易!耳濡目染,指磨踵接,筋骨都怕涂上了你的颜色吧。不留恋还留恋些什么?不执著还执著些什么?在这里像远古的化石似的,永远烙印着我多少万亿数的踪迹;像早春的鸟声,炎夏的鸣蝉,深秋的虫吟似的;在天空里也永远浮荡着我一阵阵笑,一缕缕愁,及偶尔的半声长叹。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有我青年的金色的梦境、旷世的雄心,及彻昼彻夜的挣扎与努力;也有我掷出去,还回来,往返投报的情热,及情热燃炙时的疯狂。还有,还有很多;我知道那些逝去了的整整无缺的日子,那些在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朝朝暮暮,我是都给了你了,都在你和平而安适的怀抱里,消磨着,埋葬了。
③因此,我无论漂泊到天涯,或是流浪到地角,总于默默中仿佛觉得背后有千万条绳索在紧紧地系着,使我走了一段路程,便回转头来眺望你一番,俯下头去想念你一番,沉思地追忆关于你的一切:当我于风雨凄凉,日晚灯昏,感到苦寂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那五六个人围炉话尽的雪夜,和放山石、采野花的那些春秋佳日。当我进退维谷,左右皆非,感到空虚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过骆驼书屋,听主人那忘机的娓娓不倦的谈话,和那巍然宏富的图书馆里,引人入胜的各家典籍的涉猎。在异乡受了人家的欺骗,譬如那热血所换到的冷水的欺骗。我只要忆起你这儿的友人曾信托我,帮助我,在极危急的时候拯救我的各种情形,我便得到很多的安慰;即使抚今追昔,愈想愈委屈,而终于落泪吧,但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说:“小气的人呀!我是有朋友的,你其奈我何!”
④因此,我念着你西郊的山峦,在那里我们若干无猜的男女,曾登临过,游览过,啸遨过,大家争着骑驴,挨了跌还是止不住笑;我念着你城正中昂然屹立的白塔,在那里我们曾俯瞰过你伟大的城阙;壮丽的宫院,一目无边的丰饶的景色。我念着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最喜欢那夕阳里骄蹇的雄姿;我念着陶然亭四周的芦苇,爱它那秋天来一抹的萧索。我念着,啊,这个账怎么开呢?那些残破的庙宇,那些苍翠的五六百年的松柏,那些灰色的很大很大的砖,一弯臭水的护城河,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真是!什么我都想念呢!只要是你苍然的老城的,都在我神经的处结了很牢的结了。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
⑤苍然的老城,我觉到,绵亘在兴安岭以南,喜马拉雅以北,散布在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流域的,星罗棋布,是多少城池,多少市镇,多少名胜古迹啊,但只有你配象征这堂堂大气的文明古国。仿佛是你才孕育了这炎黄子孙,是你才养长了这神明华胄。虽然我们有长安,有洛阳,有那素以金粉著名的南朝金陵,但那些不失之于僻陋,就失之于器薄,不像破落户,就像纨绔子;没一个像你似的,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包罗万象,而万象融而为一;细大不捐,而巨细悉得其当。真是,这老先生才和蔼得可亲,庄严得可敬呢。


展开余下试题⑥华夏就是这样的国家,零星的干犯,是惹不起她的气愤的,她有海量的涵容;点滴的创伤,她是不关痛痒的,她有百个千个的容忍。不过一朝一夕,时光慢慢地过去,干犯她的,要敬畏她了,要跪倒在她的面前,求她的宥恕了,一处处创伤要渐渐地复原,渐渐地健康起来了。如檐滴之穿阶石似的,一切锢障都在时光的洗炼中屈服在她的腕下了。苍然的老城,你不也正是这样的么?多少乳虎样的少年,贸贸然地走了来,趾高气扬,起初是目空一切的。但久了,你将他的浮夸,换作了沉毅。多少心胸狭隘的人,米大的事争破天,不骄即诌,可是日子长了,他忽然醒过来,带着满脸的惭愧,走上那坦荡的大方的道路。芝兰之室怕连砖瓦都是芬芳的吧,富有历史涵养的地方草本都是古香古色。不必名师,单这地方彩色的熏陶,就是极优越的教育了。何况,在这里,街街巷巷都住持着哲人、诗家、学者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我懂什么呢?”有人这样说;“在此老死吧!”也有人这样说——是大有来历的。
⑦晨昏相对者六年,在第六个夏天,我不得已而将远去,那时我是怎样地愁着,依依的可怜啊!为了你这儿的人们.使我眷恋不舍,一壁整着行囊,一壁落着眼泪,就像第一次离开慈母准备远行一样,那滋味是够凄凉的。脚步迟滞地踏上火车,心随了车轮的辗转而步步沉重,彼此间的牵线,步步加紧,那是不多不少的永诀的情况啊!长年漫浸,悬想之情总算够受了。地方愈远,思念愈深;时日愈久,思念愈切。直将这重负继续担下来,到今天,我有了归来的机会。
⑧旅途上我是怎样的喜欢,又怎样的惧怕呀!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提心吊胆,终于到“家”了。望见你那更加苍老了的城垣,还带着亲熟的容光,仿佛在说:“来了么?……”那一阵高兴是说不出来的。我知道敌人的炮火,曾给你过分的虚惊,我见了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郑重地问“别来无恙”的话。及至看见你依旧那样镇静,那样沉着的时候,我便禁不住手舞足蹈了。可是你的确又苍老了许多呢。虽说老当益壮吧,但那加添了的一条条皱纹,总不能不使爱你的人们增加几分担心。
⑨现在几天的光阴,又轻轻度过了,梦一般,展眼我又要走了。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但想到你的长存,比得过日月的光辉时,我也知道自慰。后会有期,珍重吧!希望再度我来,你矍铄依然,带着你永恒的伟大与壮丽,期待我,招呼我。
⑩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
一九三三年夏
(选自《羽书》,有删改》
【注】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毕业后任职于青岛大学。《羽书》是吴伯箫早期散文集代表,收录其1932-1936年的散文18篇,其中包括《灯笼》《马》《山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一般人不大喜欢的“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作者都不能忘怀,更显出作者对故都刻骨铭心的热爱与眷恋。
B. “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这“缱绻”不仅有作者在故都六年生活的踪迹,更在于故都那丰饶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仅这两个方面。
C. 重返故都时,作者“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作者此时既紧张又欣喜的复杂心情的写照。
D. “后会有期,珍重吧”寄托着作者对故都的祝愿、对未来的期盼。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重返故都起笔,铺叙回忆和遐想,将细致的景致描绘与强烈的情感抒发熔于一炉,结尾以离别故都收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 首段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故都人格化,使之成为倾诉、谈吐的对象,给人以娓娓道来的代入感、亲切感,也为后文奠定浓郁的抒情基调。
C. 木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句的间杂、语气词的妙用及修辞的精心选择,使语言节奏明快、古朴典雅。
D. 作者将故都置于中华大地众多历史古都的背景中来写,以此正面衬托出故都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宏伟开阔。
8. 于北平而言,“我”是一个异乡客,但文中却仍以“故都”“自家人”相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 校文学社正在编纂一本《现当代散文鉴赏辞典》,拟将本文收录在“乡土情结”单元中,请结合该单元其他选文, 其撰写一则小序。
“乡土情结”单元选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贾平凹《秦腔》
【答案】6. B 7. D
8. ①作者在故都生活了五六年,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重要的时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故都的影响,已和故都融为一体,所以称“自家人”。
②北京古城包罗万象,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崇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她与华夏文明血肉相连,孕育了炎黄子孙和民族文化,所以称为“故都”。
9.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对孩子的思念,对故土的怀恋,加之秋气之凛冽,郁达夫写下了《故都的秋》;《秦腔》用枣木梆子奏响了一首献给陕西传统乡土社会的凄凉挽歌;吴伯箫,一个把自称“自家人”的“异乡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着内心的怀念和热爱。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重返故都的视角,铺陈了作者与这座城市的六年生活记忆,展现了北平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人文气息。作者将故都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与情感,语言古朴典雅,节奏明快。文章不仅描绘了故都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景仰,情感真挚动人,堪称乡土情结的经典之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仅这两个方面”错误。根据第二段“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及情热燃炙时的疯狂”和第三段“当我于风雨凄凉,日晚灯昏……我便得到很多的安慰”可知,“缱绻”还包括了作者在故都的友谊、师长的训诲、青年的梦境、雄心、挣扎与努力、情热与疯狂,心灵孤寂和遭受苦闷时故都给我心灵的抚慰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作者将故都置于中华大地众多历史古都的背景中来写,以此正面衬托”错误。根据第五段“虽然我们有长安,有洛阳,有那素以金粉著名的南朝金陵,但那些不失之于僻陋,就失之于器薄,不像破落户,就像纨绔子;没一个像你似的,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可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眷恋,但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直接而真挚的,并没有通过与其他古都的比较来突出故都的地位。作者提到长安、洛阳、金陵等古都时,是为了强调故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不是为了正面衬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由“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有我青年的金色的梦境”和“生命短短的,才几多岁月……永远烙印着我多少万亿数的踪迹”和“那些在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朝朝暮暮,我是都给了你了,都在你和平而安适的怀抱里,消磨着,埋葬了”可知,作者在故都生活了五六年,这里有友谊、师长的训诲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