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慈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斗拱,又称斗科、铺作,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位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从古至今,斗拱在构件结构、体量、功能方面一直都在发生改变。
斗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最初的功能是承担屋顶的结构和重量,将屋顶重量传递到立柱上去。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类似斗拱的图案和花纹,可以推测出斗拱结构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早。不过,受木质建筑构件自身条件影响,早期木结构斗拱建筑实物未能保存下来,但在秦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陶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斗拱结构在当时实际建筑中的应用。从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建筑的屋顶和后来明清时的屋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技术的演变,尤其是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所造成的。隋唐时期的斗拱雄大硕健,檐出深远,在建筑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屋顶的大部分重量,因此体量大、尺度大,每一处曲面、曲线都与力学关系相应,外观质朴厚重,少有装饰,是功能主义的体现。到两宋时期,随着屋顶铺设方式的改变,斗拱所承受的重量变小,形体也变得纤细、小巧、精致,承重功能减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建筑方式的进一步改变,斗拱的承重功能进一步减弱,已经退化为装饰功能远大于结构功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技艺完善,木结构建筑美轮美奂,使得人们在用砖石材料进行建筑时也会在石结构中模仿木结构的样式,这样的实例在留存下来的各类石质、砖石建构物中比比皆是。位于四川雅安的汉代高颐阙为石阙,但阙上雕刻有完整的仿木结构,完整地再现了木质斗拱的形态。这是在石头上以浮雕的形式表现斗拱的形式美。受制于石材韧性不足的缺点,石结构斗拱往往只是模仿木结构斗拱的形象,而不具有真正的承重功能。因此,斗拱在石结构建筑中实际只是木结构技法的象征,起到装饰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木结构、石结构建筑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新时代的建筑方法中,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但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却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变革更加剧烈,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木结构建筑愈加罕见,甚至近现代时期常见的以传统建筑形式为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也日渐稀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钢材、玻璃幕墙等成为比斗拱等传统建筑装饰构件更为常见的建筑装饰。在这种环境下,完全按照传统样式将斗拱运用到建筑上愈发困难。在新形式下,斗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借鉴石结构中斗拱装饰性的应用方式,可以提取斗拱的形象之美,在当今的材料和技术下,以现代的构成方式重新应用。这种应用,最广为人知的当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命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其建筑外立面的造型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层层出挑的造型极为相似,但事实上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中国馆没有使用斗拱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而是用立体构成手法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在保留斗拱的外观特色的同时,大大简化了斗拱结构的繁复度,使其更适合现代建筑语言环境。中国馆选择层层出挑的斗拱样式,与其说是看中其独特的形式之美,不如说是看中了支撑着斗拱形式之美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在这里,斗拱不再是具体的结构,而是一个代表了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符号。


浏览完整试题如今,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和内在文化之美,以历史文化价值替代结构功能价值,是斗拱及其他传统建筑构件在新时代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斗拱不仅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徐萃曦《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唐时期建筑 屋顶和明清时的屋顶有很大不同,是由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造成的。
B.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的功能不断变化,结构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不断增强。
C. 近现代,随着建筑方法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不再有用武之地,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D. “东方之冠”外立面造型是运用斗拱的典型代表,其在外观和结构上都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有类似斗拱的图案和花纹,现存的壁画、石刻、陶器和建筑实物也证实了秦汉时期已经在应用斗拱结构。
B. 因为石材的韧性不足,所以使得斗拱在石结构建筑中实际只是木结构技法的象征,起到装饰的作用,往往不具有真正的承重功能。
C. 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的由柱承担负重的框架结构,为后来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D. 斗拱除了用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外,还能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的其他结构。其在支撑屋子内部的楼井时体现了后者。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斗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应用中的变化发展。
B. 材料二中斗拱在砖石建筑上的充分应用的论断,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到证实。
C. 材料二对斗拱的介绍相比材料一更为简明,但仍言简意赅地作了专业阐释。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使得生动形象且有说服力。
4. 材料一和《中国建筑的特征》都写到了“斗拱”,二者的详略不同,为什么这样处理?
5. 某中学建筑文化研习社开展“走进斗拱”专题研讨活动。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斗拱”在中国现代建筑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狼
[俄]屠格涅夫
我狩猎归来时已近傍晚,乘坐的是一辆轻便马车,离家还有七俄里路。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中,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没走几步,我的马就陷进了烂泥。我用尽全力才躲进一片树丛,毫无办法地等待着暴风雨过去。突然间划过一道闪电,我看见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你是什么人?”这个人闷声闷气地问道。
“那你又是什么人?”
“我是这儿的护林人。”
我也说了自己的姓名。
“啊,久仰!您这是回府吧?”
“是呀,但是您看,碰见了大风雨……”
“要不然,我带您到我的小屋里避避雨,您看如何?”
“那就麻烦您了。”
“请您坐稳。”于是,他走向马头,抓住笼头把马拉了出来,我们卖劲地走向前。
护林人只有一个又小又矮、空空如也的房间。一件破皮袄挂在墙上,长板凳上有一枝单筒猎枪,屋角是一堆杂乱的破布,炉旁有两个大瓦罐,桌上点着松明,闪着昏黄的光。①我看了看周围,满心的凄凉。
我看了看他。我平生从未看见过如此魁伟强壮的人。他高大的个子,肩宽背阔,十分强悍。淋得湿漉漉的麻布衬衫把全身的肌肉绷得鼓鼓的。弯曲的黑色络腮胡子把那坚毅而严肃的脸遮住了一半,两道浓眉连在了一起,一双褐眼睛虽不很大但却炯炯有神,显出一种阳刚之气。我先向他道了谢,然后问他的名字。
“我名叫福马,”他应声答道,“有个绰号叫孤狼。”
“啊,孤狼就是你啊?”我十分惊疑地又打量了他一番。我早就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关于护林人孤狼的传闻了。据他们说,走遍天下,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这样精明强干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了:谁也别想拿走一把树枝,真要是拿走了,无论何时,哪怕半夜三更,他也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也甭想反抗,他力大无比,又如同魔鬼一样机智灵敏。任凭什么办法别想打动他,请他喝酒,用钱收卖,都是枉费心机,他是软硬不吃的。甚至有些人不止一次地想干掉他,但是都无法得逞。


展开余下试题“你的妻子呢?”我问他。
“没有。”他答道,用力劈着松明。
“死了吗?”
“私奔了。”他辛酸一笑。说完,起身走到门口,“我去照应一下您的马吧。”他走出屋去,随手带上门。②我又环顾了一下周围,觉得这间屋子比刚进来时显得更凄凉了。
护林人进屋坐到板凳上。“暴雨就快过去了,”他静静地坐了一小会后,对我说,“您要是想回家,我就送您出林子。”我于是起了身。孤狼顺手拿起猎枪,查看了一下火药。
“带枪干嘛啊?”我问。
“有人偷林中的树木。”
“你怎么知道的?”
“在院里听到的。”
孤狼从敞棚下把马牵出去了。他担心地说:“如果我送您去,恐怕他们会乘机逃走了。”
“我们一起,怎样?”
“好,就这么办!”他答应了我的提议,又把马牵回去,“咱们先逮住他,然后我再送您。出发。”
孤狼走在前面,我跟着他。他对路径很是熟悉,一路上脚不停步。我们走进河谷,砍树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一声声,听得很明白。
“请您先在这儿等上一小会。”③护林人静悄悄对我说,他猫着腰,端着枪,钻进了树丛。
“哪里去?站住!”孤狼威严地命令。另一个人像兔子一样苦苦哀求。我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向厮打和吵嚷的地方。护林人正在砍倒的树旁忙碌着:他用力把那个偷树的人按倒在地,正用腰带反绑着那个人的双手。我跑了过去,看到一个衣着褴褛的农民,浑身湿透,满脸乱蓬蓬的长胡子。一辆货车,边上站着一匹枯瘦的马,半身盖着一领疙里疙瘩的草席。“把他放了吧,”我求情道,“这棵树我来赔。”孤狼没有回复我的话,伸出左手抓住马鬃,右手则揪着偷树人的腰带。
零星的雨点又从天上掉下来,片刻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风雨兼程,费了好大周折才回到了小屋。那个农民愁苦地望着我,他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灯光下,我还能看清他那张皱纹丛生憔悴的脸,黄眉毛向下耷拉着,眼睛流露出惊恐不安的神情,瘦得让人可怜。
“福马·库茨米契,”偷树的人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又有些打颤,“啊,福马·库茨米契。”
“干什么?”
“求你放了我吧。”
孤狼没理他。
“放了我吧……饿得实在没办法啦……放了我吧!管家……把我一家人都坑苦了,都逼上绝路了,我没骗你……放了我吧!”
孤狼不去理会他。那人全身痉挛地打颤着,连脑袋也抖个不停,呼吸也变得十分急促。
“放了我吧,”他的话语里满是绝望,“放了我吧,求你发发慈悲吧,放了我吧!我赔钱还不行吗?真的,可怜可怜吧。饿得实在受不下去了……孩子们饿得直哭,你明白,我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那你也不该做贼呀!”话语里有几分的同情。
“就把我那匹马,”农民接着恳求道,“就用那匹马作赔吧,我只有这头牲口了……放了我吧!”
“不行!不用废话了。这事儿我也没法做主。要是放了你的话,东家非责罚我不可,再说,也不能纵容你们。”很坚决的语气。
那个可怜人无可奈何地低下头。突然,他挺直了身子,满脸的愤怒。“哼,好哇,你干脆吃了我好啦,不怕噎死,你就来吃吧!”他眯起眼睛,撇着嘴,怒气冲冲地咒骂。
护林人背过身去。
“我豁出去了!不就是一死吗?你杀了我得啦,反正都是死。饿死,被你杀死,都一样。……但是你呀,走着瞧吧,你迟早要遭报应的!上天会惩罚你的!”
孤狼猛地起身。
“打吧,你打吧,”农民发疯般地叫着,“打吧,来,来,你就打吧……”
“闭嘴!”护林人大喝一声,向前跨了两步,突然抓住他的肩膀。④我立刻冲过去搭救那个农民。不想他一下解开了捆着那个人的腰带,揪着他的衣领子,把帽子扯到他的眼睛上,猛地把他推到了门外。
“滚吧!”护林人望着他的背影大吼,“给我当心点,下次我可不……”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和《祝福》一样,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既可以增加真实性,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 在塑造护林人形象时,不但描写他的言行举止,还展示了他人对护林人的评价。这两种描写手法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也有。
C. 护林人称呼“我”为“老爷”,可见“我”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护林人最后选择放走了盗木贼,也主要迫于“我”的求情和身份。
D. 盗木贼多次乞求“放了我”,足以见得他被抓后的恐慌。但他依旧铤而走险选择盗木,反映了当时俄国农奴制社会中农民的苦难。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表明“我”作为有地位的老爷不得已到了简陋的房间避难,感到非常不适应。
B. 句子②“我”觉得更凄凉是因为听到护林人的妻子与人私奔,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C. 句子③中护林人悄声说话和猫腰端枪 动作都展现了他谨慎行事、抓人娴熟的一面。
D. 句子④“我”冲过去是担心护林人会一气之下殴打农民,展现了“我”善良的品质。
8. 小说中护林人的绰号叫“孤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绰号的合理性。
9. 你所在的班级打算编写一本必修下教材的补充阅读书单,其中有“良知与悲悯”“观察与批判”这两个主题单元,你觉得《孤狼》更适合编入哪个单元?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尽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怒A尽B逐群C公子D子兰E奔晋F从G晋文公H围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而过君”,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而”用法相同。
B. 谓,对……说,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谓”意思不同。
C. 卒,最终,和《与妻书》中“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的“卒”意思相同。
D. 患,以……为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患”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詹认为重耳 贤人,又和郑国同姓,建议郑文公礼遇他,但郑文公不答应。叔詹又建议杀掉重耳以绝后患,郑文公也不听。
B.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在于郑国对流亡时路过的重耳无礼,二是在于郑国在晋楚大战时帮助楚国攻击晋国。
C. 材料一中晋文公在看到叔詹的尸首后仍要求见郑文公并羞辱他,这一性格和材料二中说出“不仁,不知,不武”的他有所不同。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继承《春秋》旨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顺序来编年记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4. 公子兰能够重返郑国成为太子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该词为作者被贬处州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边”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花零乱,莺声悲戚,使人心碎,营造了离别时黯然神伤的氛围。
B. “碧云暮合空相对”中的“空”字用得很妙,意为作者不见友人,只能独自对着傍晚的云色,写出了他被贬后独身一人的落寞处境。
C.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二句,描写了曾经集会时高朋群聚的热闹场景,通过回忆往昔欢聚的情状来抒发对同僚、好友的怀念。
D.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二句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春天逝去,落花万点的落寞景象,以此来抒发作者内心像海一样深重的愁思。
16. 冯煦评秦观为“古之伤心人”,本词能充分体现他这一性格特征。请结合本词分析秦观“伤心”在何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明虽然自己想要解释,但司马光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秦统治者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 反差行为。
(3)古诗词中常以镜子来借指水面,例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预制菜到预制朋友圈,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预制的讨论热度不减。所谓预制, A ,就是预先制作、提前备好。
例如预制菜指的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预制菜之“香”,在于其能够踩准当代城市生活节奏的步点,能够解决传统现场烹壬工序繁琐的痛点;在于其可以贴合都市人分秒必争的生活脉博,可以解除备菜洗切煎炒的耗时枷锁。但同时其也面临着缺少熨贴人心的锅气、滥用影响健康的添加剂等置疑。
再如预制朋友圈有“6个小时拍1000多张照片”“暴走一天炮制未来七天的内容”等说法。( 甲 ),就在于给予未来生活以高度确定性。然而,从奇谲瑰丽的景色,到自由随性的切片,看似精彩的人生剪影,其实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排练”,美则美矣,没有灵魂。高度确定性的背后,缺少了自我探索、深度思考、叩问内心的生活意义。
与高度确定性相对应的,是极致的标准化。有人在预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制人”的概念,总结其特征为思维僵化、行为固化。相比千姿百态的生活、独一无二的体验,预制的标准答案显得 B ,预制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黑洞。倘若人生被切割成预制菜般的标准模块,每一个都标注着精确的保质期,这样的“完美配方”能否烹出生活的醇香?当鲜活的人生,被压缩为升学率、薪资表、房产证的数据拼图,纵然一丝不苟、一骑绝尘,又岂能展现真实与精彩?
正因如此,有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现实生活。①流程化、目标导向的工具理性盛行,②早已忘记了思考的意义、探索的乐趣。③然而生活不是一种可以预制的算法模型,④虽然输入所有已知的可控变量,⑤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性。生活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褶皱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精彩的一瞬。毕竟,生活最有趣的地方,( 乙 )。这才是生命诚可贵的关键所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处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三个并加以改正。
20.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面例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例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 一字之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将“引人入胜”表达为“被硬控”,把“小心翼翼”描述成“偷感很重”,新一代年轻人自称“后浪”,大量景区涌现“想你的风吹到了××”的路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新潮用语大量出现,受到热捧。似乎传统的语言缺少网络用语的表现力,那么,我们是否不再需要传统的“落伍”的语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慈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