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远古的文化艺术史上早有“义”的典范——伯牙与子期的动人友谊,这是一种无功利、完全超越时空界线的纯洁情感,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本然的“义”,中国“义”的原形。东西方都讲“义”,不过,从大方向上说,西方的“义”发展为“正义”,而中国的“义”则发展为“仁义”。中国的“义”至少有两种原形:一是个人化的伯牙子期式的超功利的“情义”,一是孟子提升的理想化的有别于功利的“仁义”。两者都把“利”作为“义”的对立项,把利益原则与道义原则加以区分,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义”的原形是非功利的。
②但是,中国的“义”经历了历史风浪的颠簸之后,却逐步变形变质。发展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义”的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概念,变成“结义”“聚义”“忠义”。在“义”字前边加上一个字、一个定语,不是小事,它意味着“义”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③《水浒》中的“聚义”“忠义”和伯牙钟子期的“情义”已完全不同。无论是“聚义”还是“忠义”,都是一个夺天下、打天下的功利目标。这种“义”,不是超功利,而是争功利。“义”只是“利”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原则,是保证造反队伍实现大功利目标的精神纽带。“聚义”往往还讲小义,即带个人情感的兄弟之义,而“忠义”则讲大义,即对大功利目标的绝对忠诚。
④《三国演义》讲的则是“结义”。“结义”也包含着“忠义”,但重心是“结”,即结盟。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首先是一种结盟,即组织;然后又是一种盟约,即组织原则,而其盟约的目标是谋大事。桃园这一盟约,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后来它一直成为中国民间帮会和其他秘密组织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一旦“背义忘恩”,不仅违反了组织原则,而且也违背伦理原则。立下原则时是向天发誓的,所以一旦有违,便违背人理,又违背天理,于是,便有“天人共戮”的理由。
⑤桃园模式讲兄弟伦理,宣示兄弟结盟,图谋天下“大事”。它之所以能在后代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下层社会的生存需求。中国的上层社会,讲的是君臣伦理。在这种伦理中,只有“君为臣纲”的秩序,没有平等。“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伦理,把异姓的兄弟之情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下层社会的平等要求。不管参加结义的人原来是什么出身,什么地位,一旦结盟,就放下等级差别,尊卑差别,一律视为兄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义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一种平等感觉,实际上也获得了一种生命尊严与生命护卫。
⑥但是,历史不断证明,结义实现的兄弟之盟并不可靠。因为“义”最后总是受到利的考验。当兄弟全都处于贫困与患难时,也就是“利益”并不突出时,平等关系是可以维持的。然而,一旦“利”字凸显,共图的大业成功,新的权力关系——不平等的关系,必定要取代兄弟关系——平等关系,否则权力结构就无法维持。
⑦“结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无论是“桃园”还是梁山,都只是“团伙”,不是社会。结义、聚义的结果,是团伙取代社会,团伙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当然也大于社会利益。所谓“义”,只是团伙原则,并非社会原则。入伙才享有“义”的保护。对于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之内,才是兄弟,才有“义”字可言,一百零八将之外,则无“义”可言。义在内,不在外,团内家族与团外异族不可混淆。


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刘再复《双典批判·“义”的变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或以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对于人民的苦难,虽然也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但一般也只是洒几滴同情之泪。他们不是要人民忍辱退让,就是寄希望于所谓“清官”,或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祈求“圣明”的皇帝采取一点“改良”措施。
②《水浒传》则不然,它通过艺术情节批判了林冲所信奉的忍让哲学,否定了武松对官府和“正当”的法律手续所抱有的幻想,它歌颂人民群众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当然如果停留在个人反抗的水平上,只会给封建统治阶级这儿或那儿制造一些麻烦;《水浒传》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群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事集体的武装斗争,我们看到英雄们逐渐团聚起来,拜盟结伙,成为一支武装力量,建立了梁山根据地。
③在歌颂梁山英雄时,《水浒传》曾经把他们的品质概括为两个字——“忠义”。《水浒传》中的“义”,内容比较复杂。它有时指梁山英雄们除凶灭恶、劫富济贫等革命行动,有时指下层人民、起义兄弟之间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团结互助关系。在这些地方,它和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无礼义,则上下乱”,“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义”迥然不同,起着鼓舞、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封建统治者斗争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道德观念又是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它常常偏重个人恩怨,这就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比如武松可以为阳谷县知县效劳,也可以为孟州道的霸主施恩去醉打蒋门神;张都监略施小恩小惠,武松就表示愿为他鞍前马后追随效力。这些就是“义”的消极面的典型表现。
④《水浒传》中的“忠”,则完全是封建糟粕。它要求人们忠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个人意志。不仅宋江等人“愿与皇上尽忠”,连阮小五、阮小七的山歌中也有“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思想。这种情况,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人民的影响。
(摘自杨天石《中国古典文学论衡》)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牙子期的“情义”是中国文化中“义”的原形之一,它遵循道义原则而非利益原则,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
B. “聚义”“忠义”等概念包含着功利化的目标,“义”成为实现其目标的精神纽带,“义”的内涵从此开始变形变质。
C. 作为盟约的“桃园三结义”是一种组织原则,其目标是谋大事,成为后世民间帮会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
D. 中国上层社会讲究君臣伦理,而桃园模式讲究兄弟伦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后者使人获得一种平等的感觉。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共图的大业的发展,利益逐步凸显,最终权力关系形成,兄弟关系不再,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
B. 面对人民的苦难,《水浒传》歌颂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这与其他作品不同,所以它的思想价值更高。
C. 林冲、武松只是在个人层面上进行反抗,并不能给封建统治阶级带来真正的麻烦,所以《水浒传》批判他们。
D. 《水浒传》宣扬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人们忠于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意志,因此这种“忠”完全是糟粕。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将“聚义”“忠义”与“情义”对比,是为了凸显前者的功利性。
B. 材料二第三段两处引用直接证明了《水浒传》中“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C. 材料一第六段两个破折号揭示了权力关系和兄弟关系的不同性质,增强了对比性。
D. 材料二第一段用有反讽意味的词语和多个关联词,来表达对一些作品的否定态度。
4. 文中提到“‘结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5. 在曹操战败逃到华容道时,关羽因感念旧恩,违抗军令放他离开。《三国演义》将这件事称为“关云长义释曹操”。有同学认为关羽“释曹操”违背了“桃园结义”的盟约,所以不应称之为“义”。请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反驳。
【答案】1. B 2. D
3. B 4. (1)合理:①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平等地位,患难与共,获得生命尊严与生命守护;②团结人民群众,从事集体革命斗争,除凶灭恶,劫富济贫。
(2)不合理:①团伙取代社会,团伙利益高于社会利益;②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
5. ①“结义”中的“义”本质上是争功利的,只是“利”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原则。
②关羽的行为属于“情义”,是超功利的,是“义”的原形。
③在“义”的内涵不断功利化,变形变质的背景下,这种情义更加纯洁。
【解析】
【导语】选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演变展开深刻探讨。材料一通过伯牙子期与《水浒》《三国》的对比,揭示了“义”从非功利情义到功利性结义的异化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义”的双重性——既打破等级又沦为团伙工具。材料二则辩证分析了《水浒》中“忠义”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指出其反抗精神与封建糟粕并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义’的内涵从此开始变形变质”错误。材料一第②段指出“义”的内涵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未说明“从此开始变形变质”,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⑥段内容“当兄弟全都处于贫困与患难时,也就是‘利益’并不突出时,平等关系是可以维持的。然而,一旦‘利’字凸显……”,是说明“结义”在利益凸显后不可靠,并不能“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
B.“它的思想价值更高”错误。材料二虽肯定《水浒传》的斗争精神,但未与其他作品比较思想价值高低。


展开余下试题C.“林冲、武松只是在个人层面上进行反抗……所以《水浒传》批判他们”错误。材料二第②段指出《水浒传》批判的是林冲的忍让和武松的幻想,而非个人反抗本身。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直接证明了《水浒传》中‘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错误。因为材料二第三段的两处引用(“无礼义,则上下乱”和“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义”,用于对比《水浒传》中“义”的不同,而非直接证明其反封建的积极作用。该段主要说明《水浒传》的“义”与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义”不同,但并未直接证明其反封建作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合理性:①从材料一第五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义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一种平等感觉,实际上也获得了一种生命尊严与生命护卫”可知,“结义”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平等地位,患难与共,获得生命尊严与生命守护;②从材料二第三段“梁山英雄们除凶灭恶、劫富济贫等革命行动,有时指下层人民、起义兄弟之间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团结互助关系”可知,“结义”团结人民群众,从事集体革命斗争,除凶灭恶,劫富济贫。
(2)不合理性:①从材料一第七段“结义、聚义的结果,是团伙取代社会,团伙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当然也大于社会利益”可知,团伙取代社会,团伙利益高于社会利益;②从材料二第三段“但是这一道德观念又是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它常常偏重个人恩怨,这就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可知,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第三段“‘聚义’往往还讲小义,即带个人情感的兄弟之义,而‘忠义’则讲大义,即对大功利目标的绝对忠诚。”“这种‘义’,不是超功利,而是争功利”和第七段“结义、聚义的结果,是团伙取代社会,团伙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当然也大于社会利益。所谓‘义’,只是团伙原则,并非社会原则”可知,“结义”中的“义”本质上是争功利的,只是“利”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原则。
②从题干“在曹操战败逃到华容道时,关羽因感念旧恩,违抗军令放他离开”和材料一第一段“我国远古的文化艺术史上早有‘义’的典范——伯牙与子期的动人友谊,这是一种无功利,完全超越时空界线的纯洁情感,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本然的‘义’,中国‘义’的原形”可知,关羽的行为属于“情义”,是超功利的,是“义”的原形。
③从材料一第二段“中国的“义”经历了历史风浪的颠簸之后,却逐步变形变质……”可知,在“义”的内涵不断功利化,变形变质的背景下,关羽的这种情义更加纯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骨头
铁凝
会计坐在白茬儿柳木桌前打算盘,村长坐在他的对面,死盯着会计手下过来过去的算盘子儿。税款仍然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钱。
村长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块。
于老茂说:“伏天那场雹子可不是我瞎编的吧,树上剩的那几个果子,统共才卖了六十块钱。”
伏天是有一场大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一支烟,点上,抽抽,愣了一会儿,去了别的几家。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会计还在打他的算盘,村长咝咝哈哈地捂着腮帮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着。
昨天于四嘎都没让村长进门,刚才送来月饼表示歉意。村长拿出一块送到嘴边咬,咬不动,放在桌上磕磕,简直比做月饼的木头模子还硬。
会计手下的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你那把算盘子行不行?”
会计停住手说:“怕是你还耍不了这几下子。”
村长伸出巴掌把会计的算盘一拍说:“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看看算盘,两头用细铅丝箍了好几道。可是,他听不得会计那不紧不慢的口气。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就摇。
会计扑上去夺算盘,说:“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村长把算盘背到身后说:“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说着举起算盘就往墙上摔,算盘散了,算盘子儿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心疼这架算盘,他心疼这一盘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子儿,这一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儿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村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
他打算把桌上的一只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一只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就放过暖壶找别的投村长。
村长说着“看家伙”,一块月饼从他手上飞出去,正砸中了会计的膀子。
会计领略了月饼的分量,也奔到桌角去抓月饼。
他们相互投掷了起来,十几块月饼眨眼间就用光了,最后一块砸在玻璃上,“扑嚓”一声玻璃碎了,招来门外一些看热闹的人。
村长和会计用完了月饼,或许想到就此罢手的,但是因了这些围观的人,他们变得欲罢不能了。他们各自把住桌子的一方高喊着,开始了战前的叫阵。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村长说。
“砸就砸!”会计说。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由扭打到打得不知怎么打的时候,便会从心底升发出砸骨头的愿望。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里的鹅卵石上站定,他们在彼此的眼里便真的没了皮肉,眼前只晃动着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他们互相躲避着对方投来的石头,他们又互相伺机将石头砸向对方。鹅卵石穿梭般地在他们之间飞起来,很快他们都挨了对方的石头。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他们望着各自对面的血人儿,发出愤怒的呻吟:“啊哈!”“啊哈!”
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这个灿烂的早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村长和会计的媳妇正远远地站在一起,她们就那么安静地站着,像是心中有数,又像是一无所思。只待她们的丈夫双双滚进了河里,她们才一前一后各回各的家,各自拿来了洗得干净、叠得平整的衣裤,拿来了撕成宽条的白布,拿来了烧酒走下河滩。她们各自的丈夫,在这时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
这两个媳妇安抚着各自丈夫在河滩上坐下来,为他们擦净身子,穿上干净的衣服;她们用烧酒为他们清洗伤口,将撕好的白布缠在他们血痕斑斑的头上。
已近正午,河水变得白花花地刺眼,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觉得脸上头上很凉爽。
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对会计说:“上谁家?”
会计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对村长说:“上你家。”
会计的媳妇则对村长说:“上我家吧,知道中午准有用,刚才我买了驴灌肠。”
村长的媳妇就对会计的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他们出了河滩往家走,村人也出了河滩往家走,于老茂等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在炕桌上就着驴灌肠喝枣酒,两个媳妇站在炕下照应。
两人先是用三钱的酒盅,后来换了五钱的酒盅,再后来改用了茶碗,再后来上了饭碗。村长捧着饭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好像一个受了冤屈、无处倾诉的窝囊孩子。他哭着,抽抽咽咽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


展开余下试题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他问了媳妇,媳妇在炕下说:“嗯哪。”
村长不再哭了,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他问过媳妇,媳妇也在炕下说:“嗯哪。”
“剩下的那一百呢?”会计问村长。
“也让别的干部们凑凑。”村长说。
村长和会计放下碗睡了,四仰八叉地打呼噜。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肿脸把眼睛挤得只剩了一条缝。
村长和会计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去乡里。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一张清单都在里头,说正好顺便交到乡里。
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居士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村长和会计都有点心酸,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
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6. 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长知道雹灾真实存在,于是接过了于老茂递来的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同于老茂拒不纳税的行为。
B. 即便村子经济凋敝,会计也从未在账目上欺瞒村民,光润如珠的算盘子儿见证了他多年来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C. 于老茂一开始拒绝缴纳税款,目睹“砸骨头”后领着村人补齐,小说欲扬先抑,凸显了其朴实善良的本性。
D. 结尾“两个大白脑袋”的描写,寓庄于谐,滑稽中令人动容,暗含对基层工作者隐忍付出的深切共情。
7. 关于文中“砸骨头”这个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鹅卵石穿梭般飞起”的动态特写,描摹出两人砸骨头的激烈场景,激荡着一种原始粗犷的力量。
B. 设想外人观看居士村“砸骨头”,是借他们的感受表现这一民俗的粗犷,反映了当地人的原始野蛮。
C. 安静观战,默默收拾,悉心照顾,两位媳妇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女性面对乡村冲突时以柔克刚的智慧。
D. “像半截石碑”的比喻,重在刻画肿胀导致的视觉畸变,石碑的笨重质感暗示二人陷入思维的僵局。
8. “砸骨头”结束后,村长的心情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变化,请结合文章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伤痕中的温情”,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6. C 7. A
8. ①轻松、自嘲:砸骨头后,既感到情绪发泄后的轻松,又意识到自己冲动下砸骨头的可笑。
②委屈无奈:喝酒时,呜呜地哭起来,体现村长收不齐税款的委屈和无力解决问题的无奈。
③释然:决定垫付后,睡得“四仰八叉”,表现出解决问题后村长内心的释然。
④心酸感激:收到生活艰难的村民们凑齐的税款时,既感心酸,又为这个馈赠而感动。
9. ①“伤痕中的温情”指的是困境中展现的生存智慧与温暖,伤痛中迸发的人性光辉。
②村长和会计间的暴力冲突及其带来的肿胀伤口是“伤痕”,但这一伤痕中体现了村干部的责任担当、夫妻间的默契扶持、同事间的理解共情等“温情”。
③村中的艰难生活和税收困境是“伤痕”,但这一伤痕中体现了村民对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
【解析】
【导语】本文以“砸骨头”为核心意象,围绕村长与会计的冲突,展现了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温情。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刻画了乡村税收困境中的人物群像:暴躁又无奈的村长、恪守原则的会计、沉默的村民,最终在冲突后达成和解。伤痕累累的身体象征艰难的处境,村民自发的补税行为展现乡土社会朴素的温情,彰显了困境中人性的坚韧与互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凸显了其朴实善良的本性”错误。根据“伏天那场雹子”“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也让别的干部们凑凑”“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可知,于老茂最初因雹灾拒缴税款,后在村长与会计的冲突与和解中受到触动,最终带领村民补齐税款。这一转变并非单纯凸显其“朴实善良”,而是展现村民在现实压力下对集体责任的认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原始野蛮”错误。根据“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这个灿烂的早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可知,“砸骨头”的场景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仪式感,具有美感,没有表现出“原始野蛮”,而是展现乡村特有的冲突解决的方式。
C.“以柔克刚”错误。根据“村长和会计的媳妇正远远地站在一起,她们就那么安静地站着,像是心中有数”可知,两位媳妇的行为体现的是隐忍与包容,她们并未干预冲突,不是“以柔克刚”。
D.“思维的僵局”错误。根据“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可知,两人互砸后因肿胀和疲惫导致了视觉模糊,没有陷入“思维僵局”,后文两人和解并解决问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情感的能力。
①砸骨头后,村长和会计的情绪得到宣泄,感到轻松,“笑了,觉得脸上头上很凉爽”,甚至带着调侃的语气商量去谁家喝酒,“上谁家?”这种“笑”既包含发泄后的轻松感,又带有对自己冲动行为的自嘲,毕竟两人打得头破血流,“血痕斑斑的”,却最终和解。
②喝酒时,村长情绪崩溃,“呜呜地哭”,哭诉自己“没本事”,吐露他因村民不理解、工作难做,收不齐税款,“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而产生的委屈和无力完成上级任务的无奈。
③村长和会计决定垫钱后,“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让别的干部们凑凑”,问题有了解决方案,压力得到释放,睡得毫无负担,“四仰八叉地打呼噜”。
④村民生活艰苦,雹灾导致经济困难,“伏天那场雹子”,“卖了六十块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凑齐税款,“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一张清单都在里头”,村长感到“心酸”,他被村民的集体行动所感动,内心充满感激,认为纸包是“意外的馈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伤痕”象征现实中的困境与痛苦,如税收难题、经济拮据、暴力冲突,“税款仍然没有筹齐”,“统共才卖了六十块钱”,“他们都流了血”。“温情”是在这种困境下依然存在的人性温暖。“伏天那场雹子”,“卖了六十块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凑齐税款,“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一张清单都在里头”。“伤痕中的温情”是指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仍展现的人性光辉。
②村长和会计爆发冲突,“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了村长的额头”,“血痕斑斑的头”是伤痕。两人最终都选择垫付税款,“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体现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两位妻子默默照顾受伤的丈夫,“为他们擦净身子”,“为他们清洗伤口”,准备酒菜,“买了驴灌肠”,“把枣酒送过去”,展现夫妻间的理解与支持。冲突后,两人同桌喝酒,“在炕桌上就着驴灌肠喝枣酒”,共同解决问题,“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体现同事间的体谅理解。村干部的责任担当、夫妻间的理解与支持、同事间的体谅理解是温情的表现。
③村民因雹灾收入微薄,“伏天那场雹子”,“统共才卖了六十块钱”,却仍被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