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刘再复《双典批判·“义”的变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或以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对于人民的苦难,虽然也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但一般也只是洒几滴同情之泪。他们不是要人民忍辱退让,就是寄希望于所谓“清官”,或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祈求“圣明”的皇帝采取一点“改良”措施。 ②《水浒传》则不然,它通过艺术情节批判了林冲所信奉的忍让哲学,否定了武松对官府和“正当”的法律手续所抱有的幻想,它歌颂人民群众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当然如果停留在个人反抗的水平上,只会给封建统治阶级这儿或那儿制造一些麻烦;《水浒传》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群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事集体的武装斗争,我们看到英雄们逐渐团聚起来,拜盟结伙,成为一支武装力量,建立了梁山根据地。 ③在歌颂梁山英雄时,《水浒传》曾经把他们的品质概括为两个字——“忠义”。《水浒传》中的“义”,内容比较复杂。它有时指梁山英雄们除凶灭恶、劫富济贫等革命行动,有时指下层人民、起义兄弟之间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团结互助关系。在这些地方,它和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无礼义,则上下乱”,“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义”迥然不同,起着鼓舞、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封建统治者斗争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道德观念又是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它常常偏重个人恩怨,这就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比如武松可以为阳谷县知县效劳,也可以为孟州道的霸主施恩去醉打蒋门神;张都监略施小恩小惠,武松就表示愿为他鞍前马后追随效力。这些就是“义”的消极面的典型表现。 ④《水浒传》中的“忠”,则完全是封建糟粕。它要求人们忠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个人意志。不仅宋江等人“愿与皇上尽忠”,连阮小五、阮小七的山歌中也有“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思想。这种情况,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人民的影响。 (摘自杨天石《中国古典文学论衡》)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牙子期的“情义”是中国文化中“义”的原形之一,它遵循道义原则而非利益原则,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 B. “聚义”“忠义”等概念包含着功利化的目标,“义”成为实现其目标的精神纽带,“义”的内涵从此开始变形变质。 C. 作为盟约的“桃园三结义”是一种组织原则,其目标是谋大事,成为后世民间帮会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 D. 中国上层社会讲究君臣伦理,而桃园模式讲究兄弟伦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后者使人获得一种平等的感觉。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共图的大业的发展,利益逐步凸显,最终权力关系形成,兄弟关系不再,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 B. 面对人民的苦难,《水浒传》歌颂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这与其他作品不同,所以它的思想价值更高。 C. 林冲、武松只是在个人层面上进行反抗,并不能给封建统治阶级带来真正的麻烦,所以《水浒传》批判他们。 D. 《水浒传》宣扬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人们忠于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意志,因此这种“忠”完全是糟粕。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将“聚义”“忠义”与“情义”对比,是为了凸显前者的功利性。 B. 材料二第三段两处引用直接证明了《水浒传》中“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C. 材料一第六段两个破折号揭示了权力关系和兄弟关系的不同性质,增强了对比性。 D. 材料二第一段用有反讽意味的词语和多个关联词,来表达对一些作品的否定态度。 4. 文中提到“‘结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5. 在曹操战败逃到华容道时,关羽因感念旧恩,违抗军令放他离开。《三国演义》将这件事称为“关云长义释曹操”。有同学认为关羽“释曹操”违背了“桃园结义”的盟约,所以不应称之为“义”。请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反驳。 【答案】1. B 2. D 3. B 4. (1)合理:①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平等地位,患难与共,获得生命尊严与生命守护;②团结人民群众,从事集体革命斗争,除凶灭恶,劫富济贫。 (2)不合理:①团伙取代社会,团伙利益高于社会利益;②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 5. ①“结义”中的“义”本质上是争功利的,只是“利”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原则。 ②关羽的行为属于“情义”,是超功利的,是“义”的原形。 ③在“义”的内涵不断功利化,变形变质的背景下,这种情义更加纯洁。 【解析】 【导语】选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演变展开深刻探讨。材料一通过伯牙子期与《水浒》《三国》的对比,揭示了“义”从非功利情义到功利性结义的异化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义”的双重性——既打破等级又沦为团伙工具。材料二则辩证分析了《水浒》中“忠义”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指出其反抗精神与封建糟粕并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义’的内涵从此开始变形变质”错误。材料一第②段指出“义”的内涵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未说明“从此开始变形变质”,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⑥段内容“当兄弟全都处于贫困与患难时,也就是‘利益’并不突出时,平等关系是可以维持的。然而,一旦‘利’字凸显……”,是说明“结义”在利益凸显后不可靠,并不能“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 B.“它的思想价值更高”错误。材料二虽肯定《水浒传》的斗争精神,但未与其他作品比较思想价值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