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远古的文化艺术史上早有“义”的典范——伯牙与子期的动人友谊,这是一种无功利、完全超越时空界线的纯洁情感,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本然的“义”,中国“义”的原形。东西方都讲“义”,不过,从大方向上说,西方的“义”发展为“正义”,而中国的“义”则发展为“仁义”。中国的“义”至少有两种原形:一是个人化的伯牙子期式的超功利的“情义”,一是孟子提升的理想化的有别于功利的“仁义”。两者都把“利”作为“义”的对立项,把利益原则与道义原则加以区分,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义”的原形是非功利的。
②但是,中国的“义”经历了历史风浪的颠簸之后,却逐步变形变质。发展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义”的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概念,变成“结义”“聚义”“忠义”。在“义”字前边加上一个字、一个定语,不是小事,它意味着“义”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③《水浒》中的“聚义”“忠义”和伯牙钟子期的“情义”已完全不同。无论是“聚义”还是“忠义”,都是一个夺天下、打天下的功利目标。这种“义”,不是超功利,而是争功利。“义”只是“利”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原则,是保证造反队伍实现大功利目标的精神纽带。“聚义”往往还讲小义,即带个人情感的兄弟之义,而“忠义”则讲大义,即对大功利目标的绝对忠诚。
④《三国演义》讲的则是“结义”。“结义”也包含着“忠义”,但重心是“结”,即结盟。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首先是一种结盟,即组织;然后又是一种盟约,即组织原则,而其盟约的目标是谋大事。桃园这一盟约,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后来它一直成为中国民间帮会和其他秘密组织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一旦“背义忘恩”,不仅违反了组织原则,而且也违背伦理原则。立下原则时是向天发誓的,所以一旦有违,便违背人理,又违背天理,于是,便有“天人共戮”的理由。
⑤桃园模式讲兄弟伦理,宣示兄弟结盟,图谋天下“大事”。它之所以能在后代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下层社会的生存需求。中国的上层社会,讲的是君臣伦理。在这种伦理中,只有“君为臣纲”的秩序,没有平等。“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伦理,把异姓的兄弟之情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下层社会的平等要求。不管参加结义的人原来是什么出身,什么地位,一旦结盟,就放下等级差别,尊卑差别,一律视为兄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义打破了等级,使人获得了一种平等感觉,实际上也获得了一种生命尊严与生命护卫。
⑥但是,历史不断证明,结义实现的兄弟之盟并不可靠。因为“义”最后总是受到利的考验。当兄弟全都处于贫困与患难时,也就是“利益”并不突出时,平等关系是可以维持的。然而,一旦“利”字凸显,共图的大业成功,新的权力关系——不平等的关系,必定要取代兄弟关系——平等关系,否则权力结构就无法维持。
⑦“结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无论是“桃园”还是梁山,都只是“团伙”,不是社会。结义、聚义的结果,是团伙取代社会,团伙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当然也大于社会利益。所谓“义”,只是团伙原则,并非社会原则。入伙才享有“义”的保护。对于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之内,才是兄弟,才有“义”字可言,一百零八将之外,则无“义”可言。义在内,不在外,团内家族与团外异族不可混淆。


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刘再复《双典批判·“义”的变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或以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对于人民的苦难,虽然也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但一般也只是洒几滴同情之泪。他们不是要人民忍辱退让,就是寄希望于所谓“清官”,或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祈求“圣明”的皇帝采取一点“改良”措施。
②《水浒传》则不然,它通过艺术情节批判了林冲所信奉的忍让哲学,否定了武松对官府和“正当”的法律手续所抱有的幻想,它歌颂人民群众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当然如果停留在个人反抗的水平上,只会给封建统治阶级这儿或那儿制造一些麻烦;《水浒传》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群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事集体的武装斗争,我们看到英雄们逐渐团聚起来,拜盟结伙,成为一支武装力量,建立了梁山根据地。
③在歌颂梁山英雄时,《水浒传》曾经把他们的品质概括为两个字——“忠义”。《水浒传》中的“义”,内容比较复杂。它有时指梁山英雄们除凶灭恶、劫富济贫等革命行动,有时指下层人民、起义兄弟之间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团结互助关系。在这些地方,它和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无礼义,则上下乱”,“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义”迥然不同,起着鼓舞、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封建统治者斗争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道德观念又是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它常常偏重个人恩怨,这就容易在政治上失去判断大是大非的标准,导致对个人情谊的盲目忠诚,甚至被剥削者收买利用。比如武松可以为阳谷县知县效劳,也可以为孟州道的霸主施恩去醉打蒋门神;张都监略施小恩小惠,武松就表示愿为他鞍前马后追随效力。这些就是“义”的消极面的典型表现。
④《水浒传》中的“忠”,则完全是封建糟粕。它要求人们忠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个人意志。不仅宋江等人“愿与皇上尽忠”,连阮小五、阮小七的山歌中也有“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思想。这种情况,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人民的影响。
(摘自杨天石《中国古典文学论衡》)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牙子期的“情义”是中国文化中“义”的原形之一,它遵循道义原则而非利益原则,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
B. “聚义”“忠义”等概念包含着功利化的目标,“义”成为实现其目标的精神纽带,“义”的内涵从此开始变形变质。
C. 作为盟约的“桃园三结义”是一种组织原则,其目标是谋大事,成为后世民间帮会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
D. 中国上层社会讲究君臣伦理,而桃园模式讲究兄弟伦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后者使人获得一种平等的感觉。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共图 大业的发展,利益逐步凸显,最终权力关系形成,兄弟关系不再,说明当初“结义”不可靠。
B. 面对人民的苦难,《水浒传》歌颂以暴抗暴的革命斗争,这与其他作品不同,所以它的思想价值更高。
C. 林冲、武松只是在个人层面上进行反抗,并不能给封建统治阶级带来真正的麻烦,所以《水浒传》批判他们。
D. 《水浒传》宣扬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人们忠于封建制度,服从皇帝的意志,因此这种“忠”完全是糟粕。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将“聚义”“忠义”与“情义”对比,是为了凸显前者的功利性。
B. 材料二第三段两处引用直接证明了《水浒传》中“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C. 材料一第六段两个破折号揭示了权力关系和兄弟关系的不同性质,增强了对比性。
D. 材料二第一段用有反讽意味的词语和多个关联词,来表达对一些作品的否定态度。
4. 文中提到“‘结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5. 在曹操战败逃到华容道时,关羽因感念旧恩,违抗军令放他离开。《三国演义》将这件事称为“关云长义释曹操”。有同学认为关羽“释曹操”违背了“桃园结义”的盟约,所以不应称之为“义”。请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反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骨头
铁凝
会计坐在白茬儿柳木桌前打算盘,村长坐在他的对面,死盯着会计手下过来过去的算盘子儿。税款仍然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钱。
村长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块。
于老茂说:“伏天那场雹子可不是我瞎编的吧,树上剩的那几个果子,统共才卖了六十块钱。”
伏天是有一场大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一支烟,点上,抽抽,愣了一会儿,去了别的几家。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会计还在打他的算盘,村长咝咝哈哈地捂着腮帮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着。
昨天于四嘎都没让村长进门,刚才送来月饼表示歉意。村长拿出一块送到嘴边咬,咬不动,放在桌上磕磕,简直比做月饼的木头模子还硬。
会计手下的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你那把算盘子行不行?”
会计停住手说:“怕是你还耍不了这几下子。”
村长伸出巴掌把会计的算盘一拍说:“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看看算盘,两头用细铅丝箍了好几道。可是,他听不得会计那不紧不慢的口气。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就摇。
会计扑上去夺算盘,说:“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村长把算盘背到身后说:“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说着举起算盘就往墙上摔,算盘散了,算盘子儿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心疼这架算盘,他心疼这一盘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子儿,这一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儿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村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
他打算把桌上的一只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一只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就放过暖壶找别的投村长。


展开余下试题村长说着“看家伙”,一块月饼从他手上飞出去,正砸中了会计的膀子。
会计领略了月饼的分量,也奔到桌角去抓月饼。
他们相互投掷了起来,十几块月饼眨眼间就用光了,最后一块砸在玻璃上,“扑嚓”一声玻璃碎了,招来门外一些看热闹的人。
村长和会计用完了月饼,或许想到就此罢手的,但是因了这些围观的人,他们变得欲罢不能了。他们各自把住桌子的一方高喊着,开始了战前的叫阵。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村长说。
“砸就砸!”会计说。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由扭打到打得不知怎么打的时候,便会从心底升发出砸骨头的愿望。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里的鹅卵石上站定,他们在彼此的眼里便真的没了皮肉,眼前只晃动着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他们互相躲避着对方投来的石头,他们又互相伺机将石头砸向对方。鹅卵石穿梭般地在他们之间飞起来,很快他们都挨了对方的石头。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他们望着各自对面的血人儿,发出愤怒的呻吟:“啊哈!”“啊哈!”
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这个灿烂的早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村长和会计的媳妇正远远地站在一起,她们就那么安静地站着,像是心中有数,又像是一无所思。只待她们的丈夫双双滚进了河里,她们才一前一后各回各的家,各自拿来了洗得干净、叠得平整的衣裤,拿来了撕成宽条的白布,拿来了烧酒走下河滩。她们各自的丈夫,在这时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
这两个媳妇安抚着各自丈夫在河滩上坐下来,为他们擦净身子,穿上干净的衣服;她们用烧酒为他们清洗伤口,将撕好的白布缠在他们血痕斑斑的头上。
已近正午,河水变得白花花地刺眼,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觉得脸上头上很凉爽。
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对会计说:“上谁家?”
会计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对村长说:“上你家。”
会计的媳妇则对村长说:“上我家吧,知道中午准有用,刚才我买了驴灌肠。”
村长的媳妇就对会计的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他们出了河滩往家走,村人也出了河滩往家走,于老茂等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在炕桌上就着驴灌肠喝枣酒,两个媳妇站在炕下照应。
两人先是用三钱的酒盅,后来换了五钱的酒盅,再后来改用了茶碗,再后来上了饭碗。村长捧着饭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好像一个受了冤屈、无处倾诉的窝囊孩子。他哭着,抽抽咽咽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
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他问了媳妇,媳妇在炕下说:“嗯哪。”
村长不再哭了,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他问过媳妇,媳妇也在炕下说:“嗯哪。”
“剩下的那一百呢?”会计问村长。
“也让别的干部们凑凑。”村长说。
村长和会计放下碗睡了,四仰八叉地打呼噜。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肿脸把眼睛挤得只剩了一条缝。
村长和会计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去乡里。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一张清单都在里头,说正好顺便交到乡里。
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居士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村长和会计都有点心酸,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
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6. 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长知道雹灾真实存在,于是接过了于老茂递来的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同于老茂拒不纳税的行为。
B. 即便村子经济凋敝,会计也从未在账目上欺瞒村民,光润如珠的算盘子儿见证了他多年来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C. 于老茂一开始拒绝缴纳税款,目睹“砸骨头”后领着村人补齐,小说欲扬先抑,凸显了其朴实善良的本性。
D. 结尾“两个大白脑袋” 描写,寓庄于谐,滑稽中令人动容,暗含对基层工作者隐忍付出的深切共情。
7. 关于文中“砸骨头”这个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鹅卵石穿梭般飞起”的动态特写,描摹出两人砸骨头的激烈场景,激荡着一种原始粗犷的力量。
B. 设想外人观看居士村“砸骨头”,是借他们的感受表现这一民俗的粗犷,反映了当地人的原始野蛮。
C. 安静观战,默默收拾,悉心照顾,两位媳妇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女性面对乡村冲突时以柔克刚的智慧。
D. “像半截石碑”的比喻,重在刻画肿胀导致的视觉畸变,石碑的笨重质感暗示二人陷入思维的僵局。
8. “砸骨头”结束后,村长的心情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变化,请结合文章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伤痕中的温情”,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疾,太宗手诏曰:“不见数日,忧愤甚深,自顾过已多矣,言已失矣,行已亏矣。若有闻知,此后可以信来具报。”
公奏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背从上之所好。今大臣进一人则疑其亲故,拜一人则疑其夺权,欲遣其人,若为展力①,所以契阔艰辛同其生死,闻一人之言,即谓可信;新来言者,何以明其无私?”
又奏曰:“古者虽犯重罪,君上每言宽宥,必不获已,方始加刑。且人君之威,甚于雷霆,今欲加其罪,则理外诬造;将宥其过,则法内曲辞;欲求刑,必宽平,吏不严酷,不可得也。”
又奏曰:“君子有诸己然后求诸人。无诸己然后非诸人,所藏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今临朝堂,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乃未免私僻之事。或恐有所不便,闻于在下,即横加威怒以掩塞之。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盖弥彰,掩之何益。帝王大如天地,信如四时。诸葛亮,小国之臣,犹能开诚心,布公道,今之为政,未能平心,亦亏公道。心所爱则虽僻不以为非,心所嫌则虽正不见其是,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每发言,常疾私相请托,或至小事,自所未免,上为下效,理必然也,虽加之以罪,必不心伏。”太宗称善。
(《魏郑公谏录》,有删减)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有删减)
【注释】①为展力:做事尽心竭力。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尧舜率天下A以仁B而人从之C桀纣率天下D以暴E而人从之F下之G所行H皆从上之所好
1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明其无私” “明”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展开余下试题B. “未之有也”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句式一致,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C. “曲”意为“曲解、歪曲”,与《劝学》中“其曲中规”的“曲”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D. “是”意为“正确之处”,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给病中魏征 手诏,充分体现他具有强烈的自省精神和虚心纳谏的态度。
B. 君主对臣子当不多疑,不轻信,要懂得唯有与自身同甘共苦之人,才会尽心竭力。
C. 魏征认为帝王以威饰过,常适得其反,而宜开诚布公、立信为本,勿为不义之事。
D. 魏征的奏章直言进谏,思路清晰,善用比喻、对比,句式整散结合,因而劝说有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上每言宽宥,必不获已,方始加刑。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4. 材料二中魏征强调“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材料一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违背了“思正身”的要求?(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刺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①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②坏寒螿③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①玉树:指南朝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②胭脂井:陈朝的景阳宫官井,隋军攻陷建康时,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为隋兵所俘。③寒螿:蝉的一种。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词开篇点明登临时节,围绕“肃”字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晚秋图画。
B. 王词上阕写长江澄澈,山峰苍翠,又想象夜晚星河灿烂、白鹭翱翔等难摹的胜景。
C. 萨词写金陵山川风物不似往日之盛,但燕子似曾相识,抒发了人事变迁的感慨。
D. 萨词写夜深听潮,潮水急切地拍打孤城,仿佛与诗人一样寂寞又不甘寂寞。
16. 这两首词运用相似意象营造出不同意境,采用同一典故抒发了不同情感,请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秦人将掠夺来的珍宝视若泥土、石块,毫不珍惜,揭露其奢侈无度。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3)古诗词里常见设问修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荣国府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置办演出,戏散场,老祖宗特别喜欢一个演小旦的和一个演小丑的,让人唤来两人,给零食和赏钱。于是就有了如下一场戏: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
王熙凤虽然看出林黛玉和旦角长得像,( A ),怕黛玉对她心生怨气,而她实在又太愿意大家知道这一点,一起来看笑话。①按照文艺心理学的规律,看笑话得有回应,必需有众人的附和和分享才能出效果。单独一人偷着乐,是难以获得好笑的愉悦感的。问题是林黛玉像旦角,怎么就成了可以让众人围观的笑话?贵族小姐与旦角在地位差距甚远的前提下,突然被发现了相貌的紧密联系。这种差距与联系的突兀感,才让人有 (1) 的感觉。
史湘云因被宝玉使眼色阻止而生气还好理解,林黛玉又何以对初衷良善的宝玉生气呢?因为宝玉向湘云使眼色,就已经告白了黛玉是个多心人,惹不起。②但更重要的,还是黛玉认为宝玉也参与到了这场看笑话的游戏中,尽管这让宝玉深感委曲。宝黛有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
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
黛玉的反驳看似逻辑不通,但自有其深刻之处。③因为当宝玉为自己的“没有比”“没有笑”申辨时,已经预设了一个可能“比”、可能“笑”的前提。之所以说他的“没有比”“没有笑”已经比别人的“比了笑了”更厉害,( B ),对他并不设防。所以,当她已经被置于围观的中心时,宝玉没有出面大声制止,混在围观者中,可能是更令黛玉受伤害的,这意味着她被悬在空中示众,又找不到任何人作依靠,在这样的瞬间,黛玉觉得被排斥在大家之外,有强烈的孤独感,生出怨气也就 (2) 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20. 文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错别字,请任选两句,指出错别字并作修改。
21. 下列句中的“实在”与文中画线句的“实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这人倒实 ,叫你来你就来了。(孙犁《山地回忆》)
B. 跑回来的观众,到底为好奇的念头支配着,一定要看个实在。(李劼人《天魔舞》)
C. 四凤,对不起你,我实在不认识他。(曹禺《雷雨》第二幕)
D.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巴金《随想录·总序》)
22. 选文加点处的“不肯说”和“不敢说”可否互换位置?请简要分析原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艺术家说,对待生活要“知足”,审视自己要“知不足”,读书治学要“不知足”,并将“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则座右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7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