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柯岚教授在她的新书《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的引言中说,“如果不和清代的法律与社会相印证,很多《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无法被完整理解”。她将视线投向《红楼梦》中的具体个人,她笃信曹雪芹既然写出了生活和人性的绝对真实,这种真实中就必然包含了与彼时法律逻辑的契合,所以她要从《红楼梦》中的人物遭遇和命运起伏出发,刻画当时的礼法是如何深刻地为她们的选择划定边界,又如何对她们的人生形成了规约。通过她的细致书写,我们得以清晰窥见这部文学经典背后的法律背景,而这些法律背景的交代阐释又与《红楼梦》中诸多女性的跌宕命运彼此交织,并最终谱写出一群女性在礼法规训下的生命悲歌。
在《红楼梦》里,那个后来改名为香菱的英莲代表的是女性整体的悲剧命运,她们脱离了父兄保护和家庭庇佑后,生命就如浮萍一般颠沛流离、我见“应怜”。但在柯岚老师的笔下,英莲有了另一个法律上的身份——她是被拐卖者,她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从一个拐卖者手中流落到另一个拐卖者,再至一个个收买者的手中,命运也由此一再跌落。
在书写这部分内容时,柯岚老师首先援引了《清实录》等诸多史料中描述的彼时人口买卖的猖獗。英莲出生于苏州,但即使如此富庶之地在清代时人口买卖就已十分发达,“吴中人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至美者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者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买卖如此猖獗的原因首先是,清朝初年因为战乱初戡,人口锐减,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也相当松散,这就造成了人口拐卖几乎难被追责。又与明代不同,清代放任官宦甚至庶民拥有更多的奴婢,这个因素与彼时严重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共同成为拐卖盛行的重要诱因。所以,“一记闷棍就改变命运”的事情自古就有,也似乎始终都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难以克服的沉疴顽疾。
我们都记得《红楼梦》的开篇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故事,但在柯岚老师看来,这个故事的另一层意涵是;英莲作为一个被拐者,她本来有机会获救,但她的命运再一次被黑暗的司法所操纵,并最终走向幻灭。
英莲被拐后,其父为寻找女儿几乎倾家荡产,美满的家庭也分崩离析,这里体现的是如果父母寻获被拐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系统支持,其不仅几无可能,因寻找而产生的重负也会将本就失去孩子的家庭再次压垮。可英莲被拐后还是有多次获救的机会,而最近的一次就是拐子将其连卖两家,两家都各不相让,买家之一的薛蟠遂指使豪奴将另一买家冯渊打死,由此也引发这起葫芦案。但本案最令人唏嘘之处在于,主审法官贾雨村虽已确知本案中被两家争夺的被拐者,就是曾在贫寒时给他提供过帮助的恩人甄世隐的女儿,也知道甄家多年来为寻找这个女儿已近离散,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仍旧昧着良心潦草乱判了此案。由此,拐卖者被轻纵,杀人者和买妻者未受分毫惩罚,而被拐卖者在这个因其而起的案件中却彻底隐身消音。她如何被拐子诱拐,在被拐过程中是否遭受伤害和侮辱,她是否还想重返父母膝下,我们都无从得知。
无辜的受害者就这样成了完全的失语者,成了因一女多卖所导致的“殴伤人命案”的模糊背景。而司法操纵者在本案中的罪恶,不仅在于其轻易就放过了拐卖者和收买者,还在于因为拐卖的起因被隐去,英莲的买卖也就被彻底合法化,英莲不仅成了香菱,她还成了被官府认可的为薛家所合法收买的奴婢,自此也就再无可能摆脱贱民的出身,更无可能找回从前的名字,回归从前的家庭。


浏览完整试题柯岚老师将这个案子称为“体制性的冤案”。在我看来,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地揭示出被拐女性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可能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值得指出的是,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绝不仅是那些泯灭人性的拐卖者,那些毫无怜悯之心的收买者,还有目睹买卖甚至是侮辱却从未施予援手的村民邻人。清代纵容罪恶发生却毫不作为的公权机关也难辞其咎。
买卖妇女反映的是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但这些交织了“沉重历史包袱、文明洼地和观念障碍”的结构性困境,却是真正阻碍英莲这些被拐卖者脱离水火的核心原因。这个原因被如此清晰透彻地写在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又何尝不是像神话里的菲洛米拉一样,尽管失去了舌头,仍然可以将事情的始末织进锦缎,并以这种方式对所有的强暴者发起控诉。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很难说曹雪芹就是个女性主义者,但他对女性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和同情,而柯岚老师又从一个法律史学者的视角对这些故事做了更具开创性和纵深性的解读,也为那些被隐藏被遮蔽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一点点历史的公道。而读罢这本跨越了文学、历史和法学的佳作也让人再度感慨,若整体法律和社会仍旧缺乏对女性尊严的尊重,缺乏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女性整体的命运大概依旧会如见日即逝的朝霜一样,难选悲凉的底色。
(选自赵宏《命若朝霜:法律视野下<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柯岚认为,《红楼梦》的故事写出了生活和人性的绝对真实,其中包含与当时法律逻辑的契合。
B. 从曹雪芹笔下,我们清晰地窥见诸多女性的跌宕命运,以及和她们的故事彼此交织的法律背景。
C.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和清代放任官宦、庶民拥有更多的奴婢,是当时人口买卖猖獗的重要诱因。
D. 作者认为,曹雪芹清晰地将阻碍被拐者脱离水火的核心原因写进小说,是对强暴者的一种控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实录》等史料中对清代人口买卖的记载,印证了英莲被拐卖这一故事的真实性。
B. 从英莲的故事可知,被官府认可的、合法收买的奴婢,将再也无法摆脱贱民的出身。
C. 在作者看来,英莲们的悲剧应属于多因悲剧,只破除人们的观念障碍无法拯救他们。
D. 柯岚为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些许历史的公道,使她对《红楼梦》的解读更具开创性。
3. 下列所写人物,不能证明“曹雪芹对女性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和同情”的一项是( )
A.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C.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D.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4. 本文作者与柯岚教授对英莲案子的成因持不同看法,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书评,请从中概括出对我们写作书评的几点启发。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柯岚教授认为是“体制性冤案”,与清代政府允许自由买卖奴婢的制度和司法被操纵的社会失序相关。
②作者则认为是“结构性困境”,是交织了“沉重历史包袱、文明洼地和观念障碍”的复杂原因阻碍了英莲等被拐卖者脱离水火。
5. ①认真阅读原著,是写好书评的前提。(通过文章中对柯岚作品的引用可知。)
②抓住重点角度,避免泛泛而谈,是写作的方向。(抓住柯岚作品中对英莲拐卖一事的解读来写。)
③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写好书评的态度保障。(比如作品中针对柯岚的“体制性的冤案”的提法,提出自己的“结构性困境”的观点。)
④关注作品中的具体个人,最终抵达人,是书评的高境界。(从第一段对“她将视线投向《红楼梦》中的具体个人”“最终谱写出一群女性在礼法规训下的生命悲歌”可知。)
【解析】
【导语】这篇书评以柯岚教授的《红楼梦》法律视角研究为切入点,展现了文学与法学的跨学科对话。文章通过香菱(英莲)的个案,深刻揭示了清代法律体系对女性命运的规训与压迫,将文学人物置于历史语境中解剖,呈现了“体制性冤案”背后的结构性暴力。评析既忠实于原著精神,又赋予其当代法学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从曹雪芹笔下”错误。根据第一段“柯岚教授在她 新书……通过她的细致书写,我们得以清晰窥见这部文学经典背后的法律背景,而这些法律背景的交代阐释又与《红楼梦》中诸多女性的跌宕命运彼此交织”可知,清晰窥见法律背景的来源并非“曹雪芹”,而是“柯岚”,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柯岚为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些许历史的公道,使她对……”错误。根据“对这些故事做了更具开创性和纵深性的解读,也为那些被隐藏被遮蔽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一点点历史的公道”可知,“更具开创性”是柯岚研究本身的属性,并非因寻回公道而获得,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二者之间应是并列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妙玉判词,“可怜金玉质”体现对其命运的同情。可以证明。
B.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暗含对其才华的赞赏与生不逢时的惋惜。可以证明。
C.贾宝玉判词,首先宝玉是男性,且此判词是“批判”宝玉叛逆、顽劣的,无关女性同情。不可以证明。
D.宝钗黛玉判词,“可怜”“堪怜”体现对女性命运的悲悯。可以证明。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柯岚老师将这个案子称为‘体制性的冤案’”可知,柯岚认为英莲案的成因与清代制度及司法失序直接相关,故可概括为:“体制性冤案”,与清代政府允许自由买卖奴婢的制度和司法被操纵的社会失序相关。
②根据“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地揭示出被拐女性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可能遭遇的结构性困境”“这些交织了‘沉重历史包袱、文明洼地和观念障碍’的结构性困境,却是真正阻碍英莲这些被拐卖者脱离水火的核心原因”可知,作者认为成因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构性困境”,包括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层面,故可概括为:“结构性困境”,是交织了“沉重历史包袱、文明洼地和观念障碍”的复杂原因阻碍了英莲等被拐卖者脱离水火。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她将视线投向《红楼梦》中的具体个人……通过她的细致书写,我们得以清晰窥见这部文学经典背后的法律背景”可知,柯岚教授的研究以具体个人为切入点,结合原著与外部背景展开,故可概括为:认真阅读原著并关联时代背景,是写好书评的前提。
②根据“在书写这部分内容时,柯岚老师首先援引了《清实录》……详细分析了英莲被拐卖的法律与社会成因”可知,书评需聚焦核心案例(如英莲案),避免空泛议论,故可概括为:抓住重点角度深入剖析,避免泛泛而谈,是写作的方向。
③根据“在我看来,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地揭示出……结构性困境”“柯岚老师将这个案子称为‘体制性的冤案’”可知,作者在肯定原作观点的同时,提出“结构性困境”的独立见解,故可概括为:敢于表达真实感受与独立见解,是书评的态度保障。
④根据“她将视线投向《红楼梦》中的具体个人……最终谱写出一群女性在礼法规训下的生命悲歌”可知,研究从个体命运延伸至群体悲剧,体现人文深度,故可概括为:关注具体个人并升华至群体命运,是书评的高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①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②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快点赶车吧!”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求上帝保佑你们!”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好有兴致的老爷!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嘻嘻嘻!……那就是,在坟里头啦!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啦……它没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③“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④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通过对寒冷昏暗的环境的描写,营造压抑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悲伤的基调,导引人物出场。
B. 句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姚纳急于向乘客倾诉内心痛苦和因不安、悲伤而无法顺畅表达的状态。
C. 句③用了多个省略号,既有话题的转换,又有叙述节奏的延缓,突出了人物悲伤、孤独的复杂情绪。
D. 句④带有希望的光辉,马儿成了姚纳忠实的听众,让他最终没有失去希望,意在强调社会仍有温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语言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风格一致,诙谐幽默,富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B. 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与读者拉开适当的距离,让读者能客观地观察人物。
C. 本文用人与动物、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等对比,增强艺术效果,使主题更鲜明。
D. 本文通过大量的对话、出色的人物静态与动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8. 文本中两次出现了姚纳的“笑”,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含意与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9. 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在艺术特色上有相同之处。请从情节设置、语言风格和选材的角度分析两篇小说的共同点。
【答案】6. D 7. A
8. ①“笑”的含意:卑微生存中的精神麻木,面对客人的打断,他强颜欢笑,他的“笑”是面对压迫时的妥协与隐忍。
②“笑”的作用:凸显人物的内心痛苦与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种“笑”与乘客的冷漠相对比,强化批判力度。
9. ①情节设置:反复,重复性叙述强化悲剧张力。《苦恼》中姚纳多次向不同对象重复“儿子这个星期死了”,《祝福》中样林嫂反复诉说“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凸显了人物内心精神的荒芜,揭露了社会的冷漠与黑暗。
②语言风格:简练冷峻(冷静克制),两篇文章均摒弃情感渲染,以克制笔触书写残酷,具有深刻内涵。
③选材上:都通过记叙“小人物”的故事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小见大。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车夫姚纳在丧子后的遭遇,深刻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孤独与痛苦。契诃夫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冷漠,姚纳无处倾诉的悲哀在三次尝试倾诉失败后,最终只能向马儿吐露心声。小说运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语言风格冷峻而富有张力,选材聚焦于被忽视的底层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意在强调社会仍有温情”错,小说结尾带有强烈的讽刺,姚纳找不到人倾诉,最终只能让听不懂人话的畜生成为他忠实的听众,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隔阂,充分暴露了社会的冷漠。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诙谐幽默,富有强烈的讽刺色彩”错,《苦恼》语言冷峻沉郁,通过平实叙述展现小人物的精神困境,如姚纳反复倾诉儿子死亡却无人回应,充满悲悯而非讽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笑”的含意:
姚纳的“笑”并非真正的快乐,而是底层劳动者在长期压抑中形成的生存本能。面对乘客的粗暴(如驼子的威胁)或冷漠(如高个子的随意发问),他只能用机械的、程式化的笑声掩饰内心的痛苦,这种“笑”是精神麻木的体现。姚纳作为社会底层的车夫,无力反抗乘客的侮辱(如被骂“老不死的”)或漠视(如乘客拒绝倾听他的倾诉)。他的“笑”是一种被迫的妥协,通过讨好式的笑声缓解紧张,试图换取片刻的安宁,实质是对自身命运的隐忍接受。姚纳刚被驼子抽打后脑勺,却立刻发出“嘻嘻”的笑声。此笑并非愉悦,而是底层人物面对欺辱时的本能反应——通过自我贬低,称施暴者为“好兴致的老爷”来化解冲突,体现生存的卑微与精神的麻木。
②“笑”的作用:
姚纳的“笑”与内心深处的痛苦形成强烈反差。表面上的“嘻嘻”声下,是儿子去世后无人倾听的孤独、妻子早逝的凄凉,以及作为底层劳动者的无力感,这种反差凸显人物的悲剧性。乘客对姚纳的“笑”毫无察觉或漠不关心(如驼子催促赶车、高个子转移话题),甚至以粗暴态度回应他的痛苦(如威胁揍他)。姚纳的“笑”与乘客的冷漠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批判了底层劳动者连最基本的情感共鸣都无法获得的残酷现实,强化社会批判力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风格和选材的能力。
①情节设置:《苦恼》中姚纳四次向不同对象倾诉“儿子死了”均被无视;《祝福》里祥林嫂反复诉说“阿毛被狼叼走”却沦为笑柄。两篇小说通过重复性叙述,将人物的悲剧从个人遭遇升华为社会症结。姚纳与祥林嫂的每一次倾诉失败,都是对社会冷漠的一次控诉,强化了悲剧的普遍性与深刻性。
②语言风格:契诃夫用“湿雪绕着街灯飘飞”等冷寂意象烘托绝望;鲁迅通过“空的破碗”“开裂的竹竿”等细节暗示祥林嫂的困窘。两篇小说的语言均摒弃煽情与说教,通过克制而精准的描写,让读者在细节中自行体会人物的痛苦与社会的残酷。这种“冷叙述”反而更具感染力,因为情感的压抑本身即是对社会冷漠的无声控诉。
③选材上:《苦恼》通过车夫姚纳揭露阶级隔阂与底层疏离;《祝福》借祥林嫂批判封建礼教与国民劣根性。两篇小说均以底层小人物折射大时代,通过他们的个体命运,揭露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契诃夫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冷漠,鲁迅则批判封建礼教与国民劣根性。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作品超越个人悲剧,成为时代与社会的缩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尔。”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论范增》)
材料三: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
(节选自洪迈《范增非人杰》)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增之A去善矣B不C去D羽E必杀F增G独恨H其不蚤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认为……正确,与材料二“虽然”句中“然”字的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B. 为,被,其所在句的句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句式相同。
C. 与,亲附,与苏洵《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句的“与”字意思相同。
D. 食,给……吃,与《孟子》“老者衣帛食肉” “食”词性相同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出山之前,几乎未涉足当时权力斗争中心圈层,且已年迈,但对当时天下大势了解颇为深入。
B. 鸿门宴中,作者详述项羽、范增占居东方及南方尊位等座次细节,意在借此刻画项羽自大的性格。
C. 项羽原都尉陈平为刘邦所用,重要谋士范增又因项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