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丽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丽水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一语文试题卷
(2025.06)
本试题卷共8页,四部分,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做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无机的物理世界里(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同时更发生在有机的生命世界中(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发生在生命世界的传播现象,又可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的只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
所谓社会传播,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所以,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这种活动或行为的发生。
这里,我们开始接触传播这个概念的核心,也就是信息。假如我们把传播这个概念视为一个原子,那么信息就是它的原子核。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活动或行为;而从内在方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我们必须把传播与信息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察。
我们可以为传播与信息下个简单的定义:信息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至于传播,则无非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信息也是自古皆然。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它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给予这些问题以热切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呢?这就要说到信息社会了。因为正是信息社会的浪潮越来越强烈地冲击我们的生活,信息与传播的问题才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了。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李彬《传播学引论》(有删改)
材料二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我们已经大体经历了一个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在原始部落中人们在同一时空范围内交往,进行点对点的传播,随时可以进行反馈。当人们进入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与此同时,传统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被大众传播所取代,我们依赖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点对面的传播来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做出判断。
如果说报纸的本质在于提供观点和思考,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本质在于刺激消费和提供娱乐,那么,因特网的本质就是交往。正是对于人类交往这一基本需求的开发和满足,才使得因特网在短时间内迅速风行世界。因特网的普及给我们营造了天涯若比邻的幻象。我们和完全超出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的人们展开各种密切和频繁的交往。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正逐渐被个性化的、点对点的传播所取代。


浏览完整试题这种由现代科技所营造出来的地球村和传统社会中古老的村庄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不同传播主体之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信息的色彩和流向,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传播也成为发达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化进程的工具,这和人们幻想中的大同世界、地球村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和现实世界里的交往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传统社区里,人们之间的交往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更是彼此背后的全部社会背景。而在网络时代,人变成了由无数个侧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当他在网络上进行交往时,提供给不同交往对象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人们很难再深入到彼此的全部社会背景中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全方位的,而常常是单维的,和张三谈政治,和李四谈音乐,和王五谈足球,和赵六谈感情。
媒介即信息。对于整个人类发展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过眼烟云般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媒介本身。正是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法,也造就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媒介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方向。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媒介技术并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它总是和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因素一起,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李凌凌 杨伯溆《媒介即信息——人类传播史解读》(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播是一种普遍现象,既存在于无机的物理世界,也存在于有机的生命世界。
B. 传播的核心是信息,信息流动可以不局限于传播的形式,但传播不能没有信息。
C. 当人际传播逐渐被大众传播取代时,我们更依赖点对面的传播来对世界做出判断。
D. 因特网的本质是交往,它在短时间内风行世界,是因为满足了人类交往这一需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可用来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就是传播。
B.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信息和传播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C. 网络时代人和人的关系常常是单维的,人们交往时不能像在传统社区中那样获得交往对象的全部社会背景。
D. 媒介技术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是决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方向的因素之一,它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媒介即信息”这一观点的是( )
A. 印刷术的发展让纸媒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于按顺序阅读和按线性逻辑思考,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潮的形成。
B. 广播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听众,不仅极大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还对公共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C. 电视兴起后,观看电视成为人们常见的娱乐活动,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也成为商家营销的重要手段。
D. 身处数字化时代,虽然人们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纸质化阅读仍是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优先选择。
4. 围绕“传播”与“信息”,两则材料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身处信息社会,面对功能强大的网络媒介,我们应有怎样的态度与做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材料一重在阐明传播与信息的概念内涵,论证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材料二重在论述传播媒介变化对人类获取信息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证明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5. ①合理利用,发挥网络媒介在传播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辩识信息,客观理性看待信息背后不同传播主体的情感倾向与立场;
③保持警惕,防止因对网络交往对象了解不全面而遭受人际交往方面的伤害。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传播”与“信息”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从本体论角度阐释传播的本质,强调信息是传播的核心,并指出信息社会使传播问题凸显;材料二则从历史维度分析传播媒介的演变,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深刻命题,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形态的重塑作用。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前者侧重理论建构,后者关注实践影响,共同构成对现代传播现象的立体解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思辨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信息流动可以不局限于传播的形式”错误,原文是说“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我们必须把传播与信息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察”,选项“信息流动可以不局限于传播的形式”与原文“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矛盾,原文强调信息与传播不可分割,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能像在传统社区中那样获得交往对象的全部社会背景”错误,原文是说“人们很难再深入到彼此的全部社会背景中去”,并非不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与媒介自身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结合“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我们可以为传播与信息下个简单的定义……”可知,重在阐明传播与信息的概念内涵,论证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材料二,结合“如果说报纸的本质在于提供观点和思考,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本质在于刺激消费和提供娱乐,那么,因特网的本质就是交往”“在网络时代,人变成了由无数个侧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媒介即信息”可知,重在论述传播媒介变化对人类获取信息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证明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指出,“因特网的本质是交往”“因特网的普及给我们营造了天涯若比邻的幻象”“我们和完全超出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的人们展开各种密切和频繁的交往”,因此,我们应主动借助网络媒介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与人际交往范围,例如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知识分享、跨文化交流等,让技术为信息传播和社会连接赋能。


展开余下试题②材料二提到,“不同传播主体之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信息的色彩和流向,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传播也成为发达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化进程的工具”,这要求我们在接收信息时,保持对信息背后传播主体立场的敏感性,客观理性看待信息背后不同传播主体的情感倾向与立场。
③材料二指出,“在网络时代,人变成了由无数个侧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当他在网络上进行交往时,提供给不同交往对象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人们很难再深入到彼此的全部社会背景中去”,网络交往中人们常以“单维侧面”互动,难以深入彼此的全部社会背景,导致关系的碎片化。对此,我们需保持清醒认知,防止因对网络交往对象了解不全面而遭受人际交往方面的伤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第九章)
卡夫卡
格里高尔的妹妹开始拉琴了;在她两边的父亲和母亲用心地瞧着她双手的动作。格里高尔受到吸引,也大胆地向前爬了几步,他的头实际上都已探进了起坐室。他对自己越来越不为别人着想几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有一度他是很以自己的知趣而自豪的。这样的时候他实在更应该把自己藏起来才是,因为他房间里灰尘积得老厚,稍稍一动就会飞扬起来,所以他身上也蒙满灰尘,背部和两侧都沾满了绒毛、发丝和食物的渣脚,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他现在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已经不屑于像过去有个时期那样,一天翻过身来在地毯上擦上几次了。尽管现在这么邋遢,他却老着脸皮地走前几步,来到起坐室一尘不染的地板上。
显然,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家里人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的音乐声中;房客们呢,他们起先双手插在口袋里,站得离乐谱那么近,以致都能看清乐谱了,这显然对他妹妹是有所妨碍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退到窗子旁边,低着头窃窃私语起来,使父亲向他们投来不安的眼光。的确,他们表示得不能再露骨了,他们对于原以为是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已经失望,他们已经听够了,只是出于礼貌才让自己的宁静受到打扰。从他们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的模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耐烦。可是格里高尔觉得妹妹琴拉得真美。她的脸侧向一边,眼睛专注而悲哀地追遁着乐谱上的音符。格里高尔又向前爬了几步,而且把头低垂到地板上,希望自己的眼光也许能遇上妹妹的视线。音乐对他有这么大的魔力,难道因为他是动物吗?他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而现在他已经找到这种营养了。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他永远也不让她离开他的房间,至少,只要他还活着;他那可怕的形状将第一次对自己有用;他要同时守望着房间里所有的门,谁闯进来就啐谁一口;他妹妹当然不受任何约束,她愿不愿和他待在一起那要随她的便;她将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俯下头来听他吐露他早就下定的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要不是他遭到不幸,去年圣诞节——圣诞节准是早就过了吧?——他就要向所有人宣布了,而且他是完全不容许任何反对意见的。在听了这样的倾诉以后,妹妹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纵横,这时格里高尔就要爬上她的肩膀去吻她的脖子,由于出去做事,她脖子上现在已经不系丝带,也没有高领子。
“萨姆沙先生!”当中的那个房客向格里高尔的父亲喊道,一面不多说一句话地指着正在慢慢往前爬的格里高尔。小提琴声戛然而止,当中的那个房客先是摇着头对他的朋友笑了笑,接着又瞧起格里高尔来。父亲并没有来赶格里高尔,却认为更要紧的是安慰房客,虽然他们根本没有激动,而且显然觉得格里高尔比小提琴演奏更为有趣。他急忙向他们走去,张开胳膊,想劝他们回到自己房间去,同时也是挡住他们,不让他们看见格里高尔。他们现在倒真的有点儿恼火了,也说不上来到底是因为老人的行为呢还是因为他们如今才发现住在他们隔壁的竟是格里高尔这样的邻居。他们要求父亲解释清楚,也跟他一样挥动着胳膊,不安地拉着自己的胡子,万般不情愿地向自己的房间退去。格里高尔的妹妹从演奏突然给打断后就呆若木鸡,她拿了小提琴和弓,垂着手不安地站着,眼睛瞪着乐谱,这时也清醒了过来。她立刻打起精神,把小提琴往坐在椅子上喘得透不过气来的母亲的怀里一塞,就冲进了房客们房间,这时,父亲像赶羊似地把他们赶得更急了。
可以看见被褥和枕头在妹妹熟练的手底下在床上飞来飞去,不一会儿就铺得整整齐齐。三个房客尚未进门她就铺好了床溜出来了。老人好像又一次让自己犟脾气占了上风,竟完全忘了对房客应该尊敬。他不断地赶他们,最后来到卧室门口,那个当中的房客都用脚重重地顿地板了,这才使他停下来。那个房客举起一只手,一边也对格里高尔的母亲和妹妹扫了一眼,他说:“我要求宣布,由于这个住所和这家人家的可憎的状况,”——说到这里他斩钉截铁地往地上啐了一口——“我当场通知退租。我住进来这些天的房钱当然一个也不给;不但如此,我还打算向您提出对您不利的控告,所依据的理由——请您放心好了——也是证据确凿的。”他停了下来,瞪着前面,仿佛在等待什么似的。这时他的两个朋友也就立刻冲上来助威,说道:“我们也当场通知退租。”说完为首的那个就抓住把手砰的一声带上了门。
格里高尔的父亲用双手摸索着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了几步,跌进了他的椅子;看上去仿佛打算摊开身子像平时晚间那样打个瞌睡,可是他的头分明在颤抖,好像自己也控制不了,这证明他根本没有睡着。在这些事情发生前后,格里高尔还是一直安静地待在房客发现他的原处。计划失败带来的失望,也许还有极度饥饿造成的衰弱,使他无法动弹。他很害怕,心里算准这样极度紧张的局势随时都会导致对他发起总攻击,于是他就躺在那儿等待着。就连听到小提琴从母亲膝上、从颤抖的手指里掉到地上,发出了共鸣的声音,他还是毫无反应。
“亲爱的爸爸妈妈,”妹妹说话了,一面用手在桌子上拍了拍,算是引子,“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你们也许不明白,我可明白。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她说得对极了。”格里高尔的父亲自言自语地说。母亲仍旧因为喘不过气来憋得难受,这时候又一手捂着嘴干咳起来,眼睛里露出疯狂的神色。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里高尔被小提琴声吸引,冒险爬进起坐室,这表现了他对妹妹演奏的欣赏和对亲情交流的渴望。
B. 格里高尔不顾自身邋遢闯入干净的起坐室,是因为他不屑于清洁自己,体现了他对家庭环境的漠视。
C. 在格里高尔被房客发现后,父亲没有在第一时间驱赶格里高尔,是缘于他对格里高尔仍旧心存疼惜。
D. 妹妹提出把格里高尔弄走,是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没有能力送她进音乐学院,影响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房客发现格里高尔后威胁退租的行为,不仅加速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 面对眼前的混乱场面,“待在原处”“躺在那儿”“毫无反应”等细节,突出了格里高尔此时的绝望。
C. 结尾母亲“干咳”“疯狂”与父亲“自言自语”等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家庭内部矛盾的彻底爆发。
D.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通过“人变虫”的构思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压迫。
8. 选文对格里高尔“邋遢”外表(如“蒙满灰尘”“沾满绒毛”等)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9. 选文兼有全知视角和人物视角的双重叙事视角,请简要分析采用“格里高尔视角”(人物视角)叙事的艺术效果。
【答案】6. A 7. C
8. ①暗示亲情异化:邋遢外表与起坐室的“一尘不染”形成对比,暗示家人对他的嫌弃已超越亲情。
②深化内心刻画:他对邋遢“无动于衷”,从“知趣自豪”到“彻底麻木”的心理变化。
③推动情节发展:邋遢的格里高尔的出现,成为房客退租的直接导火索,激化家庭矛盾,为后文“赶走格里高尔”埋下伏笔。
④强化异化主题:外表的污秽象征格里高尔从“人”到“虫”的蜕变,凸显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的残酷。
9. ①增强代入感: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感知世界,让读者直观体验其孤独与痛苦。
②突出内心矛盾:展现他变形后仍存的人性与虫形的冲突,强化悲剧性。
③营造荒诞氛围:以“虫”的视角观察家人的冷漠,客观呈现亲情的异化,突显荒诞主题。
④引发反思空间:这个视角隐藏家人的深层心理,让读者从格里高尔的遭遇中反思社会压力与人性的脆弱,深化批判力度。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展现了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异化为甲虫后的悲惨境遇。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细腻刻画了他对音乐与亲情的渴望,以及家人从震惊、排斥到决绝的态度转变。文中对比手法突出:妹妹琴声的优美与房客的冷漠、格里高尔的邋遢外表与洁净客厅形成强烈反差。全知与人物视角的交织,既客观呈现家庭冲突,又深刻揭示异化个体的孤独绝望。结尾妹妹的背叛宣言,标志着亲情纽带的彻底断裂,强化了存在主义的荒诞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 “不屑于清洁自己”错误,原文强调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是异化的结果而非主动漠视;
C. “是缘于他对格里高尔仍旧心存疼惜”错误,他认为更要紧的是安慰房客;
D.“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没有能力送她进音乐学院,影响了自己的音乐梦想”错误,妹妹的动机是不堪家庭重负,而非艺术追求受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疯狂”不属于动作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暗示亲情异化:文中刻意强调格里高尔“蒙满灰尘”“沾满绒毛、发丝”的邋遢外表,与起坐室“一尘不染的地板”形成尖锐对比。这种环境反差实则是家庭情感疏离的具象化—— 家人对他的生存状态漠不关心,甚至将其视为污染洁净空间的“异物”,暗示亲情已被嫌弃与排斥取代,为后文妹妹提出“弄走他”埋下情感伏笔。
②深化内心刻画:格里高尔曾以“知趣而自豪”,如今却对邋遢“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于”清洁自己。这种态度转变通过外表细节得以展现:过去“一天翻过身来在地毯上擦上几次”,现在“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灰尘。细节背后是他从试图维持尊严到彻底被异化摧垮的心理历程,“邋遢”成为其自我认知瓦解的外在投射。
③推动情节发展:邋遢 格里高尔闯入起坐室,其污秽形象直接刺激了房客。文中写房客 “指着正在慢慢往前爬的格里高尔”,因“可憎的状况”当场退租,成为家庭矛盾爆发的关键节点。这一描写不仅激化了家人与房客的冲突,更促使妹妹喊出“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为后续格里高尔的死亡埋下情节引线。
④强化异化主题:格里高尔外表的“绒毛、发丝、食物渣脚”等污秽意象,与他“甲虫”的身体形态形成呼应,象征其从“人”到“非人”的彻底蜕变。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污秽,凸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被异化为工具、最终丧失人性尊严的残酷主题,邋遢外表成为 “异化”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载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增强代入感:格里高尔以昆虫的生理视角感知环境,如“背部沾满绒毛”的触觉、“探进起坐室”的低矮视觉,甚至对音乐产生“动物般的渴望”。这种具象化的感官描写,让读者被迫通过 “虫”的生理局限观察人类社会,原本正常的家庭场景(如妹妹拉琴、房客退租)因视角转换变得扭曲荒诞,强化了“人异化为虫”的隐喻。
②突出内心矛盾:格里高尔视角下,他始终以“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曾以知趣自豪”),却不得不接受 “虫”的身体(对邋遢“无动于衷”)。这种“我还是我”与“我不再是人”的认知冲突,通过内心独白层层递进(如从“决心让妹妹进房间演奏”到计划失败后的绝望),将变形后的心理崩溃过程具象化。
③营造荒诞氛围:格里高尔以虫的形态仍保有人类的情感(对音乐的热爱、对妹妹的关怀),而家人作为人类却逐渐丧失温情(妹妹从“照顾”到“必须弄走他”的转变)。通过他的视角观察家人的变化,形成“虫有人性,人无温情”的荒诞对比,直指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异化本质。
④引发反思空间:格里高尔视角中充满对未来的幻想(如妹妹在他房间演奏),但现实中他的出现直接导致房客退租、家庭矛盾爆发。这种“主观期待”与“客观结果”的强烈反差,通过他的视角逐步揭示,形成悲剧性的叙事张力。这种信息留白迫使读者代入思考:当个体被异化为 “他者”时,社会与家庭如何完成对其的“合理化排斥”?从而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社会机制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②,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丽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