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还可以从题目的暗示性入手。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而为下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中一个“喜”字,就写出了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感激而喜之情。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每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他的出生阶层、自身遭遇、性格禀赋、艺术修养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多写山川秀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多实写现实生活。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平淡自然而又不失隽永,是因为他厌弃功名;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再就是从注释的暗示性入手。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解说,其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的注释,也同样有着暗示性。出现在注释中的作者往往不太为人所知,一旦注释,即为我们理解诗歌打开了另一扇门,时代背景的注释也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 《浅谈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1.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关于中国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通过简练文字引发读者联想。 B. 古典诗词中,“月亮”“鸿雁”等意象因反复使用而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掌握意象的暗示性还需结合生活经验,如“长亭”“兰舟”常与离别相关,“松菊”多象征高洁品格。 C. 《谈中国诗》中提到的“静默不言”“不了了之”“问而不答”是中国诗暗示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均通过留白手法激发读者想象。 D.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在语言技巧层面,如意象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 2.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如《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喜”字直接点明诗人因亲人探望而喜悦的情感。题目的暗示性也不能孤立解读,需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B. 《谈中国诗》提到中国诗结尾多用疑问语气,而西洋诗较少如此,体现出中国诗更擅长以留白引发思考。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以问代答传递漂泊之愁。 C. 分析诗歌时,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阶层等背景,才能更准确把握其情感倾向。但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 D. 作者的生平也会影响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因爱国主义情怀而形成“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陶潜因厌弃功名而有平淡自然的诗风。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歌暗示性的一项是(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 根据本文简要概括“意象的暗示性”,并结合文中例子说明其在鉴赏中的作用。 5. 文中认为中国诗的暗示性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瘦、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 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过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视力表是“一本书”——一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展开余下试题“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 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有删改) 6. 文中对“视力表是否算书”的辩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以“她”连续提问、“铁丝男”逐一回应的形式展开,“她”的质疑与“铁丝男”的回应形成冲突,问答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情节的张力和可读性。 B. “她”的提问从“是否有内容”到“是否有作者”,均指向传统书籍的要素,层层递进,试图从传统书籍的定义否定视力表的“书”属性,体现其对“书”的固有认知。 C. 视力表“有内容、是印刷品、有作者、被阅读”的特点,暗合“书”的本质功能——传递知识、供人阅读,为“铁丝男”的观点提供依据。 D. 辩论的最终结果是“她”被迫妥协,这一情节并非简单体现其个人的让步,而是反映出高原封闭环境下人们思想的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 7. 关于文章的艺术效果,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凛冽寒风”“干裂的嘴唇”等细节描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高原气候的干燥、寒冷与恶劣,侧面暗示“她”作为女兵在边疆坚守的不易。 B. 文中多次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如“愕然”“心里嘀咕”“悲哀地发现”,主要是为了表现她对高原恶劣环境的不满。 C. “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的比喻,巧妙融入高原地域文化符号(哈达象征敬意与纯洁),既贴合高原地域特色,又暗示交换行为的庄重与纯粹。 D. 本文以两位高原军人“童话书换视力表”的小事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8. 作者 何用“铁丝男”这一比喻形容中年男子?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 文章结尾处画线的句子有何深意?请结合本文的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密得宝A藏书B辄C称善D既闻E征F所为G促H召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可忽乎”的“其”是副词,表反问,与“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的“其”的意思不同。 B. “君人者”中“君”,“统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下”的活用相同。 C. “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帝王秋天出巡为“游”。 D. “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中的“固”,“本来,就”;与“少年固强之”《促织》中的“固”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两段文字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上君主创业与守成的不同结果对照,引出“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的治国态度辨析。 B. “正身黜恶”与“无因喜谬赏”均围绕奖惩制度展开,前者强调君主以身作则,后者要求赏罚分明,体现法治优于德治的思想倾向。 C. “十思”采用排比句式,每句均以“思”字领起,形成铺陈之势,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却无堆砌之感,逻辑严密。 D. 窦建德攻陷黎阳后,魏征被俘并被迫担任伪职;建德兵败后,他与裴矩逃入关中,被隐太子李建成提拔为洗马,期间曾暗中劝谏太子防范秦王。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1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魏征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传达朝廷旨意,安抚将士),这首诗就写在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的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③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
展开余下试题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唐军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野火烧”既展现塞外秋景,又暗喻唐军势力如野火般蔓延,暗藏边境危机。 B. 颔联通过“驱马”“射雕”等动态描写,刻画胡人的剽悍勇猛,与后文唐军的严阵以待形成呼应,凸显紧张局势。 C. 颈联中的两句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朝”与“夜”体现时间延续,“乘障”“渡辽”展现唐军昼夜严守、主动出击的作战姿态,彰显戍边决心。 D. 颈联具有词约义丰 艺术效果。此联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展现了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 16. 诗歌尾联使用“霍嫖姚”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默写。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基础,批驳保守派的种种谬论,展现了其坚持变法的坚定立场,强调名实相符对明辨事理的重要性。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描绘阿房宫规模宏大,“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占地面积之广、楼阁高耸之态,尽显其雄伟壮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秦朝统治者的奢靡。 (3) 唐宋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作者借“舟”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来自库尔勒的00后小伙木热迪里·推木尔江在网上“出圈”了,①他在天山脚下远赴祖国南海,②成为南沙岛礁的一名守礁卫士。③人们之所以关注他,④是在他简单却并不平凡的选择中,⑤呈现了一个新疆青年对火热青春的美好注解,⑥以及他清澈而炽热对伟大祖国的深情。 在网络热传的木热迪里守礁视频里,这位椎气未脱的新疆小伙目光坚定,他背靠( 甲 )的南海,向网友介绍自己守护的这片祖国领土。他说自己来南海,是因为从小就想知道海是什么样子,这也许对于每一个生在天山脚下、长在沙漠边缘的新疆孩子来说,都是一个( 乙 )的愿望。“南沙的海很清澈,这里像画儿一样”,当木热迪里真正走在细软的沙滩上,看着与家乡迥异的南海风光时,当初对大海的那份执念,早已划作对辽阔祖国壮丽山河的朴素情感。这一刻,在他的血液里,祖国是雪山、草原、沙漠, ① 。 然而,当木热迪里身着橄榄绿踏上南沙岛礁,与战友们在浩瀚的海面巡逻时,内心( 丙 )的必然是神圣的使命感,正如一位网友给他的留言:“你脚踏过沙漠,如今你又脚踏海浪,为祖国守礁,四海为家。保卫祖国是你一生的荣耀。”在了解岛礁的发展情况和一代代守礁官兵的付出后,木热迪里说:“能守护祖国的领土和渔民的安全, ②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00后戍边烈士陈祥榕曾写下的一句话,用在木热迪里身上也同样合适。“上岛就是上前线,守礁就是守阵地”,在南沙守礁可不是只看如画的海景风光,还要面对常年的气象险恶、暴风巨浪,更重要的是,南海是承载着中国主权的神圣海域,守护她不仅要付出汗水和意志, ③ 。 除了守礁卫士木热迪里外,还有“蓝天卫士”飞行员穆特发·艾利,不久前他刚刚站上《感动中国》领奖台;也有“高原卫士”复旦女孩苏比·艾合买提,大二赴西藏参军被万千网民集体点赞……这些从新疆走出去的“祖国卫士”,为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18. 请找出文中第二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修改。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 B.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C.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D.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21. 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六个分句中有三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使表达通顺。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冰”一词最初描述的是船只在冰封航道上破浪前行的场景,船舶在冰封的水域航行时,须破碎掉航线上的坚冰。随着语言的演变,其内涵不断延伸,成为突破困境的生动隐喻。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需要突破隔阂的“坚冰”;在科技领域,有时需要打碎陈旧思维的“坚冰”;在文化领域,有时需要突破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习俗差异的“坚冰”……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