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笔者曾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作,以“一个中年女人,被迫嫁了两个丈夫,逃婚,自杀,痛失孩子,心里很痛苦却难以表达,对每一个人重复孩子的名字,啰唆,贫困,潦倒,眼睛,面部表情”为关键词写乡土小说,用以对比鲁迅的《祝福》。人工智能创作了《深深的母爱》,笔者反复与之进行续写、增删、润色等对话提示,却难见鲁迅笔下那些画龙点睛的传“神”细节,比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会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处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可持续和可控。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能力随着大语言模型算法与算力的升级而不断提升,其生成的文学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B. 人工智能有强大的信息搜索与整合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类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不足。 C. 无论是人工智能文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都是人类表达情感、传播知识信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工具。 D. 人工智能写作在技巧上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且缺乏传神之笔,这些因素影响了文学作品质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人文学是受自我精神需要的驱遣而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而人工智能文学只是人类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的堆砌。 B. 人工智能文学在语料库等方面具有真人文学创作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价值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 C.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被引导突破人类思维定势进行文学创作,不应只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准来衡量人工智能文学。 D. 人工智能虽可凭借专一的特长思维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但因其不及人脑复杂,所以人类永远无需因其高级智慧而忧虑。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列举小冰、九歌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肯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破性意义。 B. 材料一注重逻辑的严密性,通过分析人类与机器在文学创作中的分工与作用,揭示了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与真人文学的区别。 C. 材料二以笔者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作乡土小说 实验为例,具体说明人工智能文学在创作时缺少细节刻画。 D. 材料一重在探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价值,材料二侧重于从文学创作的本质来分析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中的局限性。 4. 材料二第二段是如何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请简要分析。 5.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渗透文学创作领域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继续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运用比喻修辞:文中“文字积木的海洋”,将文字比作积木,海洋则象征着庞大的数据库,形象地展现了人工智能写作的机械性和逻辑性;用“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将写作比作游戏,突出了其创造性和趣味性。 ②类比:通过乌鸦和狗的例子,类比人工智能的能力局限。即使乌鸦能说会唱,这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即使狗能识别气味,也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闻香师。这种类比生动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局限性。 5. ①充分发挥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②注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与创新性,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独特表达,注重发挥人类的创造力,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和思想价值,避免陷入人工智能写作的匠气和模式化。 ③明确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厘清其边界,确保人工智能受制于人,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持续和可控的,以此推动人类文学创作。 ④探索新的文学评价标准。随着AI文学作品的增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评价标准可能不再完全适用,未来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文学评价体系。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AI文学创作的价值与局限展开辩证思考。材料一以ChatGPT为例,探讨人机协同创作中人类主导性与AI创新性的辩证关系;材料二则从写作本质切入,通过实验案例揭示AI在情感表达、细节刻画上的不足。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肯定AI对文学边界的拓展,又强调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为理解AI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多维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人工智能写作在技巧上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错误,从材料二“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知,强调的是“未让……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非“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