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下)安徽高二3月调研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实践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引发学术界对其关注并热烈探讨,则是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后。从小冰、九歌,再到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真正打破了人类创造文学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且正在渗透至真人文学,乃至重新定义文学。
随着大语言模型算法与算力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生成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成熟。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接受和认可,其文学价值也逐渐得以显现。但需要认清的是,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基础,其文学价值也是由两者共同赋予的,应客观审视人与机器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分工与作用。
一方面,人类对人工智能文学的价值形成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无法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中,掌握的是文学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受精神需要的驱遣而产生创作冲动。人类作为人机关系中的主导者,其发出的指令是生成文学内容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目前来看,较为完整与成熟的人工智能文学作品均需要人类用户对人工智能进行分阶段的指令性引导以及多轮的人机互动,人的反馈意见是文学内容质量提升的重要驱动。
另一方面,机器学习作为人类思维的补充,是创造人工智能文学价值不可或缺的一环。“人机合作”的创作模式是人工智能文学区别于真人文学的一大特征。人工智能文学内容的生成,不仅仅是对数据库的直接调取,还会通过概率与反馈对用户指令进行差异化的解读。因此,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有时会在用户积极引导下,跳出人类逻辑与思维定势,生成新奇的文学内容,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使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创新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推陈出新,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工智能文学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远远不能脱离人类而成为新的创作主体。
(摘编自孙晴《人工智能文学的价值追问》)
材料二:
文学写作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契合人工智能的属性特长。《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基础写作辞典》等文献认为,写作不仅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传播知识信息、创造精神产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工具。
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信息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的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小学作文训练就是让孩子尝试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却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


浏览完整试题笔者曾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作,以“一个中年女人,被迫嫁了两个丈夫,逃婚,自杀,痛失孩子,心里很痛苦却难以表达,对每一个人重复孩子的名字,啰唆,贫困,潦倒,眼睛,面部表情”为关键词写乡土小说,用以对比鲁迅的《祝福》。人工智能创作了《深深的母爱》,笔者反复与之进行续写、增删、润色等对话提示,却难见鲁迅笔下那些画龙点睛的传“神”细节,比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会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处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可持续和可控。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能力随着大语言模型算法与算力的升级而不断提升,其生成的文学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B. 人工智能有强大的信息搜索与整合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类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不足。
C. 无论是人工智能文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都是人类表达情感、传播知识信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工具。
D. 人工智能写作在技巧上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且缺乏传神之笔,这些因素影响了文学作品质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人文学是受自我精神需要的驱遣而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而人工智能文学只是人类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的堆砌。
B. 人工智能文学在语料库等方面具有真人文学创作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价值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
C.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被引导突破人类思维定势进行文学创作,不应只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准来衡量人工智能文学。
D. 人工智能虽可凭借专一的特长思维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但因其不及人脑复杂,所以人类永远无需因其高级智慧而忧虑。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列举小冰、九歌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肯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破性意义。
B. 材料一注重逻辑的严密性,通过分析人类与机器在文学创作中的分工与作用,揭示了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与真人文学的区别。
C. 材料二以笔者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作乡土小说 实验为例,具体说明人工智能文学在创作时缺少细节刻画。
D. 材料一重在探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价值,材料二侧重于从文学创作的本质来分析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中的局限性。
4. 材料二第二段是如何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请简要分析。
5.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渗透文学创作领域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继续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运用比喻修辞:文中“文字积木的海洋”,将文字比作积木,海洋则象征着庞大的数据库,形象地展现了人工智能写作的机械性和逻辑性;用“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将写作比作游戏,突出了其创造性和趣味性。
②类比:通过乌鸦和狗的例子,类比人工智能的能力局限。即使乌鸦能说会唱,这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即使狗能识别气味,也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闻香师。这种类比生动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局限性。
5. ①充分发挥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②注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与创新性,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独特表达,注重发挥人类的创造力,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和思想价值,避免陷入人工智能写作的匠气和模式化。
③明确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厘清其边界,确保人工智能受制于人,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持续和可控的,以此推动人类文学创作。
④探索新的文学评价标准。随着AI文学作品的增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评价标准可能不再完全适用,未来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文学评价体系。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AI文学创作的价值与局限展开辩证思考。材料一以ChatGPT为例,探讨人机协同创作中人类主导性与AI创新性的辩证关系;材料二则从写作本质切入,通过实验案例揭示AI在情感表达、细节刻画上的不足。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肯定AI对文学边界的拓展,又强调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为理解AI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多维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人工智能写作在技巧上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错误,从材料二“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知,强调的是“未让……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非“无法利用标点符号和留白”。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人工智能文学只是人类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的堆砌”错误,材料一提到“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中,掌握的是文学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受精神需要的驱遣而产生创作冲动”,人工智能文学在人类指令引导下有时也能生成新奇内容,但不能就此说人工智能文学只是人类的写作惯例与表达技巧的堆砌,选项对人工智能文学的评价过于片面、绝对。
B.“其价值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错误,原文为“机器学习作为人类思维的补充,是创造人工智能文学价值不可或缺的一环”,肯定其是重要的一环,是对人类的思维的补充,但并未指出人工智能文学的价值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
D.“所以人类永远无需因其高级智慧而忧虑”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不必然”“不一定”说明不能绝对地说人类永远无需因其高级智慧而忧虑,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具体说明人工智能文学在创作时缺少细节刻画”错误,材料二以笔者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作乡土小说的实验为例,“却难见鲁迅笔下那些画龙点睛的传‘神’细节”,具体说明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在创作时缺少像鲁迅作品那样的传神细节,而不是“缺少细节刻画”,只揭示了人工智能文学在个性化的“传神细节”方面存在不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运用比喻修辞:“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的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将文字比作积木,把人工智能写作所依赖的庞大数据库比作海洋,形象地描绘出人工智能写作是基于大量数据,按照一定逻辑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突出了其机械性和逻辑性。“小学作文训练就是让孩子尝试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把写作比作游戏,生动地展现了写作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在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②类比论证:“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通过乌鸦和狗的例子与人工智能进行类比。乌鸦有一定能力但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狗能识别气味但难以成为闻香师和香水制造专家,同样,人工智能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也存在能力局限,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在文学创作等领域的工作,这种类比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人类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如材料一所说“人类作为人机关系中 主导者,其发出的指令是生成文学内容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挥人类的主导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信息整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深度。例如在创作过程中,人类给予人工智能分阶段的指令性引导和多轮互动,根据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作品。
②人类写作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如材料二所举“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例子。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独特表达,我们应注重发挥人类的创造力,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和思想价值,避免陷入人工智能写作的匠气和模式化。在人工智能不断渗透的背景下,更要突出人类创作的个性化与创新性,以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作品。
③材料二指出“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我们要明确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厘清其边界,使其受到人类的控制,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对人类文学创作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推动人类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
④随着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评价标准已显示出局限性,如材料一所述。我们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文学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也要合理评价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审美价值,以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渗透文学创作领域的新情况,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第九场)(节选)
周振天
核潜艇指挥舱。
水兵甲 290米,295米……
钢铁因受到挤压,发出刺耳的声响。
王艇长 各舱报告情况。
扬声器声音:
“一舱报告,顶部钢管进一步发生变形,看见渗透的水流。”
“七舱报告,艇壳挤压声越来越大!”
“五舱报告,水密门继续发生变形!”
“三舱报告,顶部继续发生滴水,金属挤压声加大。”
金属挤压声越来越大,仿佛整个艇体就要被撕裂、被压碎,很是恐怖。
司令员 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各个战位务必认真操作,不要紧张,有响声、出现渗水都是正常的。
黄旭华 (对司令员和王艇长)最关键的是核反应堆与外面海水进行冷热交换的波纹管,那地方我们使用了最耐压的钢材,只要波纹管能够扛得住三十个大气压的挤压,就没有问题。
王艇长 反应堆舱,检查波纹管。
很快,扬声器传来报告声:“报告,海水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工作正常。”
黄旭华和司令员都松了口气。
黄旭华 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
司令员和王艇长点头。
王艇长 艏倾二度,主机前进一。
众水兵 主机前进一。
艇体急剧晃动,黄旭华抓住扶手,表情严肃,全神贯注地倾听。
刺耳的金属挤压声中,黄旭华恍惚听到了昔日日本战机刺耳的轰鸣声。
光渐暗。
黄旭华(15岁)与母亲出现。
母亲 绍强,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的家炸毁了,从今天开始,咱们的家没有了……你要记住今天,你答应妈!
黄旭华 (在炮火硝烟中高声呼喊)姆妈,我答应,我记住了。我要学航空,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从今天起,我不叫黄绍强了,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
暗转。
深潜前夜,黄旭华家。
黄旭华坐在写字台前,铺开信纸写着什么,因为心绪复杂,他停下笔,凝神思索。
李世英轻步上。
李世英 你在想什么?
黄旭华 这么晚了,还没睡啊?哦……我在想姆妈,五十年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姆妈就站在逃难的人群里,离我那么近……我和姆妈相处的日子,真的太少了……哦,你快去休息吧。
李世英 那你呢?
黄旭华 我还有点事……(戴上花镜,拿起笔)
李世英 你在写什么?
黄旭华 没什么,随便写写。怎么了?
李世英 你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
黄旭华 哦……没有啊。
李世英 等你想起来了,跟我说。
黄旭华 说什么?你到底怎么了?
黄旭华 (看李世英愠怒的神情,恍然明白)哎呀,是不是老陈跟你说什么了?你看看这个老陈,这么点小事儿,我都提醒他别说了……
李世英 你瞒着我的意图,就是怕我不让你去?
黄旭华 你不要就盯着深潜啊、极限啊这些字眼,在我眼里,这就是一次例行的海试。
李世英 在我眼里不是。
黄旭华 为什么?
李世英 因为危险!因为300米是从未到过的深度!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数据,从来没有真正实践。
黄旭华 所以我才要去!
李世英 (斩钉截铁地)所以你首先应该告诉的人是我!


展开余下试题黄旭华愣住了。
李世英 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最该说服的,是我!你可以选择去勇敢,甚至牺牲!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你们潮汕人不是最讲究家庭观念吗?可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
黄旭华 世英……
李世英 你到底在写什么?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吗?或者是写给阿妈的……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黄旭华 世英,你想得过于严重了,这么多年来技术在进步,经验在积累,从二十年前的401艇到现在的404艇,我们……
李世英 我说的是万一。
黄旭华 没有万一。
李世英 当然有!若是没有,你参加一个海试,为什么需要上级领导批准,需要陈主任一次次劝阻?他们在担心什么?你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努力说服所有人不必担心,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你在隐瞒什么?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眼泪流了下来)
黄旭华的眼睛也模糊了。
暗转。
404核潜艇指挥舱。
深度计红色指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
黄旭华、司令员和众人默默等待。
少顷,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
王艇长 黄总,您看要不要浮起?
黄旭华 等等,各个部位再仔细检查一次!
王艇长 全体都有,各个部位再仔细检查一次。
众水兵 各个部位再仔细检查一次!
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怦怦”的心跳声。
切光。
舞台影像,一艘潜艇突然在深海失重下坠,在海底爆炸。
光起,心脏跳动声。
黄旭华家,李世英披衣睡在沙发上,猛然从梦中惊醒。
电话铃突然响起。
李世英心有余悸,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
李世英 喂……哦,陈主任……(瞬间轻松下来,激动地频频点头)好、好、好……刚才我还梦见“长尾鲨号”爆炸的情景……是的,我太紧张了……祝贺,祝贺成功……嗯,嗯,我就在家等他回来。
汽车刹车声。
李世英忙向窗外张望,随即取出黑胶唱片,放在唱机上,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响起。
黄旭华上,与李世英对视,李世英悲喜交加地指点着黄旭华。
黄旭华 (大声朗诵)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李世英热泪盈眶,扑到黄旭华面前。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潜艇的深潜,水压不断增大,潜艇内发生了很多紧急情况,有战士表现出了紧张。
B. 日军的飞机炸毁了家园,这让黄旭华倍受触动,立下了科技报国志,并且更改了名字。
C. 黄旭华因害怕泄密而未将随潜艇深潜试验的决定告诉妻子,这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D. 文本提到潜艇管道扭曲、器材变形和大家怦怦的心跳声,突出了这次深潜任务的艰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人物语言能够切合身份,如“不要紧张”“都是正常的”展现了司令员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风范。
B. 冲突是剧中矛盾的表现,本剧中黄旭华眼中300米的数据和水下300米的真实情况形成内在冲突。
C. 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能够丰富心理活动,如李世英接到陈主任电话后对话中的省略,写出了她的紧张和激动。
D. 文本叙事场景不断切换,既有抗日的烽烟,又有温情的家庭,还有紧张的潜艇,让故事有深度和温度。
8. 深潜试验结束后,黄旭华回到家中,“李世英悲喜交加地指点着黄旭华”,请简要分析该句中李世英的心理。
9. 本话剧以“深海”为题目,“深海”有哪些意蕴?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对丈夫平安归来的喜悦。丈夫能平安归来,李世英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②担忧和后怕。此次深潜试验充满危险,极有可能丧生,李世英一直牵挂着丈夫。
③对丈夫的骄傲自豪。丈夫的试验获得成功,是对极限深度的突破,李世英内心对丈夫充满肯定和自豪。
9. ①指黄旭华团队进行试验的大海深处。
②也指我国致力于科研创新,有广阔的发展探索空间。
③象征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以及一线军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英勇无畏的勇气。
④也指黄旭华对祖国人民以及家人之间的深沉而厚重的情感。
【解析】
【导语】这篇话剧节选通过核潜艇极限深潜的主线,巧妙穿插黄旭华的童年记忆与家庭场景,展现了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文本以“深海”为意象,既指物理层面的极限挑战,又象征科研事业的艰难险阻。多时空交叉叙事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交织,凸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人物对话富有张力,细节描写生动,成功塑造了黄旭华这一科技报国的典型形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黄旭华因害怕泄密而未将随潜艇深潜试验的决定告诉妻子”错误,从文中李世英和黄旭华的对话“你瞒着我的意图,就是怕我不让你去?”以及“你在隐瞒什么?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等内容可以看出,黄旭华是担心妻子会因为深潜试验的危险性而阻拦他,所以才隐瞒了这一决定,并非害怕泄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本剧中黄旭华眼中300米的数据和水下300米的真实情况形成内在冲突”错误,本剧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黄旭华和妻子李世英之间,而“黄旭华眼中300米的数据和水下300米的真实情况”并不是本剧中的内在冲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深潜试验充满危险,李世英一直担心丈夫的安危,从“李世英披衣睡在沙发上,猛然从梦中惊醒。 电话铃突然响起。 李世英心有余悸,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以及“刚才我还梦见‘长尾鲨号’爆炸的情景……是的,我太紧张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她的担心。所以当丈夫平安归来时,她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表现为“悲喜交加地指点着黄旭华”中的“喜”。
②此次深潜试验的危险程度很高,300米是从未到过的深度,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数据,从来没有真正实践,李世英清楚其中的危险性,一直牵挂着丈夫。她在梦中还梦见“长尾鲨号”爆炸的情景,说明她一直处于紧张和担忧的状态,这种担忧和后怕在丈夫平安归来时依然存在,表现为“悲喜交加”中的“悲”。
③黄旭华参与的深潜试验获得成功,这是对极限深度的突破,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作为妻子,李世英为丈夫的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她内心对丈夫充满肯定,这也是她“悲喜交加地指点着黄旭华”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从文本中“核潜艇指挥舱。水兵甲:290米,295米……”“黄旭华: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等内容可以明确看出,“深海”首先指的是黄旭华团队进行潜艇深潜试验的大海深处,这是“深海”最直接的含义。
②黄旭华团队进行的潜艇深潜试验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一部分,代表着我国在海洋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进。“深海”象征着我国在科研创新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探索空间,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去发现和研究。
③在深潜试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如潜艇内出现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等情况,但黄旭华等科研工作者和军人们毫不退缩,坚持进行试验。“深海”象征着他们不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2024”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