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 (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 材料二: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 《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因此,《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 (摘编自黄玉顺《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诗经〉美学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具有不平等性,并非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指同等质量的诗因时间和阅读赋予的附加意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 B. 时间赋予诗以历史感和神秘感,增加了诗 魅力;古今言语的差异,也会给后世读者带来一种创造的喜悦。 C. 两千年的存放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是指读者对古诗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 D. 文章提出了阅读《诗经》的两种不同视角: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重要的还不仅是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在于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 B. 没有为人照明,它是一束光;为人们照亮,它就是一盏灯。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 C. 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 D.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和《诗经》中出现大量“美”字,并由“好”来统摄,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两汉经学对《诗经》政治经典化、施用功能化解读的一项是( ) A.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B.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 C. 《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D.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遂相奔诱,复相弃背,故序其事以风焉。 4. 为何认为《诗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此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氓》,相信你身边有不少同学对选择如此多的《诗经》篇目表示不理解。你需要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就为何要学习《诗经·氓》对同学进行开导劝说,请列出开导劝说的要点。 【答案】1. D 2. C 3. B 4. ①《诗经》所有“美”字不再与“善”关联,表明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 ②《诗经》中“美”字出现《国风》中,用以表达情感的解放,标志着民众中出现美学意识。 ③《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 5. ①阅读能增添诗歌的附加值。学习《氓》,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其中的神秘感,感受创造的喜悦。 ②感受古今语言具有奇妙差异。学习《氓》,可以品赏其中的语言魅力,如体味“秋以为期”这一倒装句的美感。 ③诗歌具有美刺施用功能。学习《氓》,可以领略女主人公的思想精神,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灵魂。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诗经》价值的双重性:作为诗歌的“本值”和因时间、阅读积累的“附加值”。时间赋予古诗历史感与神秘感,阅读(尤其是神圣化解读)使其从民谣升华为经典,形成民族精神内核。材料二指出《诗经》中“美”字脱离“善”独立使用,标志中国美学意识觉醒,其“人的美学”特质体现情感解放。两文共同揭示《诗经》兼具文学审美、历史承载和文化基因的多重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错误,由材料一“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可知,两种不同视角应该是“诗”和“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不仅是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在于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错误。由材料一“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可知,原文确实强调了作品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的重要性,但并未表明这比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重要,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