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安徽省鼎尖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来诗也是不平等的,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诗除了内在的本值以外还有外在的附加值,这附加值往往还成了诗的主要价值。附加的价值自然来自附加的意义,而附加的意义则来自两件事物:一是时间,一是阅读。时间和阅读常常是比原作者更重要的创作者。我们读《诗经》就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
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甚至与“远来和尚会念经”这些粗鄙的谚语也有几分理通之处,源于一种很难解释但又毋庸置疑的心理规律。比如说同样是说大话,身边侃爷的豪言壮语,你常常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听,但《卫风·河广》中说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大话你听着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了。
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人们对古代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带着子孙对宗祖的敬畏,带着生不满百年的过客在无法克服的时间面前必有的自谦,另一方面也带着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使你对自己终于获得的理解与欣赏倍加珍惜,你无意之中变成了作者的同谋,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
阅读在作品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仅次于时间。这两种因素还常常纠结在一起,作品存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阅读机会当然就越多,作品所积累的理解和意义也就越深厚。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比如说一束光如果它没有为人照明,它仅仅是一束光,而一旦它在黑暗中照亮了人们,它就成为一盏灯;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本来不过是田野的民谣、宴饮和祭祀的侑曲,《诗》最初是诗,在长期充当了经的角色之后就成了《诗经》。如两汉经学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以三百篇为谏书,赋予《诗经》政治经典性地位,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逐渐被解读为言颂美先王、讽刺昏庸的衽席之说。汉代今传毛诗的立意,便是寻求诗篇的施用功能,将之确定为美或刺,并将之系于时世。“诗”是它的本来面目,而“经”则是它的后来面目。《诗经》作为经所经历的阅读是一种神圣阅读,神圣阅读赋予它一种庄严性和绝对性,因而那些本来是偷情幽会的诗也就神圣起来了。


浏览完整试题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
(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
材料二: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
《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因此,《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
(摘编自黄玉顺《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诗经〉美学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具有不平等性,并非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指同等质量的诗因时间和阅读赋予的附加意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
B. 时间赋予诗以历史感和神秘感,增加了诗 魅力;古今言语的差异,也会给后世读者带来一种创造的喜悦。
C. 两千年的存放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是指读者对古诗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
D. 文章提出了阅读《诗经》的两种不同视角: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重要的还不仅是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在于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
B. 没有为人照明,它是一束光;为人们照亮,它就是一盏灯。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
C. 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
D.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和《诗经》中出现大量“美”字,并由“好”来统摄,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两汉经学对《诗经》政治经典化、施用功能化解读的一项是( )
A.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B.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
C. 《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D.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遂相奔诱,复相弃背,故序其事以风焉。
4. 为何认为《诗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此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氓》,相信你身边有不少同学对选择如此多的《诗经》篇目表示不理解。你需要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就为何要学习《诗经·氓》对同学进行开导劝说,请列出开导劝说的要点。
【答案】1. D 2. C
3. B 4. ①《诗经》所有“美”字不再与“善”关联,表明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
②《诗经》中“美”字出现《国风》中,用以表达情感的解放,标志着民众中出现美学意识。
③《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
5. ①阅读能增添诗歌的附加值。学习《氓》,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其中的神秘感,感受创造的喜悦。
②感受古今语言具有奇妙差异。学习《氓》,可以品赏其中的语言魅力,如体味“秋以为期”这一倒装句的美感。
③诗歌具有美刺施用功能。学习《氓》,可以领略女主人公的思想精神,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灵魂。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诗经》价值的双重性:作为诗歌的“本值”和因时间、阅读积累的“附加值”。时间赋予古诗历史感与神秘感,阅读(尤其是神圣化解读)使其从民谣升华为经典,形成民族精神内核。材料二指出《诗经》中“美”字脱离“善”独立使用,标志中国美学意识觉醒,其“人的美学”特质体现情感解放。两文共同揭示《诗经》兼具文学审美、历史承载和文化基因的多重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错误,由材料一“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可知,两种不同视角应该是“诗”和“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不仅是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在于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错误。由材料一“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可知,原文确实强调了作品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的重要性,但并未表明这比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重要,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B.“是想说明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错误。由材料一“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可知,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在阅读中的地位和其所产生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选项只涉及到一个方面,表述片面。
D.“甲骨文‘美’字的出现和……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错误,由材料二“《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可知,原文并未将“甲骨文‘美’字的出现”作为标志,而是《诗经》的“美”由“好”统摄,标志美学意识觉醒。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关雎》被解读为“后妃之德”,属于典型的政治教化解读,符合汉代经学将诗篇美刺化的特点。
B.《子衿》聚焦学子离别之情,属于情感表达,未涉及政治或道德教化,不符合题干要求。
C.《静女》被解释为“刺时”,批评卫君无道,体现政治讽喻功能。
D.《氓》同样被赋予“刺时”功能,强调礼义消亡的社会批判,体现道德教化功能。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可知,《诗经》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首先在于其“美”字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甲骨文及早期文献中,“美”字多与“善”相关联,而《诗经》中大量出现的“美”字,则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种转变表明,中国美学意识开始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不再仅仅作为道德评判的附属品,而是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在《诗经》中得到了真正的觉醒和开端。
②由原文“《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可知,《诗经》中“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一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国风》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因此,“美”字在《国风》中的频繁出现,不仅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更标志着美学意识在民众中的觉醒。这种觉醒表现为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情感的特质。
③由原文“《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可知,《诗经》不仅具有诗学反思,还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这意味着《诗经》不仅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还深入探讨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种对诗歌艺术的双重反思,使得《诗经》在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更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原文“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可知,阅读能增添诗歌的附加值。对于《氓》这样的经典篇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神秘感和历史韵味。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的情感世界,理解她们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这种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正是阅读为诗歌增添的附加值。同时,当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读,逐渐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时,那种创造的喜悦也会油然而生,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来自古代的智慧和情感。
②由原文“《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可知,古今语言具有奇妙差异。材料一中提到,古今语言的演变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在《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如“秋以为期”这一倒装句,既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又让我们在品赏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通过学习《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
③由原文“赋予《诗经》政治经典性地位,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逐渐被解读为言颂美先王、讽刺昏庸的衽席之说”可知,诗歌具有美刺施用功能。在《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她的思想精神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悟。通过学习《氓》,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这些思想和精神不仅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对我们的人格和灵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氓》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更是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灵魂,让我们成为更加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昆明的雨(节选)
汪曾祺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③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④昆明的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⑤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⑥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展开余下试题⑦雨,有时是下一阵停一阵的。停雨的间歇,云层裂开一道缝,天光漏下来,石板路上的水洼亮晶晶的,像撒了一把碎银子。街边的瓦檐滴着水,叮咚——叮咚——,和苗族姑娘叫卖杨梅的娇声混在一起,倒像是雨季特有的韵律。空气里浮着青苔的腥气,混着缅桂花的甜香,吸一口,五脏六腑都清澈起来。
⑧昆明的雨也是孩子的。雨后,墙根的狗尾巴草沾了水珠,沉甸甸地垂着,孩子们掐了草茎编成小兔子,放在青石板路上赛跑。缅桂树下总有捡不完的落花,女孩们用细线串成链子,挂在襟前,走一步香一阵。若是偶然拾到一朵完整的,便小心地夹在课本里,隔几日翻开,连书页都染了淡淡的黄。
⑨四十年后,我重返昆明,特意去寻若园巷的缅桂树。树已老得皴裂,花却依然密密地开。树下坐着的新房东仍是妇人,笑着递给我一盘带露水的缅桂花:“今年雨多,花开得旺。”我捧着花,忽然想起旧日房东的话:“雨好的年景,花也通人性哩。”
文本二:
草木人间(节选)
孙郁
汪曾祺的散文如清泉涤尘,以平淡见奇崛。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餐一饭,皆浸润着对生活的深情。他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常以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现代白话,如《昆明的雨》中“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既呼应杜甫诗意,又勾连昆明雨季的蓬勃。他写菌子、杨梅、缅桂花,并非仅为记录风物,而是借物抒怀,将乡愁与哲思藏于市井烟火中。贾平凹评其文“于细微处见天地,于闲笔中藏深情”,正是如此。汪曾祺的散文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不避世俗,却超越世俗,在平凡中提炼诗意,让读者在喧嚣中觅得心灵的栖息。
6. 文本一中第②段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以下对昆明雨季特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昆明明媚的阳光让雨季显得通透,雨量充沛使植被茂盛。
B. 雨季空气湿润反光性强,植物因水分饱和而形态饱满。
C. 昆明雨季色调明丽清润,雨水丰沛滋养万物,引发作者情感共鸣。
D. 雨季的昆明色彩鲜亮,菌类与花果繁多,生活气息浓郁。
7. 下列对文本表达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以题字画的形式开篇,将绘画与文字结合,凸显昆明雨季的鲜活意象。
B. 第④段用“滑,嫩,鲜,香”四字并列,短句铺排,从口感与味觉等角度强化菌子的诱人特点。
C. 第⑥段通过对比“缅桂”与“兰花”,突出昆明方言的独特,体现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D. 文本二采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方法,对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评价,生动贴切,说服力强。
8. 文本一中第⑥段详细描写缅桂花,请分析其物象特点及作用。
9. 文本一虽以《昆明的雨》为题,却鲜少直接写雨景;文本二评价其“于闲笔中藏深情”。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文本一“形散神聚”的特点,并谈谈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案】6. C 7. C
8. 特点:①生命力旺盛;
②香气浓郁;
③花朵繁多且美丽。
作用:①作为典型物象,凸显昆明雨季的特征,增添画面美感与文化意蕴;
②以花喻人,象征昆明人的淳朴与善良;
③“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触发作者对平凡生活中温情的体悟,升华主题。
9. ①形散:文本一虽以“昆明的雨”为题,却鲜少直接写雨,而是通过描写雨季中的自然风物(仙人掌、菌子、缅桂花等)以及雨停时和雨后的情景展开,内容看似松散;
②神聚:所有风物均以“雨”为背景,共同渲染昆明雨季的湿润、丰饶与温情,最终落脚于“使人动情”的主旨;
③艺术效果:避免直白抒情,以寻常物象的叠加来营造诗意氛围,表达深情,体现“平淡中见奇崛”的风格,深化对生活美学的礼赞。
【解析】
【导语】这两则文本展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魅力。文本一以昆明雨季为背景,通过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市井画卷,语言清新自然,细节生动。文本二则从评论角度指出汪曾祺散文“平淡见奇崛”的特点,揭示其将古典诗意融入现代生活的艺术追求。两文相得益彰,既呈现了汪曾祺对生活细腻观察的功力,又彰显了他“于闲笔中藏深情”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中国文人“以小见大”的审美传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明媚的阳光让雨季显得通透”错误,根据“雨,有时是下一阵停一阵的。停雨的间歇,云层裂开一道缝,天光漏下来”可知,昆明雨季的“明亮”主要源于雨隙间短暂的天光,而非持续“明媚的阳光”。
B.仅从“空气湿润”“植物饱满” 物理属性切入,忽略了“使人动情”的核心情感维度。
D.聚焦“色彩鲜亮”“生活气息”,未体现“丰满”(雨水充足)的自然特征及“动情”的深层抒情本质。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突出昆明方言的独特,体现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错。第⑥段对比“缅桂花”与“兰花”“桂花”,目的是解释云南称其为“缅桂花”的原因(“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香得像兰花”),而非“突出昆明方言的独特”。原文明确写“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重点在名称的由来与香味特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物象特点分析:
①生命力旺盛:根据“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可知,昆明的缅桂树高大繁茂,枝叶浓密,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②香气浓郁:根据“它很香,香得像兰花”可知,缅桂花香气馥郁,甚至能“走一步香一阵”,成为昆明雨季独特的嗅觉记忆。
③花朵繁多且美丽:根据“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可知,缅桂花盛开时数量繁多,且沾着雨珠的花朵清新动人,兼具视觉与情感吸引力。
作用分析:
①凸显昆明雨季特征:根据“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可知,缅桂花作为雨季的代表性花卉,凸显昆明雨季特征,其旺盛的生长状态与浓郁的香气,既呼应了前文“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季特点,又通过“密密的叶子”“带雨珠的花”等细节,为昆明雨季增添了鲜明的画面感与地域文化色彩。
②根据“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可知,房东赠送缅桂花的举动,以花为媒介,传递出昆明人热情、慷慨的性格,花的“香”与人性的“善”相互映衬,赋予物象以人文内涵。
③根据“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忽然想起旧日房东的话:‘雨好的年景,花也通人性哩’”可知,缅桂花不仅是自然风物,更承载着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眷恋,以及对“雨好花旺,人花相通”的哲思,将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升华为对平凡生活中温情与诗意的珍视,深化了文本主题。
【9题详解】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鼎尖”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