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语文试题(无答案)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5年春季联赛(高二)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内涵丰富,涉及衣着服饰等多方面内容,其流行的领域也较为宽广,处处彰显传统魅力。
B. 从历史发展来看,复古和创新形影不离,“新中式” 复古背后存在更多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
C. 海水江崖纹饰广泛运用于服饰领域,它在起到装饰衣服作用的同时,还曾具有标识身份地位的作用。
D. 海水江崖纹饰可以寄寓我们期盼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在当代具有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的流行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的发展,也彰显了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B. 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面对“新中式”流行中出现的问题,无需对一些短期内出现的问题持批判的态度。
C. “新中式”复兴既要打造高品质的品牌,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这两点就可争得发展的一席之地。
D. 海水江崖纹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明清时期更成为当时服饰的主要纹饰,这与它丰富的寓意不无关系。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逐层深入,对“新中式”流行的外在特点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细致阐述。
B. 材料一第二段连用“血脉觉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等词,有鲜明的逻辑层次感。
C. 材料二以时间顺序,在对比之中详细说明了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
D. 材料一从理论上论述了“新中式”复兴的意义和发展方向,材料二以海水江崖纹的应用呼应材料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中国文化的“扬帆出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果
铁凝
冬天,下午五点天色便显得朦胧了。来牛奶站取奶的左邻右舍,面目模糊地互相打着招呼。
牛奶站设在一个很大的大单位,各家的奶被安置在一个长城般的木格架子里。我们这些来自附近小单位的零星订户,总像是这奶站的外人。我们零零星星地掺杂在“主人”订户之间,很少遇到熟人,也免去了相互间的寒暄。
经管这牛奶站的是一位退休老大妈,每天这个时间她按时迎接着奶场的奶车,然后便麻利地把属于各家的塑料奶包,分发到属于各家的位置。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胖胖搭搭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这女孩子常是参着两只胳膊,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时而摸摸这,时而捅捅那。很慌,很忙,却又实在帮不上什么。遇到大妈不在,订户向她询问点什么时,她便更慌忙,一双使人觉出乏力的手在你眼前摇晃着,且答非所问。开始我猜这女孩子十六?十七?十八?最多也超不过十九岁吧。
每天我来取奶,都习惯成自然地分析着这女孩子和这奶站的关系。我得出了一些结论,自己又一次次推翻着。女孩子对我,也像对其他零星订户一样,总显出些冷漠。
我一次次来取奶,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女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她是一个义务帮手,她所以愿做这奶站大妈的帮手,只因她不愿在家待着——她与她妈不和。她由于患过乙型脑炎,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此外她已二十大几,有丈夫,且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据说因了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儿子也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她。只有这位经管牛奶的大妈说:“我喜欢沙果。”这女孩子名叫沙果,后来大妈告诉我,沙果小时候十分聪明。


展开余下试题我试图和沙果认识,沙果也终于对我额外地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当然,她也有将那小木格认错的时候,把别人家的奶拽出来向我面前伸。那时大妈就冲沙果奔过来,不客气地夺过她的奶袋,然后把属于我的那份交给我。
这时候沙果的脸很红,她尴尬地原地转上两圈,自惭地把眼笑成一条线,使人觉出一阵酸楚。
由于我行踪的漂游不定,在这奶站终归不是一位稳定的订户。我的取奶方式是现买现吃,于是每次买奶时或许就有个找零问题。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对我却是例外。有一次大妈不在,我把整钱交给沙果,说:“你把这钱交给大妈,明天再找给我零钱好了,这是三块钱。”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我说:“找六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本来我是不准备接沙果的零钱的,却又觉得拒绝沙果的零钱实在就是拒绝一片心意;拒绝了沙果的心意就等于拒绝了沙果那份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红脸显然与以前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
第二天大妈还是提醒我,以后不要把钱交给沙果了,因为她不识数。又过了一天,沙果告诉我,她找到真正的工作了,有人“要了她”。她告诉我,她将在一家饭馆洗碗和剥蒜,每天的报酬是五块钱。
沙果当真去洗碗、剥蒜了,可我还是能在牛奶站看见她。每天,她早早干完一天的工作量,就来到牛奶站。我不认为她是专为等我而来,我看出她是舍不得这个引导她步入社会的岗位和这岗位上的大妈。
每天沙果都有新消息。今天她说,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碗盘。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对于剥蒜这件事,我始终有些疑惑不解,但我不愿就此事去和沙果深究,我愿意沙果高兴。
初冬过去了,数九天来临。天黑得更早,五点,牛奶站的屋子里显得更模糊。这天我来取奶,发现站内唯一一张桌子上趴着一个人,她把头埋在大棉袄袖子里,凭感觉我认定这是沙果。我问大妈:“是沙果吧?”大妈说:“是她,哭呢。”我说:“怎么了?”大妈没有立刻回答我。我扶住沙果的背,沙果知道是我,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她的声音颤抖得很厉害。我说:“为什么?”沙果不说话了。黑暗中我只看见她脸上的泪痕很亮。大妈说:“别问她了。”我已猜出事情的复杂,便摸了摸她那一头短发想给她些安慰,她的头发很密很硬,像带着对那饭馆的愤怒。这时她告诉我,饭馆对她说:“厨房太小了,你回去吧。”从此沙果就告别了那家饭馆,告别了她的碗盘和蒜。
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着,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那笑容很憨,很不着边际。
我出门时,她送我,愤愤地说,对,他们还少给了她五块钱,她在那里干了整整四十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零星订户,和“主人”订户难以有着相同的待遇,但这也让“我”免去许多见面时的客套寒暄。
B. 沙果在牛奶站中的神态动作明显和经管牛奶的大妈不同,这也引发了许多订户和“我”对她身份的好奇。
C. “我”主动帮助沙果完成了给“我”找零钱的工作,她也为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找零钱而脸红。
D. “他们不要我了”“像带着对那饭馆的愤怒”等几处文字,都可以折射出沙果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使用了“朦胧”“模模糊糊”等词语,在交代环境背景的同时还富有一定的暗示意味。
B. 小说对沙果在饭馆里洗碗剥蒜等工作正面描写细致真实,展现出沙果工作积极、能力强的一面。
C. 牛奶站的大妈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介绍让我了解了沙果的经历遭遇,丰富了人物形象。
D. 小说结尾沙果在我的劝慰下从悲哀到欢笑再到愤愤,这种心理状态的快速转变符合人物的特点。
8.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牛奶站的作用。
9.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沙果被饭馆辞退这一情节,破坏了铁凝小说中一贯追求的真善美,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①宋财。冬十月,叔孙豹②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于宋,故不书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渊之会,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年》)
材料二:
春秋之时,忠信之道缺,大国无厌而小国屡叛,朝战而夕会,夫子③盖厌之矣。观周之盛时,大宗伯所制朝觐之礼,各有远近之差,远不至于疏而相忘,近不至于数而相渎。春秋之际,何其乱也,故曰春秋之盟,无信盟也,春秋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夫子将讥之,而以为不可以胜讥之也,故择其甚者而讥焉。桓二年会于稷,以成宋乱。襄三十年会于澶渊,宋灾故。皆以深讥而切责之也。
《春秋》之书会多矣,书其所会而不书其所以会。书其所以会,桓之稷、襄之澶渊而已矣。宋督之乱④,诸侯将讨之,桓公平之,不义孰甚焉?宋之灾,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其财,既而无归,不信孰甚焉?非不义不信之甚,《春秋》之讥不至于此也。《左氏》之论,得其正矣。
皆诸侯之大夫,而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且夫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春秋》之意,盖明白如此。《谷梁》曰:“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为善;澶渊之会,中国不侵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建之力也。”如《谷梁》之说,宋之盟可谓善矣,其不曰息兵故,何也?呜呼!《左氏》得其正矣。
(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一》)
【注】①归:通“馈”,赠送。②叔孙豹:春秋时鲁国大夫。③夫子:指孔子。④宋督之乱:宋国贵族华父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之上A卿B会C而不信D宠E名皆弃F不信之G不可也如是!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与《过秦论》中“赵奢之伦制其兵”的“之”用法不同。
B. 尤,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成语“怨天尤人”“以儆效尤”中的“尤”意思相同。
C. 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字意思相同。
D. 《谷梁》是一部注解《春秋》的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叔孙豹与赵武等诸侯国大夫在澶渊相会,商量赠送财物帮助宋国,但是后来并未付诸行动,这些失信行为受到《春秋》的批评。
B. 周朝兴盛时期制定的朝觐、会同之礼在春秋时期已经被破坏了,各国诸侯之间的关系混乱,忠诚信义的原则也难以得到遵守。
C. 《春秋》记载了诸侯间的多次会盟,但是只在记载稷、澶渊之会时说明了会盟的原因,是因为这两次会盟严重违背了信义的原则。
D. 《春秋》一书持相同的态度记载了澶渊之会中各国士大夫,苏轼仔细分析了相关情况,也认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仁人君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将讥之,而以 不可以胜讥之也,故择其甚者而讥焉。
(2)如《谷梁》之说,宋之盟可谓善矣,其不曰息兵故,何也?
14. 苏轼为什么认为《左传》对澶渊之会的记载、评价是公正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秋日听王昭仪①琴
汪元量②
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
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
雪深沙碛王嫱③怨,月满关山蔡琰④悲。
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秋思自心知。
【注】①王昭仪:南宋末年宫廷女官,临安沦陷后被俘往元都。②汪元量:南宋末年诗人,临安陷落后被俘往元都。③王嫱: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官,后嫁匈奴。④蔡琰:蔡文姬,汉末为董卓部将所虏,后嫁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瑶池宴罢”交代了弹琴的地点和场合,这和《李凭箜篌引》开篇有相似之处。
B. 王昭仪拂拭琴弦之时落指迟疑,似有满腔心事,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C. 颔联两句从曲中与曲终两方面,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弹琴技艺的高超。
D. 颈联巧用典故,由琴音联想到王昭君、蔡琰,给人以跨越时空、古今同悲之感。
16. 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古代诗人常使用鸥鸟这一意象表达闲居之意或漂泊之感,如“_______,_______”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志。
第Ⅱ卷 题(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故宫一直有着各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故宫屋顶之所以看上去特别干净光洁,是因为设计时有特别的考量,以至于鸟无法停留,不会在屋顶排泄。
微博用户“陆地围脖”展示的一段鸟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让“故宫屋顶无法落鸟”的传说不攻自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前根据“鹰不落”的传说得出的“看似简单的宫墙却蕴藏着建筑师们的大智慧”结论,也就颇显 A 。
在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的专家看来,认为“故宫屋顶设计时有特别的考量,所以鸟在上面站不住”,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指出,“古建筑是与人类及周围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一个状态,其设计理念往往是环境友好型和动物友好型的,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的问题。事实上,( 甲 ),这主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再者,故宫太和殿等屋顶有着几十米的高度,即使有鸟屎,肉眼也看不见。“故宫屋顶无法落鸟”的传说以讹传讹,折射出我国古建筑文化被过度神化的现象。一些人往往喜欢把故宫等传统建筑想象得特别高大上,认为设计建造中处处充满了先人的智慧,殊不知,许多说法都是后人主观臆想出来的,经过不断演绎愈发神乎其神,这种过度神化古建筑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
榫卯结构是我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工艺,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卵眼简单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于是,就逐渐演绎出一种说法,“中国古建筑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就能百年稳固”,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推崇备至。事实是,在榫卯结构中,钉子本身就是 B 的一部分。宋代著名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就记录了很多使用钉子的榫卯构造,有些特殊的榫卯结构,还需要铁钉的辅助。
①文化是建筑的载体,②文化是建筑的灵魂。③中国建筑文化的源头源远流长,④独立发展,⑤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古建筑文化,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乙 )。还原古建筑的本来面目,真正发掘古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智慧,才是应有的态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标序号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站不住”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2.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选择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选择多多益善呢?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示范”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