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二,鲁迅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思考“个人”的命运。鲁迅在1923年的讲演中提出一个经典设问——“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理性推论不仅将一部分人敲醒,使之意识到在个人解放之外,男女相等的经济权和社会势力也很重要,而且再次彰显出鲁迅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知,他并非一味地摇旗呐喊,更会切实思索具体的“个人”的前途命运,为之殚精竭虑,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便是鲁迅为青年人所指的一条出路。 第三,鲁迅揭露封建压迫,对女性人物给予独特关怀。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提及娜拉和艾梨达代表的“走”与“不走”,并表示如果娜拉也获得艾梨达那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学习“易卜生主义”、关照个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既体现出他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也饱含了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人道主义反思、对“人”的悲悯情怀。 虽然易卜生和鲁迅这两位大家都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彼时社会中兴起的新运动,认为有必要打破旧的幻想,呼吁新的反叛精神,但无论是易卜生对反“家庭天使”式、追寻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鲁迅受其影响,把“人”的自由意志与中国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从本质上来看,他们所显露的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真情,内蕴着“先觉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对真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去看待作家作为“人”的复杂本质,并且为这种“天才”在当下的再诞生持续提供生长的土壤和自由的空气。 (摘编自段冰艳《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但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易卜生)来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说,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现在细看墓碣,还可以觉到悲凉,然而意气是壮盛的。”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对易卜生文学主张的数行阐释说明,可谓抓住精髓。正是在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深度认同与欣赏下,鲁迅选择了有岛武郎的评论《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伊孛生的工作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这两篇评论不仅可以对易卜生的中后期作品进行概述性介绍,更是可以突出“个人精神反叛”来达到“尊个性而张精神”之思想目标。 (摘编自李圣杰、江一帆《作为媒介者的有岛武郎:鲁迅的易卜生观再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出走”摆脱不合理的婚姻,实现个性独立,体现易卜生对挪威社会“道德泥沼”的批判。 B. 易卜生戏剧登上舞台对“理想生活影像”产生冲击并传入亚洲,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入了解了其思想。 C. 鲁迅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抨击社会不合理现实,又结合中国国情为青年人指出了“深沉 韧性的战斗”的出路。 D. 鲁迅认为只要学习“独战多数”的易卜生的戏剧,就能提高西洋戏剧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点明易卜生是五四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为后文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做铺垫。 B. 材料一以易卜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 C. 材料一在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思路清晰。 D. 材料二引用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的话,直接表明鲁迅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认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和易卜生不仅在人生经历方面有相似性,而且在“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等思想上也有共性。 B.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海上夫人》是其深入观察挪威社会的狭隘观念和世俗观念后构思出的文学产物。 C.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分别以“出走”和“留下”举起个人独立旗帜,但对比之下,娜拉的选择更鲜明。 D. 鲁迅选择有岛武郎的《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和《伊孛生的工作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们对易卜生作品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做法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有哪些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书店 洪放 叶朋走到三孝口旧书店时,一眼就看见亚轩正站在书架前整理旧书。他没急着进去,而是站在门口。亚轩的头发几乎没有了,在不算太亮的书店光线中,他的头如同一片从水中浮出的鱼鳍。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随着整理旧书的手,来回晃动。那手在那些旧书上,已经摩挲了二十年了。现在…… 叶朋鼻子一酸,想流泪。 昨天下午,叶朋接到亚轩的妻子爱芳的电话,说亚轩坚持要回来,要到书店里来。叶朋说那怎么行,赶快劝他。爱芳说劝了、劝不动。“你也知道,亚轩是个犟脾气的人,他定了的事,不说我,就连他那八十岁的老娘也劝不动。另外,亚轩说他想回来看看书店,看看书,不让他回来,不让他摸摸那些书,他不甘心。” 这倒是。叶朋马上通知丁知贤说:“亚轩明天要回书店,咱们都去看看吧。在亚轩病重的这一个多月来,亚轩一直不让人去病房探视。现在,他自己回来,咱们正好去看看,也好好陪他说说话。” 知贤爽快地答应了。以往、他们两个是往三孝口旧书店跑得最勤的人,也是同书店老板亚轩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三个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是书,看得最多的是书,摸得最多、念得最多的,都是书。 三孝口旧书店坐落在三孝口边的巷子里,离巷子口一百米,单间门面,外面搭了个雨棚。书店里的景象,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一个字当然是书。都是书,上下前后,你转身时,会碰到书;低头时,会碰到书;伸手时,手指会碰到书;弯腰系鞋带时,还会碰到书。总之,这里是旧书的大杂烩。人站在旧书之间,冷不丁就能听见书虫嚼书的细碎声音。每逢这时,亚轩会侧起耳朵,贴着书架细细听。听着,听着,他就抽出其中一本书,然后将书拿到门口的空地上,用消毒水喷洒一遍。旧书来自四面八方,且大多常年存放在角角落落里,生些虫子,有点发霉,都是正常现象。因此,平时没顾客时,亚轩主要的事情就是处理这些旧书。翻晒,消毒,甚至对有些明显的残页,做适当的修补。对于一些特别好的、他认为有较大价值的旧书,他还会专门去请省博的修复老师。这些年来,经他的手的旧书,少说也有几十万册了。他喜欢旧书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古旧的气息,喜欢书里方方正正的汉字,和那些汉字所记叙的古往今来的历史。
展开余下试题还有一个字,就是挤。实在太挤了。除了旧书,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能容人。因此,叶朋他们有时找了旧书后,想和亚轩聊几句,也只能站在门口。好在亚轩在门口的雨棚下,放了张小矮桌子,加上两把小椅子,站的站,坐的坐,大家竟也能在这拥挤逼仄的小空间里,谈论书籍版本,谈论旧书背后的故事。 “老叶,早到了。”知贤夹着他的标志性的大烟斗,骑着自行车过来,他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快六十岁了。不过,他精神头挺好。他从自行车后座上拿下一捆书,提到店里,说是城隍庙那边有人搬家,他就瞅准了这些书,替亚轩给要来了。亚轩正在将书一本一本地上架,说:“都是好书。谢谢呢。” “有两本我留下了。”知贤擦擦汗,虽然是秋天,可他刚才急着赶路,还是有点燥热。爱芳拿过毛巾,他擦了一把,说;“我让老面馆中午送点菜过来,咱们陪亚轩喝点。” 叶朋和知贤看着亚轩整理旧书,叹道:“唉。这个时候了,还说书。”知贤说:“他这一生都是旧书,除了旧书,他……” 也是。叶朋想,亚轩这个刚刚五十岁的中年男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早些年他所在的工厂就倒闭了,他也没有其他的长处,除了跟随自己的父亲捣鼓旧书,他似乎也很难找到什么出路。后来,父亲去世,他一个人盘着这间旧书店。盘着盘着,竟然盘活泛了。 往旧书店送书的人越来越多,到旧书店找书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阵子,叶朋他们来,还得在门外等着。那可是旧书店的好时光。不过,很快,旧书店安静了。按亚轩的话说,那是它“回到了它应该有的样子”。应该有的样子?书林就不同意亚轩这观点,说书店应该有的样子,就是有读者,有顾客、像从前一样。哪像现在,门可罗雀,清寒得跟古画一般。爱芳平时在一家私人餐饮店打工,一有闲也过来帮忙。亚轩的女儿刚刚上大学。 亚轩守着旧书店、看起来风轻云淡,但背地里,叶朋他们都知道,他们一家的日子艰难着。但亚轩就是个硬脾气,再难,也从不说。偶尔,叶朋他们买旧书时想多给点钱,也被挡了回去。亚轩说:“你们能看得起我这店里的旧书,就是抬举我了。这年头,旧书有人读,才最好。” 一天,饭后,亚轩说太累了,要回去了。爱芳便陪着亚轩回了医院。晚上,叶朋就接到电话,说亚轩走了,很平静,临走的时候,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动作,就像在翻那些旧书。 亚轩的告别会结束后,叶朋、知贤又回到旧书店。他们将旧书店又收拾了下,明天,大学的学生们会来参观。市规划局也来电话说,要过来再看看。他们计划将旧书店所在的这条巷子,设计成历史文化小巷,旧书店,就可以一直保留下来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朋走到三孝口旧书店时,得知病重的亚轩坚持回三孝口旧书店,便通知好友知贤前去看望。 B. 亚轩的这家旧书店书很多且拥挤,但是亚轩一直用心经营,尽管生活艰难,也没有想过放弃。 C. 亚轩回到医院,临终前比画翻书动作,可见他临终前还记着要收拾书店以迎接学生们的参观。 D. 亚轩所在工厂倒闭,他盘下旧书店后经营得不错,但后来书店变冷清,现成为历史文化标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头如同一片从水中浮出的鱼鳍……”运用比喻,生动展现出亚轩整理书时的样子,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B. 本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样,如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亚轩的形象,突出亚轩对旧书的热爱。 C. 小说内容围绕着亚轩回书店展开,自然流畅,虽然没有具体情节,却真实地展现出生活的原貌,富有感染力。 D. 小说的语言简洁直白,如“叶朋说那怎么行……劝不动”,简单的对话便将人物的性格和事情概况呈现了出来。 8. 本篇小说以叶朋的视角进行叙事,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本篇小说围绕三孝口旧书店,讲述了店主亚轩的故事。你认为作者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意图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 (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楚数使奇兵度河击赵,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信欲止,蒯通说信令击齐。语在《通传》。信然其计,遂渡河,袭历下军,至临菑。齐王走高密,使使于楚请救。信已定临菑,东追至高密西。楚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追北至城阳,虏文。楚卒皆降,遂平齐。 (选自《汉书》,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足A下B戴震C主之威D挟E不赏之功F归楚G楚人H不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听说,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的“闻”意思及用法相同。 B. 其,他的,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C. “蒯通说不听”与《谏逐客书》中“而陛下说之”的“说”意思不同。 D. 亡,逃跑,与《苏武传》中“其一人夜亡”的“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蒯通在得知韩信相信相术后,便用相术劝说韩信,但他并未当着众人的面给韩信相面。
展开余下试题B. 蒯通劝说韩信时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从相面转入楚汉相争的情况,分析形势,晓之以理。 C. 韩信铭记汉王的恩情,虽然面对蒯通的建议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D. 韩信打算停下来不进军时,蒯通却让韩信攻打齐国,韩信听从了建议并大败楚将龙且。 13. 将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4. 材料一选自《史记》,材料二选自《汉书》,二者都记载了蒯通劝说韩信之事,它们在叙述上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偶书三首(其三) 陆游 江堕清笳月,霜严画戟门。 滩声寒更壮,山气旦常昏。 摇落悲徂岁,羁游忆故园。 无劳空窃食,何以报君恩?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堕”字写月光洒在江面 景象,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营造出清冷深远的氛围。 B. 首联后句写霜冻使得画戟门更加森然,“霜严”与“画戟门” 结合,凸显了环境的肃杀与威严。 C. 颔联通过“寒更壮”和“旦常昏”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D. 本诗前两联写景,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后两联抒情,由景入情衔接自然。 16.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好的文章应具备文字简约、用词精辟的特点。这让你想到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便用“_______,_______”两句话评价了《离骚》的这一文风特点。 (2)战争便意味着牺牲和流血,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将士尸身堆积的表象。正如《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述的一般,战争频繁总会造成大量死亡和遍地流血的惨烈结果。因此,我们要守卫和平,才能拥有安全的生存环境。 (3)古代文人善用修辞作诗,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一句即将敌人来犯的凶猛之势比作风雨;《李凭箜篌引》中“______”一句便是用拟人写出了荷花、兰草听到音乐后的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先浓后淡,时隐时现,最终在暮色苍茫时,宛如一抹天边的流云,飘然离去,消失不见。很多时候回到老家,尤其是在冬日的傍晚,站在故土山梁上,我都傻傻分不清楚,哪是薄雾, ① 。它们都是那样的缥缈而虚无、梦幻且短暂,却又给冬日的乡村平添几许诗意、几多浪漫。不然,这雾茫茫、冷飕飕的冬日黄昏,岂不显得太过孤寂、清冷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A]应该是从小在乡间长大的缘故,[B]我和炊烟有着天然的热爱,[C]每当看见它们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徐徐升起,[D]飘荡开来,[E]弥漫在整个村庄,[F]我的心里总会一种归属感。我感觉,炊烟里承载着( 甲 )的希望,传递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予的慰藉与温暖。因此,看到炊烟,我便仿佛看到了自己( 乙 )的家园。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在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我曾见识过绵绵春雨中的炊烟。在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我所见到的炊烟,又是“一条门巷成村落,几处炊烟锁翠微”的另外一番情景。在重庆酉阳的龚滩古镇乘船畅游乌江画廊时,其更多了些“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的( 丙 ):在贵州贵阳的青岩古镇, ② ,则是“高下人家密不分,炊烟处处映朝曛”的热闹景观⋯⋯当然, ③ ,可能还是家家饭菜煮熟时争先恐后升腾飘散的炊烟,那“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的浓浓烟火气,真叫人垂涎欲滴。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 20. 下列对文中相关标点符号及其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一段的四个顿号皆表示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 B. 文中的双引号皆表示引用,引用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C. 文中第三段加点的三个句号可改为分号,句子的原意没有发生变化。 D. 文中第三段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可见“我”见过多种炊烟。 21. 请赏析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本可仕途顺遂,享受荣华。然而,面对楚国的内忧外患与奸佞当道,他坚守正道,“虽九死其犹未悔”,最终自沉汨罗。他的选择,有人赞其为理想献身的高尚,也有人叹其不懂变通,若能暂且隐忍,或许能有机会再度施展抱负。 当今时代,年轻人在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困境时,也常面临类似的抉择,是如屈原般坚守原则,永诀于世,还是灵活变通等待时机,以求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