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咸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摘编自方铭《关于屈原爱国主义的正义性问题》) 链接材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在《离骚》中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等诗句批评了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 B. 屈原不满楚国内有小人当道,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 C. 屈原具有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其虽然在现实中遭到排挤但仍不愿意离开楚国。 D. 屈原追求“美政”,具体而言,就是希望当时的楚国能够施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B. 当代学者如果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可以研读屈原的《离骚》。 C. 楚怀王让屈原“造为宪令”,这说明楚怀王和屈原都受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 D. 屈原的爱国主义具有极为强烈的正义性,是屈原本人“正道直行”的基础。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 B. “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 C. “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 D. “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之时,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2)(3)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 (1)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 5.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B 3. C 4. ①. 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②.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 ①选贤与能。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 ②诚信为本。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 ③严守底线。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屈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文章强调屈原的“正道直行”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对公正、正义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坚守底线意识。同时,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他忧国忧民,追求“美政”,希望通过法治和德治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公平。文章还通过对比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突出了屈原在为人、为政方面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对诚信、正直的重视。整体上,文章通过多角度分析,揭示了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等诗句批评了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并不是用来批评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可知,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用来批判那些违背原则、追随邪曲、迎合讨好的人,而不是用来批评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 B.“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错,从原文来看,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屈原是对楚国内有小人当道表达不满并在《离骚》中有所体现。根据材料一“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可知,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而不是不够自信;根据材料一“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可知,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小人当道的不满情绪。 C.“主要表现在”错,与原文不符,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可知,两者属于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