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在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流放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
(摘编自《东南学术》)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浏览完整试题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咸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摘编自方铭《关于屈原爱国主义的正义性问题》)
链接材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在《离骚》中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等诗句批评了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
B. 屈原不满楚国内有小人当道,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
C. 屈原具有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其虽然在现实中遭到排挤但仍不愿意离开楚国。
D. 屈原追求“美政”,具体而言,就是希望当时的楚国能够施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B. 当代学者如果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可以研读屈原的《离骚》。
C. 楚怀王让屈原“造为宪令”,这说明楚怀王和屈原都受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
D. 屈原的爱国主义具有极为强烈的正义性,是屈原本人“正道直行”的基础。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
B. “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
C. “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
D. “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之时,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2)(3)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
(1)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
5.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B 3. C
4. ①. 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②.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 ①选贤与能。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
②诚信为本。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
③严守底线。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屈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文章强调屈原的“正道直行”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对公正、正义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坚守底线意识。同时,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他忧国忧民,追求“美政”,希望通过法治和德治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公平。文章还通过对比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突出了屈原在为人、为政方面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对诚信、正直的重视。整体上,文章通过多角度分析,揭示了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等诗句批评了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并不是用来批评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可知,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用来批判那些违背原则、追随邪曲、迎合讨好的人,而不是用来批评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
B.“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错,从原文来看,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屈原是对楚国内有小人当道表达不满并在《离骚》中有所体现。根据材料一“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可知,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而不是不够自信;根据材料一“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可知,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小人当道的不满情绪。
C.“主要表现在”错,与原文不符,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可知,两者属于并列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可知,表达的意思是志行过于中庸不可以为后世效法。
C.“这说明楚怀王和屈原都受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错,缺少文本依据。根据材料二“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可知, 屈原的法治思想受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并未提到楚怀王也受到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
D.“是屈原本人‘正道直行’的基础”错,曲解文意。由材料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意在讽刺楚王昏聩”错,无中生有。由材料二“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可知,表达的意思是屈原希望楚王也要像五帝三王那样做一个能够举贤任能的君王,表达了屈原追求“美政”的理想,没有表达出讽刺之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四段“《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则直接点明了其精神品质,紧接着的第五段则是进一步阐述屈原的做法,故可概括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②材料二第二段“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也是直接表明屈原的精神品质,后又对其做法和认知加以具体化分析,如“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故可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选贤与能。屈原:材料二中提到屈原追求“美政”,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赞颂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如《离骚》中讲述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等名臣遇明君的故事,寄寓了他举贤任能的渴望,希望社会公平、正义,让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孔子:链接材料中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这表明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
②诚信为本。屈原:材料一中提到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认为为政者应保持诚信,不可出尔反尔。孔子:链接材料中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到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厚道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强调了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本,这样才能行事通达。
③严守底线。屈原:材料一中说屈原具有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句,体现了他对于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即使面临死亡、身体被肢解也毫不动摇,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流放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孔子:链接材料中提到柳下惠为士师,多次被罢黜,有人问他为何不离开,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即坚持正直的原则侍奉君主,即使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这与屈原坚守底线的做法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严守正直底线,不向不合理现实妥协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被当作黄羊卖的野兔子。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①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
②冬天多么漫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③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④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


展开余下试题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节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文本二:
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出于弱而滋长强大的渴望;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节选自《〈阿勒泰的角落〉再版序言》,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介绍雪兔毛色与环境的关系,意在告诉读者,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人们很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B. 我们用铁笼把兔子扣在煤棚角落,喂它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任它孤寂地活着而不以为意,对此我颇为自责。
C. 作者感叹“真是无法想象”的那一段反倒充满想象,想象雪兔顽强打洞坚韧生存的情形,表达对生命的赞叹。
D. 作者反思过去的创作时说“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这是在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我的不足之处。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重复“好可怜”,凸显雪兔孤独,尽显外婆同情,也从侧面体现“我”的悲悯之心。
B. 句子②并不是闲笔,在内容上承接了前文的抒情,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天气转暖”。
C. 李娟的文字在质朴中透露着幽默,表达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句子③可作例证。
D. 作者的语言富有哲思、引人思考,句子④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特点。
8. 文本一叙写生活琐事却扣人心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扣人心弦”这一特点。
9. 文本二中作者说年轻的自己有“弱的魅力”,文本一中的兔子其实也具有这种“弱的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1)故事曲折起伏:全文围绕豢养雪兔,喂养雪兔、雪兔逃跑、找回雪兔等情节,故事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2)善于运用叙述技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①巧设悬念,标题“距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留有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②巧设伏笔,“没有顶的铁笼子”“煤棚的角落”“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为后文逃跑埋下伏笔;
③设置突转,虽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叙述,但是记叙过程中有多次突转,如“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果然有一天”“就在这时”,使情节急转,扣人心弦;
④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者站在亲历者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将读者带入自己的视角,既有亲历感,又因视角限制而“有所不知”,产生探究欲。
(3)雪兔的精神令人感动深思:雪兔勇敢坚韧却又平静从容,忘掉苦难感受生命的喜悦,这样的精神发人深省,动人心灵。
9.
①因为弱而满怀渴望:作者因为弱产生强大的渴望,雪兔弱小却渴望挖一条通往春天的洞。
②因为弱而坚韧顽强:作者出于弱而“反复无常、死性不改”,这是一种韧性和坚持;弱小的雪兔忍饥挨饿坚持打洞,也显示了坚韧顽强。
③因为弱而追求美好:作者“在弱的荒野耕种出”“无尽花海”,这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雪兔被救活后满院子跑着撒欢,忘记不好的记忆,享受生命的喜悦。
【解析】
【导语】《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通过一个冬天雪兔的逃生故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春天的希望。文章描写细腻,将日常琐事赋予诗意,用对比映射了生命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升华。通过雪兔的经历,我们体会到在“弱”中潜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让雪兔迎来了春天,也呼应了年轻时对生命的热爱与坚持。文本二的反思则进一步揭示出“弱的魅力”在成熟后的成熟与怀旧情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人们都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错误。依据“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可知,原文只描述了“雪兔”的生活习性,并未提到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或者人们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B.“任它孤寂地活着而不以为意,对此我颇为自责”错误。我们每天看它很多次,外婆还偷货架上的爆米花给它,表明我们很关注雪兔,此外“我”也没有自责。
D.“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我的不足之处”错误。依据“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可知,作者对于自己年轻时候的坚强客观和感受生命喜悦的能力是持肯定的态度,这是从自己的角度审视,并非“第三者视角”。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语言的能力。
D.“借助比喻”错误。结合前面可知,划线句的主语是“兔子”,所以“深深感觉”属于比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1)文章先写买到一直雪兔,然后把雪兔关进笼子养起来,后来写雪兔逃跑了,但是一个月后,雪兔又被找回了。全文写豢养雪兔的故事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2)在叙述喂养雪兔的故事时,作者采用多种叙述技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①文章标题是“距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读者看到这个标题想知道是谁距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为何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所以,本文的标题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好奇;
②巧设伏笔。关雪兔的是“没有顶的铁笼子”,兔子被扣在“煤棚的角落”,“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打洞,“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这些细节的交代为后文写雪兔打洞逃跑,且我们没有发现它逃跑埋下了伏笔,这都让读者感受到“扣人心弦”;
③文本是按喂养雪兔、雪兔逃跑、找回雪兔等事件发展顺序叙述的,但记叙过程中也多次安排了突转,如“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果然有一天”“就在这时”,使情节突转,扣人心弦;
④作者是事情的亲历者,选择第一人称叙事有限视角,既把读者带入自己的视角,给人亲历感,又让读者“有所不知”而急于探究,如此“扣人心弦”;
(3)文中说“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兔子其实是勇敢的。……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雪兔勇敢、坚韧却又平静、从容,忘掉苦难感受生命的喜悦,雪兔的精神发人深省,动人心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文本二作者说自己“出于弱而滋长强大的渴望”,文本一中雪兔是弱小的,它感知春天来临后,用了整整一个月,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地打洞——通往春天的洞。作者因为弱产生强大的渴望,雪兔弱小却渴望挖一条通往春天的洞。他们都是弱者,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邯郸”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