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二,鲁迅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思考“个人”的命运。鲁迅在1923年的讲演中提出一个经典设问——“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理性推论不仅将一部分人敲醒,使之意识到在个人解放之外,男女相等的经济权和社会势力也很重要,而且再次彰显出鲁迅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知,他并非一味地摇旗呐喊,更会切实思索具体的“个人”的前途命运,为之殚精竭虑,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便是鲁迅为青年人所指的一条出路。 第三,鲁迅揭露封建压迫,对女性人物给予独特关怀。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提及娜拉和艾梨达代表的“走”与“不走”,并表示如果娜拉也获得艾梨达那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学习“易卜生主义”、关照个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既体现出他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也饱含了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人道主义反思、对“人”的悲悯情怀。 虽然易卜生和鲁迅这两位大家都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彼时社会中兴起的新运动,认为有必要打破旧的幻想,呼吁新的反叛精神,但无论是易卜生对反“家庭天使”式、追寻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鲁迅受其影响,把“人”的自由意志与中国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从本质上来看,他们所显露的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真情,内蕴着“先觉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对真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去看待作家作为“人”的复杂本质,并且为这种“天才”在当下的再诞生持续提供生长的土壤和自由的空气。 (摘编自段冰艳《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但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易卜生)来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说,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现在细看墓碣,还可以觉到悲凉,然而意气是壮盛的。”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对易卜生文学主张的数行阐释说明,可谓抓住精髓。正是在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深度认同与欣赏下,鲁迅选择了有岛武郎的评论《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伊孛生的工作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这两篇评论不仅可以对易卜生的中后期作品进行概述性介绍,更是可以突出“个人精神反叛”来达到“尊个性而张精神”之思想目标。 (摘编自李圣杰、江一帆《作为媒介者的有岛武郎:鲁迅的易卜生观再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出走”摆脱不合理的婚姻,实现个性独立,体现易卜生对挪威社会“道德泥沼”的批判。 B. 易卜生戏剧登上舞台对“理想生活影像”产生冲击并传入亚洲,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入了解了其思想。 C. 鲁迅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抨击社会不合理现实,又结合中国国情为青年人指出了“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出路。 D. 鲁迅认为只要学习“独战多数”的易卜生的戏剧,就能提高西洋戏剧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点明易卜生是五四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为后文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做铺垫。 B. 材料一以易卜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 C. 材料一在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思路清晰。 D. 材料二引用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的话,直接表明鲁迅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认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和易卜生不仅在人生经历方面有相似性,而且在“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等思想上也有共性。 B.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海上夫人》是其深入观察挪威社会的狭隘观念和世俗观念后构思出的文学产物。 C.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分别以“出走”和“留下”举起个人独立旗帜,但对比之下,娜拉的选择更鲜明。 D. 鲁迅选择有岛武郎的《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和《伊孛生的工作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们对易卜生作品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做法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有哪些启示。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开篇总述,点明鲁迅与易卜生的思想关联。 ②接着剖析易卜生作品,阐释“自由”内涵。 ③然后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④最后总结,强调鲁迅与易卜生的思想价值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5. ①立足时代需求,抓住外来文化的精髓。鲁迅有选择地 “拿来”“易卜生主义”,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也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从全球文化宝库中精准筛选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容。 ②关注个体命运,促进社会与个人协同发展。鲁迅提出 “娜拉走后怎样”,深入思考个体解放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要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 ③关怀弱势群体,彰显人文精神。鲁迅在学习“易卜生主义”,揭露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关注和同情女性,反思中国传统制度的人道主义。 ④秉持怀疑与创新精神。鲁迅、易卜生全都以怀疑的态度审视社会,当代文化发展需要这种怀疑和创新精神,创造出更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成果。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分析易卜生与鲁迅的思想共鸣,探讨了易卜生戏剧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强调易卜生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共通性与时代价值,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只要…… 就……”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二“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可知,鲁迅只是认同易卜生“独战多数”的理念,并非认为学习其戏剧就能达到这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