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基本表现方法。“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它们实际上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诗经》中的几首诗,对这三种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分别做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小雅》中的《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苕”是一种蔓生植物,又叫“凌霄”,开紫红色的花朵,到秋天花将落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黄色。而“芸”正是黄色的样子。凌霄花的这种憔悴黯淡的样子,会令人产生对一个美好生命突然夭折的惋惜之情。所以,看到变黄了的苕花,早已深感人生悲苦无常的诗人,就不觉发出了“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沉重叹息。这就叫作“见物起兴”,属于“兴”的表现方法。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兴”是诗人先看到外物,由此引发心中的情意。它的感发层次是由“物”及“心”的。
然而在“兴”的作品中,“心”与“物”之间形成联系的因果关系并不都这么简单,有时候是很难用道理解释清楚的。这首诗的第二章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苕之华,其叶青青”,是说苕的叶子长得十分茂盛。但面对这茂盛的绿叶,诗人何以会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哀叹?这确实有些费解。它时常靠直觉的触引,并不一定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下面我们再看《魏风》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在这首诗里,“硕鼠”是指肥大的老鼠;“女”同“汝”;“三岁”并不一定指三年,而是很多年的意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同《苕之华》一样,也是在诗的开端就写出了一个物的形象。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诗人说:大老鼠呀大老鼠,你今后别想再吃我的粮食!我侍奉了你这么多年,你却一点儿也不顾及我,现在我要离开你,去找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显然不是在写一只真的老鼠。诗人用的是“比”的表现方法。他心中恨的是那些一味剥削重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可是他不直说,却用“硕鼠”这个形象来打比方。
老鼠是一种令人生厌的东西,而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婪地把粮食搬到自己的洞里。用这个形象来比喻剥削重敛者再恰当不过,读者一看就能明白。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这首《硕鼠》在感发的层次上是由“心”及“物”。就是说,作者心中先已存有某种情意,然后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写出心中那种情意。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比”这种表现方式是有着理性思索安排的,与“兴”在性质上显然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下面我们再看《郑风》中的《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的形象,而是直接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也许有人会以为赋体的作品既然都是对情事的直接叙述,就必然缺少像“比”和“兴”那种以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所谓“形象”的“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目之所见的具体外物。在儒家经典《周易》中,一些听觉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这首《将仲子》中的“象”,就都是“事象”而不是“物象”,但是它同样传达了一份真纯的感情,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首句“将仲子兮”不过是这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一个称呼,但仅仅四个字中就用了“将”和“兮”两个语气助词,充分表现了女子柔婉的口吻,这就已经借语气传达出一种感发。这个女子说:“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里门,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杞树。”这里,尽管这女孩子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但所说的内容毕竟是连续的两个拒绝和否定,这也许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她接着就来挽回了:“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被我的父母知道。”这是在肯定之后又一个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接着她又说:“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父母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又一个肯定,然后接一个否定。你们看,叙述的口气一下子推出去,一下子拉回来,一下子又推出去,一下子又拉回来。就在这翻来覆去的口气之中,女孩子内心的感情已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出,“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也就是说,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上所讲的三首“赋”“比”“兴”的诗例都比较典型,其中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但对整个《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来说,区分“赋”“比”“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形象和情意的关系去慢慢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摘编自叶嘉莹《古诗词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方法,都能表明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B. 兴是由看到的外物引发心中的情意,时常是直觉的触引,不排除有些是理性的思索、安排。
C. 比在感发的层次上由“心”及“物”,兴在感发的层次上相反,赋则即“物”即“心”。
D. 《将仲子》中女子以委婉的语气“拉”男子,以否定的态度“推”男子,传达微妙的感情。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苕之华》的第一章见物起兴的特点清晰,第二章则不清晰,所以前者艺术效果好于后者。
B. 若两首诗开端都写物象,可以通过物象与情意是因果还是象征关系区分二者是比还是兴。
C. 如果对“象”的理解过于狭隘,就无法领略到赋也可以通过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魅力。
D. 比、兴与赋的区别在于是否借助外物来传达内心感发,但并不等于诗句中存在外物就不是赋。
3. 下列诗句均是作品的开篇,其中含有“兴”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D.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4. 请结合文本中关于“推”“拉”的讲解对《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进行分析。
5. 本文本质上是一篇文学评论,但以“课”的形式呈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讲解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A 4.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是“推”,女子委婉拒绝了男子急切想要成婚的请求,表明不是自己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让男子的期待暂时落空。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拉”。女子察觉到男子可能因被拒绝而恼怒,接着以“秋以为期”给出明确的婚期承诺,让男子失落的情绪得以平复,重新燃起对未来的期待,将两人的关系又拉回到积极的轨道上。
5. ①从具体诗句入手(列举具体例子)。文章以《诗经》中的三首具体诗篇为例,分别阐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②运用比较。“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通过将《苕之华》与《硕鼠》比较异同,更直观地表现出“比”“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语言表达简洁易懂。作者在阐述观点和分析诗歌时,使用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解析】
【导语】这篇文学评论以“赋比兴”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诗经》的表现手法。作者叶嘉莹通过典型诗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苕之华》展现“兴”的物我感发,《硕鼠》诠释“比”的理性设喻,《将仲子》则体现“赋”的直抒胸臆。文章采用“课”的形式,通过设问引导、对比分析,将复杂的文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事象”与“物象”的区分,拓展了传统诗学的阐释空间,展现了古典诗歌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以委婉的语气‘拉’男子,以否定的态度‘推’男子”说法错误。根据“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知,是以委婉的语气和拒绝的态度“推”男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前者艺术效果好于后者”错。原文仅分析《苕之华》第二章的“兴”难以用道理解释,但未对第一章与第二章的艺术效果进行比较。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诗人先描绘了黄河水从天上奔腾而下,一去不返的壮阔景象,由眼前所见黄河水的流逝,自然地引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人从青丝变为白发的感慨,属于由“物”及“心”,符合“兴”因某一事物触发引出所欲叙写事物的特点。
B.是对秋天狂风卷走茅草这一事件的直接描述,属于“赋”的表现手法,没有因景触发其他情感,不含有“兴”。
C.直接点明战争发生地点及汉将出征等情况,是对事情的直接叙述,是“赋”的手法,没有体现“兴”的触发关系。
D.是对在浔阳江头夜晚送客场景的直接铺陈,没有因景或事引发其他情感,属于“赋”的手法,不含有“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是“推”。女子以柔和的语气,给出了并非自己拖延婚期的缘由,“子无良媒”是对男子急于成婚请求的婉拒,如同《将仲子》中女子委婉拒绝男子的某些行为一样,用没有合适的媒人这一合理的理由让男子想要即刻成婚的期待暂时无法实现,在情感距离上稍有推远。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拉”。就像《将仲子》中女子察觉对方可能因拒绝而伤心,及时挽回一样,此女子敏锐感知到男子可能因被拒而恼怒,便用“将子无怒”先安抚情绪,紧接着“秋以为期”给出确切的婚期承诺,让男子原本失落的心情得以舒缓,重新对两人的未来充满期待,将两人的情感关系又拉回到亲近、积极的状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作者选取《诗经》中三首典型诗篇——《苕之华》《硕鼠》《将仲子》,分别对应“兴”“比”“赋”三种表现手法,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以《苕之华》为例,通过“苕之华,芸其黄矣”引发“心之忧矣”的哀叹,说明“兴”是由外物触发情感(“由物及心”)。 以《硕鼠》为例,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说明“比”是先有情意再借物表达(“由心及物”)。 以《将仲子》为例,直接叙述女子的心理活动,展现“赋”即事即情的表达方式(“即物即心”)。 这种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使读者能直观理解理论,而非空谈概念。
②作者在分析时注重对比,使不同表现手法的特点更加清晰。文中“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一句,引出对《苕之华》与《硕鼠》的对比。二者开篇皆描绘物的形象,但前者运用“兴”,由物及心;后者运用“比”,由心及物,借此突出两种手法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手法的核心特征。
③全文避免晦涩术语,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理论。解释“兴”时,用“见物起兴”概括其特点;分析《将仲子》时,用“推出去”“拉回来”描述女子心理的起伏,形象生动。在说明“赋”的艺术性时,指出“象”不仅限于外物,还包括“事象”,使读者理解“赋”同样具有感染力,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下室手记(节选)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一回,半夜,我走过一家小饭馆,从亮着灯的窗户里望进去,看见一帮先生正拿着台球杆在台球桌旁打架,竟走进这家小饭馆的台球室。
一开始,我就被一名军官勒住了笼头。
我站在桌旁,由于不知情挡了人家的道,而那军官要走过去;他抓住我的双肩,一言不发,既不打招呼,也不做任何解释,就把我从我站着的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然后就目中无人地扬长而去。甚至他揍我一顿,我都可以原谅,但是我怎么也不能原谅他竟目中无人地把我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
鬼才知道我愿意出多少钱,如果能当真地、比较正规地、比较体面地、比较合乎规范地吵一架的话!这家伙对我就像对付一只苍蝇一样。这军官足有两俄尺十俄寸高,而我又瘦又矮。然而,吵不吵架全在我:只要我提出抗议,当然,他就会把我扔出窗外。但是我改了主意,宁可……愤愤然溜之大吉。我尴尬而又惶惶不安地走出了这家小饭馆,直接回家了。
你们别以为我由于胆小才怕这军官:我骨子里从来不是胆小鬼,虽然事实上我不断地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但是请诸位先生不要笑,我自有说法;我对什么都有说法,请放心。
噢,如果这军官肯出去决斗就好啦!但是他宁可用台球杆大打出手,或者向上级告状,但是却不肯出去决斗,至于同我们这些耍笔杆的文官决斗,他们认为简直有失体面。
我这时的胆怯并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出于无边的虚荣。我并不是怕他人高马大,也不是怕他会狠狠地揍我一顿,把我扔出窗外;肉体上的勇敢,说真的,我还是有的;但却少了点精神上的勇敢。我怕的是,万一我提出抗议,并且斯斯文文地同他们理论,所有在场的人,从那个在一旁记分的无赖起,直到那个散发着臭气、满脸长着粉刺、在一旁讨好献媚、衣领像从油锅里拖出来似的最低级的小官吏为止,都会感到莫名其妙,并且笑话我。我敢肯定,他们肯定会笑掉大牙,而那个军官绝不会简简单单地(即不加侮辱地)揍我一顿了事,对我肯定会连踹带踢,拽着我绕台球桌团团转。
不用说,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后来我常常在街上遇到这军官,他那样子很好记。有一回我远远地跟在他后面,就像盯梢似的,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叫了一声他的名字,于是我才知道他姓什么。又有一回,我跟踪他一直跟到他家门口,并且花了十个戈比向看门人打听到了他住哪儿,住几层,一个人单住,不是跟什么人同住,等等。
有一回,一大清早,我非常得意地写了一篇小说。我非但揭露,甚至诽谤;起先我把他的姓氏略作改动,让人家一眼就看得出,但是后来经过三思,又改了一下,寄给《祖国纪事》。但是那时候还不时兴暴露文学,所以我的小说没有登出来。这事让我感到很恼火。有时简直恨得牙痒痒的。
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找我的对手决斗。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的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但是,我的这封信没有发出。
可突然……可突然我用最简单、最天才的方式报复了他!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每逢节假日,有时候,我常常在三点多钟的时候到涅瓦大街溜达,在向阳的一面散步。我像泥鳅一样用最丑陋的方式在行人中左躲右闪,不断地给人让路,一会儿是将军们,一会儿是近卫军骑兵和骠骑兵的军官们,一会儿又是太太小姐们。在这样的时刻,只要一想到我穿戴的寒酸,以及我左躲右闪的寒磷和鄙俗,我就感到我心中一阵阵绞痛和背上一阵阵发烧。我在所有这些大人先生们面前不过是一只苍蝇,一只可恶而又卑劣的苍蝇——它的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这是不消说得的,但是这苍蝇又要不断地给人让路,所有人都可以损害它,侮辱它。
在发生军官的事情之后,就更加吸引我上那儿去:我遇到他最多的就是在涅瓦大街,我站在一旁欣赏他。他也多半在节假日到那儿去。他遇到将军和官比他大的主儿也得让路,在他们中间也得像泥鳅一样左躲右闪,但是遇到像我们这样的人,他就横冲直撞,无论如何不肯让路。我瞧着他那副德行,真是恶向胆边生,但是……每次遇到他又只好愤愤然给他让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甚至在街上我也不能同他平等。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袭上我的心头。我想:“如果遇上他……就是不给他让路,那又怎样?”这个大胆的想法,渐渐地控制住我,我不断地幻想这事。“当然,不要狠狠地推他,”我想,“而是简简单单地不躲开,撞他一下,不要撞得很疼,而是肩膀碰肩膀,恰到好处。”我终于拿定了主意。


展开余下试题但是,不瞒你们说,经过多次尝试后,我甚至开始绝望了:我们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就这么回事!难道我没有做好准备吗,难道我没有这个打算吗——眼看着就要撞上了,一看——又是我主动给他让路,他则扬长而去,根本就没有看见我。有一回,我已经完全下定了决心,但结果只是我匍匐在他脚下,因为在最后一刹那,我陡地丧失了勇气。这天夜里我忽冷忽热地病了,还说胡话。
可是蓦地一切却好得不能再好地结束了。头天夜里我已经拿定主意不再执行我那个要命的计划了,决定一切不了了之,我抱着这个目的最后一次上了涅瓦大街,只想随便看看。突然,在离我的敌人只有三步远的地方,我出乎意料地下定了决心,眯上眼睛,于是——我们俩肩碰肩地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我寸步不让,而且跟他完全平等地走了过去!他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佯装毫无察觉;但他不过是假装,我坚信。当然,我吃亏大些;他比我强壮,但问题不在这儿。问题在于我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一步都不让,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中使自己处在与他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我回得家来,感到大仇已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我”对军官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从最初的愤怒,到寻求报复时的种种纠结,再到最终的“胜利”感,串联起全文情节。
B. “我”给军官写了一封动人的信,希望他道歉或决斗,若军官答应决斗,“我”肯定会因为肉体上的胆怯而临阵退缩。
C. 作者通过描写“我”在涅瓦大街上要不停地让路,而军官则可以毫无顾忌地横冲直撞,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D. 文中“我”跟踪军官、打听他的信息等情节,旨在表现“我”心思缜密、善于谋划,暗示“我”能成功报复军官。
7. 关于文章的结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到大仇已报”与文章开头感觉受到军官的侮辱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展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
B. 当“我”决定放弃执行撞军官的计划时,却又出乎意料地下定决心撞上去,使情节出现反转,增强了戏剧性。
C. 军官与“我”撞了之后径直离去没有回头,“我”断定他佯装毫无察觉,这一判断带有“我”强烈的主观色彩。
D. “问题在于我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这句话意在表明底层人物对不公平社会的挑战,体现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控诉。
8. 文章提到“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既然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为何“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中,主人公“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精神上的胜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从客观事实上看,这件事本身可能在常人眼中确实是小事,没有造成重大的实际损失或严重后果,所以从事件的外在表现和实际影响程度来说,是“不足挂齿”的。
②从主观感受看,对主人公而言,这件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点,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这件事在心理层面变得极为重要,无法轻易放下,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
9. 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如“我”认为自己虽身材矮小、穿着寒酸,但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以此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实现自我满足。
②自我幻想,取得胜利。如在“我”的想象中,军官会被信中的言辞打动,跑来与自己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自己则用文化素养提高他的精神境界。
③对失败的“合理化”解释。如“我”多次尝试与军官在涅瓦大街上肩碰肩相撞,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不承认是自己胆小怯懦,而是将失败归咎于各种客观因素。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心理的深刻洞察。通过一个知识分子与军官的冲突,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下个体的尊严焦虑。主人公“我”的内心独白充满矛盾与纠结,从最初的愤怒到策划报复,再到最终通过“撞肩”获得精神胜利,整个过程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人物的自尊与自卑,以及在社会压迫下的反抗方式,体现了陀氏作品一贯的心理深度和社会批判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因为肉体上的胆怯而临阵退缩”错。原文提到“肉体上的勇敢,说真的,我还是有的;但却少了点精神上的勇敢”,说明“我”并非因肉体胆怯而可能临阵退缩,而是精神层面的顾虑。
C.“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错。根据文中作者自比苍蝇可知重点是刻画“我”的敏感、自卑和内心的痛苦,虽然一定程度反映了阶层差异,但主要目的并非展现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D.“心思缜密、善于谋划”错。“我”跟踪军官、打听信息 情节,更多地体现出“我”因被军官侮辱后的偏执和报复心理,而不是表现“我”心思缜密、善于谋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在表明底层人物对不公平社会的挑战,体现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控诉”错。“保持尊严”仅是“我”的自我安慰,撞肩事件本质是象征性的精神胜利,并未真正挑战社会不公。结尾更多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心理),而非底层人民的控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客观层面:在日常视角下,军官将“我”挪开这一行为,既未让“我”遭受身体上的严重创伤,也未带来财物上的重大损失。从事件本身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实际影响程度来讲,它不过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插曲,旁人或许都不会过多留意,故而称得上“不足挂齿”。
②主观层面:对主人公“我”而言,这件事带来的冲击却十分巨大。军官一言不发、目中无人地将“我”挪开,这种极度不尊重人的行为,深深刺痛了“我”的自尊心,让“我”感觉尊严被无情践踏。“我”本就精神敏感且充满虚荣,虽自认为有肉体上的勇气,却害怕在众人面前提出抗议后,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这种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在意,使得这件事在“我”心中不断发酵。此后,“我”通过跟踪军官、写小说揭露、计划决斗、试图撞肩等一系列行为,都表明这件事始终在“我”心头萦绕,难以释怀,因此绝不可能轻描淡写地结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文中“我在所有这些大人先生们面前不过是一只苍蝇,一只可恶而又卑劣的苍蝇——它的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这是不消说得的”。“我”身处社会底层,在现实中,因身材矮小、穿着寒酸,不得不向他人,如将军、军官和太太小姐们让路,内心充满自卑。但通过这种将自己的头脑、思想和举止与他人对比并自我抬高的方式,“我”在精神层面获得了优越感,实现了自我满足。
②自我幻想,取得胜利:“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的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