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下面我们再看《郑风》中的《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的形象,而是直接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也许有人会以为赋体的作品既然都是对情事的直接叙述,就必然缺少像“比”和“兴”那种以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所谓“形象”的“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目之所见的具体外物。在儒家经典《周易》中,一些听觉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这首《将仲子》中的“象”,就都是“事象”而不是“物象”,但是它同样传达了一份真纯的感情,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首句“将仲子兮”不过是这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一个称呼,但仅仅四个字中就用了“将”和“兮”两个语气助词,充分表现了女子柔婉的口吻,这就已经借语气传达出一种感发。这个女子说:“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里门,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杞树。”这里,尽管这女孩子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但所说的内容毕竟是连续的两个拒绝和否定,这也许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她接着就来挽回了:“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被我的父母知道。”这是在肯定之后又一个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接着她又说:“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父母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又一个肯定,然后接一个否定。你们看,叙述的口气一下子推出去,一下子拉回来,一下子又推出去,一下子又拉回来。就在这翻来覆去的口气之中,女孩子内心的感情已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出,“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也就是说,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上所讲的三首“赋”“比”“兴”的诗例都比较典型,其中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但对整个《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来说,区分“赋”“比”“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形象和情意的关系去慢慢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摘编自叶嘉莹《古诗词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方法,都能表明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B. 兴是由看到的外物引发心中的情意,时常是直觉的触引,不排除有些是理性的思索、安排。 C. 比在感发的层次上由“心”及“物”,兴在感发的层次上相反,赋则即“物”即“心”。 D. 《将仲子》中女子以委婉的语气“拉”男子,以否定的态度“推”男子,传达微妙的感情。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苕之华》的第一章见物起兴的特点清晰,第二章则不清晰,所以前者艺术效果好于后者。 B. 若两首诗开端都写物象,可以通过物象与情意是因果还是象征关系区分二者是比还是兴。 C. 如果对“象”的理解过于狭隘,就无法领略到赋也可以通过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魅力。 D. 比、兴与赋的区别在于是否借助外物来传达内心感发,但并不等于诗句中存在外物就不是赋。 3. 下列诗句均是作品的开篇,其中含有“兴”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D.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4. 请结合文本中关于“推”“拉”的讲解对《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进行分析。 5. 本文本质上是一篇文学评论,但以“课”的形式呈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讲解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A 4.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是“推”,女子委婉拒绝了男子急切想要成婚的请求,表明不是自己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让男子的期待暂时落空。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拉”。女子察觉到男子可能因被拒绝而恼怒,接着以“秋以为期”给出明确的婚期承诺,让男子失落的情绪得以平复,重新燃起对未来的期待,将两人的关系又拉回到积极的轨道上。 5. ①从具体诗句入手(列举具体例子)。文章以《诗经》中的三首具体诗篇为例,分别阐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②运用比较。“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通过将《苕之华》与《硕鼠》比较异同,更直观地表现出“比”“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语言表达简洁易懂。作者在阐述观点和分析诗歌时,使用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解析】 【导语】这篇文学评论以“赋比兴”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诗经》的表现手法。作者叶嘉莹通过典型诗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苕之华》展现“兴”的物我感发,《硕鼠》诠释“比”的理性设喻,《将仲子》则体现“赋”的直抒胸臆。文章采用“课”的形式,通过设问引导、对比分析,将复杂的文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事象”与“物象”的区分,拓展了传统诗学的阐释空间,展现了古典诗歌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以委婉的语气‘拉’男子,以否定的态度‘推’男子”说法错误。根据“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知,是以委婉的语气和拒绝的态度“推”男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前者艺术效果好于后者”错。原文仅分析《苕之华》第二章的“兴”难以用道理解释,但未对第一章与第二章的艺术效果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