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基本表现方法。“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它们实际上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诗经》中的几首诗,对这三种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分别做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小雅》中的《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苕”是一种蔓生植物,又叫“凌霄”,开紫红色的花朵,到秋天花将落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黄色。而“芸”正是黄色的样子。凌霄花的这种憔悴黯淡的样子,会令人产生对一个美好生命突然夭折的惋惜之情。所以,看到变黄了的苕花,早已深感人生悲苦无常的诗人,就不觉发出了“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沉重叹息。这就叫作“见物起兴”,属于“兴”的表现方法。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兴”是诗人先看到外物,由此引发心中的情意。它的感发层次是由“物”及“心”的。
然而在“兴”的作品中,“心”与“物”之间形成联系的因果关系并不都这么简单,有时候是很难用道理解释清楚的。这首诗的第二章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苕之华,其叶青青”,是说苕的叶子长得十分茂盛。但面对这茂盛的绿叶,诗人何以会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哀叹?这确实有些费解。它时常靠直觉的触引,并不一定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下面我们再看《魏风》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在这首诗里,“硕鼠”是指肥大的老鼠;“女”同“汝”;“三岁”并不一定指三年,而是很多年的意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同《苕之华》一样,也是在诗的开端就写出了一个物的形象。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诗人说:大老鼠呀大老鼠,你今后别想再吃我的粮食!我侍奉了你这么多年,你却一点儿也不顾及我,现在我要离开你,去找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显然不是在写一只真的老鼠。诗人用的是“比”的表现方法。他心中恨的是那些一味剥削重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可是他不直说,却用“硕鼠”这个形象来打比方。
老鼠是一种令人生厌的东西,而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婪地把粮食搬到自己的洞里。用这个形象来比喻剥削重敛者再恰当不过,读者一看就能明白。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这首《硕鼠》在感发的层次上是由“心”及“物”。就是说,作者心中先已存有某种情意,然后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写出心中那种情意。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比”这种表现方式是有着理性思索安排的,与“兴”在性质上显然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下面我们再看《郑风》中的《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的形象,而是直接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也许有人会以为赋体的作品既然都是对情事的直接叙述,就必然缺少像“比”和“兴”那种以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所谓“形象”的“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目之所见的具体外物。在儒家经典《周易》中,一些听觉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这首《将仲子》中的“象”,就都是“事象”而不是“物象”,但是它同样传达了一份真纯的感情,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首句“将仲子兮”不过是这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一个称呼,但仅仅四个字中就用了“将”和“兮”两个语气助词,充分表现了女子柔婉的口吻,这就已经借语气传达出一种感发。这个女子说:“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里门,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杞树。”这里,尽管这女孩子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但所说的内容毕竟是连续的两个拒绝和否定,这也许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她接着就来挽回了:“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被我的父母知道。”这是在肯定之后又一个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接着她又说:“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父母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又一个肯定,然后接一个否定。你们看,叙述的口气一下子推出去,一下子拉回来,一下子又推出去,一下子又拉回来。就在这翻来覆去的口气之中,女孩子内心的感情已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出,“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也就是说,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上所讲的三首“赋”“比”“兴”的诗例都比较典型,其中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但对整个《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来说,区分“赋”“比”“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形象和情意的关系去慢慢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摘编自叶嘉莹《古诗词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方法,都能表明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B. 兴是由看到的外物引发心中的情意,时常是直觉的触引,不排除有些是理性的思索、安排。
C. 比在感发的层次上由“心”及“物”,兴在感发的层次上相反,赋则即“物”即“心”。
D. 《将仲子》中女子以委婉的语气“拉”男子,以否定的态度“推”男子,传达微妙的感情。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苕之华》的第一章见物起兴的特点清晰,第二章则不清晰,所以前者艺术效果好于后者。
B. 若两首诗开端都写物象,可以通过物象与情意是因果还是象征关系区分二者是比还是兴。
C. 如果对“象”的理解过于狭隘,就无法领略到赋也可以通过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魅力。
D. 比、兴与赋的区别在于是否借助外物来传达内心感发,但并不等于诗句中存在外物就不是赋。
3. 下列诗句均是作品的开篇,其中含有“兴”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D.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4. 请结合文本中关于“推”“拉”的讲解对《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进行分析。
5. 本文本质上是一篇文学评论,但以“课”的形式呈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讲解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下室手记(节选)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一回,半夜,我走过一家小饭馆,从亮着灯的窗户里望进去,看见一帮先生正拿着台球杆在台球桌旁打架,竟走进这家小饭馆的台球室。
一开始,我就被一名军官勒住了笼头。
我站在桌旁,由于不知情挡了人家的道,而那军官要走过去;他抓住我的双肩,一言不发,既不打招呼,也不做任何解释,就把我从我站着的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然后就目中无人地扬长而去。甚至他揍我一顿,我都可以原谅,但是我怎么也不能原谅他竟目中无人地把我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
鬼才知道我愿意出多少钱,如果能当真地、比较正规地、比较体面地、比较合乎规范地吵一架的话!这家伙对我就像对付一只苍蝇一样。这军官足有两俄尺十俄寸高,而我又瘦又矮。然而,吵不吵架全在我:只要我提出抗议,当然,他就会把我扔出窗外。但是我改了主意,宁可……愤愤然溜之大吉。我尴尬而又惶惶不安地走出了这家小饭馆,直接回家了。
你们别以为我由于胆小才怕这军官:我骨子里从来不是胆小鬼,虽然事实上我不断地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但是请诸位先生不要笑,我自有说法;我对什么都有说法,请放心。
噢,如果这军官肯出去决斗就好啦!但是他宁可用台球杆大打出手,或者向上级告状,但是却不肯出去决斗,至于同我们这些耍笔杆的文官决斗,他们认为简直有失体面。
我这时的胆怯并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出于无边的虚荣。我并不是怕他人高马大,也不是怕他会狠狠地揍我一顿,把我扔出窗外;肉体上的勇敢,说真的,我还是有的;但却少了点精神上的勇敢。我怕的是,万一我提出抗议,并且斯斯文文地同他们理论,所有在场的人,从那个在一旁记分的无赖起,直到那个散发着臭气、满脸长着粉刺、在一旁讨好献媚、衣领像从油锅里拖出来似的最低级的小官吏为止,都会感到莫名其妙,并且笑话我。我敢肯定,他们肯定会笑掉大牙,而那个军官绝不会简简单单地(即不加侮辱地)揍我一顿了事,对我肯定会连踹带踢,拽着我绕台球桌团团转。


展开余下试题不用说,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后来我常常在街上遇到这军官,他那样子很好记。有一回我远远地跟在他后面,就像盯梢似的,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叫了一声他的名字,于是我才知道他姓什么。又有一回,我跟踪他一直跟到他家门口,并且花了十个戈比向看门人打听到了他住哪儿,住几层,一个人单住,不是跟什么人同住,等等。
有一回,一大清早,我非常得意地写了一篇小说。我非但揭露,甚至诽谤;起先我把他的姓氏略作改动,让人家一眼就看得出,但是后来经过三思,又改了一下,寄给《祖国纪事》。但是那时候还不时兴暴露文学,所以我的小说没有登出来。这事让我感到很恼火。有时简直恨得牙痒痒的。
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找我的对手决斗。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的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但是,我的这封信没有发出。
可突然……可突然我用最简单、最天才的方式报复了他!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每逢节假日,有时候,我常常在三点多钟的时候到涅瓦大街溜达,在向阳的一面散步。我像泥鳅一样用最丑陋的方式在行人中左躲右闪,不断地给人让路,一会儿是将军们,一会儿是近卫军骑兵和骠骑兵的军官们,一会儿又是太太小姐们。在这样的时刻,只要一想到我穿戴的寒酸,以及我左躲右闪的寒磷和鄙俗,我就感到我心中一阵阵绞痛和背上一阵阵发烧。我在所有这些大人先生们面前不过是一只苍蝇,一只可恶而又卑劣的苍蝇——它的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这是不消说得的,但是这苍蝇又要不断地给人让路,所有人都可以损害它,侮辱它。
在发生军官的事情之后,就更加吸引我上那儿去:我遇到他最多的就是在涅瓦大街,我站在一旁欣赏他。他也多半在节假日到那儿去。他遇到将军和官比他大的主儿也得让路,在他们中间也得像泥鳅一样左躲右闪,但是遇到像我们这样的人,他就横冲直撞,无论如何不肯让路。我瞧着他那副德行,真是恶向胆边生,但是……每次遇到他又只好愤愤然给他让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甚至在街上我也不能同他平等。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袭上我的心头。我想:“如果遇上他……就是不给他让路,那又怎样?”这个大胆的想法,渐渐地控制住我,我不断地幻想这事。“当然,不要狠狠地推他,”我想,“而是简简单单地不躲开,撞他一下,不要撞得很疼,而是肩膀碰肩膀,恰到好处。”我终于拿定了主意。
但是,不瞒你们说,经过多次尝试后,我甚至开始绝望了:我们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就这么回事!难道我没有做好准备吗,难道我没有这个打算吗——眼看着就要撞上了,一看——又是我主动给他让路,他则扬长而去,根本就没有看见我。有一回,我已经完全下定了决心,但结果只是我匍匐在他脚下,因为在最后一刹那,我陡地丧失了勇气。这天夜里我忽冷忽热地病了,还说胡话。
可是蓦地一切却好得不能再好地结束了。头天夜里我已经拿定主意不再执行我那个要命的计划了,决定一切不了了之,我抱着这个目的最后一次上了涅瓦大街,只想随便看看。突然,在离我的敌人只有三步远的地方,我出乎意料地下定了决心,眯上眼睛,于是——我们俩肩碰肩地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我寸步不让,而且跟他完全平等地走了过去!他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佯装毫无察觉;但他不过是假装,我坚信。当然,我吃亏大些;他比我强壮,但问题不在这儿。问题在于我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一步都不让,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中使自己处在与他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我回得家来,感到大仇已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我”对军官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从最初的愤怒,到寻求报复时的种种纠结,再到最终的“胜利”感,串联起全文情节。
B. “我”给军官写了一封动人的信,希望他道歉或决斗,若军官答应决斗,“我”肯定会因为肉体上的胆怯而临阵退缩。
C. 作者通过描写“我”在涅瓦大街上要不停地让路,而军官则可以毫无顾忌地横冲直撞,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D. 文中“我”跟踪军官、打听他的信息等情节,旨在表现“我”心思缜密、善于谋划,暗示“我”能成功报复军官。
7. 关于文章的结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到大仇已报”与文章开头感觉受到军官的侮辱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展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
B. 当“我”决定放弃执行撞军官的计划时,却又出乎意料地下定决心撞上去,使情节出现反转,增强了戏剧性。
C. 军官与“我”撞了之后径直离去没有回头,“我”断定他佯装毫无察觉,这一判断带有“我”强烈的主观色彩。
D. “问题在于我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这句话意在表明底层人物对不公平社会的挑战,体现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控诉。
8. 文章提到“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既然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为何“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中,主人公“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精神上的胜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颈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碛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宣敏观察使范传正访后窬,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委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材料二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汉高帝归丰沛,作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帝岂以文字高世者哉?帝王之度,固然发于其中而不自知也。白诗反之曰:“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兮守四方?”其不识理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苏辙《诗病五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赐食B亲为C调羹D有诏E供奉翰林F白犹G与饮H徒醉于市。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意动用法,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不同。
B. 当,判定、判处,与《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意思相同。
C. 道,取道,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道”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 诚,果真,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年少英才,被州郡举荐,但是没有应举;他被苏颈赞赏,喜爱纵横术,为人行侠仗义、乐于施舍。
B. 天宝年间李白由贺知章引荐入宫,由于才华出众受皇帝青睐、厚待,他为玄宗写的歌词婉转华丽,意精旨切。
C. 李白曾协助永王李璘起兵并因之获罪;当初李白救过郭子仪,此时郭子仪愿解官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免李白死罪。
D. 苏辙认为李白诗如其人,才情奔放豪迈,词采华丽却不务实,喜好生事追逐声名,不明白义理之所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14. 根据材料二中杜甫、汉高帝等相关内容推断,苏辙在文中提到的“义理”含义是什么?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五丈原①
温庭筠
铁马云雕②共绝尘,柳营③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④,夜半妖星⑤照渭滨。
下国⑥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⑦无言语,从此谯周⑧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殒的古战场。②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 隼的旗帜。③柳营:指汉代名将周亚夫的细柳营,以军纪严明著称。④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 方,与诗中提到的五丈原、渭滨均在今陕西省。⑤妖星:彗星,其出现预示着灾难降临。⑥下国:蜀国。⑦象床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⑧谯周:字允南,在诸葛亮死后 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劝刘禅降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带兵赶路、择地屯驻、灾祸降临的过程。
B. 颈联主要用记叙的方式,写出了诸葛亮虽然忠心,但人事的结局难以预料。
C. 本诗“空”是指诸葛亮苦心落空,《蜀相》中“空”指黄鹂的叫声无人欣赏。
D. 本诗表达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也讽刺了蜀后主的昏庸。
16. 本诗是通过哪些手法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请具体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屈原内心对所崇尚 美德和理想的追求,即使为之死去多次,也绝不后悔。
(2)小华登山,走在高高的山道上,不自觉地引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因恐惧而心跳加速、屏住呼吸及抚胸叹息的状态 。
(3)唐宋诗文中有许多作品借荷(莲、芙蓉等)表达高洁之志或渲染美景,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很典型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所以。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①漫步在洛阳桥上,晨风吹拂脸颊,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周围是奔腾的洛阳江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微风吹来,江水碧波荡漾,几个白点映入眼帘,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哦!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瞧,白鹭时而蜻蜓点水欢乐嬉戏,时而伫立不动凝神静思,②时而展翅遨翔一飞冲天,颇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气势。
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和家人一同漫步在洛阳桥畔,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风卷着春的温暖,徐徐吹来,水面犹如熟睡的孩子。华灯初上,月朗星稀,一盈白月在水面上若隐若现。矗立在洛阳桥边的蔡襄雕像,在这横跨千年的凝视中,仿佛在守护着周围的居民,令人有股莫名的安全感。桥头有一棵大大的老榕树,它的树干十分粗壮,枝繁叶茂,像一把( )的大伞,护佑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③使人不禁驻足欣赏,享受着这大自然的馈赠。
多么美的洛阳桥!④俗话说得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共同珍惜和保护泉州的生态文明,这是每一个泉州人的责任与义务!
18.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的“在”字删去,句子更显凝练。
B. 第②句“遨翔”的“遨”字是错别字。
C. 第③句的“不禁”一词应改用“不经”。
D. 第④句的句号放到引号外面是正确的。
19. 第二段括号里填入成语“遮天蔽日”和“万古长青”,哪一个更恰当?请谈谈理由。
20. 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以“绿树”“白色的花朵”为喻体描写白鹭浮在江面上的景象,请仿照这种比喻的形式,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两个比喻; 比喻贴切,表达自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1月28日晚,阿里云首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依托其自主研发的云端直播技术,支持了全球观众观看春晚直播。通过阿里云全球部署的云基础设施将直播画面从北京发送至全球各地网络平台及转播机构的蛇年春晚,在满足8K电视大屏、移动小屏等多终端需求的同时还提供了竖屏春晚、三维菁彩声等独特观看方式。
从1983年首次登上电视荧幕到如今, ① ,而且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而现在,随着年轻人大量涌入短视频平台,为了适应年轻人观看习惯,春晚这碗“年夜饭” 也开始寻求新的做法。 ② ,就像一家传统饭馆决定选用一名智能厨师前来掌勺,背后实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国产科技的进一步崛起。
2025年的春晚,科技是主角,AI、云计算、数字人民币,都在重新定义这场文化盛宴。春晚会不会越来越像一场科技展览,而不再是一股温馨的年味?没人能给出定论, ③ ——春晚不会停,它只是在寻找如何用新时代的方式,继续陪伴每一个过年的中国人。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 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面对困难,“精神胜利法”会使人逃避现实;有人认为,在内卷焦虑蔓延、竞争压力空前的背景下,“精神胜利法”有助于人们卸下包袱,轻松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