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传宝《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涌动成“潮”》 材料二: 随着“国潮”从主要存在于年轻群体中的一种消费现象发展成为兼具文化与经济特征的浪潮,国潮经济发展更显蓬勃之势。从汉服复兴到老字号焕新,从国货品牌崛起到文化IP出海,“国潮”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自信的一个生动缩影。国潮经济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还通过文化出口在海外获得大批拥趸。那么,国潮经济为何会如此火爆,它又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变化呢? 其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为国潮经济奠定基础。2024年中国人均GDP突破9.5万元人民币,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功能,同时还热衷于追求背后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价值,“国潮”产品以“传统+创新”的模式,精准抓住了这种消费需求变化的脉络。 其二,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消费选择成为“引线”。“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成为“国潮”消费的主力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整体实力增强为他们带来平视世界的底气,并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成就有了高度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Z世代”审美偏向多元化,“传统+创新”的“国潮”产品恰恰满足了这种多元文化偏好。 其三,强大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是国潮经济的坚实后盾。从市场规律来看,“国潮”作为潮流性需求的一种,需要供给端作出快速及时的响应,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长期积累的优势之一。近年来,“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在规模上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还积极向着“中国智造”转变。表现在“国潮”领域,就是定制化生产“国潮”内容与产品的能力大幅增强。 其四,政策为国潮经济保驾护航,注入强劲动能。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客观上扩大了国潮经济的市场需求规模,文化强国建设中包括支持老字号焕新、保护非遗文化等措施。政府积极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创新促进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潮”文化与产业的蓬勃发展。 “国潮”涌动根本而言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形成共振、“双向奔赴”的结果。它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政策支持,又以“反哺”的形式助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等。当然,“国潮”要想从“网红”走向“长红”,还需展现出进一步深耕的耐力和能力,尤其要在文化IP的挖掘、塑造、维护和推广等方面蹚出更加成熟和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子。 摘编自盘和林《国潮经济蓬勃背后的“双向奔赴”》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潮”突破最初 局限,发展成为一种消费潮流,其文化特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 B. “国潮”的演进过程直接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C. 从“国风”表意到“国货出海、文化出海”的跨越,体现了“国潮”内涵不断发展的历程。 D. “国潮”热度持续攀升,主要得益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潮”经济仅在国内市场火爆,尚未形成对海外市场的文化输出能力。 B. “国潮”经济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制造业支撑了“国潮”经济。 C. 材料二关于政策支持的论述,与材料一中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推动的观点相契合。 D. 材料一认为“国潮”产业引发了国际关注,材料二突出国际市场认可对“国潮”经济发展的作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一项是( ) A.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热销,在国内外引发了一波重读经典、探寻《西游记》文化魅力的热潮。 B. 优衣库推出故宫文创联名系列,在中国市场实现销量大幅增长,国际品牌成为国潮经济扩张 强劲动力。 C. 《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后,广东东莞一家潮玩企业仅用10天就实现相关产品量产,以最快速度响应市场需求。 D. 国产品牌“完美日记”与敦煌研究院联名推出系列彩妆产品,上市后迅速售罄,并带动相关文化IP热度攀升。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国潮”经济,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文化自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潮”现象中是如何互相促进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光景 阎连科 有一方空院,很大,除了院墙的几个豁口,另外都还完整。院墙是用玉蜀黍秆苫着,日久天长,秆都枯朽,雨水在墙上挖出许多小溪。然墙又总是不塌,路过的人都说,这墙要倒了。墙却默默听着,直挺了一年又一年。 院里住了一个老人。那年给她过生日,为着老人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孩娃和媳妇吵红脖子。她自己也说不清。可她喂了几只鸡,哪只鸡一天生蛋,哪只鸡隔日生蛋,哪只鸡三日两蛋或两日三蛋,她心里都写得明白。两日生三蛋的鸡不多,她这辈子仅喂过一个,时间还是十年前。眼下她喂了九只鸡,其中一只是公鸡,有时收六个蛋,甚至七个,间或三个四个。主要是有只芦花母鸡野极,早上出窝,摸摸有蛋,咕咕叫着,啄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老人将那水道堵了,它又蹬腿从豁口飞出,无论如何,不肯将蛋生在家里。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 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 说到是能够做到的,孩娃家的日子已经很富裕。几年前孩娃盖了三间楼屋,搬去住了,把娘留在老宅守院。这几年孩娃又买了一盘电磨,从电磨中磨出一墙青砖,并不为难。老人每三日五日去孩娃家送一次鸡蛋,每次都和孩娃说那丢蛋的芦花鸡。说多了,孩娃就说:“把那芦花鸡杀掉算啦。”老人一愣,再不说了,便每天放鸡迟一两个时辰,待自己烧了饭,吃了饭,洗了锅碗,扫了门前院子,才去开那鸡窝的门扇,以为鸡们出窝便吃,饱了懒得出门,也就不会丢蛋。可那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也曾几次,老人放鸡时,将芦花鸡抓在手里,关入蛋窝,可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将蛋急急生在路上。路面铁硬,它是跑着生的。未及卧下,①蛋就落将下来,壳破了,一地蛋黄,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 这是两年前的事。 如今芦花鸡已极少丢蛋。老人不再关它,而是放它出来,开圆大门,随它去哪儿,老人都紧紧跟着,看它卧到哪儿,静坐死等,把蛋收回来。这芦花鸡丢蛋,并无一定地方,有时在东,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每一处不过三日,它便烦了,必换一新室。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等它吃饱,从门缝挤出,摇头走去。老人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同,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鸡刨一窝儿,卧下了。老人就坐在麦场边上,昏黄的日光晒着身子,直晒得她眼前金星飞舞,那芦花鸡才从麦秸窝里出来,并不咕咕声张,悄悄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②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 鸡极有灵性,它第二天再到那麦秸窝里,不见了头天的蛋,四下里瞅瞅,便又换了地方。或是野地的一蓬草棵,或是山坡下的庄稼地里,再或是村头没人住的看菜蔬的草庵,几乎一天换一场地。有时,找不到隐处,它就在村外转来转去,直转得老人肚饿头晕,走不动了,它才忽然钻进垛着的玉蜀黍秆下,匆匆生下蛋来,悠悠去了。 老人终日忙在这丢蛋的鸡上。 可到今年开春,这鸡忽然不走大门了,任你把门开得怎样宽敞,它也要从院墙的豁口飞出,待老人从门里出来,它已不知去了哪儿。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豁口垒上。 孩娃说老墙不值一垒,真塌了就垒砖墙。 老人没提芦花鸡又开始丢蛋的事,孩娃也没说杀鸡的话。如此,芦花鸡又丢了半个月的鸡蛋,老人就又找到了它。把鸡从鸡窝放出来,撒几把粮食,她就走出院子,远远立在院墙豁口的别处,过不多久,芦花鸡准从豁口飞出,脚一落地,从从容容,走出村街,到村头站上一阵,四顾无人,径直到田间机井的房里。里面满地柴草,是生蛋的上好去处。老人第一次跟进房里收蛋,一下就收了十一个,然第二天迟了一步,那鸡从门里进去,迅即从窗里飞出,钻进麦田不见了。 再往后,老人又找到了它的去踪,不是哪家的猪窝,就是村口旧磨盘的下面。 八月间,下了一场连阴雨,院墙终于塌了。 雨过天晴,孩娃果真拉了一车的青砖过来,五日时间,高高的青砖院墙垒了起来,这老宅严严实实,风雨不进。院墙垒起那日,芦花鸡试着飞了几次,终是没能飞过;来日又飞,仍是不过;七日之后,它便不再飞了,和别的鸡一样,老老实实将蛋生在土坯垒的蛋窝。 芦花鸡不再丢蛋,老人先是一阵欣喜,腾出空儿来,立在门口,看看行人,看看田地,看看山坡,看看天空。看了几日,渐觉一切都是看了几十年的,并无啥好看。不看了,又闲着手脚,觉得手脚都是多余的东西。③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 鸡不丢蛋了,她心里忽就空荡了。 可每日把院门打开,芦花鸡也不再外去,也许是老了,它总是慢慢随着鸡群觅食,随着鸡群咕叫,随着鸡群生蛋。只是鸡蛋生得日渐少了,丢蛋时一日一个,不丢了三日两个,后来两日一个,再后,竟三日五日一个,甚或七日八日一个,且蛋也愈加小了,最大的也才鸽蛋一般。 秋罢时,芦花鸡老死了,无疾而终。早上开窝,别的都陆续跳出,唯它稳着不动,老人伸手一摸,鸡身都冰了。 至年底,老人得了一场说不清的病,几服中药未及熬完,就去了那边世上。 ④留下空空一套院落,垒着高高的砖墙。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娃迟迟没有垒墙,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但老墙塌后他很快兑现诺言。小说有意突出其人务实而讲信用。 B. 小说使用排比句、短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灵动活泼的风格与芦花鸡表现出来的“野”相得益彰。 C. 老人不停地与芦花鸡进行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命产生了互动,影响了彼此,最终形成奇妙的共振。 D. 小说以鸡写人,描写曾经桀骜不驯 它,老了只能选择随鸡群觅食,以此唤起社会对老年人境遇的关注。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把跌落的鸡蛋比作坠在地上的新生太阳,同时巧用夸张既夸大鸡蛋形态,也巧妙写出人物内心的震动。 B. 句子②“那暖手的鸡蛋”既表明鸡蛋还是热乎的,又表明老人内心的感受,拿到鸡蛋充满了成就感。 C. 句子③是理解老人形象的一个关键,“跟在鸡后尾随着”,老人借此锻炼身体,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D. 句子④“空空一套院落”“高高的砖墙”分别与开头“一方空院”、豁口的院墙呼应,但悲哀的意味更浓。 8. 小说是如何描写芦花鸡的“野”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小说中院墙由“用玉蜀黍秆苫着的土墙”变为“青砖墙”,从残破变为完整,有什么深刻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巩顿首介甫足下: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此不易之道也。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故己之用力也简而人之从化也博虽有不从而俟之以刑者固少矣。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节选自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材料二:公以尧舜之道事君,而人以为专权;以周孔之学立教,而人以为邪说。 当熙宁之时,众谤群疑,而神宗又不足以知之深、任之笃也。彼小人者,既不能窥见其万一,乃从而媒孽其短,至谓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之说误天下。呜呼!此岂公之言哉?夫公之变法,皆本先王遗意,非臆创也。青苗出于《周官》泉府之制,保甲仿于管子轨里连乡之法,市易则汉之平准也。后人不察,遂以为一切出于安石,而诟厉之不已。 悲夫!三代而下,经济之才,未有如公者也。使当时尽行其法,未必无小补于天下;虽不尽行,亦何至贻祸若是之烈哉!而况新法之弊,由于奉行者之非其人,与更张之太骤耳。若其立法之本意,固未可厚非也。 (节选自蔡上翔《临川先生文集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己之用力也A简B而人之从化也C博D虽有不从E而俟之E以刑者G固少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顿首,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即举,文中是用于书信中的敬辞。 B. 比,近来,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不同。 C. 远,远离,与《离骚》中“名余曰正则兮”的“名”的用法相同。 D. 笃,坚定、专一,与《陈情表》中“而刘病日笃”的“笃”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认为如果想要立志对社会有所作为,那么一定要先对世人进行教化,并需要耐心等待很长时间。 B. 曾巩认为变法施政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和方法,不然自己用力越大,别人离你的要求反而会越远。 C. 蔡上翔认为王安石变法都有相应的依据,并非来源于自己的主观创造,不应该受到过度苛责和非议。 D. 蔡上翔认为夏商周三代以来,从事商业经济的人才,没有人能比得上王安石,体现出对他的推崇。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 (2)虽不尽行,亦何至贻祸若是之烈哉!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明曾巩和蔡上翔对王安石变法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 世乱音书何日到?客情人事不堪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天涯十载”开篇,点明诗人漂泊之久,以“老泪灯前”强化了羁旅之悲。 B. 颔联写明日又将远行,此生恐难再聚,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C. 颈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洞庭波浪”和“云梦蒹葭”阔远之景,极言旅途艰险。 D. 尾联直抒胸臆,感叹战乱中音信的阻隔、客居他乡的孤寂与世事的艰难,更添悲凉之情。 16.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反对诗歌创作“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借助对鸟、兽困窘的描写来侧面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的《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偶的形式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 (3)“互文见义”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前后文句或词语看似各说一事,实则互相呼应、彼此补充,这在古典诗文中十分常见,请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悬虚的不良文风:“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八阵图”原是诸葛亮布下的神奇阵法,但形式上繁复精巧,后世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而写文章“洗尽铅华”才是真谛。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注重形式、语言生硬的“小阵图”式新闻报道,即使内容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然而,“八阵图”完全遁迹了吗?似乎并没有。有的通篇隐晦曲折, 甲 ;有的凑对仗、搞排比一味“编串串”,读后的感受却是浮言夸饰、矫揉造做;有的貌似洋洋洒洒、气势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稀”、有长度无力度、有厚度无深度…… 究其原因,形式大于内容,因景重于因事。只知道震耳欲聋,忽视了润物无声;只知道居高颐指,不注意刚柔相济;只知道大水漫灌, 乙 。要想克服这些短板,就要充分注重宣传艺术,既要有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也要有温婉低吟的“红牙板”,从而写出具有时代精神而又格调清新的文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切实改进文风,让话语体系因时而化,契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契合传播规律,用走心的文字成风化人。 18.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9. 请赏析材料中划波浪线句子 表达效果。 20. 请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逻辑严密,衔接自然,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下列句子引号 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幕一又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贾平凹《秦腔》) B.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鲁迅《阿Q正传》) C.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D. 茶馆里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老舍《茶馆》) 22. 某校文学社拟开展“改进文风”专题讨论,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简洁有力,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适当的距离是保持美的前提,就像星与星之间永恒的光年。”——尼采 材料二 “欣赏一幅画需隔几步,读一首诗需隔千年。”——朱光潜《谈美》 两位哲人的话语,道出了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永恒密码: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艺术与生活、当下与历史的交汇处,真正的美永远生长在适当的距离中。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