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常德市一中2025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水平检测试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浏览完整试题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 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 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 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
A.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 《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 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 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
5. 某校高二学生张某,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你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
【答案】1. C 2. B
3. D 4.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 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
【解析】
【导语】文章分别探讨了青年群体的集体情绪转变与青少年精神内耗问题。第一篇通过历史视角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逐步转向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平衡追求。第二篇则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分析“精神内耗”的成因和影响,提出了通过理性认知与心理引导来改善的思路。两篇文章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的挑战与自我调整需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部分青年会认清自己想法的幼稚,部分青年则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陷入精神内耗,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陷入内耗。“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选项没有说明“长期精神内耗”和“可能”这两处关键信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
C.弘扬长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
D.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 。


展开余下试题A.表达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钱财用尽还能再赚回来,不适合。
B.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时未能珍惜的遗憾,不适合。
C.认为人生是既定的,何必成天叹息哀愁,带有强烈的“宿命感”,不适合。
D.劝人不要纠结过去 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可概括: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由“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可概括: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由“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可概括: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由“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可概括: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结合张某目前的处境,尤其是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矛盾痛苦中,可让他先适当接受自己有拖延症的现实,得出建议: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根据“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 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结合张某“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感到很累”“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等真实情况,可让其不要制定不合实际的完成期限,不要被父母期待所束缚,从而得出建议: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根据“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可从父母等的教育者、培养者角度得出建议: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展开余下试题“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
(原载于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 “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这就差了准儿”“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再现了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
C. “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 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当时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
B. 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 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 小说中对映川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和阿弟的回忆或两人之间的谈话表现出来的。
8. 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9. 戏剧谋篇中有一种技巧叫“锁闭式结构法”,采取横截面的手法,从接近高潮处写起,或从靠近结局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呈现在舞台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有人说,叶圣陶的《夜》融戏剧锁闭式结构于小说创作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
作用:①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借老妇人和弟弟的对话及回忆串联故事情节;
②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线中映川夫妇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推动了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的发展。
③明暗双线合理安排,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9. ①横截面铺叙推动人物性格变化。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是她性格转变的根本原因。开头写幻觉,表现了老妇人的迷茫和担忧,中间阿弟回忆女儿女婿被害过程,老妇人心理活动更是剧烈,最后阿弟把字条念给老妇人听,她突然“看明白了这字条了”,对女儿女婿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她内心充满了反抗的力量,至此老妇人思想与性格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主题得到深化。②从接近高潮处写起,突出矛盾。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暗夜图,老妇人和她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带回女儿女婿生死存亡的消息,给读者造成悬念,也奠定了小说压抑痛苦的氛围。③回顾式叙述呈现小说情节。小说运用大量篇幅叙述回忆,将映川夫妇如何相处、如何遇难、如何托孤几个主要情节融合贯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错误。原文是:“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由此可见,刽子手所说的“怕”,是由于这对夫妻革命者十分和善,男人甚至在临死前把身上的衣服都送了人,这种温和的力量比恐吓更有力量。因此刽子手并不是厌恶他们,“失了准”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动摇和退缩。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的结论有误。映川夫妇留下字条“无所很”,表现了他们勇于牺牲、甘于牺牲的精神,像他们一样的革命者坚信无论黑夜多么漫长,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而小说结尾老妇人“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也表现出普通百姓在革命者的感召下继续奋斗的精神。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夜》这篇小说很是特别,它不仅有两条线索,而且这两条线索又同时在同一地点展开及发展。
明线(老妇人——静夜守候——询问阿弟——承担责任)的发生及发展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老妇人、小外孙、阿弟。事件:等待阿弟及阿弟的叙说)。
暗线(女儿女婿——革命被捕——惨遭杀害 ——遗书托孤)的发生及发展同样也是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阿弟、老妇人、小外孙。事件:阿弟回忆老妇人女儿女婿被害的经过)。
结合“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开门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等分析,暗线中映川夫妇友善和蔼,从事革命活动却遭到反动派迫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结合“‘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分析,暗线中映川夫妇的革命精神是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发展的动力。
这就是说,无论是老妇人的“等待”,还是阿弟的“回忆”均限定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也就是老妇人,小外孙和阿弟三人,时间是深夜,也就是三四个钟头。完全具备了小说中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通过“回忆”来完成的,双线串联结构严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层次地揭示高潮的过程。从而能收到布局紧凑,结构严谨的效果,并给读者设置悬念,强化作品的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由原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可知,文章开篇写到老妇人的幻觉,表现出老妇人对女儿女婿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阿弟从外面回来,当说到自己为了见到老妇人女儿女婿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常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