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 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 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 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 A.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 《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 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 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 5. 某校高二学生张某,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你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 【答案】1. C 2. B 3. D 4.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 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 【解析】 【导语】文章分别探讨了青年群体的集体情绪转变与青少年精神内耗问题。第一篇通过历史视角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逐步转向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平衡追求。第二篇则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分析“精神内耗”的成因和影响,提出了通过理性认知与心理引导来改善的思路。两篇文章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的挑战与自我调整需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部分青年会认清自己想法的幼稚,部分青年则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陷入精神内耗,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陷入内耗。“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选项没有说明“长期精神内耗”和“可能”这两处关键信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 C.弘扬长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 D.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