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赛朝蕊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 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 B. 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C. 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 D. 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 2.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B. 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 C. 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 D. 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 4. 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B 4. 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5. 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 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叙事优势、现代科技成就以及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材料一强调中华经典故事的深厚价值,体现了文化的深远影响。材料二生动描绘了嫦娥六号的成功使命,显示出中国航天技术的高超及其背后的文化自豪感。材料三则结合现实呼吁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增强文化软实力。整体文章通过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与时代话语的结合,呈现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故事图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D.“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再“二次再入大气层”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已第三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 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不准确,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提供具体的科学数据(如“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些数据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号的具体运行情况,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使用精确的时间节点(如“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3时41分许”、“14时07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述符合新闻报道对于事件发生时间的要求,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描述了明确的技术步骤和过程(如“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正常解锁分离”、“轨道规避机动”、“气动减速”等),使得整个事件的叙述逻辑清晰,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