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⑨机器思维有着过度思考的倾向,不加节制的AI思考能力滥用只会带来过度的理性社会。当过度思考成为常态,理性与逻辑的严苛要求不期然地侵入了每个日常场景。 ⑩是绝对理性还是诗意生活,人类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或许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才是可取之道。人类可以继续保留那种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赋予情感和温度;而AI则能在关键时刻以全局视角、无遗漏的信息整合来补充我们的短板,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绝对理性不应该是人类未来,情感与温度才是人性内在的根本需求。 (摘编自肖仰华《警惕“AI思维”侵蚀人类创造力》) 材料二: ①生成型AI是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崛起的前沿,其代表是能够完成自动生成文本、自动问答、自动摘要等多种语言类任务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和能够根据文本生成图像的Midjourney。如果用户聪明地使用生成型AI,它会是一个好帮手,但是绝不能迷信其能力。 ②例如,对于任何问题,ChatGPT都能够提供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事实。这固然是因为对于该程序的训练数据包含谬误,毕竟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文本,但更重要的是,ChatGPT实际上是通过预测单词序列来生成文本,而不是真的“理解”上下文。具体而言,ChatGPT和围棋程序AlphaGo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数据集中包含的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就像AlphaGo学习下棋一样,ChatGPT学习语言的结构,而无需“思考”或“理解”语言。这使得ChatGPT在根据输入文本自动摘要或者自动生成文本,甚至是自动创作诗歌的时候游刃有余,但是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它就经常振振有词地胡说八道。 ③即使是在生成型AI擅长的领域,用户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必须具备操作它的能力。例如,现在很多程序员在写代码时使用AI,然后对AI生成的代码初稿做校正。然而,如果用户是编程新手,即使AI生成的代码错误率只有5%,整个代码也可能出现数十个错误,从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④社交平台制定了很多关于哪些内容可以发布、哪些不能发布的政策,这种政策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内容审核AI实施。例如,每当用户在Facebook上传照片,该平台都会运行若干个甚至数百个AI模型,检测照片是否含有色情内容、仇恨言论或其他可能违反平台服务条款的有害内容。内容审核的难点不在于创建AI模型,而在于如何划定界限。AI只负责自动检测和删除内容,真正的裁定其实需要人类完成。 (摘编自黄湘《不要轻信资本炒作人工智能》) 【注】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是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概念,旨在阐述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艰难过程。②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性思维,一类是反思性思维。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思能力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伴随着文明进步的每个关键跃迁,使人类构建出复杂的社会系统与先进文明。 B. 文中“工匠水平的思考”指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被动思维方式,它需要人类将某项任务的思维过程以思维链的形式明确地提示给大模型以指导其生成过程。 C. “大师思维方式”以OpenAIo1以及Deepseek-R1为代表,它们本质上实现了机器主动反思能力,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行业人类专家思维的水平,实现了人类“大师”的思考。 D. 如果将机器的思维过程强加于人类或人类用机器的解释框架反哺自身思维,会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侵蚀人类的创造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成就了人类内容生产能力的爆发,它所提供的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中可能存在谬误;而Deepseek-R1可能成就人类思想生产能力的爆发,可以规避这些谬误。 B. 人类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可能更符合人性内在的需求,而AI则能在信息整合方面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或可成为人类和AI的共存之道。 C. AI如果失去了人类 监管,它可能造成编程的灾难性后果、平台内容审核的失误,以及掩盖案件审判中对文化、情感、伦理等隐性维度的考量。 D. ChatGPT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它不用“思考”或“理解”语言,所以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捉襟见肘。 3. 下列选项是AI生成 关于“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差异与对比”的诗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人类思绪如暗河潜行,在意识的褶皱处蜿蜒流淌;AI思维似水晶宫殿,每道棱镜折射出逻辑的光轨。” B. “碳基思维浸着陈年酒香,每个念头都发酵着体温;硅基逻辑流淌蒸馏水般纯粹,却难酿出醉人芬芳。” C. “人脑善作浮光掠影的舞者,在认知的浅滩翩然点水;硅基却成深海勘探者,执拗地打捞每粒思维沉沙。” D. “当庖丁解牛遇见拈花一笑,当拓扑图谱邂逅庄周梦蝶,这场硅基与碳基的对话,终将在文明的弦歌中,谱出第三种智慧的和声——如同月映千川,各成其妙。” 4. 《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材料一是怎样做到“生动活泼”和“切实有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有人说:“AI就像一个班级里永远排在前二三名的学生,成绩稳定在优等分数线上且绝不偏科,但永远达不到最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展开余下试题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王尧称之为“新寻根文学”,杨庆祥视之为“再寻根”。韩少功则认为此作是“向更大世界开放,是向生活中更多植物、动物、人物的接近和叩问”。 韩少功在《山南水北·香港版序》中说,《山南水北》是他“时隔三十年后对乡村的一次重新补课,或者是以现代都市人的身份与土地的一次重新对话”,其所呈现的乡土社会不再偏重于闭塞、狭隘、愚昧、无知、迷信、丑陋的一面,而是发扬民间朴实中见才智、野蛮中见雄强、狂放中有情义的民族性。此外,透过向植物、动物、人物的亲近与叩问,引领读者进入存有原始思维的乡土世界,透视民族文化心理,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面对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存的危机,韩少功试图透过与土地的对话,探索原始思维背后的自然生态观,召唤现代人重修自然这门课。将《山南水北》的诸多故事,置于此一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现代意义:学习乡下人对自然的敬畏谦卑之心,对万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寻根时期的韩少功,接续鲁迅剖析民族劣根性的启蒙话语,着重批判闭塞的乡土与传统文化;到了《山南水北》的新寻根,则趋向沈从文发扬乡土人性之美,探求原生态的智慧与情感。韩少功重新贴近大地,扎根民间,于乡土世界补上文明反思的一课,从启蒙批判到向民间学习,或许是全人类应反思的文化课题。 (摘编自魏美玲《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湖面比作“巨大的整体镜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了作者对人类打破自然宁静的担忧。 B. 文章通过描写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前后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伤感与惋惜。 C. “钓鱼的‘静物’”这一称呼,既突出垂钓者的静态,又暗示他们如景物般融入自然,成为湖光山色的一部分。 D. 文本一体现了文本二中所提到的作者“扎根乡土”“向生活中更多植物、动物、人物接近和叩问”的创作理念。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拟人、比喻、双关、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面上白鹭自由自在的状态。 B. “一声鹭鸣撒出去”中的“撒”字表现了鹭鸣传播的状态,将无形之声写得如有形之态,用词新奇灵动,独具特色。 C. 作者将整散句、长短句等多种句式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在灵活多变的语言中,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D. 文章由“镜面破碎”“鹭飞鱼游”等实景,自然过渡到对“造化循环”“遍地应答”的思考,富有层次感。 8. 文本二中,王尧称《山南水北》为“新寻根文学”,其“新”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文本一结尾写道:“寂静中有无边喧哗。”请结合文本阐释“无边喧哗” 丰富内涵。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 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①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②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与吴盟,而皆不书。桓二年,公及戎盟则书之。戎实豺狼,非我族类。夫非所讳而仍讳,谓当耻而无耻,求之折衷,未见其宜。 诸国臣子,非卿不书,必以地来奔,则虽贱亦志。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阳虎拥阳关而外叛,《传》具其事,《经》独无闻,何哉?且弓玉之亡,犹获显记;城邑失守,反不沾书。略大存小,理乖惩劝。 夫臣子所书君父是党虽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如鲁之隐、桓戕弑,昭、哀放逐,斯则邦之丑,讳之可也。然晋文公盟而不至,会而后期,并讳而不书。且《晋春秋》及《纪年》之载事也,如重耳出奔,惠公见获,书其本国,皆无所隐。唯《鲁春秋》之记其国也,则不然。何者?国家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厚诬来世,奚独多乎! 盖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而《春秋》记它国之事,必凭来者之辞;而来者所言,多非其实。或兵败而不以败告,君弑而不以弑称,皆承其所说而书,遂使真伪莫分,是非相乱。
展开余下试题凡所未谕,其类尤多,静言思之,莫究所以。又世人以夫子将圣多能,便谓所著《春秋》善无不备。而审形者少,随声者多,相与雷同,莫之指实。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外篇惑经第四》,有删改) 【注】①毛嫱:越国美女。②绵驹:齐国歌者。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臣子A所书B君父C是党D虽事乖E正直F而理G合名教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否,贬低,与《孔雀东南飞》中“否泰如天地” “否”用法和意思不同。 B. 修,编纂,书写,与《离骚》中“又重之以修能”的“修”用法和意思相同。 C. 靡,副词,无,与《诗经•卫风•氓》中“靡室劳矣”的“靡”用法和意思相同。 D. 言,助词,无实义,与姜夔《扬州慢》中“犹厌言兵”的“言”用法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史官写作历史应该客观地记载善行和恶行,喜欢某人,也要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恨某人,也要知道他好的一面。 B. 《春秋》一般只记录各国卿相 名字;然而如果有人向鲁国献地,即使此人地位卑贱,《春秋》也会记录其姓名。作者对这种记史方法持质疑态度。 C. 本文结合《春秋》所记载的多个实例,对前人撰述历史的方法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体现了作者的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 D. 作者将《春秋》与其他史书进行对比,对《春秋》提出了种种疑惑,他认为世人没有指出这些问题,是因为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 (2)夫非所讳而仍讳,谓当耻而无耻,求之折衷,未见其宜。 14. 人们对《春秋》赞誉有加,而作者却认为其记载历史存在不足之处。文中指出了哪些不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①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②,又送残阳去。 【注】①素商:秋天的雅称。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②画角:古时军中用以警报昏晓,发音哀厉高亢。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以“孤垒、烟渚、雌霓、雄风”等意象,构成了雄浑苍凉的寥廓境界。 B. 上阕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生发对以前京城欢乐生活的追忆,引起对京城的遥想。 C. “新愁易积,故人难聚”中“易”和“难”既是对比关系,又互为因果关系。 D. 全词意脉相承,格调清雅,语言清丽,音律谐婉,是一首优秀的长调慢词。 16. 词中“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一句历来备受称道,请从情景关系角度分析其与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战士浴血奋战、舍身为国而不计功勋的形象。 (2)柳永《望海潮》中善用“点染”手法,“_______”一句点明上片重在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_______”一句点明下片重在写杭州的湖山之美。 (3)古诗词中常以“空”字来描绘意境的空阔与宁静,或表达情感的孤寂与无奈,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精力从哪里来?很多人把这看作玄学,以为自己只要足够坚定、足够“打鸡血”,精力就能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但从客观上来讲,精力就像电池,不能无限消耗,电量会从充裕到不足,精力也会从饱满到耗费。 对大多数人来说,天生拥有的“电池”都是健康的,电量是充足的,正常情况下也足以应付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但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时常感觉自己精力不足、疲倦不堪呢? 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电池”的电量都被无为地虚耗了,那些紧张感、疲惫感等也都是精力虚耗后所产生的感受。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每天做的任何一个动作、一件事都会消耗“电池”的电量。①但关键问题是,②每个人每天都有一堆工作和家庭事务需要去处理和面对,③由于这种同时存在很多待办事项和压力的状态,④就会造成我们思虑过载,⑤就像电脑一开机,⑥就必须加载一堆自动启动的程序一样。更糟糕的是,这种持续的状态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负担,让我们心力交悴、情绪消沉,学习和工作效率都会降低,让我们做事时精力衰褪,有心无力。 可以想一想,当我们的手机电量还有80%的时候,我们是松弛的、不慌乱的;但当手机电量只剩下20%的时候,( ),心里会悬着一根线,想办法赶紧充电。而如果有一部能超长待机的手机,一整天都不用充电,那我们很可能一整天都能告别焦虑,保持松弛。可见,不仅手机电池是这样,( )。所谓的精力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电池”虚耗问题。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打鸡血”词语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掉书袋 B. 画大饼 C. 炒冷饭 D. 吹牛皮 19. 文中第3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文中第3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 请仿照文中第1段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要求:以“精力”为主语,符合原文语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络上开始流行“正向口头禅”,曾经风靡的“笑死、烦死我了”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笑发财、气到上岸、烦至升职加薪了”。这种新型表达方式,硬生生将抱怨吐槽变成了“自己旺自己”的祈福仪式。 有人认为,“正向口头禅”可以逐渐内化为一种信念,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心态,敢于突破、勇往直前;也有人认为,“正向口头禅”是给自己洗脑,没有行动,容易成为新时代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