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 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 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 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 《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 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 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 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 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 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 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无对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展开余下试题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于。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党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幅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对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 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 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 D. 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7.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 本段是整筒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 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
展开余下试题D. 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 8.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 【答案】6. D 7. A 8. ①“我”是故事 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烧焦的废墟”等灰暗萧条的夜景,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②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心境。如小说描写“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少年工人他很忧郁地回答了”来直接刻画人物黯淡忧郁的心境。 ③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对话,来表现人们茫然迷惑无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的能力。 D. “直接透露出”错,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故选项应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而非“直接透露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A.“正面描写”错,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应是“侧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衬托其他人物;②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或深化主题等。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人称“我”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 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均是通过“我”的观察及心理来叙述故事,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是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郭崇韬传>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指稍微、一点点,与“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的“稍”意思不同。 B. 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 “亦难其事”的“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 区区,指小、微不足道,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 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