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山东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山东省重点高中4月大联考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要求。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只是写境、写象,即使写得非常细数,写得十分逼真,那也是不够的。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文本里的“象”要表达出情味,这是更加重要的。
在文学艺术中描绘境、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达意旨、意味,就是古人说的立象以尽意、造象以传意、观象以求意。境,作为汉语词汇,最初指空间的界域,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后来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大地丰富了。在六朝和唐宋,“境”的含义不再只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唐人以“境”论诗的较多,并且逐步赋予其稳定的内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的景象,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境”虽然已经包含了诗人心理的投射作用,而诗论家仍然觉得不够,于是又提出意境,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如《诗格》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意境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一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被人们所忽略。对于诗学理论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客观对象的形象进入文学艺术,要在文艺家的心吴中经过陶冶、重铸,要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
画花鸟、画花木、画人物,都要发生引人遐想、使人神超形越的效果。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论王维的诗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又‘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这些诗都是写山水的,殷璠赞美它们在描绘山水之外还表现了新颖的意味,能够使人获得快慰的理趣,具有优雅的风度和文笔之美。
另一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从创作主体方面说,画家、诗人创作意兴,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
(摘编自王先霈《意境》)
材料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王夫之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圆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齐白石,说他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描写他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浏览完整试题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故得形似。”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B. 文艺家平庸与优秀的区别,主要在于描写客观对象时,是否经过打磨而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审美意味。
C. 一般艺术作品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D. 王夫之评价王维的诗“广摄四旁,圆中自显”,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但能取之象外,很有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诗歌里的“境”不只要求细致逼真,更追求表达意旨。
B. 唐皎然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
C. 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描写洞箫的声音,更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很有意境。
D. 王昌龄《诗格》中“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表明,“境”是心物相击所得。
3. 下列对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论述的“惆怅”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C.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D.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4.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的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一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中引用王维山水诗《齐州送祖三》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古代诗学意境的论述,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意境的“意”,一是要表达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二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从诗学理论角度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②画出西施的面容,虽然美丽却不能使人感到愉悦;描摹孟贲的眼睛,虽然大却无法让人感到畏惧,这是因为失去了主宰形体的精神。可见,客观形象要通过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美。
5. ①意境指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旨与客观画面之间的紧密融合;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且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表现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②“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在寒冷的时候,人容易产生静和净的感觉;在苍茫的暮色中,河水更显得奔腾喧嚣,表现出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③“净”和“急”不只是一般的知觉,更是一种宁静中的思索,远山静、净,引人遥望历史的天空,探询永恒的价值,河水流逝则提示人生的短暂。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意境”这一古代诗学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历史演变和理论角度阐释了“境”与“意”的结合,强调文学艺术不仅要描绘客观景象,更要传达情感和思想。材料二则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指出有意境的作品超越具体事物,揭示人生的深层意味,强调了意境带来的惆怅感和形而上的慰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可知,这一论述是肯定“境”的主客二维性质,选项曲解文意。
C.“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可知,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的是“有意境的作品”,而并非“好的艺术作品”,选项偷换概念。
D.“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团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可知,文中说杜甫诗“太逼真”,并不意味着王维的诗“不够逼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可推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绝非单纯自然景象,而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材料二第2段对“惆怅”的理解是: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
A.以 “一江春水” 喻愁之多、之深、之绵绵不绝,体现了他作为亡国之君对过去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是一种深沉而浓烈的惆怅,符合材料中所说的包含着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
B.通过“何处是归程”的发问,以及“长亭更短亭”的意象,表达了游子对归乡之路的迷茫和不知何处是归宿的惆怅,与材料中所说的那种游子思念家乡般的惆怅心境相符。


展开余下试题C.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景象,感慨时光的流逝,蕴含着对人生短暂、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惆怅,能让人产生对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符合材料中对“惆怅”的描述。
D.这句诗描绘的是在落日时分,山水景色美好,诗人悠然地泛舟顺风顺流而下的情景,展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惬意闲适的心境,没有体现出材料中所说的那种如游子思乡般的惆怅,也没有包含对人生的哲理性感悟所带来的惆怅情绪。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3段中提到“意境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想,二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被人们所忽略。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的这句话,从诗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强调了艺术创作中“意”的重要性。“意”,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的灵魂或核心思想。意境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再现,更是内在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②“君形者亡焉”的意思是失去了主宰形体的精神,原因就是文中所说“又常被人们所忽略”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刘安的观点表明,艺术作品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在的“意”,就无法产生真正的感染力。 强调艺术作品如果只追求形似而缺乏内在的意蕴,就无法真正打动人心。这与诗学理论中“意境”的要求一致,即艺术作品不仅要描绘外在的形象,更要通过形象传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深远的意蕴和审美价值。刘安的话指出,仅仅描绘外在形象(如西施的美貌、孟贲的眼睛)是不够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诗化、审美化,赋予形象以精神内涵,才能产生艺术美。
因此,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即通过形象传达出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段“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要求”;材料二第1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得出答案①
②“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意思是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湍急。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出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这两句诗通过对“天寒”“远山”“日暮”“长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冬日傍晚的山水画面。这些景物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
③“净”和“急”两个形容词,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急促并存的氛围,宁静中有思索,远山的净和长河的急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传达出诗人对人生、时间的哲理性感悟,体现了古代诗学对意境的高要求。
综上所述,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富有哲理的意境。远山的净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长河的急则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匆忙。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还引发读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王维的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富有哲理的意境,既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又引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古代诗学中“意境”的艺术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①
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
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展开余下试题“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象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
(有删改)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
6. 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男孩被四点半的闹钟叫醒后,连一秒钟都没有多睡弹跳而起,这表现了男孩具有坚毅执着的性格。
B. 第三段写狗“没有经过训练”,是男孩最好的同伴,可以打发路途中的无聊,这暗示了男孩还是个狩猎的新手。
C. 男孩“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然后泪流满面,他体会到了自然生命的演变规律十分残酷,心中充满敬畏。
D. 男孩最后离开时脚步沉重,除了因为对公鹿的惨死充满同情,还因为他意识到人类也是制造这起惨剧的重要一环。
7.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孩在奔跑时“关住”唱歌的欲望,然后被小鸟的叫声激发出喊叫,这一处的细小起伏,给平淡的情节增添了张力。
B. “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作者用自然景象的描写来烘托男孩愉悦、激情的状态。
C. “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这一真实的细节显示了作家对大自然非凡的观察力。
D. 小说整体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使用第一人称。人称灵活转换,使内容既显客观又显真实。
8. 《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文中男孩的成长轨迹通过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得以呈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请分析文章以“草原日出”为标题有哪些深意。
【答案】6. A 7. C
8. (1)单纯自信阶段:15岁的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得意和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2)矛盾痛苦阶段:看到蚂蚁围食公鹿时内心充满怜悯和恐惧,想结束鹿的痛苦同时又觉得阻止不了时的愤怒和抗议。(3)坚忍克制阶段:意识到鹿的死无法改变,同时也意识到蚂蚁同样需要生存,他获得了新认识,有满足感。(4)反思自我阶段:意识到鹿的死和自己有关时,男孩从拒绝承认到耿耿于怀不得安宁,说明他在思考鹿的死亡、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
9.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2)寓意草原上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包括生命的死亡与新生。(3)“日出”呼应着小男孩新的体验和发现,思想的成长与更新。
【解析】
【导语】《草原日出》通过描绘一个15岁男孩在草原清晨的经历,展现了其从自我意识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的成长过程。作者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男孩的内心变化,从最初的自信与激情,到面对自然残酷时的无力与反思,最终引发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小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既展现了草原的壮美与无情,也揭示了成长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被四点半的闹钟叫醒”错,原文“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不是被闹钟叫醒的,是自己醒过来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一真实的细节显示了作家对大自然非凡的观察力”错,这一细节并非实写,而是男孩的想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1)单纯自信阶段:从文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以及“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可以看出,15岁的男孩对自己的身体机能充满自信,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雄心壮志,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能够掌控世界,体现出一种单纯而盲目的自信,这是他成长初期的心理状态。
(2)矛盾痛苦阶段:当男孩看到蚂蚁在吃公鹿时,“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此时他内心充满了对公鹿遭受痛苦的怜悯以及对这种残酷场景的恐惧。接着“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他既想帮助公鹿结束痛苦,又意识到这是自然规律,自己无法干涉,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感到愤怒和痛苦,这一心理变化体现了他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挣扎,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3)坚忍克制阶段:随后“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男孩认识到自然的残酷和不可改变,同时也理解了蚂蚁等生物生存的需求,虽然内心痛苦,但他选择接受这一现实,克制自己的情绪,这种坚忍克己的认识是他成长的体现,标志着他的心理逐渐成熟。
(4)反思自我阶段:当他想象“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以及“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男孩开始意识到公鹿的死可能与自己有关,从最初的拒绝承认到后来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表明他在思考自然规律和生命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生命的存在,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深入思考,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成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文章开篇就描述了男孩在早晨四点半起床,然后出门前往草原的情节,“草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日出”则表明了时间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所以“草原日出”首先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2)在文中,男孩在草原上看到了公鹿被蚂蚁围攻致死的残酷场景,这是生命的消逝;同时,故事开头描写了“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这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和活力。“草原日出”象征着草原上每一天的开始,在这个新的一天里,既有生命的结束,也有生命的延续和新生,体现了草原上生命的循环和自然规律,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残酷与生机并存。
(3)男孩在日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重点”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