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故得形似。”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B. 文艺家平庸与优秀的区别,主要在于描写客观对象时,是否经过打磨而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审美意味。 C. 一般艺术作品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D. 王夫之评价王维的诗“广摄四旁,圆中自显”,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但能取之象外,很有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诗歌里的“境”不只要求细致逼真,更追求表达意旨。 B. 唐皎然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 C. 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描写洞箫的声音,更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很有意境。 D. 王昌龄《诗格》中“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表明,“境”是心物相击所得。 3. 下列对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论述的“惆怅”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C.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D.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4.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的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一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中引用王维山水诗《齐州送祖三》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古代诗学意境的论述,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意境的“意”,一是要表达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二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从诗学理论角度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②画出西施的面容,虽然美丽却不能使人感到愉悦;描摹孟贲的眼睛,虽然大却无法让人感到畏惧,这是因为失去了主宰形体的精神。可见,客观形象要通过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美。 5. ①意境指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旨与客观画面之间的紧密融合;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且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表现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②“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在寒冷的时候,人容易产生静和净的感觉;在苍茫的暮色中,河水更显得奔腾喧嚣,表现出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③“净”和“急”不只是一般的知觉,更是一种宁静中的思索,远山静、净,引人遥望历史的天空,探询永恒的价值,河水流逝则提示人生的短暂。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意境”这一古代诗学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历史演变和理论角度阐释了“境”与“意”的结合,强调文学艺术不仅要描绘客观景象,更要传达情感和思想。材料二则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指出有意境的作品超越具体事物,揭示人生的深层意味,强调了意境带来的惆怅感和形而上的慰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可知,这一论述是肯定“境”的主客二维性质,选项曲解文意。 C.“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可知,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的是“有意境的作品”,而并非“好的艺术作品”,选项偷换概念。 D.“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团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可知,文中说杜甫诗“太逼真”,并不意味着王维的诗“不够逼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可推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绝非单纯自然景象,而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材料二第2段对“惆怅”的理解是: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 A.以 “一江春水” 喻愁之多、之深、之绵绵不绝,体现了他作为亡国之君对过去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是一种深沉而浓烈的惆怅,符合材料中所说的包含着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 B.通过“何处是归程”的发问,以及“长亭更短亭”的意象,表达了游子对归乡之路的迷茫和不知何处是归宿的惆怅,与材料中所说的那种游子思念家乡般的惆怅心境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