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四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测评卷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对细节的关注,能够而且允许在文字上有所体现的,当然是史书。所谓微言大义,说的就是历史记载的信息高度压缩的文字书写状态,以及因信息重负荷过大本身带来的文字的严肃与庄重。也正是文字的神圣性与史书记载的严肃性结合,才生成了人们对细节阅读的诸多流程。有了细节的产生与细节的阅读可能,细节才逐渐成为阅读过程里的“过脑”层次上的挑战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细节甚至远远超越了其字面上的含义,存在于文化全过程中,触角伸向无限的生活海洋、文字迷宫与信息之网。
就文学本身而言,很早就鲜明地体现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与对人的细节关怀,譬如说魏晋风度里的人物品评。细节乃有心之举,当然要读解的人花点心思、细细品味。细节若是无心偶成,则更应该从飞鸟过后的天空寻觅飞翔的踪迹。依此类推,从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一花一叶、一点一滴去细细揣摩体味文字的好处与妙处,体察古今对话、人我共论的莫逆相知与渴求。事实上,对世界万物的“求知”,与个体在茫茫人世的“求知”,无非都是为了“知己”。而恰恰知己是难的。“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又岂止是西方哲人的喟叹而己。
明清小说评点之风大盛,其间的细节喜好,就比较接近今人现代的“细节”观了。所谓现实主义的“细节”,要追求“更高的真实”。何谓更高的真实呢?当然是言人人殊。然而,就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而言,当然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信中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直到今天,大凡所有的“细节”讨论与思考,基本上都由此申说开去。
更高的真实,要从细节上看出超越细节本身的“内容”,这当然就需要“放大”。放大与拔高,既是逻辑,也是艺术,既是细节,也关乎整体,要确保细节在整体叙述中发挥逻辑上的连贯性。有意思的是,细节的发现与回味往往是在对整体的把握相对成熟乃至烂熟之后。此时此刻,人们对艺术的观照大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闲情逸致、抽刀断水的片刻超脱、高屋建瓴的退而求其“细”的从容。细节与整体的互相参照,不过是“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往复辩证动态。
细节有原味,也有意味;有高度,也有深度。
细节的“原味”,也就是细节的“初心”,一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本能好奇与求真探索,一是人类对真实之旅遥遥无期的道德敬畏与止于至善的道德自律。所谓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此二者是康德的两大永恒,但也是细节的两大内涵。细节的“意味”,其间既有人们求知进程上对人类周边事物的诸多猜想与关系调适,也还应该存有对未知世界的知己悦纳的情怀,当然更要一点“为学知止”的神秘与审美。就此而言,所谓“太美了,请等一等”,除了是浮士德那情不自禁的慨叹,我想也应当成为人类文明之旅上的关怀与畅想。


浏览完整试题细节的高度,就是细节应该推高整体、托举整体呈现艺术魅力的高峰。细节可以是美人痣,是整体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上的一枝一叶、一花一瘤。近观细思,耐人寻味。细节的深度,要求细节要禁得起掰开揉碎的思揣,禁得起放大镜、显微镜的观察,禁得起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的推求。细节的深度,一定意义上就是细节的艺术能量的浓度。好的细节,艺术芬芳一如好茶耐泡禁品,能如八宝珍珠随处皆可现玲珑。
(摘编自傅修海《细节的原味与意味》)
材料二:
讨论文学的细节,不妨从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的开篇谈起: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菌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细节,触及文学细节各个层次的功能。文学细节第一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模拟真实。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台”简练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场景,并借着“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这个细节,将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柜台后,塑造出场景的立体感。同时,又巧妙地以“热水”用来“温酒”这个细节,衔接到对于酒客的描写。鲁迅先生笔力老辣,寥寥几句,咸亨酒店如在读者眼前。
文学细节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要刻画人物。鲁迅先生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上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两个阶层的人,并在下文以名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活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层面的细节,已经不仅是模拟真实,而且参与到对于人物的刻画之中。
文学细节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打通隔膜。对于这第三个层次,以往学界还缺乏关注。文学评论家阎晶明在《那钱上还带着体温》一文中,细读《孔乙己》里“四文”“十文”“一文”“十几文”这些不同的细节。这仅仅是一些经济学意义上的细节吗?不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之所以可以熟练而准确地写出这些经济层面的细节,在于他对于经济所指向的社会关系有深刻的把握。他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社会出发,展开卓越的写作。一言以蔽之,这些细节展现出作家视野中有他者。诚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选自黄平《细节模拟真实、塑造人物、打通隔膜》,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中的“微言大义”是指用高度压缩的文字记载历史信息,这种细节体现了文字的神圣性与史书的严肃性。
B.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对文字细微之处的品味,旨在实现古今对话、人我共鸣,从而直接达成“知己”这一境界。
C. 细节可以承载超越细节本身更多的“内容”,这是细节的放大与拔高,但这种放大与拔高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
D. 鲁迅小说《孔乙己》具有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意味,触及了文学细节各层级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心偶成的细节浑然天成,艺术价值亦高,值得欣赏者去细细揣摩,体味其中的韵味与妙趣。
B. 当艺术观赏者能做到对细节熟稔于心,是可以采取“一叶障目”、“抽刀断水”的艺术欣赏方式的。
C. 好的细节既要有推举作品整体达至艺术高峰的高度,也需具备禁得起掰开细思反复咀嚼的深度。
D. 文学细节还要具备打通隔膜的功能,这就要求作家从社会层面出发,他的视野中有“他者”的存在。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细节第二层次功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荷花淀》中对水生嫂的动作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B. 《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他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甚至他的手表和削铅笔的小刀都被装在套子里。”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林冲冒雪赶路的描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D. 《祝福》中描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4. 材料一中提及“细节要追求更高的真实”,材料二所举《孔乙己》的开篇,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5. 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
【答案】1. B 2. B
3. C 4. ①对酒店布局陈设的描写体现了细节的真实性,这是基础;
②关于人物服饰及喝酒姿态 描写突出了孔乙己可悲可怜的矛盾体(内心的纠结),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5. ①推理小说确保了细节在整体叙述中发挥逻辑上的连贯性功能,体现了应有的逻辑缜密性;
②推理小说应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注重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③作家要有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心中要有他者,创作出富有原味与意味,既有高度也有深度的细节。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细节”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从文化史和文学理论角度,剖析细节的原味与意味,强调其在认知和审美中的辩证关系;材料二以《孔乙己》为例,具体分析文学细节的三重功能。两文形成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的互补,共同揭示了细节作为艺术载体的多维价值——既是微观的真实呈现,又是宏观的意义符号,更是连接作者、文本与读者的重要纽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直接达成”表述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对世界万物的‘求知’,与个体在茫茫人世的‘求知’,无非都是为了‘知己’。而恰恰知己是难的”,说明“知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能通过对文字细微之处的品味“直接达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对细节熟稔于心”错误,材料一提到“细节的发现与回味往往是在对整体的把握相对成熟乃至烂熟之后。此时此刻,人们对艺术的观照大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闲情逸致、抽刀断水的片刻超脱、高屋建瓴的退而求其‘细’的从容”,这里强调的是对整体把握成熟后对细节的观照,选项概念错误,应该是对整体把握成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此句主要是对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雪的状态来营造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细节描写第一个层次的文学功能,而不是对人物进行刻画,不符合 “细节第二层次功能” 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孔乙己》开篇对酒店布局陈设进行了描写,如“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这种对酒店格局、柜台形状以及热水温酒等细节的描述,生动且真实地勾勒出故事发生的场景,这些细节符合人们对当时社会中酒店场景的认知,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如实模拟,体现了细节的真实性,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文中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细节来区分不同阶层的人。“短衣帮”是做工的人,他们经济条件较差,只能靠柜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则经济状况较好,能够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通过这两种不同服饰的细节描写,鲜明地展现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阶层差异,为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设置了典型环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他经济拮据,与“短衣帮”类似;但“穿长衫”又显示出他试图与“短衣帮”划清界限,想要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和体面,这一喝酒姿态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内心的纠结与矛盾,将他可悲可怜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孔乙己》开篇通过对酒店布局陈设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人物服饰、喝酒姿态等细节的刻画,不仅呈现了生活的真实场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细节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性,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很好地体现了“细节要追求更高的真实”这一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放大与拔高,既是逻辑,也是艺术,既是细节,也关乎整体,要确保细节在整体叙述中发挥逻辑上的连贯性”可知,推理小说确保了细节在整体叙述中发挥逻辑上的连贯性功能,体现了应有的逻辑缜密性;
②根据材料一“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知,推理小说应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注重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③根据材料一“细节的‘原味’,也就是细节的‘初心’,一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本能好奇与求真探索,一是人类对真实之旅遥遥无期的道德敬畏与止于至善的道德自律”“除了是浮士德那情不自禁的慨叹,我想也应当成为人类文明之旅上的关怀与畅想”可知,作家要有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心中要有他者,创作出富有原味与意味,既有高度也有深度的细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 卡
契诃夫
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利亚兴的铺子里来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出外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那张纸铺在一条长凳上,他自己在长凳前面跪着。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马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你写信。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你万事如意。我没爹没娘,只剩下你一个亲人了。”
万卡抬起眼睛看着乌黑的窗子,窗上映着他的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他的祖父康斯坦丁·马卡雷奇,地主席瓦列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样。
“咱们来吸点鼻烟,好不好?”他说着,把他的鼻烟盒送到那些女人跟前。
女人们闻了点鼻烟,不住打喷嚏。祖父乐得什么似的,发出一连串快活的笑声,嚷道:
“快擦掉,要不然,就冻在鼻子上了!”
他还给狗闻鼻烟。卡什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委委屈屈,走到一旁去了。泥鳅为了表示恭顺而没打喷嚏,光是摇尾巴。天气好极了。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子,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眨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
“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动手收拾,她就抓过那条青鱼,把鱼头直戳到我脸上来。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到小酒店里去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是什么也没有。早晨吃面包,午饭喝稀粥,晚上又是面包,至于茶啦,白菜汤啦,只有老板和老板娘才大喝而特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万卡嘴角撇下来,举起黑拳头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我会给你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为你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就自管抽我,像抽西多尔的山羊那样。要是你认为我没活儿干,那我就去求总管看在基督面上让我给他擦皮靴,或者替菲德卡去做牧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去,简直只有死路一条了。我本想跑回村子,可又没有皮靴,我怕冷。等我长大了,我报这个恩,养活你,不许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妈佩拉格娅祷告一样。
“莫斯科是个大城。房屋全是老爷们的。马倒是有很多,羊却没有,狗也不凶。这儿的孩子不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唱诗班也不准人随便参加唱歌。
“亲爱的爷爷,等到老爷家里摆着圣诞树,上面挂着礼物,你就给我摘下一个用金纸包着的核桃,收在那口小绿箱子里。你问奥莉加·伊格纳季耶夫娜小姐要吧,就说是给万卡的。”
万卡声音发颤地叹一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回想祖父总是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带着孙子一路去。那种时候可真快活啊!祖父咔咔地咳嗽,严寒把树木冻得咔咔地响,万卡就学他们的样子也咔咔地叫。往往在砍树以前,祖父先吸完一袋烟,闻很久的鼻烟,讪笑冻僵的万卡……那些做圣诞树用的小云杉披着白霜,站在那儿不动,等着看它们谁先死掉。冷不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野兔,在雪堆上像箭似的窜过去。祖父忍不住叫道:
“抓住它,抓住它……抓住它!嘿,短尾巴鬼!”
祖父把砍倒的云杉拖回老爷的家里,大家就动手装点它……忙得最起劲的是万卡喜爱的奥莉加·伊格纳季耶夫娜小姐。当初万卡的母亲佩拉格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莉加·伊格纳季耶夫娜就常给万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到佩拉格娅一死,孤儿万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科的靴匠阿利亚兴的铺子里来了……


展开余下试题“你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求你看在基督和上帝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吧。你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气闷得没法说,老是哭。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过来。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替我问候阿廖娜、独眼的叶戈尔卡、马车夫,我的手风琴不要送给外人。孙伊万茹科夫草上。亲爱的爷爷,你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
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斯坦丁·马卡雷奇
然后他跑到街上,邮筒正好就在附近。邮筒跟万卡差不多高,是绿色的,顶上还有一个红圆的顶子。万卡跑到邮筒跟前,把那封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在梦里他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念着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内容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万卡提到母亲去世后,自己孤苦无依。万卡在信中回忆母亲的温情,对比现在的凄凉,强调他的孤独处境。
B. 万卡在信中反复乞求爷爷带他离开,回到乡下生活,甚至承诺会听话、干活,表达了他对自由和亲情的极度渴望。
C. 小说中万卡希望回到宁静的乡村去,主要是因为莫斯科天气太冷,城市生活太喧嚣,车马声让他无法入睡。
D. 小说详细描写了万卡被老板揪头发、用皮带抽打,以及被伙计们戏弄的场景,这些内容都构成了他悲惨生活的主要部分。
7. 下列对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万卡写信时的回忆、联想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个孤儿学徒的悲惨遭遇和纯真心灵。
B.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直接参与小说的评论,使读者更能理解万卡的内心世界。
C. 小说运用了讽刺手法,通过描写鞋匠铺老板和伙计对万卡的种种虐待行为,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D. 小说打破时空界限,让万卡的现实遭遇、童年回忆和未来幻想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增强艺术感染力。
8. 小说中的万卡在信中向祖父倾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但结尾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梦境。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案】6. C 7. B
8.
①现实与梦境的对比。万卡在现实中饱受虐待,生活绝望,而梦境中却幻想着祖父收到信并带他脱离苦海。这种对比突出了万卡的悲惨处境和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强化悲剧效果。小说的结尾暗示祖父根本收不到信,万卡的希望注定落空。这种“希望破灭”的结局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让读者对万卡的命运产生更深的同情。
③批判社会现实。作者通过万卡的遭遇和虚幻的希望,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儿童的苦难,批判了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解析】
【导语】契诃夫《万卡》以冷峻笔触描绘了童工万卡 悲惨境遇,通过书信体与梦境的反差结构形成强烈艺术张力。文本呈现三重对比:①莫斯科的残酷现实(鞋楦头殴打、饥饿)与乡村回忆(祖父的鼻烟趣事、圣诞树)的温暖对比;②具象的虐待细节(青鱼戳脸、过道睡觉)与抽象的希望祈求形成生存困境的闭环;③未寄出的信(地址模糊)与甜蜜梦境构成残酷反讽,暗示救赎的虚幻性。这种“含泪的微笑”式叙事,既控诉了沙俄底层剥削制度,又保留了人道主义光芒。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因为莫斯科天气太冷,城市生活太喧嚣,车马声让他无法入睡”错误。文中明确提到“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气闷得没法说”“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这些才是他渴望逃离的根本动机。所以,万卡希望回到乡村的核心原因是在莫斯科遭受非人的虐待(如被老板殴打、伙计戏弄、长期饥饿、睡眠不足等),而非“莫斯科天气太冷”或“城市生活喧嚣”。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直接参与小说的评论”错误。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而非第一人称。全文以旁观者视角讲述万卡的故事,虽深入其内心,但未以“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也未“直接参与小说的评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 、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万卡在信中详细描绘了学徒生活的苦难:挨打受辱、食不果腹、睡眠不足,甚至“比狗都不如”。但结尾的梦境却呈现出暖炕、祖父读信、泥鳅摇尾的温馨场景 —— 这种美好是他现实中完全无法触及的。所以,现实和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万卡的悲惨处境和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万卡将信投入邮筒的举动是天真的,因为信封上“寄交乡下祖父收”的模糊地址注定信件无法送达,万卡的希望注定落空。这种“希望破灭”的结局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让读者对万卡的命运产生更深的同情。
③九岁的万卡被送到鞋铺当学徒,遭受老板夫妇的虐待(揪头发、皮条抽、鱼头戳脸)、师傅的欺凌(耍笑、怂恿偷窃),甚至“吃食只有面包和稀粥”。“比狗都不如”的自述,都写出了万卡的悲惨遭遇。而万卡将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祖父身上,但是他所写信的地址注定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爷爷祖父同样是依附于地主的“守夜人”,所以万卡的希望是虚幻的。作者通过万卡的遭遇和虚幻的希望,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儿童的苦难,批判了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选自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四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