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流言?谣言?谎言?——从莎草纸到互联网,语言如何改变我们》) 材料三: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地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摘编自喻思南《用科普抵御“科学流言”》,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对患病者社会身份的话语塑造便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便产生了对“武汉人”的符号污名化现象。 B. 疫情暴发期间,患病者与疾病暴发地居民会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健康人群希望与他们保持距离,实现心理隔离便成了优先选择。 C. 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网上许多人并不真的在乎真相,在乎的是情绪,是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意见。因此,“官宣”也就可有可无了。 D. 风险社会的“风险”指自然和传统失去无限效力且依赖人的决定时产生的需人为控制的不良后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武汉人”的符号污名化现象,是健康人群站在道德高位上施加的道德惩戒,是健康人群希冀实现心理隔离的话语体现。 B. 人们采用负面语言对患病者加以描述,甚至将患病者“妖魔化”,这些话语虽源于个体意识,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规则。 C. 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科学流言,最重要的是精准地辟谣。因为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D. 转变科普理念,培养民众科学素养,发展科普产业,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时,我们会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身现代化阶段风险的一项是( ) A.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了震级为8.0级的大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 B. 2019年,研究人员表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区因人类超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加速,10年里下沉了约2.5米 C. 2020年,设计运行时间为50年的中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西安灞桥江村垃圾填埋场只工作25年便提前退休。 D.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爆炸,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是近代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 4. 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阐明“流言”一词的内涵。 5. 依据三则材料,概括疫情背景下流言产生的原因。 【答案】1. D 2. C 3. A 4. ①流言是在权威声音缺位的情况下,人们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按照需要去选择性地传播和阐述的言说(或解释)。 ②它包含事实的部分和意见的部分,其中意见的部分不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缺乏足够的证据/事实基础)。 5. ①民众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希望通过话语抚慰内心恐惧,将患病者和疾病暴发地居民符号化、污名化,形成对疫情相关人群的话语排斥,导致流言盛行。 ②后真相时代,网上许多人不在乎真相而在乎情绪、立场和价值观,按自身价值观选择性传播和阐述信息,产出很多偏激言论,形成流言。 ③权威声音缺位,科普理念未从公众需求出发,使得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有了传播空间。 【解析】 【导语】材料聚焦疫情背景下的社会话语现象,从多维度探讨了流言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应对策略。材料一揭示了疾病污名化背后的群体恐慌与道德排斥;材料二剖析后真相时代流言与价值观的纠葛,提出“风险社会”概念;材料三从科普角度提出抵御科学流言的具体路径。三则材料层层递进,既呈现了社会心理困境,又给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与此同时”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在围绕疫情的社会话语体系建构中,‘武汉人’被塑造为疾病传播的‘符号化’群体。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产生对‘武汉人’的符号污名化现象”可知,对“武汉人”的符号污名化现象是随着疫情发展而产生的,不是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 B.“实现心理隔离便成了优先选择”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疫情暴发期间,患病者与疾病爆发地居民成为其他社会民众恐慌的对象,人们希望与这类人群保持距离,当现实的空间隔离尚无法实现时,心理隔离成为人们唯一选择”可知,实现心理隔离不是优先选项,而是“空间隔离尚无法实现”情况下的唯一选择。 C.“因此,‘官宣’也就可有可无了”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的确“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网上许多人并不真的在乎真相”,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官宣’可有可无”的结论;而且从“一方面孜孜以求真相,一方面又不闻不顾真相自说自话”来看,人们还是会寻求真相,所以“官宣”还是需要的,只不过不需要不靠谱的“官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