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福建省南平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三单元第9课和古诗词诵读。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来贸丝(不仅) 忍尤而攘诟(责备)
B. 总角之宴(快乐) 大人故嫌迟(故意)
C. 臣以险衅(祸患)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D. 以手阖门(关闭) 其制稍异于前(管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匪”,不是。句意:不是真的来交换丝。/忍受着责备和辱骂。
B.“故”,仍旧。句意: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
C.正确。句意:我因命运不好。/而刘氏早已疾病缠身。
D.“制”,形制、规制。句意:用手关门。/那规制和以前稍有不同。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以为期 又申之以揽茝
B. 为仲卿母所遣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 报养刘之日短 他日汝当用之
D. 不迎而自归 夫孰异道而相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把/因为。句意:秋天到了来迎娶。/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B.被/向、对。句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我从门板外一一回答她。
C.的/代词,指象笏。句意:而报答、奉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将来你应该会用得上它。
D.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为什么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
故选D。
3. 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步余马于兰皋兮 D.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A.没有特殊句式,属于一般陈述句。句意: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句意:家中有一位老妇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兰皋步余马”。句意: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在庭院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和树木。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阿Q在与赵太爷等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委屈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于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了。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一位批评家这样分析阿Q“土谷祠的梦”:“虽然它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破坏了统治了农民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秩序和‘尊严’”,这都表现了“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小说后半部分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的描写也引起普遍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的教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这样,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钱文《说不尽的阿Q》)
材料二:
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就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但是,假如鲁迅当年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鲁迅对世界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包含了作品震慑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这种特殊性就是阿Q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鲁迅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
(摘编自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并不只是旧社会国民的典型,即使是国民素养已普遍提升的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B. 在未庄,阿Q是造反的先驱者,他破坏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让他们“尊严”丢失。
C. 思想解放运动时,人们大胆假设,如果阿Q成了“革命”掌权人,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
D. 鲁迅当年没有简单图解阿Q,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才有了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们只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阿Q都成了国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B. “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
C. 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源自鲁迅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作品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阿Q不同于一般的雇农。
D. 阿Q思想行为方式外表特征明显,给人印象深刻,“精神胜利法”成为他的代名词,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 周末的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小川孤独地待在宿舍,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与妈妈一起去西藏旅游的时光,顿时开心地笑了。
B. 期中考试,小楠因排名倒数而伤心地哭了,哭着哭着,想到自己以前都是前十,就停止了哭,暗暗发誓:一定东山再起。
C. 小梅拿了区一等奖,平时比她作文写得更好的小美很沮丧,小月就拉小美去散步,聊起春游两人率先登上山顶的事,她们都开心地笑了。
D. 看到别人都夸小胖家富有,小梦就说:“我爷爷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全县仅有的三个万元户之一,他家能与我家比吗?”


展开余下试题7. 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是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所在。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8. 两则材料都谈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C
6. D 7. ①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腹辛酸,一次次地失败。
②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在精神上却一次次地胜利。
8. ①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探讨这一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揭示其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象征意义。
②材料二则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揭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阿Q作为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梳理了阿Q形象的百年接受史,从国民性批判到阶级分析,再到人类学解读,展现了经典文学形象的丰富阐释空间。材料二则聚焦阿Q性格的特殊性,指出其艺术魅力在于现实失败与精神胜利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悲喜剧张力。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文学典型的多义性: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隐喻,体现了伟大文学作品“说不尽”的特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错误。由原文“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可知,材料一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由此可见,未庄的百姓并不会获得新生。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干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可知,选项因果颠倒。
B.“‘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错误。由原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可知,材料一提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认为阿Q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精神胜利法”是维持正常生存的选择,但并没有提到它能帮助人们东山再起。
D.“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错误。由原文“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可知,“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性格内涵的全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精神胜利法”指在现实中的失败或劣势情况下,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等方式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虚幻的胜利。
A.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B.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C.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D.小梦通过提到自己爷爷家过去的辉煌来安慰自己,以此来掩盖自己家现在不如别人家的事实,这正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实际的失败受辱”可知,阿Q命运凄惨,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腹辛酸,一次次地失败。
②由原文“他时时感到得意”“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虚妄的胜利自傲”可知,阿Q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在精神上却一次次地胜利。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原文“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可知,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探讨这一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揭示其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象征意义。
②由原文“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就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揭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阿Q作为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落归根
王进
母亲出生在富商家庭,祖辈自清末在北京行商,20世纪60年代支援大西北之前,母亲一直是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她说,她学的是财会专业,这是她们那代女生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但现实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最终因为家庭成分去了大西北。
为了能够留京,我听她的话,初中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测绘技校。谁知毕业前学校忽然宣布,外地生一律要回原籍。慌乱之下,她把我过继给膝下无子的二叔,我才留在了她的故乡北京。这件事是母亲毕生的痛,痛彻骨髓的痛。从那时起,母亲很内疚,因为内疚,她断定我必然也怨恨她,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可我不能因此而记恨母亲,毕竟我是一个特别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想要事事都做到更加完美。就像她常对我和老大王追梦说:“孝顺,要孝,更要顺。”中专毕业后,我上了专升本,遇到了同样从事测绘工作的小马,我们组成了一个最让人羡慕的家庭。
母亲是个勤快的女人,买菜、做饭、打扫……什么都做得井井有条。但是她很爱唠叨,也总是抱怨。我不喜欢她的唠叨,我的观点是,如果你做了,就不要抱怨,如果抱怨了,就不要做。但是没办法,母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像是她给自己设了个圈套,跳下去,踩到这些地雷,爆炸,有点自编自导自演的意思。除此之外,母亲还有个可怕的缺点,就是爱胡思乱想。母亲的胡思乱想是以一个全方位立体旋转的模式展开的,毫无规律可循,有时也有让我非常难过的时候。我刚工作那年,我问她为什么爱王追梦超过爱我?她回答说,因为你很自私,对别人很刻薄。我很惊讶!我一直在问,我怎么自私了,我怎么自私了?她说:如果将来我和你们住在一起,你一定不会善待我。怎么会呢?母亲的想法让我很费解,我生气地解释道:即使是这样,也是因为你平时是这样教我的!当时,我太年轻,太傲慢,我的话太露骨,太尴尬,也不让自己好受。这件事让我着实伤心了一阵。


展开余下试题一次,母亲干体力活把腰扭伤了,找中医大夫按摩过一阵儿,不见好。衣服里满是膏药的味道。我建议她雇一个保姆,她说不用,还说我娇气。其实,我没那么娇气,我只是心疼她。我自己在家里随便煮碗面,下几个速冻水饺,就能有效对付一顿饭,但是母亲生病,我想让她吃得有营养一点。我知道母亲在生我的气,为什么生气,我再清楚不过。因为昨天我送给二叔一件羊绒衫,我本想着给母亲也买一件,可母亲一米五八的个子,肩窄腰细,连最小号的S码也偏大,没有她能穿的尺码。二叔不知其中缘由,告诉了母亲,本意是打个招呼,道一声谢!却因此导致母亲生气,这还是有点麻烦的。
骨子里我和母亲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那年,母亲从西北调回北京,当时没有房子住,租了郊区的一间八平方米的平房,母亲每天早晨五点半起来就要为房东扫院子。一天,老大追梦谈的女朋友和房东家的闺女吵架了,房东给母亲一周时间,逼母亲搬家,母亲当时走投无路,一个人走到玲珑塔下默默地流泪。恰逢母亲原单位的领导进京开会,看着母亲租的那间简陋的平房说:咱回原单位吧,别委屈自己了。母亲咬了咬嘴唇,没有吭声。但是当拿到回京的调令在分局审批户口时,我能感觉到她回故乡后的兴奋,她回忆说,整个人是木的,如果不是我抓住她的胳膊,她会一屁股摔在地上。
在分局户口大厅填进京表格时,她手抖得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七歪八扭,那种心情,不是身在其中的人绝对体会不到。当时,母亲把北京身份证放到月票夹里,挂在胸前兴奋得眼里放光的样子,让旁人感觉那不是梦,她一定以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但我知道。虽然我还年轻,但我真的知道。就像从小到大,我贴在学生写字台前的那些小纸条,“我要回故乡,不想自己一辈子留在这里,就必须不断努力”这些亢奋的话,像一道道鞭子,抽在我的背上,然后是夜以继日地努力,朝着我心中的方向前进——这与母亲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对于这点都是心知肚明的。许多人对此不解,说:你三年后再考北京的大学,不是跟我们一样?他们不知道,三年太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母亲无力承担风险。我知道,只有太在乎一样东西,才会变得如此胆小。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我最后,会以那样的方式留在了北京。母亲曾多次在家庭聚会上当众洒泪说:“如果没有二叔王途新,我就一辈子对不起这小儿子了。”我发自内心地对她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
母亲已经做好了以我和追梦的家为“落脚点”的准备,可她赶在离休前调回了故乡的一所高中任教。据说母亲工作之前有一次试讲,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与优雅不凡的台风,让台下的人完全折服。因此,母亲在系统内是有一些名气的,单位的人一提起母亲都竖大拇指,称赞她是很能干的女强人!
“一家人争取在北京团聚。”这就是她在火车站为我送行时所说的话。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像饱蘸墨水的笔,最初没有想到,落在纸上胜过千言万语。纸上写着——叶落归根。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能够让“我”留在北京,母亲无奈地把“我”过继给了二叔,文章写母亲的“痛”与“内疚”,起到了突出并强化母亲感情的作用。
B. 对于母亲的勤劳等优点,“我”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然而母亲爱唠叨的习惯以及她爱胡思乱想的缺点,都让“我”内心感到非常可怕和厌恶。
C. 母亲令人费解的想法,让“我”生气,“我”予以回击且毫无悔意;但母亲扭伤腰时,“我”建议母亲雇保姆,体现了“我”的善良与孝心。
D. 母亲因将“我”过继给二叔流泪时,“没关系,没关系”为反复手法,表现了“我”虽不理解母亲的做法,但意欲对母亲进行心理安慰。
10. 关于文中母亲填写进京表格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在填写表格时,“手抖”这一细节描写精准地体现了母亲兴奋、激动的心理。
B. 母亲的那种感觉,“我”能够感受到,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与母亲达到了共情。
C. “像一道道鞭子”运用比喻,意在表达“我”忆起写有“回京”的小纸条时的痛苦与悲伤。
D. “三年太长”体现回京的急切,“我”和母亲非常在乎,才会如此担心,如此胆小。
11. 文章以“叶落归根”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12. 文章最后一段说“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到底包含了哪些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9. A 10. C
11. ①情节内容上,文章写母亲渴望并努力追求回京与一家人团聚,为此她甘愿承受艰难与委屈,以“叶落归根”为题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
②艺术效果上,以“叶落归根”为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体现了年老归乡、家人团聚的主题,提高了表现力。
12. ①母亲的期待和坚持。母亲希望一家人在北京团聚,体现了她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不懈努力。
②对故乡北京的情感。母亲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努力调回北京工作,以实现叶落归根。
③对孩子的关爱。母亲希望孩子们在北京有更好的发展,体现了对孩子未来的关心和期望。
④奋斗历程的总结。这句话总结了母亲为实现回归北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反映了她生命中的奋斗历程。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叶落归根”为题,通过母子两代人 北京情结,展现了时代变迁下个体的命运沉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母亲倔强又脆弱的矛盾形象——她因成分问题被迫离京,却始终执着于“归根”,这种执念也深刻影响了儿子。文本采用双线叙事,在母亲扫院流泪、填表手抖等细节中,将历史创伤与亲情羁绊交织。结尾“饱蘸墨水的笔”的比喻,巧妙升华了“故乡”作为精神原乡的象征意义,在平淡叙述中蕴含厚重的情感张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母亲爱唠叨的习惯以及她爱胡思乱想的缺点,都让‘我’内心感到非常可怕和厌恶”错误,由“我不喜欢她的唠叨,我的观点是,如果你做了,就不要抱怨,如果抱怨了,就不要做。但是没办法,母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可知,对于母亲的唠叨,“我”无奈地接受;由“除此之外,母亲还有个可怕的缺点,就是爱胡思乱想”可知,使“我”感到可怕的是母亲的胡思乱想。
C.“且毫无悔意”错误,由“当时,我太年轻,太傲慢,我的话太露骨,太尴尬,也不让自己好受。这件事让我着实伤心了一阵”可知,“我”是心怀悔意的。
D.“虽不理解母亲的做法”错误,由“我发自内心地对她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可知,“我”理解母亲的做法。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痛苦与悲伤”错误,由“这些亢奋的话,像一道道鞭子,抽在我的背上,然后是夜以继日地努力,朝着我心中的方向前进”可知,应为“鞭策与激励”。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妙处的能力。
①情节内容上,标题浓缩了母亲和“我”两代人对故乡的执念。母亲因家庭成分被迫离京,从北京支援大西北,却始终心系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南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