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三单元第9课和古诗词诵读。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来贸丝(不仅) 忍尤而攘诟(责备) B. 总角之宴(快乐) 大人故嫌迟(故意) C. 臣以险衅(祸患)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D. 以手阖门(关闭) 其制稍异于前(管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匪”,不是。句意:不是真的来交换丝。/忍受着责备和辱骂。 B.“故”,仍旧。句意: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 C.正确。句意:我因命运不好。/而刘氏早已疾病缠身。 D.“制”,形制、规制。句意:用手关门。/那规制和以前稍有不同。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以为期 又申之以揽茝 B. 为仲卿母所遣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 报养刘之日短 他日汝当用之 D. 不迎而自归 夫孰异道而相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把/因为。句意:秋天到了来迎娶。/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B.被/向、对。句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我从门板外一一回答她。 C.的/代词,指象笏。句意:而报答、奉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将来你应该会用得上它。 D.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为什么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 故选D。 3. 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步余马于兰皋兮 D.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A.没有特殊句式,属于一般陈述句。句意: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句意:家中有一位老妇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兰皋步余马”。句意: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在庭院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和树木。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阿Q在与赵太爷等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委屈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于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了。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一位批评家这样分析阿Q“土谷祠的梦”:“虽然它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破坏了统治了农民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秩序和‘尊严’”,这都表现了“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小说后半部分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的描写也引起普遍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的教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这样,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钱文《说不尽的阿Q》) 材料二: 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就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但是,假如鲁迅当年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鲁迅对世界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包含了作品震慑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这种特殊性就是阿Q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鲁迅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 (摘编自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并不只是旧社会国民的典型,即使是国民素养已普遍提升的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B. 在未庄,阿Q是造反的先驱者,他破坏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让他们“尊严”丢失。 C. 思想解放运动时,人们大胆假设,如果阿Q成了“革命”掌权人,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 D. 鲁迅当年没有简单图解阿Q,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才有了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们只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阿Q都成了国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B. “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 C. 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源自鲁迅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作品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阿Q不同于一般的雇农。 D. 阿Q思想行为方式外表特征明显,给人印象深刻,“精神胜利法”成为他的代名词,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 周末的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小川孤独地待在宿舍,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与妈妈一起去西藏旅游的时光,顿时开心地笑了。 B. 期中考试,小楠因排名倒数而伤心地哭了,哭着哭着,想到自己以前都是前十,就停止了哭,暗暗发誓:一定东山再起。 C. 小梅拿了区一等奖,平时比她作文写得更好的小美很沮丧,小月就拉小美去散步,聊起春游两人率先登上山顶的事,她们都开心地笑了。 D. 看到别人都夸小胖家富有,小梦就说:“我爷爷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全县仅有的三个万元户之一,他家能与我家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