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蒋璟萍 曹淑蓉《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材料二: 艺术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载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国人向来重视艺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爱国情怀,都深深地积淀在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中。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演绎,传统音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礼乐传统,传递的是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千年信条。从仰韶文化时期陶盆上手拉手的舞者,到今天藏羌民族载歌载舞的锅庄,我们看到的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从敦煌壁画上反弹琵琶的飞天,到浔阳江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再到今天少年宫的舞台上,孩子们用数十面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古老旋律的召唤。不同的艺术形式,叙述着中华民族厚重宏大的故事,也承载着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诸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诗性美。美不仅是一种样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车载音响里欢快的音乐,到街心广场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再到充满设计感的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因为无处不在的人文之美而变得温馨动人。有音乐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便是美好生活的模样。小树林里悠扬的小提琴乐曲,还有临水长廊里,票友们有板有眼的演唱和阵阵喝彩,都使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有渗透于大众生活中的艺术,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 艺术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者。孔子授“六艺”,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诗画江南,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琴声之幽,曲调之美,无不体现了这方水土的灵秀和人民的聪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重,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融合共生、互促互进,构成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独特叙事,“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样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文化艺术回归人民大众,将凝聚起万众一心、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而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青春永驻。 (摘编自李向民《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人民大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礼仪在交际过程中展现出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 B. 传统礼仪不仅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 在新时代背景下,礼仪文化正在重构时代变革中的生活范式,不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复制。 D. 文化艺术的发展,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就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很多手势礼仪得到了广泛传播,提高了公众对审美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B. 传承和发展礼仪文化,关键在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礼仪文化落到实处。 C. 音乐、舞蹈、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叙述着中华民族厚重宏大的故事,也承载着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D. 文化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对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的理解与阐释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学习完戏剧《雷雨》《哈姆莱特》,脑海中浮现出不同的悲情画面。 B. 小提琴曲《梁祝》传播着音律人文之美,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C. 《歌唱祖国》的旋律总能让人心潮澎湃,令国人自豪于身处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D. 不论城市路灯下、乡镇的街头里巷,还是乡村田间路口,总能看到优美欢快的广场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 论证结构特点。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展开。首先列举现象,电影的热映引发的传统礼仪的传播;接着具体阐释了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传承发展传统礼仪的时代要求;最后明确传承礼仪的方法路径。 5. (1)借助科技的发展,创造和发展礼仪文化的多样化形态。(2)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推进“文化+”新业态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生活交汇融合。(4)要坚持以文化人,回归人民大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传统礼仪和艺术为载体,探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一聚焦礼仪文化,从历史渊源到现代转型,强调其在规范行为、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指出数字化时代礼仪的新形态;材料二则从艺术角度切入,阐述其对民族精神的传递和生活美学的塑造。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创造性转化”这一核心命题——通过影视传播、教育体系、科技融合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错误,由原文“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可知,礼仪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不是因果关系。 B.“而且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尚礼、制礼,并在全社会推行礼教、礼治,将礼仪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社会风尚”,应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D.“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强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是满足文化需求的措施之一,但未表明这是唯一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关键”一词没有依据。材料一第六段提到传承礼仪文化的措施包括“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发展中华礼仪文化的相关规范”等,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的表述,也说明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构建教育模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