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蚌埠市A层高中第六次联考
高二语文卷
命题学校:博雅培文 审题学校:怀远一中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手势礼仪,譬如哪吒的抱拳礼、敖丙的拱手礼、鹿童鹤童的作揖礼……随着电影的热映,这些传统礼仪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人伦、社会法则的敬畏和尊重,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传统礼仪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并由此衍生出如“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政以德”等道德要求,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礼仪对于规范人们行为、帮助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在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传统礼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尚礼、制礼,并在全社会推行礼教、礼治,将礼仪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社会风尚。人们在学礼、遵礼的过程中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历经五千年赓续发展,始终承载着协调人伦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形塑文明认同的重要功能。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礼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张力的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既非对传统礼制的简单复刻,亦非对异域文明的全盘移植,而是立足中华文化主体,在文明对话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礼仪体系。
从“云端祭祀”到“太空拜年”,从“碳中和婚礼”到“数据伦理准则”,礼仪文化正在重构人类与技术、自然、虚拟世界的相处之道,形成数字化、生态化交织的新语境,重构时代变革中的生活范式。借助科技的发展,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异彩纷呈,无论是礼器造型、仪式设计、聚会范式,还是人的姿态语言、服饰搭配,都以美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礼”意与技术、观念与实践进行意象表达,或精美绝伦,或轻松活泼,或恢宏大气,或庄严肃穆,以仪式融入审美内蕴,寻求“礼序”与“乐和”相统一,从而观照“和而不同”“以礼化人”“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怀,礼仪承载的价值更显丰盈、表现形态日趋完善,成为当代社会美、生活美、科技美的独特形态。
礼仪文化新形态的建构,不能是书斋中的理论推演,而应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创造。一方面,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创作影视剧、书籍等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提高公众对礼仪文化“新”的观念形态、生活形态和审美形态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人们在礼仪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此外,建立健全发展中华礼仪文化的相关规范,以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自律规范等形式,进一步使礼仪文化落到实处。


浏览完整试题(蒋璟萍 曹淑蓉《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材料二:
艺术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载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国人向来重视艺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爱国情怀,都深深地积淀在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中。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演绎,传统音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礼乐传统,传递的是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千年信条。从仰韶文化时期陶盆上手拉手的舞者,到今天藏羌民族载歌载舞的锅庄,我们看到的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从敦煌壁画上反弹琵琶的飞天,到浔阳江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再到今天少年宫的舞台上,孩子们用数十面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古老旋律的召唤。不同的艺术形式,叙述着中华民族厚重宏大的故事,也承载着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诸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诗性美。美不仅是一种样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车载音响里欢快的音乐,到街心广场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再到充满设计感的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因为无处不在的人文之美而变得温馨动人。有音乐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便是美好生活的模样。小树林里悠扬的小提琴乐曲,还有临水长廊里,票友们有板有眼的演唱和阵阵喝彩,都使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有渗透于大众生活中的艺术,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
艺术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者。孔子授“六艺”,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诗画江南,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琴声之幽,曲调之美,无不体现了这方水土的灵秀和人民的聪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重,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融合共生、互促互进,构成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独特叙事,“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样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文化艺术回归人民大众,将凝聚起万众一心、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而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青春永驻。
(摘编自李向民《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人民大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礼仪在交际过程中展现出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
B. 传统礼仪不仅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 在新时代背景下,礼仪文化正在重构时代变革中的生活范式,不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复制。
D. 文化艺术的发展,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就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很多手势礼仪得到了广泛传播,提高了公众对审美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B. 传承和发展礼仪文化,关键在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礼仪文化落到实处。
C. 音乐、舞蹈、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叙述着中华民族厚重宏大的故事,也承载着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D. 文化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对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的理解与阐释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学习完戏剧《雷雨》《哈姆莱特》,脑海中浮现出不同的悲情画面。
B. 小提琴曲《梁祝》传播着音律人文之美,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C. 《歌唱祖国》的旋律总能让人心潮澎湃,令国人自豪于身处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D. 不论城市路灯下、乡镇的街头里巷,还是乡村田间路口,总能看到优美欢快的广场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 论证结构特点。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展开。首先列举现象,电影的热映引发的传统礼仪的传播;接着具体阐释了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传承发展传统礼仪的时代要求;最后明确传承礼仪的方法路径。
5. (1)借助科技的发展,创造和发展礼仪文化的多样化形态。(2)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推进“文化+”新业态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生活交汇融合。(4)要坚持以文化人,回归人民大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传统礼仪和艺术为载体,探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一聚焦礼仪文化,从历史渊源到现代转型,强调其在规范行为、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指出数字化时代礼仪的新形态;材料二则从艺术角度切入,阐述其对民族精神的传递和生活美学的塑造。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创造性转化”这一核心命题——通过影视传播、教育体系、科技融合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错误,由原文“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可知,礼仪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不是因果关系。
B.“而且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尚礼、制礼,并在全社会推行礼教、礼治,将礼仪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社会风尚”,应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D.“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强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是满足文化需求的措施之一,但未表明这是唯一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关键”一词没有依据。材料一第六段提到传承礼仪文化的措施包括“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发展中华礼仪文化的相关规范”等,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的表述,也说明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构建教育模式”是“关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第二段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诸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诗性美”,并指出“美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且以“车载音响的音乐、街心广场的装置艺术、设计感日用品”等为例,说明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对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A.同学们学习戏剧,仅描述艺术欣赏后的心理感受,并不能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展开。
首先,第一段列举现象“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手势礼仪,譬如……”,指出电影的热映引发的传统礼仪的传播;
接着,第二至五段,“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在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传统礼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礼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张力的新形态”具体阐释了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传承发展传统礼仪的时代要求;
最后,第六段“一方面,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人们在礼仪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此外……”明确传承礼仪的方法路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借助科技,创造礼仪文化多样形态:材料一提到“借助科技的发展,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异彩纷呈……将传统与现代、‘礼’意与技术、观念与实践进行意象表达”,说明科技能为礼仪文化发展提供助力,通过科技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礼仪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指出“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因此,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3)推进“文化 +”新业态发展:材料二指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等‘文化 +’新业态不断涌现”,体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相结合,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生活交汇融合,这是对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4)坚持以文化人,回归人民大众:《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材料二也提到“文化艺术回归人民大众,将凝聚起万众一心、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而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青春永驻”,说明传承中华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在黄昏里
江锦灵
又一次等在黄昏里。
夕阳下,她的剪影,一剪一剪地咬向我。暮色,一袭一袭地吞噬她。
我先声夺人地发出“婆婆、婆婆”的呼唤。“我的命啊回来了”才姗姗来迟地反馈,简直从那苍颜白发中拧出,还要夸张地在空气里甩上一甩。就此,我的周身,被这十余个汉字仅一个回合的对白倏地点亮,犹如接通电源的暗旧老宅。
并没像影视剧里煽情的拥抱场景那般,祖母只打我眼前经过,用手薅了薅我的脑勺、肩背或手臂,不思歇息,直接穿堂屋、进内间。不一会儿,又出内间、穿堂屋,拎出好几个塑料袋,里头分别装有绿豆、黄豆、豇豆。
每次回到老家,半推半就奉行“拿来主义”,蔬菜、鸡蛋、花生、豆子、油,凡是能拿的都拿上,祖母也陪着乐意。当我拎着大包小袋离开时,祖母总仪式般地站在屋檐下目送,也未必为了送我,可能消化刚才难得的相处时光,既满心欣慰又满脸喟叹,直到看不清我的身影。
我仍可看清她,仿佛还能看清她脸上的皱纹。
不知何时起,祖母渐渐长成一截幽独的老丝瓜。像一位生活在战场的老兵,固执、独立、顽强地与柴米油盐对峙,单挑,或以一抵十。一个人驻守老家,守着一幢老房子,守着菜园,守着菜园周边的竹林,守着一笼鸡、几只鸭,还有几只淘气的猫,其中有一只还是从流浪猫队伍里收编来的……守着屋内屋外大而空的寂寞。
老人害怕寂寞,也不得不学会拥抱与打发寂寞。祖母算一位处于寂寞却能使出浑身解数从寂寞里开花或长草的老人。
父亲不时地播报祖母近况,包括如何与寂寞共舞。别无他法,要么劳动,变着花样地劳动;要么唠叨,循环往复地唠叨。
祖母已是“90后”,仍然侍弄一块不大不小的油菜地。原本还要种花生,被姑妈、伯父和父亲联合劝阻。早几年,祖母还垦荒,总说撂下荒地怪可惜的,迟早会遭天谴。如今身子骨更脆更僵,加上晚辈的极力反对,只能勉强折腾一小块沃地,挠挠手心的痒痒,解解心底的馋。
相比寂寞,祖母更怕闲。闲,就像放大镜,会把寂寞放大数倍;另外,一闲下来,对死亡的感知就会鲜明而具体。有时好好的,祖母冷不丁说着村里某个老头子前些日子过了,某个老婆子成了瘫子,全家大小都不愿服侍,可怜兮兮的。黄昏离黑夜仅一线之隔,这是现实又强悍的存在,我唯有沉默以对。
经不住闲的她,要么手上握锄头,要么肩上扛扁担,除非被病痛死死摁在床上。
而今祖母主营的,仅剩给我们特供蔬果的菜地。无论世间变得多么繁复与现代,她老人家坚持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式生活,其实谈不上坚持,只是习惯而已,其实也未必习惯,无可奈何罢了。
原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貌似也排遣了老人的寂寥。
祖母似乎永远在黄昏的年纪徘徊,仿佛不会进入黑夜;我总在黄昏等她回家,在黑夜来临之前离开。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祖母还时而赶集,不是买菜购物,而是卖菜售物——售卖她种的茄子、辣椒、豆角、黄瓜、丝瓜、空心菜,售卖摘的粽叶、扎的扫帚、鸡下的蛋……总不失时机客串一把生意人。
父亲有意无意说别小瞧了你奶奶,人精着呢。直到去年,突然对父亲的话深有体会,曾在我看来厚道坚韧,甚至达观的祖母,内心竟有这么多小九九。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祖母吵架,怀着事后才感知到的自私心理。祖母猜疑父亲,又怀着对母亲的埋怨,终因金钱而激烈争吵,但她初衷是记挂仍未成家的第二个孙子——我的堂哥,总寻思截流我们的钱去补贴从小没了父亲的堂哥。
阅历丰富和内心洞明的祖母一定感知到我的怨怒,她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平日老实文气的孙子,会如此亲疏分明地站在父母一边“对付”自己。从此与我生出罅隙,往后的交集多是应酬,缺乏温度。我也丢失温暖纯粹地呼唤“婆婆、婆婆”的自己。
每次看望祖母,都在内心默唱“千次等一回”。往往当餐时,祖母才姗姗而归,脸上洋溢着又赚到一日的表情,浑然不知站在屋檐下翘首以盼的孙子。大声叫出“婆婆、婆婆”时,她才惊喜得满脸皱纹荡漾,一边喊“我的肝呀命呀”,一边近乎小跑地到我身边,用那老丝瓜瓤般的手握我的手,不住地自责自怨,像个幸福而委屈的孩子。


展开余下试题祖母是虔诚的信徒。平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销,可遇到捐款、帮工,毫不含糊。出手那个阔绰啊,觉得不可思议的伯父这会儿又跳出来,不留情面地数落她。父亲虽明里不说,会在我面前揶揄。
那是一个凉爽的午后,祖母坐在我家阳台,捧着经书琢磨了好一会儿,才读出熟悉的章节,用属于她的语种和语调,声音越来越大,越发有力,还搞笑般摇着脑袋,用眼神和微笑与我们互动。爱人在客厅掩嘴失笑,读低年级的儿子好奇地跑到祖母膝下,奶声稚气地问老奶奶读的什么,为啥开心。
我附和祖母的神情。这番场景,离我们吵架还有三百六十个黄昏。猛一抬头,黄昏又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并不只是单纯记叙某个特定黄昏时分“我”的所见所感,还有另一个“我”回忆过去的黄昏经历。
B.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场景的刻画,足以引人入胜。
C. 文中写祖母有时好好的,冷不丁说着村里某个老头子前些日子过了等,表明祖母不畏惧死亡。
D. 文中对祖母日常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传统生活方式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作者对家庭价值的认同。
7. 关于文中我和祖母吵架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印证父亲对祖母的评价,表现祖母内心有自己的“小九九”,非常精明。
B. 表现祖母的豁达和仁爱,而截流我们的钱去补贴的第二个孙子也是无奈之举。
C. 表明我对家庭关系的紧张感到失望,对祖母的好感和敬意被突然的事件稀释。
D. 说明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钱”,再深厚的亲情终究也逃不过利益的驱使。
8. 祖母“像一位生活在战场的老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9. 请从“谁在等?等什么?”的角度分析文章标题“等在黄昏里”的深层意蕴。
【答案】6. C 7. B
8. (1)与生活战斗,一个人固守家园,固执、独立、顽强地与柴米油盐对峙。
(2)与寂寞战斗,变着花样地劳动,使出浑身解数从寂寞里开花或长草。
(3)与疾病和死亡战斗,不让自己闲下来,坚持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典式生活。
9. (1)我在等待,等待黄昏里辛勤劳作的祖母的归来。
(2)祖母在等待,年迈的祖母,在等待儿孙的欢聚。
(3)我们都在等待,等待成长,等待理解,等待人生的顺利圆满。
【解析】
【导语】文章以黄昏为时空背景,勾勒祖母立体形象。她用劳动对抗寂寞,坚守古典生活,也因金钱与“我”产生罅隙。文中细节充满温情与矛盾,如送菜的慈爱、赶集的精明、念经的虔诚,黄昏意象贯穿始终,既指现实时段,也象征祖母的生命状态,诗意中透着沧桑。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明祖母不畏惧死亡”错。结合上下文“相比寂寞,祖母更怕闲。闲,就像放大镜,会把寂寞放大数倍;另外,一闲下来,对死亡的感知就会鲜明而具体”可知,祖母提及他人的死亡,恰恰是因为她对死亡有明确的感知,甚至是畏惧的。她通过劳动排遣寂寞,正是为了避免因“闲”而直面死亡的恐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非常精明”错。父亲评价祖母“人精着呢”,但吵架段落的核心并非强调祖母的“精明”,而是冲突对“我”情感的冲击。祖母的行为本质是出于对堂哥的关爱(“记挂仍未成家的第二个孙子”),而非纯粹的“精明”。
C.“表明我对家庭关系的紧张感到失望”错。段落重点在于揭示祖母行为的原因(记挂堂哥),而非表达“我”对家庭关系的失望。
D.“再深厚的亲情终究也逃不过利益的驱使”错。段落重点在于家庭矛盾对情感的影响,而非将“钱”视为维系亲情的核心。祖母的行为本质是出于对孙子的关爱(尽管方式不当),而非单纯的利益驱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与生活战斗:根据“一个人驻守老家,守着一幢老房子,守着菜园,守着菜园周边的竹林,守着一笼鸡、几只鸭,还有几只淘气的猫”可知,祖母独自固守家园,以固执、独立的姿态与柴米油盐对峙,如同老兵坚守阵地。
(2)与寂寞战斗:根据“要么劳动,变着花样地劳动;要么唠叨,循环往复地唠叨”“祖母算一位处于寂寞却能使出浑身解数从寂寞里开花或长草的老人”可知,她通过不停歇的劳动与唠叨对抗孤独,在寂寞中活出韧性。
(3)与疾病和死亡战斗:根据“相比寂寞,祖母更怕闲。闲,就像放大镜,会把寂寞放大数倍;另外,一闲下来,对死亡的感知就会鲜明而具体”“坚持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式生活”可知,她用规律劳动拒绝闲逸,以此抵制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根据“我总在黄昏等她回家,在黑夜来临之前离开”可知,“我”的等待直接对应祖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轨迹,黄昏是她归家的时间节点。根据“大声叫出‘婆婆、婆婆’时,她才惊喜得满脸皱纹荡漾,一边喊‘我的肝呀命呀’,一边近乎小跑地到我身边”可知,祖母对“我”呼唤的反应,侧面印证“我”在黄昏时刻对她归来的期盼,这种等待里饱含晚辈对长辈的牵挂。
(2)祖母在等待:根据“当我拎着大包小袋离开时,祖母总仪式般地站在屋檐下目送……直到看不清我的身影”可知,祖母的目送行为并非单纯送别,而是“消化刚才难得的相处时光”,隐含着对儿孙再次相聚的期盼,等待成为她对抗寂寞的方式。根据“往往当餐时,祖母才姗姗而归……浑然不知站在屋檐下翘首以盼的孙子”可知,“翘首以盼”直接点明祖母对儿孙到来的期待,她的等待是空巢老人对亲情慰藉的本能渴求。
(3)“我们”都在等待:根据“从此与我生出罅隙,往后的交集多是应酬,缺乏温度。我也丢失温暖纯粹地呼唤‘婆婆、婆婆’的自己”可知,“我”与祖母因误解产生隔阂,双方都在等待和解的契机,这是代际关系中对相互理解的等待。根据“祖母猜疑父亲,又怀着对母亲的埋怨,终因金钱而激烈争吵,但她初衷是记挂仍未成家的第二个孙子”可知,祖母的“小九九”背后是对家族后代的忧虑,她在等待家庭和睦、子孙顺遂,而“我”从争吵到“附和祖母的神情”,则是在等待成长中对长辈苦心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挽辂,衣羊裳,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蚌埠”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