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有删节)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有删节)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实际上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B. 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 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 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主要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 《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 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 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3.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 A. 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 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 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 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和行文脉络。 5. 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 【答案】1. D 2. A 3. C 4. 结构特点:先破后立(或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行文脉络:首先,批驳了网络文艺作品的“伪国风”现象;然后,引用中央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最后提出网络文艺应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5. 优点:①民族性突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沿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唤起当代人对古籍的重视; ②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相适应,用通俗和创新的形式,如说书、录制短视频等,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③草根性鲜明,以公益活动的形式,以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皇权制度……幻想来博得眼球”错误。结合“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分析,在原文中不属于“博取眼球”的做法,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 B.“……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果倒置。结合“‘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分析,“文化自信的缺失”为原因,“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之实”为结果。 C.“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结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分析,“不谋而合”并非指对观点提出者的认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结合“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分析,引述仲的言论只是举例阐述何为“中华美学精神”,而网络文艺要重视的是“中华美学精神”,偷换了概念,以偏概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古风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是流行于特定圈层的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应与官方的、正式的、主流的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区分开来。依据民族性、通俗性、草根性的判定标准,“汉服主题活动”“设计的手游”“拍摄短视频还原妆容与发饰”都符合古风文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