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语文试卷
审核教师:陈凡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贴好条形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
1.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当南日(阻挡) 奚惆怅而独悲(什么) 庶刘侥幸(希望)
B. 不矜名节(怜惜) 日薄西山(迫近) 其致一也(招致)
C. 恨晨光之熹微(怨) 感慨系之矣(连接) 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D. 渠会永无缘(水渠) 列坐其次(次序) 违己交病(都)
2. 下列选项中,两组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期:终期于尽 帝乡不可期 ②夺:舅夺母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B. ① 区区:感君区区怀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始:庭中始为篱 室始洞然
C. ①见:慈父见背 遂见用于小邑 ②而:而母立于兹 临清流而赋诗
D. ① 化:况修短随化 聊乘化以归尽 ②寻:寻蒙国恩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亦将有感于斯文 至于成立
B 问征夫以前路 则告诉不许
C. 悦亲戚之情话 九岁不行
D. 策扶老以流憩 实为狼狈
4. 下列有关加点字词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垣墙周庭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③当敛裳宵逝
④一觞一咏 ⑤齐彭殇为妄作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⑦足以荣汝身 ⑧乐琴书以消忧 ⑨猥以微贱
A. ①④⑥②③/⑤⑧⑦/⑨ B. ①④/②③⑥⑤⑧⑦/⑨
C.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 D. ①⑥②③/⑤⑦/⑧④⑨
5. 下列句子中有关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死生亦大矣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而刘夙婴疾病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⑥既自以心为形役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⑧复驾言兮焉求 ⑨将有事于西畴
A. ①③⑨/②/④⑥/⑤/⑦⑧ B. ①③⑨/②⑧/④⑥/⑤/⑦
C. ①②③⑧⑨/④⑥/⑤/⑦ D. ①②③④⑥⑧/⑤⑦⑨
6.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的启蒙思想。
B.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C. 《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描写了各色人物。如刘麻子和唐铁嘴,前者算命骗人,后者说媒拉纤。这一类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 《风景谈》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借谈“风景”讴歌延安居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浏览完整试题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 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 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因素,无形之中也受到了银行利率、法律程序、权威、阶层、指标考核等各种社会科学技术的引导和规制,但许多人对这些技术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识和原理,往往茫然无知。而且,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只能依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 家一样,运用专业的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例如,深度报道往往以娱乐的笔法呈现出来,以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从而避免被冷落的命运;而广告则往往披上新闻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销自己。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例如电影、电子游戏等,往往聘请大量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从而给游戏的场景增添现实感。
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数字媒介时代的 信息茧房效应,不如说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这是一件比信息茧房要严重得多的事件。也许针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的质疑永远不会消失,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是被广泛信任的,这些质疑就只能在一些小众的言论市场中流转。只有大量的现代人失去了对科学系统的信任时,科学常识才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当人们对现代功能子系统的诸专殊知识的信任消失,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仅有的零散经验和常识的庇护之中。就此而言,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成灾同时又无比抽象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直面普通个体对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各种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才是任何有识之士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
(摘编自泮伟江《社会舆论的极化:挑战与回应》,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 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 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 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客观地消化吸收复杂知识。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 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 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展开余下试题D. 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9.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 )
A. 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 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 且不谈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 哲学教授打趣地告诉同座的乘客他从事核物理研究,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10. 摘要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袋子上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把马背上的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在一堵著名的“南墙”前,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开始迷上画油画,后来干脆辞了职,改行画油画。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次数便越来越少,行踪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在给远在广州做生意的祖父的去信中,她甚至激愤地写道:“兴邦或许已经死了吧,我们就认命吧。”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油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猪舍是草房子,长满了荒草,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大伯没有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合适理由,祖母好像受到了天大冒犯,院子里弥漫一股剑拔弩张之气。我父亲脸有惊慌之色,赶紧调和一触即发的战争,一面让我把饭和被铺送到猪舍去,一面悄声告诉祖母一个惊天秘密:“省城里的刽子手已经磨好刀等着他。”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他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还有一些未完成的画作。每隔一段时间,大伯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我踏着泥泞的道路跑到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油画。
在这期间,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时候,我能听到他们激烈的争吵。我总以为他们从此会分道扬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翻脸,第二天又在一起聊天了,好像争吵从未发生过。后来,我看见父亲带着不同的人穿过夜色来见大伯。我看不清楚他们的面容,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戴着大草帽,来去匆匆,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大伯对他们的大声呵斥引发一阵阵犬吠。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从广州带回来一条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而且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
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怀疑来人是哄人的,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让人心有余悸,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挂在大门外。
外面雨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未完成的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去寻找父亲,发现父亲不知所踪。多年以后有人说,父亲当年是游击队队长。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望向六神无主的我,严肃地说道,“四十八个人的安危全靠这幅画了,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走水路。”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母认为“书比军火更危险”,是因为她觉得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读书容易变得“不听话”,会给家族带来灾难。
B. 大伯从省城归家以后,表面上是在猪舍里继续着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实际上是通过绘画来给组织传递情报。
C.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的“厉声提醒”是出于对我的保护。
D. 小说以“革命者”为题,塑造了祖父、大伯、父亲等革命者群像,以及正在成长中的“我”,表明革命精神的赓续。
1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伯归来极为神秘,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 平静,小说开头部分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 祖母顽固守旧,不理解祖父的革命行为,骂他是“老傻瓜”,二人形成鲜明反差,增强小说叙事张力。
C. 小说以一个南方小镇为故事场景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变故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叙事时空高度集中。
D. 马驮着大伯和书回家,我最终骑着马离去,情节首尾呼应,结构圆融,结尾处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13. 小粉河与船在文中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相关联,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14. 关于祖父、大伯和父亲的革命活动,文中的叙述存在隐匿和缺省。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文学效果。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壁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5.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 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坚决,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意思不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 “闻”用法相同。
C. 辟,同“避”,指逃避,与《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的“辟”的“辟”意思不同。
D.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起身扶轼以表敬意。
B.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向留侯问计,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 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 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9.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 其一 )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20. 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惠州被群山环绕,环境荒僻而苍凉。
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 “周公与管蔡”两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 “我饱一饭足”六句,写物质生活虽贫苦,但仍能感到满足。
21.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诗人归家后自斟自酌、欣赏庭院中树木时 愉悦心情。
(2)古代散文不乏感人肺腑的亲情书写,如《陈情表》中“____________ ”一句用乌鸦反哺其母比奉养长辈;《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以“____________ ”直接抒发回忆旧日事物特别是想起祖母厚望时的悲恸。
(3)叠词有渲染氛围、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极度孤独的状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一句借轻舟飘荡写弃官归乡的畅快,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形容枇杷树的茂密,表现物是人非之感。
(4)高考后,小明去朋友老家游玩,朋友用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欢迎他的到来。
(5)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诗人想一吐为快却又噤若寒蝉欲言又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
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临近期末考试,学习压力陡增,部分同学只觉得时间不够用,整天疲于复习,朝不虑夕。
②面对持枪歹徒,泰安市民警夏波等人殒身不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危难时刻的公安精神。
③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④法国哲学家福柯对自己的第一部专著《精神病与人格》加以否定并进行了修改,1962年再版的这本书几乎今是昨非。
⑤在东京奥运男子百米短跑半决赛中,苏炳添以急如星火的速度冲线,创造了该项目新的亚洲纪录,昂首挺进决赛。
⑥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徜徉于风花雪月,虽放浪形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对语言的革新与探索,不是出于一个语言学家的兴趣,而是出于一个文学启蒙者的志趣。由此,鲁迅的“咬文嚼字”就不仅仅是一种以语法精密为现实任务的先锋实验,而同时也是一种以启蒙效应为最终旨归的修辞艺术了。
比如鲁迅看了曹聚仁写的《杀错了人》后,提出异议:“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厦门”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