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培正、三中、四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检测题
高二级 语文(问卷)
本试卷共 10页,23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创制“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浏览完整试题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并没有把节气精确到几分几秒,它反映的是一种规律和秩序。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和研究天象。
B. 二十四节气反映寒来暑往,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指南,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业耕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权威的历法去解释奇异天象。
D.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都被视为科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可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B. 古希腊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因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正是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C. 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
D.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有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之处。
3.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豳风》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权力的现象。
B.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 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便利。
D.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星照运,运气不好”,人们认为天文现象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二十四节气”,但用意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加以概括并分析。
【答案】1. B 2. B
3. A 4. ①材料一指出“二十四节气”能体现寒来暑往的变化,以此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②材料二则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会精确到几分几秒,以此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追求的实质是一种规律和秩序。
5. 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
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唯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社会功能,揭示中国天文学“观象授时”的实用主义特征与“天人感应”的政治伦理维度;材料二则从文化哲学切入,剖析古希腊天文学“几何建模”背后的理性崇拜与中国“敬天法祖”的礼学传统。两文共同构建起“应用科学”与“纯粹科学”的二元对照,既呈现了文明路径的差异性,也暗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共通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反对观察天象和研究天象”错。材料一原文为“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不想鼓励”不等于“反对观察天象和研究天象”。
C.“用权威的历法去解释奇异天象”错。结合材料一“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可知,解释天象的应是“星占”。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材料二“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表明,两者明显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古希腊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因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结合材料一“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和材料二“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可知,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权力”错。“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其中在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有重要体现。结合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创制‘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可知,材料一提到“二十四节气”,是为了具体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观点,强调了其应用性。


展开余下试题②材料二主要讨论了古希腊天文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不同,强调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希腊意义上的“科学”,而是受到天人合一观念及衍生出的文化观念和制度的影响。结合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并没有把节气精确到几分几秒,它反映的是一种规律和秩序”可知,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追求的实质相契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政治星占术、日常伦理学,即礼学,是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因此,材料二提到“二十四节气”,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追求的实质是一种规律和秩序,而非像古希腊天文学那样追求对宇宙几何规律的精确研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表明“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而“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突出了二者在思想路线上唯理性与应用性的差异。
②材料二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说明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学科;同时提到“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从研究动机和学科性质上对比了中西方天文学的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头青铜锁
聂鑫森
九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久卧病榻的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浑身透着虚汗,翻动一下轻飘飘的身子,竹席上便见一片人形的汗渍。从窗口斜射进来的夕光,闪着一种青铜的凉意,覆在他的面颊上。屋子里是一派看厌了的陈旧的风景,老式的双门柜,老式的条桌,老式的圆凳,就连他睡的床也是一张老式的圆柱床。
江雨亭兀地喊了一声:“秀芬!”
“那把龙头锁呢?”
“你要它做什么?好多日子都不动它了,怎么又想起了它?唉,唉,你的病就是它引起的。”
“胡说。难道我父亲交给我,就是把个病交给我?真是好不晓事!”
秀芬不敢作声了,忙打开双门柜,在里面摸索一阵,才寻出一个小布包,再一层一层打开,便凸出了那把龙头青铜锁,然后小心地递给了江雨亭。
江雨亭接过来,久久地摩挲着。
这真是一把好锁,锁身镜面一样闪亮,冰凉冰凉的,造型更奇特,两只龙角就是锁柄,弯成弧对绞在一起,龙眼、龙嘴透出凛凛威严。三个锁孔,是用三片钥匙,还是用一片钥匙,钥匙该是什么形状,至今是个谜。而在锁的一侧,排着六个自上而下的孔。
他无数次企望打开这把锁,想象在打开的一刹那,随着很清脆的一响,两只绞在一起的龙角猛地松开。但他一直没有打开过它。爷爷没有打开过,父亲没有打开过,他也如此。
他父亲把锁谨慎地交给他的时候,是一九五五年。那时,父亲在中华锁厂当高级技工,他在设计室当技术员。深夜,父亲气喘吁吁地躺在床上,从枕头下掏出了龙头青铜锁,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打开它。打不开不要紧,但不能砸坏或者遗失,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打开的。
父亲断断续续交代完后事,就安详地阖上了眼睛。
江雨亭从那一天开始,就把心思放在龙头青铜锁上。白天在设计室搞新锁的设计和试制,晚上回到家里,翻资料,研究各种锁形和原理。他配置过各种不同的钥匙,但结果都一样:打不开。在每个夜晚的梦中,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锁,纷至沓来,各种精美的钥匙依次打开那些锁,锁柄从锁孔里猛地弹出的声音,清亮悦耳,如鸣佩环,他常常狂笑着从梦中走出来。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为打开一把古代的锁而昼夜苦思,只知道他痴痴呆呆,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工人们给他取的外号叫“锁宝”。
第二年,开始了一场运动,动员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向党的领导干部提意见。那一次江雨亭被邀请去了。
他走进会场时,人已经坐得满满的,他便拣个墙角的座位坐下来。双眼微闭,双手抱在胸前,臆想着开锁的方法,一个人嘿嘿的笑着。那天,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发言的一个接一个,有批评党委书记工作方法粗暴的,有批评厂长不懂技术乱指挥的……江雨亭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喃喃自语:“打开了!打开了!”
他忽然听见党委书记点他的名,他一惊,说:“我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一切都很好。我想的是锁。”哄堂大笑。结果江雨亭倒落下个“立场坚定”的好名声。
一九七八年,二十岁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又过了几年,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华锁厂的设计室,和他共事。到一九九一年,江雨亭六十岁,退休了。这一年,儿子经群众选举当了厂长。
可是,龙头青铜锁还没有打开。江雨亭有些灰心了。
有一天,秀芬悄悄坐在江雨亭的身边,看着他摆弄龙头青铜锁,然后说:“雨亭,我说句话,你听不听?”
江雨亭惊愕地抬起头,说:“我听着哩。”
“我怀疑这是一把死锁,根本就打不开——做的时候就是一把死锁。”
“啊?”
“要不,为什么几代人都打不开?不过是个锁的意思,让江家子孙的心思都在锁上,好守着这门技艺。”
江雨亭突然低下了脑袋,说:“那么,这把锁就太邪乎了,岂不是把江家子孙世世代代锁住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
江雨亭把龙头青铜锁包好,交给秀芬,让她好好收着,到蹬腿前交给儿子,了一桩心事。他说:“秀芬,我们都退休了,好好玩一玩,跳晨舞,打门球。”
秀芬说:“要得!”
三年前,江雨亭突然病了,全身乏力,坐卧不宁,自言自语,旁若无人。他又想起了龙头青铜锁,想起了多年来总盯着龙眼、龙嘴那三个锁孔,而锁侧的那六个自上而下的形如装饰的小孔呢?
在一九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江雨亭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些龙的意象,并由此想到了《易经》上的“乾”卦。那六个呈扁形的孔,是不是像“乾”卦的六个爻位?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
江雨亭高喊:“秀芬,快寻几根铁丝来。”
秀芬满头大汗进来了,她说家中没有铁丝,只找到几颗回形针,并捶直了,看行不行?
开锁的过程并不冗长。
龙头青铜锁打开了,叭叭叭,响了几声后,两只龙角蓦地分开,整个龙头变得美丽极了。
江雨亭放声大哭。
秀芬说:“你该笑,还哭什么?”
江雨亭抹了抹老泪,沉思了一阵,说:“不!这把锁,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我坚信这一点。只是在他们快离开人世时,再把锁关死,只传锁,不传开锁的方法,让下一代把心思都放在锁上,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
“你父亲也打开过?”
“是的。我相信我的判断。我老老实实地过了一辈子,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成就,不过能养家糊口而已,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憾事?”
秀芬说:“当然是幸事。你把锁关上吧,传给儿子!”
“不!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小波。一个人就为开一把锁过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秀芬说:“我真担心。”
江雨亭劲鼓鼓地跳下床,说:“晚餐准备一瓶好酒,把儿子叫回来!”


展开余下试题“你怎么下床了,你还病着哩。”
“我有病吗?不!我很健旺,我还想多活些日子。”
几个月后,濒临破产边缘的中华锁厂突然起死回生,像一条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龙头青铜锁以它奇特的外形和充满趣味的开锁方法风行于城乡市场及各旅游风景地。
当小波将锁和一串针样的镀银钥匙交给父亲时,江雨亭仰天大笑,说:“你比我有出息。那把祖传的锁呢?”
小波说:“摆在厂里的陈列室了。放在家里,我怕它有一天又要来锁住我。”
江雨亭骂一声:“这小子!”
这以后,江雨亭的身体好了起来,吃得,睡得,走得,玩得。那些老式家具,通通不要了,换上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墙上挂上了国画条轴,其中一幅《鲤鱼跃水图》,题款是“鱼为奔波始化龙”。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把龙头青铜锁交代给儿子,特别叮嘱“不能砸坏或者遗失”,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
B. 在锁没打开的时候,秀芬怀疑是死锁,在锁打开后,秀芬又建议把锁锁上,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
C. “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不仅给小说结局带来一抹亮色,而且与开头的“老式”家具前后照应,暗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D. 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巧妙地讲述了三代开锁的故事,同时使叙事具有历史纵深感。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文叙事较舒缓,此处交代江雨亭儿子的重要经历,叙事节奏加快,使行文张弛有度。
B. 江雨亭家祖孙三代在中华锁厂工作,这与江家“老老实实一辈子”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C. 儿子被选为厂长,既表现出儿子的才能,又使后文带领锁厂起死回生的情节自然合理。
D. 看似介绍儿子的成长发展,实则暗写江雨亭心理,即后文提及的钻研未果,难免灰心。
8. 文章开篇写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述这一叙事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6. C 7. D
8. ①“宽宽的梦”,表现出江雨亭解开龙头青铜锁执念之深、耗时之久;
②“走出来”意味着神志清醒,找到出路。
9. ①以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表现中国半世纪的历史波澜;
②以“解锁”这件小事表现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题;
③以“龙”这个具体的意象象征中国积极进取的传统文化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龙头青铜锁”为线索,讲述江家三代开锁故事,展现传统与创新辩证关系。作者用细腻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将古锁升华为家族传承与精神束缚隐喻。结尾锁开与换家具呼应,暗示思想解放带来新生。叙事张弛有度,以日常物件折射时代变迁,体现“以小见大”艺术特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错,并没有提供合理性的暗示。父亲叮嘱“不能砸坏或遗失”,强调的是对锁的传承责任,而非暗示祖辈曾打开过锁,江雨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的推断,是基于开锁后的主观理解,而非父亲叮嘱的直接暗示。
B.“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错,不存在“反衬”。文中秀芬保守封闭,江雨亭开拓进取,但二者并非反衬关系,秀芬代表传统观念,江雨亭象征新思想,二者并存展现新旧观念碰撞,旨在呈现时代变革中不同人物的选择与状态,而非通过对比突出一方。
D.“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错,“九七年初夏的黄昏”是故事开端的时间点,并非串联全文的线索。小说实际以“龙头青铜锁”为核心线索,串联三代人故事,选项忽略了锁在结构上的关键作用。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实则暗写江雨亭心理,即后文提及的钻研未果,难免灰心”错,并不存在暗写,也不能体现“灰心”。文中“1978年儿子考上大学”到“1991年儿子当厂长”的叙述,是客观交代家庭背景与时间线,未直接关联江雨亭心理。江雨亭的灰心明确出现在“龙头青铜锁还没有打开”之后,是因开锁未果的直接感受,而非通过儿子发展间接体现。此部分是情节推进,为后文儿子盘活锁厂做铺垫,并非暗写其心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①“宽宽 梦”既指江雨亭病中沉睡的状态,更象征他被开锁执念缠绕的漫长岁月,他数十年钻研锁具,连梦中都充斥着开锁意象,“宽宽”极言其执念之深、时间之长。
②“走出来”既是从生理睡眠中苏醒,也暗指他打破思维定式,从“只盯三锁孔”的局限中突围,为后文借《易经》爻位开锁做铺垫,暗含挣脱传统束缚的隐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以家庭琐事映射时代浪潮:小说围绕江雨亭一家展开。江雨亭从父亲手中接过龙头青铜锁,此后几十年钻研开锁,期间历经社会运动等时代变迁。儿子的成长轨迹,从上学到进入锁厂工作直至当厂长,也与时代发展同步。家庭中这些看似平常的经历,如江雨亭在特殊时期开会的表现,儿子所在锁厂的兴衰,实则是中国半个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风云变幻的微观呈现,借家庭遭际展现历史波澜壮阔。
②借解锁小事彰显发展变革:龙头青铜锁长期未被打开,象征着一种封闭状态,江家几代人困于解锁难题,恰似社会曾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而江雨亭最终成功解锁,且锁厂将其开发推向市场,锁从家族秘物变为商品,这一转变如同社会打破封闭走向开放。锁厂从困境到因创新产品(以龙头青铜锁为原型开发产品)而起死回生,暗示中国传统产业在开放中变革发展,借解锁这件小事揭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宏大主题。
③用龙形锁具寓意文化精神:龙头青铜锁以“龙”为显著造型特征。在中国文化里,龙代表积极进取。江家对锁的执着传承,是对传统文化坚守;解锁后锁厂发展,如同龙腾空而起,展现出突破创新。这一过程借“龙”这一具体意象,寓意中国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积极进取,实现传承与发展,将抽象文化精神具象化,展现“以小见大”叙事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贯休,字德隐,婺州人,俗姓姜氏。风骚之外,尤精笔礼。荆州成中令问以书法,休勃然曰:“此事须登坛可授,安得草草而言!”中令衔之,乃递入黔中,因为《病鹤》诗以见志云:“见说气清邪不入,不知尔病自何来。”初,昭宗以武肃钱镠平董昌功,拜镇东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休时居灵隐,往投诗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武肃大喜,然僭侈之心始张,遣谕令改为“四十州”,乃可相见。休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特特来。”知祥久慕,至是非常尊礼之。及王建僭位,一日游龙华寺,召休坐,令口诵近诗,时诸王贵戚皆侍,休意在箴戒,因读《公子行》曰:“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建小忉,然敬事不少怠也。赐号“禅月大师”。后顺寂,敕塔葬丈人山青城峰下。有集三十卷。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天赋敏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