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六校联盟2025年4月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至9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全龄化”的营销特征。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②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③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④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⑤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⑥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过于成人向视角下的内容营销,忽略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并非只会面向青少年与成年用户,恰恰相反,其产品的动画属性会经由平台的算法机制推荐给被打上标签的儿童用户群体。如此一来,儿童接触并被营销内容中呈现的成人话语下的认知所影响,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缺少相应话语与经验影响的经历和经验铺垫,使得儿童的心理会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而当下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社会议题隐忧。
⑦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并在当下逐渐涵化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与接受感知。对于“童年”,社会一方面强调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延伸“童年”的包含范围与特征——当下“童年”时期的儿童,是有成人倾向的儿童,是将儿童与成人相结合、具有成人视角期待下的儿童概念。


浏览完整试题⑧在这种认同概念趋势的影响下,儿童对自身的身份认知也产生了偏差,并在社会与长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大众认知观点中的“儿童向适宜作品”。产品与营销模糊的受众定位,让儿童不得不去努力理解成人语态营销下的深刻内涵,出于这种理解动机,儿童将成人身份的认同优先级放在了儿童身份的认同优先级之上。这样会使儿童刻意模仿成人的话语和行为,出现儿童自身的童年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社会认识下对这种趋势“代表儿童成熟”的错误理解,让全龄化营销下的儿童与成人身份模糊加剧。
⑨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可以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决定儿童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准则,在之前学者将这种儿童加速了解社会行为准则形成思维方式的行为,肯定为积极意义的儿童社会化进程,强调如此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⑩但在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创作者得到公众默许,对于儿童和成人言行特征的模糊影响,将动画影视的角色放在了一个个标准模板下进行创作,将童年包装成为成人化视角下呆滞的景观记忆与社会共识光景,将儿童原本旺盛的生命力放到规训后的模板中。如2020年撤档、2022年1月1日重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其表现手法同样可以看作是对传统人物IP的一次重塑,并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但在内容营销中,《木兰:横空出世》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形象包装成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而在动画产品本身,却被观众调侃为“讲述了花木兰与异域王子的爱情故事”,形成了营销与产品的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分析该案例的风险原因可知,重点在于对传统IP的改编与内容营销行为,忽略了颠覆儿童动画题材传统认知的接受度,以及成人化改编下动画人物的角色是否成立的问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偶像恋爱是真,家国情怀是假”畸形创作理念下的花木兰形象。在后续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中,成人视角先行的强加理念会带来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错位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这种错位中会产生畸变趋势,导致儿童动画角色中一个个“小大人”形象的存在越来越普遍。
(摘编自《轻舟难载许多愁-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童年的消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对复杂文字信息阅读存在困难,于是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便成了其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
B. 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C. 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D. 儿童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这很容易使儿童的心理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之间产生割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敌不过市场经济化浪潮的裹挟,“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者认可并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
B. 文章将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和真人版《Mu-lan》进行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了营销内容若与产品本身形成真假错位,会导致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C.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适时运用比较专业的词语或短语,同时举现实生活中的动画电影为例证,让文章的阐释既显得专业又不乏生活气息。
D. 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但作者认为童年是幼稚与天真,成年更多是稳重与成熟,不可过度融合。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动画电影《哪吒》打造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爆款口号话题,并将哪吒与“反叛”“不信命”这种带有强烈的年轻人语态的情感词汇捆绑。
B. 《啥是佩奇》避开儿童群体,将影片创作目标受众转向成人观影群体,建构出父子情与祖孙情的三代家庭情感,更容易使成年受众群体产生共情。
C. 《大圣归来》的“自来水”们有意将维护该片的口碑和舆论形象作为维系社群团结的共同任务,最终实现了对影片的口碑营销传播。
D. 儿童动画电影《我的老婆是只猫》故事内核是儿童思维与亲子关系,却被全龄化营销包装成“兽娘风”,并另外赋予了“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
4. 文章第⑥段的举例论证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
5. 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新的“童年的消逝”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举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主题为“理想男友”“好身材”的例子,叙述简洁明了,具有典型性;
②分析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儿童会成为成人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论证精当;
③由此推出: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隐忧,具有说服力。
5. ①成人话语营销带来童年被催熟;
②全龄化营销带来儿童身份认同危机;
③成人视角先行带来儿童角色错位
【解析】
【导语】文章以《新神榜:杨戬》《木兰:横空出世》等案例为切入点,揭示全龄化网络营销对童年的侵蚀。成人化话语借算法渗透儿童世界,催熟心理、扭曲认知、异化角色。笔触锐利,剖析市场化浪潮中“童年消逝”的社会病灶,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是媒介时代守护童年本真的警世之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错,以偏概全,表述绝对。由材料中“之前学者将这种儿童加速了解社会行为……肯定为积极意义的儿童社会化进程,强调如此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可知,“积极意义”是之前学者的观点,而非材料作者的定论。第⑩段又以“但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转折,指出当下成人化营销导致儿童“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说明当前也存在一些消极意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文章将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和真人版《Mu一lan》进行对比论证”错,原文第⑩段提到《木兰:横空出世》“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实时热点迪士尼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是说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一lan》进行联动,并没有将两者“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观点是: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A.错误。动画电影《哪吒》的爆款口号话题以及带有强烈的年轻人语态的情感词汇,尊重儿童话语权,不是“全龄化网络营销”,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
B.错误。《啥是佩奇》的目标受众是成人观影群体,使成年受众群体产生共情,不是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
C.错误。《大圣归来》将维护该片的口碑和舆论形象作为维系社群团结的共同任务,实现了对影片的口碑营销传播,根本没有谈及全龄化网络营销带来新的童年的消逝,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
D.正确。儿童动画电影《我的老婆是只猫》被全龄化营销包装,并被赋予“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这种全龄化网络营销带来了新的童年的消逝,故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原文以2022年上映的《新神榜:杨戬》为例,其在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这一案例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精准反映当下儿童动画成人化营销的泛滥。文中提到,平台算法会将这类成人化内容“推荐给被打上标签的儿童用户群体”,体现技术对童年认知的侵蚀。
②这种营销主题与动画神话题材严重错位,暴露成人审美对儿童内容的僭越。儿童在算法推送中缺乏筛选能力,“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心理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深入揭示了营销机制对儿童心理的负面影响。
③由该案例,原文推出“当下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社会议题隐忧”,从个案扩展到普遍社会问题,符合“个别到一般”的论证逻辑,为后文讨论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埋下伏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第⑥段指出,成人化营销内容通过算法推送给儿童,使他们“接触并被营销内容中呈现的成人话语下的认知所影响”,打破了童年“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第②段),导致童年被催熟。
②原文第⑦⑧段提到,当下社会将儿童视为“有成人倾向的儿童,是将儿童与成人相结合、具有成人视角期待下的儿童概念”,儿童为理解成人化营销内容,“将成人身份的认同优先级放在儿童身份的认同优先级之上”,刻意模仿成人行为,产生“童年身份认同危机”,加剧了儿童与成人身份的模糊。
③原文第⑩段“将童年包装成为成人化视角下呆滞的景观记忆与社会共识光景,将儿童原本旺盛的生命力放到规训后的模板中”,体现出了成人视角先行;并以《木兰:横空出世》为例,营销包装为“家国英雄”,但内容实为“恋爱故事”,形成“偶像恋爱是真,家国情怀是假”的畸变,导致儿童动画中“小大人”形象泛滥,背离了“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体现出了成人视角先行带来儿童角色错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节选)
路遥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
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整个下午是工作的最佳时间,除了上厕所,几乎在桌面上头也不抬。直到吃晚饭,还会沉浸在下午的工作之中。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看中央电视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这是一天中最为安逸的一刻。
夜晚,当人们又一次入睡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活跃起来。如果下午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操作直至完成。然后,或者进入阅读(同时交叉读多种书),或者详细考虑明天的工作内容以至全书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并随手在纸上和各式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进一步深思。①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穿过时间的隧道,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入睡前无论如何都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
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
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
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这部书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的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那时间,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我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甚至有意“中止”了对眼前中国文学形势的关注,只知道出现了洪水一样的新名词、新概念,一片红火热闹景象。
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我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将涉及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③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展开余下试题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的“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对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
经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
④“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他认为这种作息习惯有助于深夜时获得一个无干扰的创作环境,并因此保持了这种习惯。
B. 《人生》发表后,“我”深感生活纷乱,决定投身于规模宏大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以进入一种沉重与充实的状态。
C. 虽然大量读书的过程让“我”感到精疲力竭,但“我”仍然坚持下来,可见“我”对知识的渴求已经超越了身体的极限。
D. 文中描述了“我”查阅报纸的工作,展现了“我”的辛勤付出,这一工作对成功创作《平凡的世界》起到决定作用。
7. 对文中画线句子 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描绘了“我”思绪的飞扬,表现出“我”在夜晚创作时,思维跨越时空界限,沉浸在遐想之中。
B. 句子②紧承上文创作过程的艰辛,提出“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凸显“我”对创作过程的珍视。
C. 句子③中“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意在突出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整理工作的单调,表现“我”内心的极大痛苦。
D. 句子④中的“撞线”用了比喻手法,将完成《平凡的世界》全部创作比作赛跑中冲过终点线,给人以轻松、喜悦之感。
8. 文章标题“早晨从中午开始”,意蕴丰富,请简要说明。
9. 路遥是一位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本文节选自其《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路遥是怎样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
【答案】6. B 7. C
8. ①直接反映了作者非传统的作息时间,即凌晨入睡、中午起床的创作生活习惯。
②象征作者在人生“正午”阶段仍保有如早晨般的创作朝气与激情,体现了作家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
9. ①广泛阅读,积累素材:写作前期,大量阅读书籍和报纸,为创作积累丰富素材,确保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②深入生活,观察体验:广泛接触不同阶层的人,深入了解生活,从实际中汲取灵感,以真实描绘人物和社会。
③实地写作,融入环境:在煤矿实地生活写作,将亲身体验融入作品,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解析】
【导语】本文以“早晨从中午开始”为题,通过路遥自述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艰辛历程,展现其独特的作息习惯与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文章以时间为序,详细记述了从资料收集到实地调研的全过程,凸显了作家“在沉重劳动中获得充实”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对创作过程本身的珍视超越对结果的追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他认为这种作息习惯有助于深夜时获得一个无干扰的创作环境,并因此保持了这种习惯”错误。原文只是描述了他的作息习惯,但他不是刻意保持这种习惯,也不是为了在深夜创作。
C.“可见‘我’对知识的渴求已经超越了身体的极限”错误。原文中描述了大量的读书过程让“我”感到精疲力竭,但“我”仍然坚持下来,这体现了“我”对创作的执着和对知识的渴求,但无法推出这种渴求已经超越了身体的极限。
D.“这一工作对成功创作《平凡的世界》起到决定作用”错误。原文中确实描述了“我”查阅报纸的工作,并展现了“我”的辛勤付出,但它只是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材料和参考,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意在突出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整理工作的单调,表现‘我’内心的极大痛苦”错误。“奴隶般的机械性工作”只是表明创作准备工作过程的枯燥,凸显“我”创作过程的艰难,并不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痛苦,且“极大痛苦”语意较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由原文“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人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可知,作者提到自己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因为他的创作习惯是晚上工作,凌晨入睡,中午起床。因此,从字面意义上看,标题直接反映了作者非传统的作息时间,标题的字面意义就是指作者的作息时间与常人不同,他的早晨是在中午时分开始的。
②由原文“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可知,作者在人生的中年阶段,即“正午”时期,仍然保持着早晨般的热情和活力,投身于创作之中。这表明作者对创作事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执着,即使在人生的后期,也没有放弃对创作的追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广泛阅读,积累素材:由原文“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可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重读和细读多种书籍,以及查阅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样的阅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时代特征,保证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和时代感。
②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由原文“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对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可知,路遥在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不仅限于书面的资料收集,还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接触不同阶层的人,从省委书记到普通老百姓,他都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观察。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使得他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灵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物和社会。
③实地写作,融入环境:由原文“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可知,在完成素材积累和生活体验之后,路遥选择到偏僻的煤矿进行实地生活写作。他在煤矿的生活体验,使得他能够将亲身体验融入作品,使《平凡的世界》中的描写更加真实、生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保定”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