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未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阶段性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逐渐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 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 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 《封神演义》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仍保留有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改造一吸收一创新”的路径。 B. 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 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 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非动态发展。 3. 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 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 《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D. 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 5. 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解读哪吒形象。材料一以历史为轴,依“印度起源——佛教传播——道教化——文学定型”脉络,展现其从宗教神到世俗英雄的演变;材料二立足现实,借动画电影分析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契合,凸显传统符号在当代的动态重构,二者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补阐释。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罗刹之王”错。材料一第一段提到“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而“哪吒”是吠室罗伐那(毗沙门)之子,并非“罗刹之王”。“佛教密宗东传”错。材料一第一段提到:“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可见,密宗(密教)是佛教东传之后,在印度教影响下产生的分支,并非“佛教密宗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