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西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5月段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哪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毗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未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阶段性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逐渐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 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 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 《封神演义》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仍保留有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改造一吸收一创新”的路径。
B. 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 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 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非动态发展。
3. 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 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 《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D. 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
5. 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解读哪吒形象。材料一以历史为轴,依“印度起源——佛教传播——道教化——文学定型”脉络,展现其从宗教神到世俗英雄的演变;材料二立足现实,借动画电影分析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契合,凸显传统符号在当代的动态重构,二者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补阐释。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罗刹之王”错。材料一第一段提到“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而“哪吒”是吠室罗伐那(毗沙门)之子,并非“罗刹之王”。“佛教密宗东传”错。材料一第一段提到:“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可见,密宗(密教)是佛教东传之后,在印度教影响下产生的分支,并非“佛教密宗东传”。


展开余下试题B.“唐初佛典”于文无据,根据“《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可知应是“《毗沙门仪轨》”所记载。
C.“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错。“八臂”是禅宗即佛教里的形象,这个佛教形象特点不能说明哪吒融入道教体系;“已经”错,材料一第四段“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说明八臂哪吒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是在宋代以后而非宋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改造一吸收一创新”的路径’”错误,哪吒形象的中国化演变,首先是对印度佛教文化中“那罗鸠婆”形象的吸收,继而结合本土道教文化与民俗信仰进行改造,最终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实现创新。正确顺序应该是“‘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
C.“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错误。动画电影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哪吒形象可以随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演变,并非颠覆原型。
D.“非动态发展”错误,根据“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可知应该是“动态发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的普遍状态,而非只强调“青少年段”。
B.属于材料一中《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往传统伦理的方向改编,与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内心需求”无关。
C.侧重文学形象塑造,未涉及对“内心需求”的深层探讨。
D.直接对应材料二对“魔童哪吒”的描述——“狐独、挣扎、反抗”“未完成社会化时的认同缺失”,并指出其通过“成长叙事”关注内心需求,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开篇指出“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接着按时间顺序阐述,“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说明佛教对早期哪吒形象的影响。“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体现了密教传播对哪吒形象受关注的推动。“晚唐至宋朝……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表明道教对哪吒形象演变的作用。“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强调了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侧重点在于历史发展。
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材料二提到“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点明了探讨的背景是现实中青少年的需求。“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将魔童哪吒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相联系。“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强调了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结合的时代意义,侧重点在于现实层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文化融合:“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表明哪吒形象借鉴了外来文化元素,吸纳了印度教、佛教元素。“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体现了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还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展现了文化融合和包容性。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说明明代关注哪吒的反抗精神等,对其形象进行了调整。“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映射了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表明当代哪吒形象映射成长困境,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与时代精神相适配。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体现了从佛典、小说到影视等不同载体。《封神演义》定型了文学形象,动画电影中魔童哪吒引发青年共鸣,通过媒介叙事拓展了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材料中哪吒一直具有“反抗”精神,如在《封神演义》中的“大闹龙宫”等情节。“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体现了“责任”等普世精神,始终保留这些核心价值,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强化其合法性,保证了形象的延续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故乡
莫言
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颤栗。①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中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土木偶像般的乡亲……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绝不会再回来。所以,当我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当那些与我同车的小伙子流着眼泪与送行者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感到我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我觉得那儿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我留恋的东西了。我希望汽车开得越快、开得越远越好,最好能开到海角天涯。
但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这情景后来被写进我的小说《爆炸》里——为什么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因此,“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因此,“我欲渡河河无梁,愿化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入故里,徘徊故乡,苦身不已。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功成名就了要回故乡,“富贵不还故乡,犹如衣锦夜行”;穷愁潦倒了要回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垂垂将老了要归故乡,“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遍翻文学史,上下五千年,英雄豪杰、浪子骚客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留下的和没留下的诗篇里,故乡始终是一个主题,一个忧伤而甜蜜的情结,一个命定的归宿,一个渴望中的或现实中的最后的表演舞台。刘邦是作为成功者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表演——被他的老乡亲揭了市井流氓的老底;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也不肯过江东了。②实际上,这种儿女情长的思乡情结在某种程度上是毁了项羽帝王基业的重要原因。英雄豪杰难以切断故乡这根脐带,何论凡夫俗子?四面楚歌,逃光了江东子弟,是故乡情结作怪也。英雄豪杰的故乡情融铸成历史,文人墨客的故乡情吟诵成诗篇。千秋万代,此劫难逃。


展开余下试题我拿起创作的笔,本来想写一篇以海岛为背景的军营小说,但涌到我脑海里的,却都是故乡的情景。③故乡的土地、故乡的河流、故乡的植物,包括大豆,包括棉花,包括高粱,红的白的黄的,一片一片的,海市蜃楼般的,从我面前的层层海浪里涌现出来。故乡的方言土语,从喧哗的海洋深处传来,在我耳边缭绕。当时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因为我所描写的东西与我没有丝毫感情上的联系,我既不爱它们,也不恨它们。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采取着这种极端错误地抵制故乡的态度。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我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我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胡编乱造,附庸风雅。④吃一片洋面包,便学着放洋屁;撮一顿涮羊肉,便改行做回民。就像渔民的女儿是蒲扇脚、牧民的儿子是镰柄腿一样,我这个二十岁才离了高密东北乡的土包子,无论如何乔装打扮,也成不了文雅公子,我的小说无论装点上什么样的花环,也只能是地瓜小说。其实,就在我做着远离故乡的努力的同时,我却在一步步地、不自觉地向故乡靠拢。到了1984年秋天,在一篇题为《白狗秋千架》的小说里,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打起了“高密东北乡”的旗号,从此便开始了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文学生涯,“原本想趁火打劫,谁知道弄假成真”。我成了文学的“高密东北乡”的开天辟地的皇帝,发号施令,颐指气使,要谁死谁就死,要谁活谁就活,饱尝了君临天下的乐趣。
从此之后,我感觉到那种可以称为“灵感”的激情在我胸中奔涌。我强烈地感觉到,二十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居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画面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时,我才感到自己比较地理解了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放眼世界文学史,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学共和国。威廉·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塌法县”,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边城”。而这些的文学的共和国,无一不是在它们的君主的真正的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虽然没把他们的作品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文学地理名称内,但里边的许多描写,依然是以他们的故乡和故乡生活为蓝本的。戴·赫·劳伦斯的几乎所有小说里都弥漫着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煤矿区的煤粉和水汽;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里的顿河就是那条哺育了哥萨克的草原也哺育了他的顿河,所以他才能吟唱出“哎呀,静静的顿河,你是我们的父亲!”那样悲怆苍凉的歌谣。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通过“低矮破旧的草屋”“干涸的河流”等具象描写,呈现故乡的贫瘠与衰败,暗示物质匮乏对作者的沉重压迫。
B. ②句通过项羽的悲剧,呼应前文“故乡是命定的归宿”的观点,“儿女情长”已经暗含着对思乡情结负面价值的反思。
C. ③句罗列脑海中涌现的各种故乡景物,展示了对故乡的记忆难以抹去,所谓“海市蜃楼”暗示故乡记忆的虚无缥缈。
D. ④句作者批判自己早期创作迷失,表现对自己曾想“逃离”故乡行为的反思,直接表现了对文坛附庸风雅行为的讽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部分从生活角度写逃离与归来,后部分从创作角度写摆脱与靠拢,但均围绕“故乡”展开,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B. 文章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传情达意,如“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写出母亲的疲惫与艰辛,体现对母亲苦难的深切体察。
C. 第二段作者以排比句式列举不同境遇下归乡 必然性,语言华丽繁复,其目的是渲染故乡作为情感归宿的浪漫色彩。
D. 作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比作“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草莽行为,以陌生化的表达,传达了自己从故乡获取写作滋养的急切心情。
8. 本文最后引入了大量作家的“文学共和国”,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标题“超越故乡”有着丰富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揭示文学创作规律。将大量作家文学创作与自己的个人创作经验形成类比,说明自己创作与其他作家创作都是建立在故乡的基础上(或:说明故乡是作家创作的共同根基)。
②成就独特创作风格(强化主题升华)。将“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马尔克斯、鲁迅等作家的文学世界进行类比,不仅说明了故乡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也强化了作者对自己“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认同和自信。
③提升文章文化厚重感。大量作家创作的引入,将莫言个人的感悟上升到作家共通经验,对自己“回归故乡”选择的肯定,增强了本文作为创作谈的文化厚重感与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
9. ①对故乡空间上的逃离。当时的故乡代表着贫瘠、艰苦和压抑,参军远离故乡,实则是逃离艰辛的生活。
②对故乡情感上的升华。归乡时的激动,是对故乡艰辛生活过滤之后升华起来的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对故乡生活经历的珍惜。
③对故乡精神价值的认同。通过写作形成“高密东北乡”文化符号,展示了故乡对个人成长的精神意义,表现了对故乡精神价值的认同。
【解析】
【导语】莫言的《超越故乡》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深刻探讨了故乡与创作的关系。文章通过逃离与回归的双重叙事,展现了故乡对个体情感的复杂影响。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故乡的贫瘠与温情,并反思了早期创作的迷失。最终,莫言认识到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共和国”。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B.“对思乡情结负面价值的反思”错,无中生有。②句确实借项羽的故事表达了故乡对人生的制约,但“儿女情长”更多是指项羽对故乡(江东)的深切眷恋与责任感,并未明确体现对思乡情结负面价值的反思。
C.“虚无缥缈”错,曲解文意。③句罗列了故乡的景物,展示了对故乡的记忆难以抹去,但“海市蜃楼”并非表达记忆的虚无缥缈,而是形容故乡景物在作者脑海中的清晰浮现,极富侵略性,印证前文“无法摆脱故乡的制约”。
D.“直接表现了对文坛附庸风雅行为的讽刺”错,曲解文意。④句确实批判了作者早期创作的迷失,但并未直接表现对文坛附庸风雅行为的讽刺,而是更多地反思了自己在创作中远离故乡的错误态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语言华丽繁复,其目的是渲染故乡作为情感归宿的浪漫色彩”错。原文第二段的语言并非“华丽繁复”,而是质朴自然;此外,“浪漫色彩”与原文的沉重反思不符,其目的并非渲染“浪漫色彩”,而是强化“故乡是命定归宿”的不可抗拒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 作用的能力。
①揭示文学创作规律。文中提到“放眼世界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梧州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