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未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阶段性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逐渐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 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 宋代禅宗典籍中 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 《封神演义》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仍保留有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改造一吸收一创新”的路径。 B. 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 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 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非动态发展。 3. 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魔童哪吒反复“出逃” 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 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 《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D. 魔童哪吒 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故乡 莫言 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颤栗。①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中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土木偶像般的乡亲……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绝不会再回来。所以,当我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当那些与我同车的小伙子流着眼泪与送行者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感到我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我觉得那儿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我留恋的东西了。我希望汽车开得越快、开得越远越好,最好能开到海角天涯。 但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这情景后来被写进我的小说《爆炸》里——为什么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因此,“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因此,“我欲渡河河无梁,愿化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入故里,徘徊故乡,苦身不已。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功成名就了要回故乡,“富贵不还故乡,犹如衣锦夜行”;穷愁潦倒了要回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垂垂将老了要归故乡,“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遍翻文学史,上下五千年,英雄豪杰、浪子骚客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留下的和没留下的诗篇里,故乡始终是一个主题,一个忧伤而甜蜜的情结,一个命定的归宿,一个渴望中的或现实中的最后的表演舞台。刘邦是作为成功者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表演——被他的老乡亲揭了市井流氓的老底;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也不肯过江东了。②实际上,这种儿女情长的思乡情结在某种程度上是毁了项羽帝王基业的重要原因。英雄豪杰难以切断故乡这根脐带,何论凡夫俗子?四面楚歌,逃光了江东子弟,是故乡情结作怪也。英雄豪杰的故乡情融铸成历史,文人墨客的故乡情吟诵成诗篇。千秋万代,此劫难逃。
展开余下试题我拿起创作的笔,本来想写一篇以海岛为背景的军营小说,但涌到我脑海里的,却都是故乡的情景。③故乡的土地、故乡的河流、故乡的植物,包括大豆,包括棉花,包括高粱,红的白的黄的,一片一片的,海市蜃楼般的,从我面前的层层海浪里涌现出来。故乡的方言土语,从喧哗的海洋深处传来,在我耳边缭绕。当时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因为我所描写的东西与我没有丝毫感情上的联系,我既不爱它们,也不恨它们。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采取着这种极端错误地抵制故乡的态度。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我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我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胡编乱造,附庸风雅。④吃一片洋面包,便学着放洋屁;撮一顿涮羊肉,便改行做回民。就像渔民的女儿是蒲扇脚、牧民的儿子是镰柄腿一样,我这个二十岁才离了高密东北乡的土包子,无论如何乔装打扮,也成不了文雅公子,我的小说无论装点上什么样的花环,也只能是地瓜小说。其实,就在我做着远离故乡的努力的同时,我却在一步步地、不自觉地向故乡靠拢。到了1984年秋天,在一篇题为《白狗秋千架》的小说里,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打起了“高密东北乡”的旗号,从此便开始了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文学生涯,“原本想趁火打劫,谁知道弄假成真”。我成了文学的“高密东北乡”的开天辟地的皇帝,发号施令,颐指气使,要谁死谁就死,要谁活谁就活,饱尝了君临天下的乐趣。 从此之后,我感觉到那种可以称为“灵感”的激情在我胸中奔涌。我强烈地感觉到,二十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居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画面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时,我才感到自己比较地理解了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放眼世界文学史,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学共和国。威廉·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塌法县”,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边城”。而这些的文学的共和国,无一不是在它们的君主的真正的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虽然没把他们的作品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文学地理名称内,但里边的许多描写,依然是以他们的故乡和故乡生活为蓝本的。戴·赫·劳伦斯的几乎所有小说里都弥漫着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煤矿区的煤粉和水汽;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里的顿河就是那条哺育了哥萨克的草原也哺育了他的顿河,所以他才能吟唱出“哎呀,静静的顿河,你是我们的父亲!”那样悲怆苍凉的歌谣。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通过“低矮破旧的草屋”“干涸的河流”等具象描写,呈现故乡的贫瘠与衰败,暗示物质匮乏对作者的沉重压迫。 B. ②句通过项羽的悲剧,呼应前文“故乡是命定的归宿”的观点,“儿女情长”已经暗含着对思乡情结负面价值的反思。 C. ③句罗列脑海中涌现的各种故乡景物,展示了对故乡的记忆难以抹去,所谓“海市蜃楼”暗示故乡记忆的虚无缥缈。 D. ④句作者批判自己早期创作迷失,表现对自己曾想“逃离”故乡行为的反思,直接表现了对文坛附庸风雅行为的讽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部分从生活角度写逃离与归来,后部分从创作角度写摆脱与靠拢,但均围绕“故乡”展开,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B. 文章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传情达意,如“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写出母亲的疲惫与艰辛,体现对母亲苦难的深切体察。 C. 第二段作者以排比句式列举不同境遇下归乡的必然性,语言华丽繁复,其目的是渲染故乡作为情感归宿的浪漫色彩。 D. 作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比作“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草莽行为,以陌生化的表达,传达了自己从故乡获取写作滋养的急切心情。 8. 本文最后引入了大量作家的“文学共和国”,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标题“超越故乡”有着丰富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始计》) 材料二: 昔者唐子试于蜀,同舍生九人,有馈筒酒者,五人者据之;四人者弱,争之不得也。乃择奴之捷者,教之曰:“我噪而入,彼必舍瓮御我,汝疾入取之。”于是声噪而攻堂之左,彼果悉众御我于左,五人者胜而反饮,已亡其酒矣。善用兵者,如唐子之取筒酒,可谓智矣。 唐子之少也,从舅饮酒,坐有壮士秦斯,力举千斤,战必陷阵,常独行山泽间,手格执杖者数十人。舅指一客戏之曰:“客虽羸也,然好拳技,尝欲胜君。君其较之?”斯笑曰:“来!”遂舍卮离席,方顾左右语而立未定也,客遽前击之,触手而倒。坐客皆大笑。夫以客当斯虽百不敌也然能胜之者乘其未定也。善用兵者,如客之击秦斯,可谓智矣。 (节选自唐甄《潜书》) 材料三: 孙静字幼台,坚季弟也。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策破刘繇,定诸县,进攻会稽,遣人请静,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塘。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至昏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宗室》)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客当B斯C虽百D不敌也E然能胜F之者G乘H其未定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指获得、取得,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得”词义不同。 B. 顾,指看、顾盼,与《与妻书》中“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的“顾”词义不同。 C. 拔,指攻取、攻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词义相同。 D. 故,指从前的、旧的,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的“故”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孙武提出“佚而劳之”,主张对处于安逸状态的敌军应频繁骚扰使其疲惫,而非放任其休整,以此削弱敌方战斗力。 B. 唐子因四人争夺筒酒失败,于是直接挑选奴仆大声呐喊,强行抢夺,最终成功夺回酒瓮,体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 C. 壮士秦斯力大无穷、打仗时必冲锋陷阵,一个体弱多病却喜欢拳技的食客趁他离席后转身交谈、立足未稳时突袭,并以弱胜强。 D. 孙坚起兵,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共五六百人作为基础部队;孙策几次攻打固守固陵的王朗均无果,在孙静巧妙布局下,最终成功击溃王朗守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择奴之捷者,教之曰:“我噪而入,彼必舍瓮御我,汝疾入取之。” (2)至昏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 14. 孙静是如何用计破敌以体现“兵者,诡道也”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5. 下列对这首词相关词句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句,通过多种感官的描写,既点明秋日环境,又为渔翁垂钓的闲适画面增添动态美感。 B. “柳条带雨穿双鲤”中,“穿”字生动传神,既表现渔翁用柳条串鱼的娴熟动作,又隐含着对自然馈赠的欣然满足之情。 C. “自叹直钩无处使”化用姜太公“直钩钓鱼”典故,感叹空有直钩却无用武之地,表现出渔翁的失落。 D. “脍落霜刀红缕细”一句,“霜刀”比喻刀刃锋利,“红缕”描绘鱼肉纹理,细节刻画展现渔翁生活的精致。 16. “笛声吹彻云山翠”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备战辩论赛时,你读到《离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感屈原对理想的坚守正是辩手应有的精神——即使失败也要捍卫真理。 (2)校庆日重回初中母校,见旧操场改建为停车场,你脱口吟出《扬州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怅然于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 (3)班会上讨论“奉养长辈的孝心”,班长说《陈情表》中李密就曾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他要抚养祖母终老,这一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 ① ,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 ② ,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③ ,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C.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 A 。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①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加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②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③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跳动着心灵的脉搏。④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 B 。⑤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⑥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5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时候,毛主席曾这样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时至今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名言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