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离骚》到第二单元《边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阿Q在与赵太爷等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拍拍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委屈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于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一位批评家这样分析阿Q“土谷祠的梦”:“虽然它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破坏了统治了农民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秩序和“尊严”,这都表现了“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小说后半部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的描写也引起普遍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的教训。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这样,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钱文说不尽的阿Q》)
材料二:
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但是,假如鲁迅当年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鲁迅对世界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包含了作品震慑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这特殊性就是阿Q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鲁迅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
(摘编自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并不只是旧社会国民的典型,即使是国民素养已普遍提升的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B. 在未庄,阿Q是造反的先驱者,有人认为他破坏了地主阶级统治秩序,让他们“尊严”丢失。
C. 解放思想时,人们大胆假设,如果阿Q成了“革命”掌权人,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
D. 鲁迅当年没有简单图解阿Q,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才有了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们只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阿Q都成了国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B. “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
C. 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源自鲁迅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作品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阿Q不同于一般的雇农。
D. 阿Q思想行为方式外表特征明显,给人印象深刻,“精神胜利法”成为他的代名词,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 周末的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小川孤独地待在宿舍,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与妈妈一起去西藏旅游的时光,顿时开心地笑了。
B. 期中考试,小楠因排名倒数而伤心地哭了,哭着哭着,想到自己以前都是前十,就停止了哭,暗暗发誓:一定东山再起。
C. 看到别人都夸小胖家富有,小梦就说:“我爷爷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全县仅有的三个万元户之一,他家能与我家比吗?”
D. 小梅拿了区一等奖,平时比她作文写得更好的小美很沮丧,小月就拉她去散步,聊起春游两人率先登上山顶的事,她们都开心地笑了。
4. 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是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所在。这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两则材料都谈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C
3. C 4. ①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腹辛酸,一次次地失败。②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精神上却一次次地胜利。
5. ①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探讨这一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揭示其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象征意义。②材料二则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揭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其作为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梳理了阿Q形象的百年接受史,从国民性批判到阶级分析,再到人类学解读,展现了经典文学形象的丰富阐释空间。材料二则聚焦阿Q性格的特殊性,指出其艺术魅力在于现实失败与精神胜利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悲喜剧张力。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文学典型的多义性: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隐喻,体现了伟大文学作品“说不尽”的特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错误。由原文“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可知,材料一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由此可见,未庄的百姓并不会获得新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可知,选项因果颠倒。
B.“‘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错误。由原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可知,材料一提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认为阿Q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精神胜利法”是维持正常生存的选择,但并没有提到它能帮助人们东山再起。


展开余下试题D.“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错误。由原文“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可知,“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性格内涵的全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精神胜利法”指在现实中 失败或劣势情况下,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等方式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虚幻的胜利。
A.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B.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C.小梦通过提到自己爷爷家过去的辉煌来安慰自己,以此来掩盖自己家现在不如别人家的事实,这正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D.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实际的失败受辱”可知,阿Q命运凄惨,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腹辛酸,一次次地失败。
②由原文“他时时感到得意”“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虚妄的胜利自傲”可知,阿Q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在精神上却一次次地胜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由原文“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可知,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探讨这一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揭示其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象征意义。
②由原文“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就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揭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阿Q作为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起
周立波
等到社建成,春耕开始时,社里又发生了新的情况,碰到了新的困难。这是因为,正像李月辉说的:“旧的皇历看不得,新的日历还没有出来。”
要照老办法,春初一开天,人们就各自赶着牛,掮起犁耙,到自己的田里去了。但是现在,社员们该到哪里去呢?田都入了社,要归社调摆。他们赤脚草鞋,系起腰围巾,掮着锄头或耙头,成群结队,去找社长刘雨生,听他排工。
到了刘家茅屋前面的茅封草长的地坪里,人们看见堂屋关闭了。双幅门上吊起一把小铜锁。刘雨生不在。把肩上的家伙放下来,人们有的站在地坪里,有的走上阶矶,坐在竹凉床子上,有一句、没一句地扯起谈来。亭面糊走去推灶屋的门,也关死了。他从门缝往里瞄一眼,就退了几步,坐在一盘磨子上,打个呵欠,说道:
“都起这样早,等他一个人。”
“是呀,耽误人家的工了。”陈先晋答白。
“你说这个角色,到哪里去了?我从门缝里瞄了一下,灶里冷火悄烟的,只怕夜里都没有落屋。”
“他还有空落屋呀?”高高大大、黑皮黑草的谢庆元粗声粗气说,声音有一点嘶哑。
“他不在,你也可以当家嘛。”亭面糊对谢庆元说。
“我当什么家?我还能当家?我是什么人?”谢庆元满腹牢骚。
“你是副社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能当家?”亭面糊说。
“我不敢当。”谢庆元说。
“这个家你们都不当,由我来当吧。”亭面糊说。
“那好极了,面糊哥,你当家,我好有一比。”龚子元冷冷浸浸,笑一笑说。
“好比何来?”亭面糊学着乡里说书的人的口气。
“好比无牛捉了马耕田,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你这个家伙,敢看不起我?”
“我哪里敢看不起你?我是说……”
“莫逗耍方了!”陈大春最看不惯龚子元,连忙岔断他的话,又问大家,“你们说,社长到底到哪里去了?”
“摆明摆白,一定是开会去了。”大春的老弟孟春肯定地说。
龚子元把竹根子烟袋在身边一块石头上响亮地磕了几下,对谢庆元说道:
“到茶时节了,副社长,这样呆等着有什么意思?我要走了。”
“你到哪里去?”谢庆元丢开大家,赶上龚子元。
“现路一条,回家睡觉。”龚子元掉转脑壳,回了一声,又走他的。
“急什么?一路走。”谢庆元掮起耙头,跟龚子元走了。
“没有立场的家伙,做人家的尾巴,亏他是个副社长。”陈大春指着谢庆元背心。
“这号副社长,一扫把子打得几门角落。”孟春大声附和他哥哥。
“你再讲试试,死不谙事的家伙。”陈先晋喝骂他二崽。
没有扶梢的,大春又摸不清首尾,不好调摆,只得听大家散了。大春跟他爸爸、弟弟和亭面糊一起,背着锄头,走过菊咬筋的田塍路,望见他在赶起黄牯耕白水。
“还是他行,几早就干起来了。”陈先晋素来欢喜菊咬筋勤快。
“他行,我们也不错。”亭面糊说。
“错是不错,一个清早白耽搁,他倒已经耕翻一亩了。”陈先晋很不满意这一早晨白白过去了。
“一亩田算得什么?我少歇一阵气就赶出来了。亲家,”亭面糊说,“你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看,那边来人了。”陈大春抬头望着前面说。
“好像是刘社长来了。”陈孟春说。
大家往前边望去,只见不远的山边,一个戴青布制帽,赤脚草鞋,不高不矮的角色从从容容往瑕里走来。
“社长,找你一个早晨了。到哪里贵干去了?”亭面糊笑着迎上。
“开一夜会,天亮才散。”刘雨生用手揉揉微现红丝的眼睛,这样地说,“事情堆起了,又有人要走,忙着打移交。”
“哪个要走?”陈大春忙问。
“这事以后再跟你谈吧,”刘雨生望大春一眼,又转向大家,“你们怎么还没有出工,这样晏了?”
“鸟无头不飞,你这扶梢的不在,他们都不敢当家,都只晓得在你地坪里清等,我好心好意要代替你调摆一下,龚子元又出来捣蛋。”
“谢庆元呢?”刘雨生问。
“他呀,你只莫问起,同没事人一样,一点责任也不负。”陈大春说。
“他过来没有?”刘雨生又问。
“来点了点卯,又跟龚子元走了。依得我的火性……”陈大春恨得咬牙。


展开余下试题“可惜一个早晨空过了。”刘雨生转换话题,按住大春的火气,“你们都赶快检场。先晋胡子,你去赶起社里那条大水牯,去耖板田。”
“耖哪一丘?”陈先晋听到排工,心里有着落,十分高兴,连忙这样问。
“先耖李槐老的那丘干田。”刘雨生说,“佑亭哥你去耕白水,随便耕哪一丘都行。”
“用哪条牛?”亭面糊问。
“黑毛黄牯。孟春,你带一个组去翻洋芋土。”
分派了工作的人陆续地走了,剩下陈大春待在那里。他有点莫名其妙,急忙询问:
“你怎么不派我的工?”
“你跟我来。”刘雨生含笑拍拍他肩膀,抓住他的手,边走边说,“你的工作不能由我分派了,老弟。刚才你不是问我,‘哪个要走’吗?你就是一个。”
“调哪里去?”陈大春问。
“你猜猜看。”
“我猜不着。”
“株洲。好地方呀,崭新的城市。论理,我们是不能放你走的,支援工业,没有办法。你马上收拾铺盖,怎么不作声?不快活吗?”
“没有什么。”
“啊,我晓得了。是舍不得盛淑君吧?”
“不是。刘社长,你不晓得,我自从参加工作,就立下了一个志向,也可以说是一片小小的雄心。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耕田的人驾起拖拉机……你看,”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油纸包,打开油纸,拿出一张草图来,“这是我偷空画的清溪乡的未来的草图。画得不好,请莫见笑。”
“真有意思。”刘雨生和陈大春并肩看着这草图,笑着赞叹。
“你看,这里是机器站,这里是水电站,这里呢,是用电气挤奶的牛奶站,这里是有电灯电话、一套肃齐的住宅区,中间是花园,后山是果林。”
“有意思极了。”刘雨生又满口称赞。
“这计划还没有开始实行,我就要走了。”陈大春的眼睛放出一种明亮的、如痴似醉的光泽,望望对面的群山。
“你放心,”刘雨生把草图叠起,郑重地收进自己衣袋里,“交给我吧,只要我不调工作,我一定实现你这计划。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
(选自周立波《山乡巨变》,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旧的皇历看不得,新的日历还没有出来”一句,用李月辉的话形象地揭示出故事发生的背景。
B. 亭面糊、谢庆元、龚子元等人在社长刘雨生不在家时的言行,反映了他们面对新情况时的不同心态。
C. 陈大春偷空画的草图展现了他对清溪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使小说的总标题“山乡巨变”得以具象化。
D. 小说通过描绘合作社成立初期的混乱局面和社员们的矛盾冲突,揭示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展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同时对话中方言色彩浓厚,使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B. 小说环境描写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如“刘家茅屋前面的茅封草长的地坪里”就暗示了合作社初期的简陋和艰苦。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刘雨生用手揉揉微现红丝的眼睛”这一细节,表现了刘雨生一夜未眠的疲惫和忙碌。
D. 小说结尾处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陈大春离开合作社的不舍和内心的挣扎,反映出他性格的另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8.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刘雨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 小说结尾处陈大春被调往株洲支援工业,这一情节设置有何作用?
【答案】6. D 7. D
8.
①责任心强:作为社长,他时刻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即使一夜未眠也坚持工作,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②有领导才能:在社员们迷茫和混乱时,他能够迅速组织大家开始工作,分配任务,展现出良好的领导才能。
③关心社员:他了解社员的想法和需求,能够耐心听取社员的意见,并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④有远见卓识:他支持陈大春关于合作社未来发展的计划,并承诺会努力实现这一计划,展现了他对合作社未来的远见卓识。
9.
①丰富人物形象:陈大春不仅关心合作社的农业建设,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工业建设,展现了他作为新时代农民的多面性和责任感。
②深化主题:这一情节设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即展现了农村合作社在国家建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和农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留下悬念:陈大春被调走后,合作社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他是否还会回到清溪乡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些都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合作社春耕时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农村变革初期的复杂图景。作者刻画了刘雨生的责任担当、陈大春的理想主义,以及亭面糊等人的不同心态,折射出集体化进程中农民的心理适应过程。结尾处理想蓝图与现实调离的张力,既点题“山乡巨变”,又暗示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周立波对农村变革的深刻观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揭示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错误。小说描绘合作社成立初期的混乱局面和社员们的矛盾冲突,主要展现了合作社建立初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社员们如何逐步适应和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并不是揭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结尾处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错误。小说结尾处画线句“陈大春的眼睛放出一种明亮的、如痴似醉的光泽,望望对面的群山”,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展现了陈大春对自己未实现的计划的不舍,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责任心强:文中“开一夜会,天亮才散。事情堆起了,又有人要走,忙着打移交”“刘雨生用手揉揉微现红丝的眼睛”等细节,展现刘雨生为合作社事务不辞辛劳,即使通宵工作后,面对社员等待排工的情况,仍迅速投入工作,体现出他将合作社发展视为己任,不顾个人劳累也要确保工作推进,凸显其强烈的责任心。
②有领导才能:当社员们因社长不在而陷入混乱时,刘雨生吩咐“先晋胡子,你去赶起社里那条大水牯,去耖板田”“佑亭哥你去耕白水,随便耕哪一丘都行”……他能快速根据人员特点和工作需求分配任务,安排得井然有序,充分展现出他具备优秀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
③关心社员:面对陈大春因被调走而产生的不舍和对家乡建设计划的遗憾,“刘雨生和陈大春并肩看着这草图,笑着赞叹”,他先肯定大春的想法,然后耐心听取大春的设想,最后承诺“只要我不调工作,我一定实现你这计划”,表明他能敏锐感知社员的情绪和需求,且愿意给予支持和帮助,体现出他对社员的关心和尊重。
④有远见卓识:陈大春的草图描绘了清溪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刘雨生不仅认可,还主动承诺并承担起实现计划的责任。这说明他不局限于合作社当下的农业生产工作,而是能够看到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支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想法,展现出他对合作社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丰富人物形象:此前陈大春积极参与合作社事务,如对龚子元等人的行为表达不满、绘制家乡建设草图等,展现出他对农村发展的热情。而被调往株洲支援工业时,他虽然不舍家乡,但仍响应国家号召,体现出他不仅关注家乡局部发展,更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愿意为国家工业建设贡献力量,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他作为新时代农民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邢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