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
毛泽东把历史读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萦萦大者,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
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中得来。
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读史心境。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24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摘编自陈晋《“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
材料二: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大历史的进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示了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是中国古代社会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一方面将资本主义因素注入中国,将其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产生的基础。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依附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必须经过“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
浏览完整试题
毛泽东尤其重视从农民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失去民心。这篇文章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当日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得知南京解放消息的当天,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就是借用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典故,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霸权的包夹之下,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亚、非、拉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华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显著标志,毛泽东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发扬光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摘编自王向清《毛泽东是如何读史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虽然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但爱好读史,并善于以古鉴今,或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或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
B. 韦睿在领兵打仗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读专业兵书并不多的毛泽东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十分认真。
C. 毛泽东认为,近代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
D.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思想财富,其诞生离不开毛泽东对中华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他对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观点,在后文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剖析的实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B.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提出“决不当李自成”,是为了给党内同志打气,增加信心。
C. 材料二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毛泽东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
D.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毛泽东学习、研究历史,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把历史读活”的一项是( )
A.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列传》
B.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4.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采用直接引用而不是转述的形式,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5. 毛泽东从读史中获得了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天色黄昏时,坑渐渐挖成了,只是还没有水。也许,过一夜,或者,再挖深一点,会有地下水的。如果有了一潭清泉,渣滓洞几百个战友,就不会再为干渴所苦恼了。不过,许云峰感到,敌人决不会容许有这种行为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他们故意断水的迫害活动。而且,找寻水源也还是一种简单的反抗办法。但是,挖掘水坑也还是必要的,这能有力地团结战友,锻炼斗志,鼓舞信心……
第二天早晨,许云峰离开了铁门,走到牢房后面的铁窗边,把头伸在小窗的铁柱间,向外探望。果然,正像他昨夜想象的那样,山泉已浸满了土坑,一池清水。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
这时,女室也来人舀水。
转角处,忽然跑来一个全身灰布军装的人,他是龙光华,许云峰看出他戴着褪色的军帽,有着一双火一样热情豪爽的眼睛,衣袖高高地卷起,露出两只黝黑的手臂,他大步走到潭边,毫不犹豫地用水罐满满地舀了一罐。抬起头就跑了……
不到一分钟,龙光华又出现在水坑边,他又满满地舀了一罐。
他又来了,又去舀水……
许云峰不知道这战士为什么这样匆促地舀水,但从他正直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舀水绝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许云峰完全相信,人民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子弟兵,只能是为着高尚的目的,才接连地取走那么多的水。
“你躲在这里?楼七室早就收风了!”
敌人的干涉出现了,尖锐的斗争就在许云峰眼前展开……
“你在这里挖坑?”被唤作狗熊的特务,把几团污泥,踢进了水坑。
“你干什么?”龙光华像在保卫人民的利益,挺身上前,质问特务:“天气热,你们故意断水!这个坑是我们挖的,不准破坏!”说完,战士瞪了特务一眼,又蹲下身去,舀了一罐清水。
“把水送到哪里去?”
“你管不着。我给缺水的牢房送水!”
狗熊劈手夺下水罐,丢在水坑中。
“把水罐捡起来!”龙光华愤怒地命令特务。
“捡起来?”特务走到他面前,想要动手。
“你来!”龙光华握着拳头,迎了上去。
展开余下试题
特务退后一步,踩了一脚污泥,突然亮出手枪,恶狠狠地叫喊:
“龙光华,你要造反?走,到办公室去!”
“走!”龙光华一挺身,昂然迈开脚步。
一个暗影倏地掠过许云峰的心头:他不能不为龙光华的遭遇担心。而且,他已看出,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斗争的爆发!斗争既已爆发,就再不能犹豫,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胜利,不管为了胜利要付出多大代价!他发愁的是无法把自己想到的一切,告诉给自己的战友们……
“不准打人!不准打人!”
“不准特务行凶!”
一片呐喊,从四面八方传来。许云峰关切地转过身来,走向人声喧嚷的牢门,站在风门口,他看见一个身体肥硕的特务,从办公室踱了出来。这个特务正是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被大家称为猩猩的所长。
“龙光华白昼挖墙,图谋暴动,并且殴打看守人员,这还了得!”猩猩拖长了声音,妄图制服每间牢房的呐喊。敌人在公开挑战,而且造谣诬蔑!
女牢中,头上扎着鲜红发结的姑娘,突然从牢门冲出来,望着楼上楼下所有的牢房,驳斥猩猩:“这完全是假话!我们亲眼看见,龙光华在后面舀水,特务故意撞去行凶!”
“孙明霞,你亲眼看见的?!”猩猩阴险的目光,像要把这姑娘一口吃掉。
“我们都看见的!”女室的战友,突然冲出牢房,在屋檐下站成一排,齐声说道:“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面对着女室的对证,猩猩发出一声冷笑。
“你们看见了什么?龙光华已经全部招认了!”正在这时,满身鲜血的龙光华,突然从铁门边冲进地坝,摆脱了特务的追赶。几分钟的时间里,龙光华已经遍体鳞伤,几乎认不出他的面目。龙光华摇摇摆摆走到地坝当中,高举手臂挥动他的军帽:
“特务破坏水——”
“坑”字没出口,龙光华侧了侧身体,摇摇晃晃地跌倒在地上。鲜血从他嘴里不断涌流……女室的战友,眼里喷出怒火,她们扑向前去,救护血泊中的战友。
“你们看见了吧?”猩猩狞笑着,“马上把水坑填平!凡是挖过水坑的,赶快出来自首!”
“不准特务行凶!”几百人的声音,像决堤的洪水,像爆发的地雷。“谁敢填平水坑?”接着又是一声炸雷:“谁敢填平水坑?”猩猩连连后退,阴险的目光,打量着间间牢房里愤怒的面孔,他突然直起颈项怪声嚎叫:“啊!你们要暴动?……把机关枪给我架上!”猩猩凶横的脸上露出冷笑,向着牢房逼视着。“谁敢暴动?谁在这里指挥?嗯,怎么没有人说话?有勇气的就站出来,站出来呀!”
几个特务气势汹汹地提着重镣,四处张望着,给阴险毒辣的猩猩助威。
突然,“当啷”一声,楼上一个牢房传来的金属碰响铁门的声音,使猩猩猛然一惊。紧接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住口!停止你们这一切罪恶活动!”
猩猩慌忙一退,他不知道是谁,敢于蔑视他的威权,用这种命令语气挑战。定睛看时,他不由得周身猛烈一颤。楼八室的牢门口,出现了一个人影。“许云峰?”他张皇失措地朝后便退,禁不住怪叫出声:“你、你、你要干什么?”
这时,神色自若的许云峰,已经崛立在牢门边,无所畏惧地逼视着连连后退的特务。无数的目光立刻支持着他的行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渐渐挖成的坑,许云峰进行了种种思考,这既表现了他的理性和前瞻性,又为后文敌人破坏水坑的行为做了铺垫。
B. 小说中龙光华多次往返、匆促舀水的行为,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C. 小说以狗熊、猩猩等动物名称来称呼特务,突出了他们的兽性,具有讽刺意味,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蔑视的态度。
D. 结尾处许云峰逼视着特务、战友以目光支持他的情节,与前文龙光华的挨打形成对比,突出了革命者团结意识的觉醒。
7.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极具领导者特质的革命者许云峰的形象。
B. 龙光华关心战友,主动给缺水的牢房送水,不怕敌人的威胁,敢于抗争,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丝毫不屈服。
C. 狗熊十分蛮横,他不仅将污泥踢进革命者辛苦挖成的水坑中,还劈手夺下龙光华的水罐,尽显其爪牙本性。
D. 小说写人注重点面结合,既有对孙明霞的个体描写,又有对女室战友的群体描写,表现出她们的勇敢无畏。
8. 请简要分析特务头子猩猩 心理变化过程。
9. “水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忌危。此古今之常论,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尔。以汉之广博,士民之众多,而官无直吏,位无良臣。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而不得达于圣主之朝尔。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择能者而书之,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①,最其行能,多不及中。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则灾异曷为讥此非其实之效。
夫说粱饭食肉,有悦于心,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图西施毛嫱,有好于目,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虚张高誉,强蔽疵瑕,以相诳耀,有快于耳,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周显拘时,故疏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②,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实贡第十四》)
材料二:
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齐王亦何如主也?”对曰:“必不霸矣。”燕王曰:“何也?”对曰:“昔桓公之霸也,内事属鲍叔,外事属管仲,桓公日游于市。今齐王不信其大臣。”于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子之闻之,使人遗苏代金百镒,而听其所使之。
潘寿谓燕王曰:“王不如以国让子之。人所以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必不受也,则是尧有让许由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子之必不受也,则是王有让子之之名,而与尧同行也。”于是燕王因举国而属之,子之大重。
明主之道,如周行人③之却卫侯也。卫君入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号,对曰:“卫侯辟疆。”周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卫君乃自更曰:“卫侯燬。”而后内之。仲尼闻之曰:“远哉禁逼,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卜:指卜子夏。冉:指冉伯牛、冉仲弓、冉子有。他们与颜渊皆在“孔门十哲”之列。②子之:燕国权臣。③行人:掌管接待礼仪的官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诚使皆如状A文B则是为岁C得大贤D二百也E然则灾异曷为F讥G此非H其实之效。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兴盛、昌盛,与《氓》中“夙兴夜寐”的“兴”意思不同。
B. 且,暂且,与《离骚》中“驰椒丘且焉止息”的“且”意思相同。
C. 任,胜任,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任”意思不同。
D. 如,像,如同,与《石钟山记》中“噌咕如钟鼓不绝”的“如”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符认为,忠诚的臣子对君主而言很重要,衰微的国家、处于险境的君主接连不断,就是因为忠诚正直的原则不能实行。
B. 王符批判了人才举荐中弄虚作假的风气,从举荐文书上看,这些人德行可与颜渊相比,但实际上其才能大多不如一般人。
展开余下试题
C. 王符指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官员沉迷美食、美色的行为,在他看来,可饱腹的粗劣饭菜、侍奉跟前的丑陋妻妾就很好。
D. “辟疆”是天子的名号,诸侯不能使用,因此周王室的行人拒绝了卫君的朝见,等卫君更名后才接纳,孔子对此很是赞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而不得达于圣主之朝尔。
(2)昔桓公之霸也,内事属鲍叔,外事属管仲,桓公日游于市。
14. 材料一中说燕王哙让位给子之是贪图虚名,请结合材料二对此作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雍 陶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
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注】这首诗是雍陶晚年返乡后的作品。雍陶,成都人,早年热衷功名,多次经蜀道入长安求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山峰重叠、雪云弥漫的雄伟景象,场面壮阔。
B. “忆昨”二字引出对入蜀过程的回忆,“处处难”三字则高度概括了旅途的艰辛。
C. 颔联具体展现蜀道环境,上句以春雨暗示道路湿滑,下句以夏寒凸显地势高峻。
D. 颈联中“三千里”极言蜀地与长安距离之远,“八十盘”突出巴地山路崎岖盘旋。
16. 本诗和李白《蜀道难》都写到蜀道之难行,但二者情感表达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父祖的遗言格外重视,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时对儿子庄宗诉说了三大遗恨,最后强调“_______,_______”,最终庄宗不负父命,消灭了仇敌。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照手法再现了作者缺亲少故、事必躬亲的孤弱处境。
(3)荷,也称莲、芙蓉等,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被赋予高洁的品格,或被寄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会计又开始戒烟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财会科,瞬间点燃了同事们的热情,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为他出谋划策。甲率先发言:“刚开始戒烟时,不妨在笔记本上详细罗列戒烟的原因,多翻看,让这些理由在脑海里扎根,时刻提醒自己。”乙紧接着建议:“当烟瘾上来,难以克制时,可以吃一些花生、开心果,这既能解决烟瘾,又能补充营养。”丙推了推眼镜,补充道:“吃零食这个办法可行,但是得挑低脂、低糖的健康零食,避免因吃了不健康的零食而影响身体不健康。”丁也积极提议:“你还可以练练书法,打打球,通过做这些积极又有意义的事转移注意力,烟瘾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18. 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得出的五种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李会计过去至少有过两次戒烟行动。
②李会计过去戒烟未成功,这次仍可能如此
③李会计不止一次戒烟,这次一定能够成功。
④讲这话的人坚信李会计的烟永远戒不掉。
⑤讲这话的人可能在调侃李会计的戒烟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④⑤ D. ②⑤
19. 甲、乙、丙、丁四人所说的话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吒踩着风火轮在IMAX银幕上横空出世,激燃的背景音乐中,跳跃着一代青年躁动的灵魂。这部票房突破150亿的动画神话,成为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棱镜。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现实成长的困境。哪吒面临着“魔丸”身份的困扰,敖丙承受着龙族复兴的重担,对应着不被“正道”认可的群体焦虑。申公豹和申小豹兄弟俩 ① 奔赴在修仙之路上,不正像“小镇做题家”面临着生存重负。这些困境与当代青年的焦虑 ② 。《哪吒2》通过神话的外衣,实际上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突破束缚的现代故事。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世俗偏见的壁垒。“仙不一定是好的,( A )”,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神话中的二元对立,正契合当代青年对多元价值的追求。就像电影中申公豹的复杂人性、敖丙的身份困惑,都在提醒我们: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哪吒的“破界”,( B )。敖光 ③ 地对敖丙说:“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这句台词道出了代际关系的真谛。当代青年在尊重长辈经验的同时,更渴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像敖丙最终选择与哪吒并肩作战,年轻一代正在用新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假如你是电影《哪吒2》的宣传人员,请分别针对青少年观众、中年观众各写一段宣传语,以吸引他们前去观看。要求每段不超过5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茅盾在《风景谈》中提到:“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类活动既受精神的指引,又反过来塑造精神。苏武北海牧羊,基于爱国精神的支撑,其事迹又成为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当代科研工作者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出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但在现实中,部分人在追逐物质利益时,精神世界却逐渐荒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